宋学·理学·心学:朱汉民学术论集

宋学·理学·心学:朱汉民学术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汉民 著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朱汉民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心学
  • 理学
  • 宋学
  • 中国哲学
  • 文化史
  • 近现代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ISBN:9787807700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37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孔学堂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3
字数:3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上,无论是宋明儒学学者的自我标榜,还是学术史家的学术评论,宋明儒学的学术称谓十分丰富,包括“宋学”“明体达用之学”“为己之学”“实学”“圣学”“内圣外王之学”“道学”“理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身心之学”“心学”等等。我个人认为,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宋学”“理学”“心学”这三个名称*为重要。
  在中国学术史的编纂、叙述中,宋明儒学常常被称为“宋学”,盖由于后代学人研究、总结宋明学术时,意识到这一段儒学的独特性,故以“宋学”命名这种独特的学术形态。“宋学”又是相对于汉唐儒学而言的,“宋学”又是指宋代建构、但是延续到元明的一种新的学术范式、知识形态,它的概念首先是指一种以阐发经典中的“义理”为学术特征的儒家经学形态;但是,宋学学者不仅推动了经学思想、经学形态的变革,同时其“义理”的思维方式、价值概念还渗透到他们的史学、子学、文学的学术文化领域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异于两汉、魏晋、隋唐士大夫群体的学术风尚、知识旨趣、人格追求。清代学者在议论到“宋学”的学术范式、评价“宋学”短长时,总是将“宋学”与义理探究、形上思辨、心性修养等联系在一起。
  所以,“宋学”与“理学”密切相关。宋明儒学喜欢称自己的学术形态、学术范式为“义理之学”“性理之学”,并将“义理之学”“性理之学”简化为“理学”,明清和近代之后的学术史进一步将“理学”的名称定型。我们发现,在宋学学者的话语中,“义理之学”与“理学”之间是没有严格的区别的。宋学学者既以“义理之学”为学术目标,同时也称自己的学术形态为“理学”。张载《经学理窟》专设“义理”章,并标榜“义理之学”,他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朱熹在为理学中人宋若水撰墓志铭时称其“玩意于圣贤义理之学,近自周、程、张、马之言以达于经”。真德秀曾说:“自淳熙后,义理之学日明。”在他们看来,“义理之学”与“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是一致的,他们既称自己的学说为“理学”,又自称为“义理之学”。所以,南宋末年宋学学者黄震说:“本朝之治,远追唐虞,以理学为之根柢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为之宗师也。”黄震以程颐为宋代“义理之学”的宗师,是带有本门派的看法,但是将“理学”等同于“义理之学”却反映了宋代学人的普遍看法。

作者简介

  朱汉民,湖南大学教授,专门史(历史学)、中国哲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清史》学术工程以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图书、教育部和湖南省社科科研项目。

目录

自序
宋学
“宋学”辨义
宋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宋儒义理之学新诠
宋学的地域化学统
宋学与书院
宋学的经学讲义

理学
理学开山周敦颐
邵雍的象数易学
张载的理学
二程的理学
朱熹的理学
元代理学

心学
南宋象山心学
吴与弼:明代心学的启明
陈献章及其江门之学
湛若水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
晚明心学的演变

精彩书摘

  《宋学·理学·心学:朱汉民学术论集》:
  宋学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宋学学者特别是理学家热衷于创办书院,从而推动了宋代书院的大发展。人们发现,宋代学术史上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宋学与书院几乎同步发展。书院在唐五代起发源、北宋初兴、南宋发达,而宋学也是在唐代出现萌芽、北宋奠基、南宋走向繁荣,而且,整个宋学发展过程,几乎都是和书院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是中国书院的萌芽时期,不仅书院的名称起源于唐代,作为教育组织的书院也起源于唐代。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历朝的中央政府都有一个收藏、校勘图书的地方,如汉代的东观、兰台、石室、仁寿阁,隋代的嘉则殿。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校书、藏书的地方被称为“书院”。
  唐开元六年(718),最早出现了“书院”的名称。据《玉海》记载:“开元六年,乾元书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学士。十一年春,置丽正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冬,东都明福门外置书院。”①这里所说的“丽正修书院”或“丽正书院”,是最早以“书院”命名的机构。唐开元十三年(725),“丽正修书院”改名“集贤殿书院”,其职能除了收藏、校勘经籍外,还负责荐举贤才、提供咨询等事务。可见,这所书院并非为一种教育机构,正如清代学者袁枚所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丽正书院、集贤书院只是“书院”名称之始,而并不是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之始。
  自唐玄宗时期建立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之后,民间一些读书人借用这个名称自办书院,以作为自己个人读书治学、传授生徒的场所,从而产生了最早的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史志上明确记载了一些在唐代就有讲学活动的书院,如江西高安县的桂岩书院,由幸氏家族建于唐元和九年(814)。据南宋幸元龙《桂岩书院记》载:唐幸南容尝卜此山,开馆授业。再如江西德安东佳书堂,《南唐书》《宋史》等史籍对东佳书堂在唐代办学的状况均有记载。这所书院最初名“书堂”,后来才改书院。此外还有几种书院,均是史志上明确记载在唐代就有讲学活动。尽管这些书院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但它们确是书院教育的起源,这些书院既有藏书,又有教学,已经完全具备了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的一般特点。
  到了北宋,书院才开始蓬勃发展,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客观需要分不开。北宋时期各地竞相设置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产生,其最显著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性著名的书院。
  唐末五代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赵宋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以后,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发展。这时,士子们开始产生了读书的要求。但是,由于宋初统治者只重视科举取土,而不重视兴办学校,加之当时政治、经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宋初的地方官学没有任何发展。因此,唐五代时期刚刚萌芽的书院,在宋初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书院兴起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许多学者、教育家和重视文教的地方官员开始创办书院讲学,要求读书进学的士子纷纷步入书院接受教育。官学不兴的局面,使书院意外地得到了发展。私人创办书院讲学的活动兴起以后,很快受到官方的表彰。宋初皇帝通过赐额、赐书、赐学田等方式,倡导、支持书院办学,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蓬勃发展。
  北宋创建的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历史上所谓的“四大书院”。学术界历来就有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南宋学者范成大认为“天下四书院”是徂徕、金山、石鼓、岳麓四书院;吕祖谦则提出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为四大书院,王应麟《玉海》从吕祖谦说: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又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天下四书院”。这还只是宋代学者关于“四大书院”的说法,如果把明、清学者的不同意见列进来,就更多了。但是,在这种种说法中,吕祖谦提出的四大书院得到最多的响应,人们一般都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即应天府书院)列为“四大书院”。
  在宋初官学不兴的情况下,书院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故而形成了一种初兴的局面。
  ……

前言/序言

  孔学堂书局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制定了《孔学堂文库》编纂与出版的规划,我的文集有幸列入。我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宋明儒学,故而从多年的著述中选出二十多篇文章,以《宋学·理学·心学》之名充数其中。
  我之所以将这本文集命名为《宋学·理学·心学》,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些交待。
  毫无疑问,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核心与主干。中国儒学史可以分为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等不同阶段。这一本集子集中收集的是关于宋明儒学的研究论著。我之所以将其命名为《宋学·理学·心学》,恰恰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宋学”“理学”“心学”代表了宋明儒学的主要内容;而且,“宋学”“理学”“心学”是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特殊含义的概念。
  历史上,无论是宋明儒学学者的自我标榜,还是学术史家的学术评论,宋明儒学的学术称谓十分丰富,包括“宋学”“明体达用之学”“为己之学”“实学”“圣学”“内圣外王之学”“道学”“理学”“义理之学”“性理之学”“身心之学”“心学”等等。我个人认为,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宋学”“理学”“心学”这三个名称最为重要。
  在中国学术史的编纂、叙述中,宋明儒学常常被称为“宋学”,盖由于后代学人研究、总结宋明学术时,意识到这一段儒学的独特性,故以“宋学”命名这种独特的学术形态。“宋学”又是相对于汉唐儒学而言的,“宋学”又是指宋代建构、但是延续到元明的一种新的学术范式、知识形态,它的概念首先是指一种以阐发经典中的“义理”为学术特征的儒家经学形态;但是,宋学学者不仅推动了经学思想、经学形态的变革,同时其“义理”的思维方式、价值概念还渗透到他们的史学、子学、文学的学术文化领域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异于两汉、魏晋、隋唐士大夫群体的学术风尚、知识旨趣、人格追求。清代学者在议论到“宋学”的学术范式、评价“宋学”短长时,总是将“宋学”与义理探究、形上思辨、心性修养等联系在一起。
  所以,“宋学”与“理学”密切相关。宋明儒学喜欢称自己的学术形态、学术范式为“义理之学”“性理之学”,并将“义理之学”“性理之学”简化为“理学”,明清和近代之后的学术史进一步将“理学”的名称定型。我们发现,在宋学学者的话语中,“义理之学”与“理学”之间是没有严格的区别的。宋学学者既以“义理之学”为学术目标,同时也称自己的学术形态为“理学”。张载《经学理窟》专设“义理”章,并标榜“义理之学”,他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朱熹在为理学中人宋若水撰墓志铭时称其“玩意于圣贤义理之学,近自周、程、张、马之言以达于经”。真德秀曾说:“自淳熙后,义理之学日明。”在他们看来,“义理之学”与“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是一致的,他们既称自己的学说为“理学”,又自称为“义理之学”。所以,南宋末年宋学学者黄震说:“本朝之治,远追唐虞,以理学为之根柢也。义理之学独盛本朝,以程先生为之宗师也。”黄震以程颐为宋代“义理之学”的宗师,是带有本门派的看法,但是将“理学”等同于“义理之学”却反映了宋代学人的普遍看法。
《宋学·理学·心学:朱汉民学术论集》—— 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探索与时代回响 在中国哲学史的长河中,宋明理学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更对东亚乃至世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朱汉民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的一位杰出学者,其毕生致力于宋明理学的深入研究,并以其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解读这一思想体系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宋学·理学·心学:朱汉民学术论集》,正是朱汉民先生数十载学术耕耘的结晶,汇集了他关于宋学、理学、心学等核心议题的精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绝佳窗口。 本书的问世,并非简单地梳理历代学者的观点,而是朱汉民先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深刻地认识到,宋明理学并非一个静态的、封闭的思想体系,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思想潮流。因此,本书的研究视角既注重对经典的精准解读,又强调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创新,更致力于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 宋学:一个历史的开端与思想的沃土 “宋学”一词,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思想觉醒与哲学变革。在本书中,朱汉民先生首先将我们带回宋代,深入剖析宋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核心特征。他认为,宋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对前代儒学进行反思与重塑的产物。面对唐代以来佛教、道教的强大挑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儒家学统面临着思想上的困境与发展的瓶颈。宋儒们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试图建构一套更具形而上学高度、更贴合时代精神的哲学体系。 朱汉民先生对宋学起源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几位重要学者的梳理,而是深入探究了士大夫群体在这一思想转型中的角色,以及国家政治、教育制度对宋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他细致地辨析了宋代学术流派的形成,如范式的“道学”、胡瑗的“湖学”、石介的“泰山学派”等,并着重揭示了这些流派在思想旨趣、学术方法上的异同与联系。通过对宋学早期思想家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本书力图展现宋学如何在“道”的观念上进行突破,如何将天人关系、性命之理、道德实践等问题融为一体,奠定了后世理学发展的基石。 朱汉民先生特别强调了宋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母题,以及“穷理”在宋学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宋儒对“道”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道德训诫,而上升到了一种宇宙本体论的层面,试图从根本上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运行规律,以及人的道德主体性之来源。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关注,是宋学区别于汉代经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哲学高峰的重要原因。 理学:儒学精神的深刻重塑与哲学体系的完善 “理学”,作为宋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更是本书论述的重点。朱汉民先生在书中,对理学的发展脉络、主要学派及其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他清晰地勾勒出宋代理学从早期萌芽到最终形成相对成熟体系的过程,并重点阐述了以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发展轨迹。 朱汉民先生对于朱熹理学的分析,尤为精辟。他深入剖析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形而上学预设——即“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规范。他详细阐述了朱熹的“理气二元论”以及“性即理”的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朱熹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等领域所构建的庞大思想体系。朱汉民先生认为,朱熹理学的高度集成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宋代及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显学”,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同时,本书也并未忽视理学内部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朱汉民先生对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流派,以及与朱熹理学形成鲜明对照的其他理学分支,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细致地辨析了不同学派在“理”的来源、认识方法、道德实践路径等问题上的差异,展现了理学内部的辩论与张力,以及思想发展的曲折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避免了将理学视为铁板一块的单一思想,而是呈现了其丰富而动态的内涵。 朱汉民先生在分析理学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而是着重探讨了理学思想的实践意蕴。他深入挖掘了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社会伦理秩序、政治理想的构建等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分析了这些主张在历史上的具体实践及其效果。他认为,理学并非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旨在通过对“道”的体认和实践,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心学:对理学传统的创新性回应与哲学范式的转换 “心学”,作为理学发展后期,尤其是明代哲学的重要转向,在本书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朱汉民先生在本书中,对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流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评价。他认为,心学是对朱熹理学某些方面进行反思与突破的结果,其核心在于将“心”置于哲学解释的中心地位。 本书详细阐述了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朱汉民先生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在对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本体的观点。他将“理”的来源与实体,从外在的宇宙本体,转变为内在的心灵本体。这种范式的转换,极大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以及个体道德自觉的重要性。 朱汉民先生对“致良知”的解读,尤其具有启发性。他认为,“致良知”并非仅仅是发现内心已有的善,而更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实践过程,是将内心的良知推己及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同时,他对“知行合一”的论述,也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误解,指出其并非简单的知行并举,而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认为真正的认识必然包含实践的自觉。 通过对心学的深入分析,朱汉民先生揭示了中国哲学思想内部的张力与演进。他指出,心学在强调个体自觉、发挥主体能动性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客观地分析了心学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与传统儒家精神之间的张力。 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当代启示 《宋学·理学·心学:朱汉民学术论集》,其价值远不止于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与阐释。朱汉民先生在本书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将对古代哲学的研究,与对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关照紧密结合。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非陈旧的史料,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深刻的启示。例如,理学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心学关于“个体自觉”与“道德实践”的强调,对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具有积极作用;宋学中对“学”的重视,对于我们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素质具有借鉴意义。 朱汉民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在书中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精深的中国哲学图景,更让我们体会到,思想的力量是跨越时空的。他对宋学、理学、心学的深入挖掘,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一次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现代性解读。 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与准确,又不失思想的深度与温度。朱汉民先生的论述,清晰流畅,逻辑严密,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进入中国传统哲学的殿堂。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是学术界研究宋明理学的权威参考,更是普通读者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髓的理想读物。通过阅读此书,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体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恒久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应对时代的挑战,开创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复述和整理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蕴含着大量原创性的见解和批判性的反思。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必须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因为作者总能在看似寻常的议题中挖掘出新的切入点,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这种对传统学术范式的挑战和超越,是这本书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它促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一些被认为已经定论的问题。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剂强效的“思想兴奋剂”,让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多的启发和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文献汇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种融会贯通的洞察力所折服,仿佛作者站在一个极高的高度俯瞰整个思想史的演变。不同篇章之间虽然主题侧重各有不同,但核心的思想线索始终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个坚实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即便是对某个特定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相对全面的知识框架。作者的论述严谨,考据扎实,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有大量的文献支撑,这给予了内容极强的说服力。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对于如何进行深入的学理探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作者的文笔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文人的雅致,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一般学术论著的枯燥感。他对思想史的梳理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动态的、辩证的思考。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捕捉到作者在历史长河中穿梭,与先贤们进行思想交锋的生动场景。比如,在探讨某些概念的演变时,作者的措辞精准,用词考究,常常一语中的,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字,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中的理论重新焕发出光彩。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去,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气质,让我一拿到手就想立刻翻开。书页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在内容编排上,能看出编辑团队的用心,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衔接得非常紧密。初读时,虽然一些专业术语需要时间去适应,但作者的行文风格,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最终还是能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往往能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这让我对传统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装帧和排版是加分项,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虽然不低,但只要稍微投入一些耐心,回报是极其丰厚的。它展现出一种对学术的纯粹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学问气质,没有丝毫卖弄或浮夸。每篇文章的结构都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引导着读者层层深入,直到发现核心的宝藏。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握,体现了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抱有深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它所提供的思想盛宴,足以让人回味良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