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英]约翰·基根(John Keegan),当代*优秀的军事史家之一,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他还是多部畅销书的作者,其作品包括《战争史》、《一战史》、《二战史》等,《战争史》曾荣获达夫·库珀奖。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东线狙击手》、《黑色雪绒花》、《地狱之门》、《东线》等多部畅销书。
从D日到巴黎解放,本书对诺曼底战役做出了难以被*越的阐述。作为一名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根具有指挥官的出色素质,广泛结合了对战略的把握和对战场人性的洞悉,同时也关注了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所预示的东西。——《观察家报》
介绍这场规模宏大、情况复杂且充满危险的登陆作战以及后续战斗的书籍比比皆是,但约翰·基根先生的这本无疑是*出色的一本。——《华尔街日报》
序章 在入侵区
第一章 第二战线的由来
史迪威
魏德迈
艾森豪威尔
莫洛托夫
马歇尔
布鲁克
蒙哥马利
隆美尔
第二章 “全美国人”与“啸鹰”
飞行
下降
着陆
集结
行动
1.第505 团第3 营在圣梅尔埃格利斯
2.第505 团第1 营在梅尔德利特河
3.第507 团第2 营在科居尼
4.第506 团第3 营在杜沃桥
5.第502 团第1 营在WXYZ
6.第501 团第3 营在普皮维尔
第三章 赶往南岸的加拿大军队
迪耶普:可怕的警告
火力支援
德国守军
炮击
前进
登陆
内陆
第四章 苏格兰人走廊
德军装甲师的战斗
进入战场
瑟堡的陷落
大风暴
“埃普索姆”行动
苏格兰勇士
寻找敌人
渡河
第五章 英格兰义勇骑兵团
策划一次突破
等待中的装甲部队
前进
轰炸
进入通道
“冯·卢克”战斗群
反击
影响
第六章 德国军队的荣誉
突破
巴顿
元首的意志
列日行动
第七章 波兰人的战场
“我这一生中最倒霉的一天”
优柔寡断的命令
西科尔斯基将军的旅游者
会师尚布瓦
狼牙棒
第八章 自由法国
起义
停战
戴高乐
勒克莱尔师
解放
尾声 从大西洋壁垒到铁幕
附录
第三章:赶往南岸的加拿大军队
美军伞兵着陆的五个小时后,位于他们空投区东面35英里处,加拿大第3师的北岸步兵团在船舶间开始了艰难的转运,这些船只将他们送过海峡,现在,他们即将踏上法国的海滩。他们从七英里外的海面上搭乘步兵登陆舰(LSI)而来,这些经过改装的海峡间渡轮,在和平时期曾将一批批游客送至法国。改装的意思不过是去掉船舷两侧的救生艇,并将吊艇柱换为一种加强型,从而使船只的左舷和右舷挂满突击登陆艇(LCA)。在皇家海军手册中,突击登陆艇被列为最低级别的船只。这种登陆艇由一名海军军士担任操舵的艇长,除了可坐35人(一个步兵排)的长凳,艇上别无他物,一具柴油引擎提供的动力仅能让登陆艇以10节的速度将这些士兵送上岸。突击登陆艇的平底触滩时,艏门跳板放下,艇上的士兵便看见了陆地。此刻,一排排突击登陆艇沿着母船两侧轻轻碰撞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下,它们在四英尺高的海浪上颠簸起伏。一些步兵登陆艇(LCI)上,参加突击的步兵们顺着一道帆布滑梯,砰的一声落在等候着的突击登陆艇的钢制底板上。但大多数士兵背负着重达60磅的装备,费力而又危险地沿着攀网爬下,他们摸索着立足点,以免不慎跌落后被两艘船体挤碎或是落入海水中淹死。
北岸步兵团是一个新不伦瑞克步兵团,来自海岸对面的爱德华王子岛,法国人和苏格兰人都曾在那片岛屿定居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个当地民兵营进行了合并,这种对业余当兵的极大热情有着古老的传统,在维多利亚王朝中期的英国极为常见,帝国以失意爱国者组成的一道前哨线,急于跟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交战。粗灰呢紧身上衣和结实的帆布绑腿一直是他们的制服,充满浪漫色彩的本土名称则成为了他们的特征。没有任何地方,甚至包括英国的诺丁汉郡——那里的罗宾汉步兵团早已挺身而出,为保卫城市而抵抗路易·拿破仑——能拥有比加拿大人更浪漫的称号:魁北克跳跃者步兵团、圣克莱尔边境居民团、灰色营、马尼托巴掷弹兵团、阿让特伊游骑兵团、梅干提克轻步兵团、利斯加步兵团、露易丝公主燧发枪手团、第48高地人团、特米考塔&里莫斯基团。这些番号的花名册,读起来就像是丁尼生(“步兵列队,列队!”)而与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毫不相称。
德皇这个真正的敌人终于出现时,加拿大对挑战做出了回应——“我们立即作出回答,”劳里埃这个法裔加拿大帝国主义者向议会宣布,“以英国人回应使命召唤的经典话语作出回答,‘时刻准备着!’”——上述番号的部队投入到一支新军队的熔炉中。加拿大师在1917年夺取了维米岭,由番号不明的营组成的加拿大军与澳大利亚人一起,赢得了1918年秋季的战役。但这些人和那些与维多利亚女王的士兵联合的人一样,都是联合帝国忠臣的后代,独立战争后,他们逃离美国,来到安大略省和滨海诸省(从历史上看,加拿大就是一个拒绝革命的美国),数以千计的苏格兰人因为高地清除运动流离失所,或因为一个“劳动阶级帝国”口号的诱惑而离开低地城市,跨越大西洋,大草原上免费土地的梦想深深地吸引了英国人和爱尔兰人。
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小黑点,那是一辆牛车,一个女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车上,男人驱赶着牲畜……沿着没有车辙印的道路,他们一天天远离铁路线,只在夜间停下休息,最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一块四分之一英里的土地……他们寻找着,终于发现了测量员留下的标记:三个新挖的洞和一个标牌……迎接他们的没有房屋,没有谷仓,只有土地和天空。
这些人创造了新的加拿大,修建了从东海岸至西海岸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线,沿着同一条路线建造起一连串简陋的村镇,他们将定居点的边境扩展至冻土带的边缘,可是,贫穷和歧视的刺激使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自愿重新穿上了军装,他们当中的成千上万人在伊普尔(Ypres)周围的坑堑中或阿拉斯(Arras)长长的丘陵地山坡上为国王乔治而战死。
还有另一个更为古老的加拿大,她也拥有强大的军事传统——这个传统来自1664年在圣哥达(St Gotthard)击败土耳其人的“卡利尼昂-萨利尔斯”团,来自对抗强大的易洛魁部落联盟的内战,来自弗兰特纳克进入英属北美洲的大胆之旅,来自英国王位继承战争中抗击英军、对魁北克的胜利防御。但这个传统的核心及持久因素是一曲挽歌。法裔加拿大人活在蒙特卡姆于1759年被沃尔夫击败于魁北克门前的回忆中,就像1870年维克托·伊曼纽尔在罗马的庇亚门打败了教皇的军队(法裔加拿大人参加了教皇的军队),这不仅导致一个天主教国家被外国势力统治,还使其领导人和国民进入到一种自愿接受的内部放逐中。在法裔加拿大人的内心深处,从未接受与法国断绝联系。但同样的一点是,法裔加拿大人回避了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关系。他们也拒绝发起革命,通过他们对教会人员、半封建社会的忠诚以及狭隘的省级爱国主义,使自己孤立于他们的征服者和他们的历史家园。
因此,1914年爆发的战争使他们的领导人面临着一种强烈的困境。“我记得”是魁北克省的座右铭,与旧日法国土地及文化相关的回忆极其丰富,德国8月和9月的入侵在事实和精神上冒犯了这种回忆。在这种情况下,记忆的蛛丝马迹强大到足以诱使魁北克的政客和牧师克服他们对不信神的共和国和新教帝国的厌恶,并鼓励法裔加拿大人自愿从军。许多人这样做了。法裔加拿大人没能克服19世纪60年代自愿从军的冲动,他们组建起大批法国-加拿大民兵营,诸如皇家山卡宾枪手营、若列特营、圣亚森特营和三河城营等等,这些军队构成了急剧膨胀的加拿大皇家武装力量的核心。但主导着加拿大国防部门的苏格兰人和奥拉基长老会教徒固执地认为不应该这样。他们的决定已将旧有的民兵营解散,并拒绝让法国人和加拿大人获得在新组建的营中一同服役的机会。这项决定被推翻时,参与冒险的热情已然消退,民族主义的煽动者提醒他们的听众,“安大略的普鲁士人”不仅跟“欧洲的普鲁士人”一样反对法国,而且因为近在身边,所以会对法裔加拿大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5年前,在一本被我称作《战斗的面貌》的书中,我开始探寻个体在战场上的处境。尽管是一名军事历史学家,学术生涯中的同僚也不乏职业军人,但我并不了解一名战士与敌人遭遇时面临的风险、用于平息内心恐惧的办法或是在“最危险时”控制自己的手段。可是,趋近真相的发现令我深感震惊。我了解到恐惧的普遍性,知道了威逼利诱在战斗中相当常见,最关键的是,我获知了男性荣誉在维持士兵决心上的重要性,身边的战友会对他是否具备这种荣誉作出判断。
不过,尽管我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和小群体上,但对大群体独特性质的认知同样吸引了我,这二者都属于军队。军队是各个国家都有的机构,每支军队的宗旨和职权非常相似。但各个军队也是其所在社会及其价值观的一个镜像: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时刻,它代表着民族自豪感,或是抵御国家恐惧的一道壁垒,甚至是一个国家最后的象征;而在其他地方和其他方面,国家力量的这种工具被弃用、被忽视、被视为一种最后的手段。在我看来,值得找出一些事件来证实国家军队的各种不同状态。我相信自己在1944年的诺曼底战役中发现了要找的东西。我对那片战场非常熟悉。完全不同的动机激励着在那里投入战斗的各支军队,这一点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且,多年来我已对这场战役的整体历史和个人回忆了如指掌,因此,接下来的另一种尝试是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战争及其机构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翔实的内容,迅速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当我翻阅它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并非是一本简单的战争史,而是一次穿越时空、亲临战场的非凡旅程。作者似乎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叙事才能,他能够将成千上万的士兵、无数的战役细节和宏观的战略决策,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丽而又充满张力的画卷。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书中关于“六支军队”的具体构成,它们各自的作战风格、指挥体系以及在诺曼底战场上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战役转折点的描绘,那些决定性的战斗,那些改变战局的瞬间,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将这些历史性的时刻一一呈现。同时,我也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阴暗,那些士兵们在生死边缘的挣扎与抉择,那些平民百姓在战火中的命运沉浮,这些都将使这本书更具深度和感染力。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二战诺曼底战役的全新视角,它将带领我们一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属于自由的来之不易。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生动而细腻,仿佛将我置身于1944年的诺曼底。我能感受到登陆艇在颠簸的海浪中前行,听到海鸥的鸣叫与炮火的轰鸣交织,甚至能闻到硝烟和海水的混合气味。书中对战场细节的描绘极具画面感,从滩头的血肉模糊,到内陆城镇的断壁残垣,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宏大叙事中穿插的个体视角,那些普通士兵的恐惧、绝望、勇气和牺牲,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军事行动的记录,更是一曲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升华与扭曲的赞歌。我发现自己被书中关于战术布置、兵力部署以及指挥官们面临的艰难抉择所深深吸引。作者似乎对当时的战役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从双方的战略意图到具体的战术执行,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读到那些关于盟军如何突破德军防线,如何展开钳形攻势,以及如何克服补给困难的章节时,我仿佛也参与到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之中。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二战诺曼底战役的新窗口,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从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所涵盖的“从D日到巴黎解放”这一时间跨度,预示着一场史诗级的叙事。“六支军队”的表述更是引人遐想,我迫切想知道这六支军队分别是谁,它们在战役中是如何协同作战,又各自承担了怎样的使命。我一直对二战的战术细节和指挥官们的决策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提供了绝佳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盟军登陆初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德军顽强的抵抗,一点点地啃下诺曼底这块硬骨头。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战役的关键转折点,例如在卡昂战役中的拉锯战,以及盟军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最终突破德军防线。另外,巴黎的解放,作为整个战役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过程必然充满戏剧性,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盟军进入这座被占领城市的激动人心的一幕。这本书的篇幅看似宏大,但内容一定十分充实,我期待着它能为我带来一场深入的、多维度的历史体验,让我更全面地理解这场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
评分刚收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封面上透露出的厚重感和精致的装帧,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史诗之作。我一直对二战的欧洲战场,特别是诺曼底登陆及其后续战役有着浓厚的兴趣。D日,这个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刻,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战略、英勇无畏的士兵以及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总是让我着迷。这本书的副标题——“从D日到巴黎解放”,明确地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时间跨度,这让我对书中对整个战役的完整梳理充满期待。我设想着,作者定会带领读者穿越硝烟弥漫的海滩,深入战火纷飞的诺曼底腹地,一步步见证盟军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自由的阳光重新洒向被占领的欧洲。我特别希望书中能详细描绘不同国家军队在诺曼底战役中的具体表现,比如美军的登陆策略、英联邦部队的协同作战、自由法国部队的奋勇反击等等,毕竟“六支军队”这个称谓本身就暗示了这场战役的多民族参与和复杂性。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战役细节的深入挖掘,比如那些鲜为人知的战术调整、关键时刻的决策过程,以及普通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经历。这本书的修订版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更有信心,说明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打磨和补充,希望能更臻完美。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找到一本既能提供详实史料又兼具阅读趣味的书籍,实属不易。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内容组织条理清晰,时间线索明确,从D日的黎明破晓,到盟军挺进法国腹地,再到解放巴黎的辉煌时刻,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未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军队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各自在战役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作者如何描绘了美军在奥马哈海滩面临的巨大阻力,以及他们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突破;又如何讲述了英军和加拿大军队在其他登陆点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更令我赞叹的是,书中对战役的战略层面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德军的防御体系,盟军的战术创新,以及双方指挥官的决策失误与亮点。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打仗”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深度剖析。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战役中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能够反映出战争复杂性和人性挣扎的片段,让这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动画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