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真题,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严谨的内容和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历年真题和辅助性内容,帮助考生构建知识框架,掌握重要考查内容,在了解真题的基础上做好知识储备,更好地投入到备考。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全书共设下面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和本书各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学科应试攻略: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学科知识与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史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展示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考题预测。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能力提升训练”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四、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帮助考生了解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与能力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
考点梳理(2)
一、基本线索(2)
二、要点概述(3)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35)
考点梳理(35)
一、基本线索(35)
二、要点概述(36)
第三节中国现代史(62)
考点梳理(62)
一、基本线索(62)
二、要点概述(63)
能力提升训练(8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88)
考点聚焦(88)
第一节世界古代史(88)
考点梳理(88)
一、基本线索(88)
二、要点概述(89)
第二节世界近代史(101)
考点梳理(101)
一、基本线索(101)
二、要点概述(102)
第三节世界现代史(119)
考点梳理(119)
一、基本线索(119)
二、要点概述(120)
能力提升训练(139)
第二部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史学理论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8)
考点聚焦(148)
考点梳理(148)
能力提升训练(16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69)
考点聚焦(169)
第一节史学理论概述(169)
考点梳理(169)
一、史学理论的含义(169)
二、史学理论的相关概念(170)
三、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171)
第二节初中教学常用的史学方法(172)
考点梳理(172)
一、历史知识与历史体裁(172)
二、历史教学史料问题概述(173)
三、历史的阐释和评价(176)
第三节中西史学史概述(177)
考点梳理(177)
一、中国史学史(177)
二、西方史学史(180)
能力提升训练(181)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4)
考点聚焦(184)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184)
考点梳理(184)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184)
二、教学设计的要素(185)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185)
第二节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186)
考点梳理(186)
一、整体设计的原则(186)
二、以学生为主的原则(187)
三、意义建构的原则(187)
四、过程开放的原则(188)
能力提升训练(18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0)
考点聚焦(190)
第一节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190)
考点梳理(190)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190)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91)
第二节解读教材(192)
考点梳理(192)
一、历史教材(192)
二、历史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92)
第三节学情分析(193)
考点梳理(193)
一、学情分析(193)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95)
第四节制定教学目标(196)
考点梳理(196)
一、教学目标(197)
二、“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197)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197)
四、如何撰写教学目标(199)
第五节教学策略设计(200)
考点梳理(200)
一、组织教学内容(200)
二、选择教学方法(201)
三、制定教学策略(205)
四、选用课程资源(206)
五、制作教学课件,设计课堂练习(213)
第六节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撰写(214)
考点梳理(214)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214)
二、中国史的教学设计(215)
三、世界史的教学设计(219)
能力提升训练(225)
第四部分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4)
考点聚焦(234)
第一节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234)
考点梳理(234)
一、历史学习的基础(234)
二、历史学习过程(236)
第二节历史学习指导(237)
考点梳理(237)
一、学习类型的含义与特征(237)
二、学习类型的分类(238)
三、历史学习方法(245)
能力提升训练(24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9)
考点聚焦(249)
第一节历史课堂导入技能(249)
考点梳理(249)
一、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原则和要求(249)
二、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功能(252)
三、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253)
第二节历史课堂语言技能(255)
考点梳理(255)
一、历史课堂语言技能的原则和要求(255)
二、历史课堂语言技能的功能(257)
第三节历史课堂提问技能(258)
考点梳理(258)
一、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原则和要求(258)
二、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260)
三、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260)
第四节历史课堂概念阐释技能(264)
考点梳理(264)
一、历史课堂概念阐释技能的含义(264)
二、历史课堂概念阐释技能的要求(264)
第五节历史课堂讨论和对话技能(265)
考点梳理(265)
一、历史课堂讨论和对话技能的含义(265)
二、历史课堂讨论和对话技能的要求(265)
第六节历史课堂板书技能(266)
考点梳理(266)
一、历史课堂板书的类型(266)
二、历史课堂板书的布局(268)
三、历史课堂板书的技巧和要求(269)
第七节历史课堂结束技能(271)
考点梳理(271)
一、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含义(271)
二、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功能(271)
三、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类型(272)
四、历史课堂结束应注意的问题(275)
第八节历史课堂演示技能(276)
考点梳理(276)
一、历史课堂演示技能的含义(276)
二、历史课堂演示技能的要求(276)
第九节历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策略(277)
考点梳理(277)
一、历史课堂组织技能(277)
二、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策略(281)
三、历史课堂教学管理策略(284)
第十节历史课外活动概述(286)
考点梳理(286)
一、历史课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286)
二、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组织方法(287)
三、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注意事项(290)
能力提升训练(291)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94)
考点聚焦(294)
第一节历史教学评价概述(294)
考点梳理(294)
一、历史教学评价的内涵(294)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295)
三、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295)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295)
考点梳理(295)
一、教育测量(295)
二、教育评价(296)
三、教育评价的方法(296)
四、教育评价与学业评价的关系(297)
五、试卷质量的评价(297)
能力提升训练(29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01)
考点聚焦(301)
第一节历史课堂教学评价(301)
考点梳理(301)
一、历史课堂教学评价(301)
二、自我反思(303)
第二节学业评价(304)
考点梳理(304)
一、学业评价的类型(304)
二、学业评价的功能(305)
三、学业评价的方法(305)
四、学业评价的原则(307)
五、学生历史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308)
能力提升训练(311)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1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17)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与能力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本部分包含的内容为“两大通史”(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通史”部分按照考试大纲和真题分布规律,分六节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将考试涉及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全面地呈现给考生。
从试题和分值分布情况来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分值比较接近。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是主要考查题型。根据考试大纲和真题规律,建议考生在牢固掌握“两大通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字、图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能够将提取的有效信息同掌握的知识点紧密结合。
1.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1.本章考点较多,在历年考试中以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形式出题。
2.中国古代史的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成就是考查的重点;中国近代史以列强侵华与反侵略斗争为主线,重点考查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现代史以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要考查点。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
一、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上迄我国境内人类产生,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要点概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远古时代
我们所说的“远古时代”是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包括了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2.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利用化石来确定远古人类及其生活年代。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元谋人于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被发现,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
北京人于1921年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被发现,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头盖骨、头骨碎片、下颌骨、股骨等化石,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脑容量平均为1043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厚,眉脊粗壮,面部较短,牙齿比现代人粗大,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后来还发现石器以及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属直立人,是迄今国内所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
山顶洞人于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被发现,就其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磨光、钻孔技术。山顶洞人的洞穴中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已经能人工取火。
3.具有代表性的氏族聚落
人类早期文明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星罗棋布的原始聚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河流域的半坡、大汶口聚落和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聚落。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半坡居民已经能够种植粟,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以开垦耕地、收割庄稼以及进行渔猎采集,并能够烧制陶器作日常生活用品,他们还饲养猪、狗等家畜。半坡居民已经可以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河姆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在动物骨骼上凿孔制作出可以捆绑木柄的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他们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防潮防水,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大汶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因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的中部及南部、河南的东部与江苏的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制陶业相当发达,早期已普遍使用轮修技术,晚期则使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的陶器。此外,大汶口文化的石器、骨器、角器的制作工艺也有较大发展。其主要农作物也是粟,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考古学家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开始从渔猎采集过渡到了以原始农业和饲养业为主的农耕文化时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
《国考历史教师资格:初中教与学》 引言 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梦想,你正为心中的那份教育热情而砥砺前行。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与爱的伟大事业,而历史教育,更是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涵养品德的重要使命。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认知世界、理解社会、塑造价值观的关键引导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本书旨在为你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备考指南,助你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开启你的教育生涯,点燃教育的火种。 一、 历史学科知识:厚植根基,方能授人以渔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是授课的基石。初中历史教学,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探究历史人物的动机,并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展望未来。本书将紧密围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你梳理核心知识点,涵盖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历史的宏大叙事,让你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系统。 中国古代史: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将一起穿越时空,重温中华文明的璀璨。从远古的蒙昧走向封建的辉煌,我们将深入探讨夏商周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帝国的统一与强盛,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隋唐盛世的开放与包容,宋元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多样,明清帝国由盛转衰的曲折历程。每一段历史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关键事件和人物,理解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从中提炼出教育的价值。我们将不局限于教材的表述,而是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帮助你构建起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理解各朝代的特点、成就、局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民族的复兴之路。 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与奋斗的民族解放史。我们将聚焦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入分析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冲击,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英勇事迹,以及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历程。从太平天国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到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是理解现代中国最直接的钥匙。本书将帮助你梳理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普遍规律,理解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以及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世界古代史:文明的多样性与互动。 在东方文明熠熠生辉的同时,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也孕育着各自独特的文明。我们将一同探寻古埃及的神秘金字塔,古希腊的民主与哲学,古罗马的法律与帝国,以及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传播。我们将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轴心时代的思想解放到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全球联系,本书将为你呈现世界古代史的精彩画卷,让你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共同性。 世界近代史与现代史:全球化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进入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将审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如何解放思想,地理大发现如何连接世界,工业革命如何改变生产方式,资产阶级革命如何重塑政治秩序。进入现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冷战的对峙,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都将是我们深入探讨的对象。本书将帮助你理解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宏观发展趋势,把握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以及人类在追求和平与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梳理学科知识时,本书将强调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和史实之间的关联,避免孤立记忆。同时,我们将融入一些拓展性的历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帮助你跳出教材的限制,形成更为深刻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二、 教学能力:以学为中心,点燃智慧火花 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是前提,而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则是教学能力的核心。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策略,助你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 教学理念与原则:育人为本,启迪智慧。 我们将深入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我们将强调历史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我们将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角度,为你分析如何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与实施: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课程。本书将为你剖析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你如何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例如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图片、历史影像资料,甚至是模拟历史场景,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提供多种教学模式的范例,如探究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帮助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与技巧:因材施教,方法多样。 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为你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如何将枯燥的史实讲得引人入胜,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概念讲解清楚,是讲授法的关键。 讨论法: 如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阅读与分析法: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价值与局限,培养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 多媒体运用: 如何有效地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融入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如何让学生“穿越”到历史场景中,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人物情感。 问题导向式教学: 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认识。 课堂管理与评价:营造积极氛围,促进全面发展。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高效教学的保障。本书将提供课堂管理策略,帮助你建立和谐、有序、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关注他们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教案编写与反思:专业成长的基石。 精心编写教案是教学成功的必要环节。本书将为你展示优秀教案的构成要素和编写技巧,引导你如何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鼓励你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进行总结和提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实现专业成长。 三、 考试指导与模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是对你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本书将为你提供科学的备考策略和丰富的模拟训练,助你从容应对考试。 考试题型分析:精准把握命题方向。 我们将详细解读考试大纲,分析历年真题,深入剖析考试的题型、考查重点和难易程度。从选择题的知识点辨析,到简答题的逻辑严谨,再到论述题的深度分析,以及案例分析题的教学实践应用,我们将为你逐一击破。 答题技巧与策略:高效得分的关键。 针对不同题型,我们将提供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和策略。例如,如何快速锁定选择题的正确选项,如何构建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的论述题,如何在案例分析题中展现你的教育智慧和专业素养。 模拟试题演练:实战检验,查漏补缺。 本书将配备高质量的模拟试题,覆盖考试的各个知识模块和能力维度。通过模拟演练,你可以检验自己的备考效果,发现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和巩固。 备考心法与建议:调整心态,自信应考。 考试的成功,不仅在于知识的储备,更在于良好的心态。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些备考的心理调适建议,帮助你缓解考试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 结语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你教育梦想的起点。本书将是你追逐梦想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一座坚实的桥梁。我们相信,凭借你的热情、努力与本书的指导,你一定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登上神圣的讲台,用你的知识和爱心,点亮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未来。祝你在教育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