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微觀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並且逐漸成為許多學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通識課程。
《微觀經濟學》首先講解完全信息、私人品市場的實證經濟分析,包括供求理論、消費理論、生産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和要素理論;然後講解規範經濟分析、外部性與公共品分析,以及不完全信息分析。書中還設有大量實例研究、例題和課後習題。
《微觀經濟學》可作為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用書,還可供有興趣學習經濟學、且具有一定微積分知識基礎的讀者學習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經濟與經濟學
第二節 經濟學說史
第三節 經濟學方法
第四節 微觀經濟學概論
本章習題
第二章 供求理論
第一節 需求
第二節 供給
第三節 市場均衡
第四節 供求彈性
第五節 蛛網模型
本章習題
第三章 消費理論
第一節 基數效用理論
第二節 序數效用理論——無異麯綫分析法
本章習題
第四章 生産理論
第一節 企業與生産
第二節 短期生産函數
第三節 長期生産函數
第四節 生産者均衡
第五節 技術進步與生産函數
本章習題
第五章 成本函數
第一節 成本概念與成本函數
第二節 短期成本
第三節 長期成本
本章習題
第六章 市場結構理論
第一節 市場與市場結構
第二節 完全競爭市場
第三節 完全壟斷市場
第四節 壟斷競爭市場
第五節 寡頭壟斷市場
第六節 各種市場結構類型的比較
本章習題
第七章 要素市場分析
第一節 要素市場與企業要素供求
第二節 企業最優要素使用決定
第三節 要素市場均衡
本章習題
……
第八章 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理論
第九章 外部性與公共物品
第十章 信息不完全的市場競爭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微觀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並且逐漸成為許多學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通識課程。國內外有很多針對本科階段的微觀經濟學教材,有入門性質的初級微觀經濟學教材,也有中級微觀經濟學教材。初級微觀經濟學主要強調經濟學理念,基於大量經濟現象、經濟實例分析,采用簡單的圖像模型、較少的數學模型進行講解;中級微觀經濟學則較多采用數學語言和數理模型進行介紹。
本書結閤初級與中級微觀經濟學的編寫長處,結閤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編著而成。和現有的教材相比,本書具有以下特色:
(1)以經濟活動主體分析和經濟運行市場分析為框架,以微觀經濟活動和微觀經濟主體均衡分析為核心內容,側重於市場經濟運行機製研究、實證經濟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完全信息分析,同時兼顧政府經濟行為分析、一般均衡分析、規範經濟和不完全信息分析。
(2)將數理分析和經濟活動分析相結閤,強調經濟學的思想理念與分析方法。在理論框架、數理模型上保持數理分析的完整性,推導分析過程簡明清晰,特彆注重數理分析的經濟意義。少數較為復雜的模型推導采用附錄形式,保持經濟學內容的連貫性和教材思路的清晰度。注重經濟理論的實際應用,在重要的經濟思想、經濟規律、經濟模型後引入經濟活動的分析研究,加深讀者對理論的理解程度和提高讀者應用理論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
(3)編寫構思注重啓發性、趣味性和學習性。每章開篇以實例方式引齣本章主題,在重要的模型、結論和思想處,有實例加以闡釋;文中加入瞭較多的例題以便讀者能進一步理解。每章後麵有習題,題型包括選擇、判斷、簡答、計算、分析思考;書中專業詞匯有英文對照。這些安排將極大地幫助學生對經濟學概念、方法、理論和思想的學習、理解與掌握。
全書共分為十章,內容安排適於循序漸進的思路展開。首先是完全信息、私人品市場實證經濟分析;然後是規範經濟分析、外部性與公共品分析,以及不完全信息分析。具體章節安排是:第一章,概論;第二章,供求理論;第三章,消費理論;第四章,生産理論;第五章,成本函數;第六章,市場結構理論;第七章,要素市場分析;第八章,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理論;第九章,外部性與公共物品;第十章,信息不完全的市場競爭。
本書第一章、第六章由蘇素編寫;第二章由陳迅編寫;第三章由黃淩雲編寫;第四章由蘇素、孫睿編寫;第五章由周焯華編寫;第七章由黃淩雲編寫;第八章、第十章由汪鋒編寫;第九章由劉辛、蘇素編寫。全書由蘇素統撰定稿。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得到瞭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大力支持,同時本書的編寫和齣版也得到科學齣版社的鼓勵和幫助,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提齣寶貴意見。
《資本論》 一部奠定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基石的巨著 內容梗概 《資本論》(Das Kapital)是德國思想傢卡爾·馬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體係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全書共分為三捲,旨在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揭示其內在的運行規律、發展趨勢及其最終的命運。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分析,一部對人類曆史進程進行哲學反思的裏程碑。 捲一:資本的生産過程 《資本論》的第一捲集中闡述瞭資本的生産過程,是整個理論體係的基石。馬剋思在此捲中,首先從商品開始分析,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他區分瞭商品的使用價值(滿足人類需求的有用性)和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交換價值)。正是這種抽象的、由勞動凝結而成的價值,構成瞭資本主義社會交換的基礎。 接著,馬剋思深入探討瞭貨幣的産生及其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揭示瞭貨幣如何從普通的商品媒介演變為資本的化身。他詳細分析瞭資本的循環,即資本從貨幣形態到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再到商品,最終迴到貨幣形態的運動過程。在這裏,他提齣瞭價值增殖(Mehrwert)這一核心概念。 馬剋思認為,價值增殖是資本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這種增殖並非源於簡單的交換,而是源於勞動力本身的特殊性質。勞動力,即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成為一種商品。資本傢購買勞動力,支付的是勞動者的勞動價值(維持勞動者生存和繁衍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所創造的新價值卻遠遠大於其勞動價值。這個超齣勞動價值的差額,即剩餘價值(Mehrwert),被資本傢無償占有,從而構成瞭資本傢利潤的唯一源泉。 馬剋思進一步區分瞭不變資本(用於購買生産資料,如機器、廠房、原材料,其價值在生産過程中被轉移到新産品中,但自身不增殖)和可變資本(用於購買勞動力,其價值在生産過程中被消耗,但卻能創造齣新的價值,即剩餘價值)。他揭示瞭剩餘價值率(m/v,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之比)是衡量資本傢剝削程度的指標。 為瞭提高剩餘價值率,資本傢會采取兩種主要的手段: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通過延長工作日、提高勞動強度等方式,在不改變勞動價值的情況下增加剩餘勞動時間,從而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通過提高勞動生産率,縮短生産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在同樣工作日內,相對地延長瞭剩餘勞動時間,增加剩餘價值。這通常通過技術進步、改進生産組織方式等來實現。 馬剋思還分析瞭資本的積纍。資本傢將一部分剩餘價值重新投入到生産中,擴大再生産。這種積纍導緻瞭資本的集中和資本的積聚(同一資本傢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的集中(不同資本相互吞並,形成更大的資本)。 在第一捲的最後,馬剋思描繪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工人階級的貧睏化(relative pauperization,相對於資本傢財富的增長,工人階級的絕對或相對生活水平下降)的趨勢,以及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必然性。 捲二: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二捲的重點在於分析資本的流通過程,即資本如何在流通領域完成其價值的增殖和運動。馬剋思在這裏探討瞭貨幣資本、生産資本和商品資本之間的相互轉化和周轉。 他引入瞭資本周轉的概念,即資本從齣發點開始,完成一個循環,又迴到齣發點所經曆的時間。周轉速度的加快會帶來價值增殖的增加,即使生産效率不變。馬剋思分析瞭固定資本(如機器、廠房,其價值分期轉移)和流動資本(如原材料、勞動力,其價值一次轉移)的不同周轉方式。 在此捲中,馬剋思還進一步闡述瞭社會總産品的實現問題。他劃分瞭社會總産品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生産生産資料的部門)和第二部類(生産生活資料的部門)。他詳細分析瞭這兩個部類在商品交換中如何實現價值,以及實現社會總産品的條件,從而揭示瞭資本主義生産內在的不協調性和生産過剩危機的可能性。 捲三:資本的生産過程的總體 第三捲是《資本論》的總結和升華,它將前兩捲的分析綜閤起來,探討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體運行規律,包括資本的平均利潤率、商業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資本主義的危機和趨勢。 馬剋思在此捲中提齣瞭利潤率下降的趨勢(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他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不變資本(生産資料)在總資本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而可變資本(勞動力)的比重相對下降,導緻平均利潤率有下降的趨勢。盡管如此,由於剩餘價值的絕對量還在不斷增長(生産規模擴大),以及資本的集中,這種下降趨勢並非總是立即顯現,也受到許多“補償因素”的影響。 馬剋思還詳細分析瞭商業資本和藉貸資本的運動。商業資本通過流通活動實現部分剩餘價值,但其利潤率並不高於生産資本的平均利潤率。利息則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是藉貸資本傢在藉齣資本後獲得的報酬。 地租是馬剋思分析的另一個重要方麵,他區分瞭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揭示瞭土地私有製如何在資本主義農業中帶來不平等。 在分析瞭資本主義生産的各種形式和運作機製後,馬剋思在第三捲的最後,更加係統地闡述瞭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他認為,危機並非偶然的現象,而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內在矛盾的必然結果。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生産的社會化與生産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産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者購買力相對下降之間的矛盾,以及周期性的生産過剩和信用危機。 最後,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進行瞭展望。他預言,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特彆是無産階級日益壯大和日益貧睏化(相對而言)的趨勢,以及生産力的空前發展,將最終導緻資本主義的滅亡,並為新的社會形態——共産主義——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 《資本論》的意義與影響 《資本論》的齣版,不僅在經濟學領域引發瞭革命性的變革,也對哲學、曆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對經濟學的影響:它提供瞭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全新分析框架,深刻揭示瞭價值、剩餘價值、資本積纍、經濟危機等核心概念,挑戰瞭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古典經濟學理論,為馬剋思主義經濟學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對社會運動的影響:《資本論》成為工人運動和各種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運動的理論武器,深刻影響瞭20世紀的世界曆史進程,催生瞭包括蘇聯、中國在內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傢的建立。 對思想史的影響:《資本論》的批判精神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深刻影響瞭後世的社會理論和批判性思維,至今仍是理解現代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的重要思想資源。 盡管《資本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今天有所不同,但其對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的深刻洞察,對經濟不平等、周期性危機、全球化等問題的分析,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它促使我們不斷反思現代經濟製度的運作機製,以及其對社會公正和人類福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