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

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春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机械化
  • 农业机械
  • 农机设备
  • 中国农业
  • 机械工程
  • 农业技术
  • 图鉴
  • 农业发展
  • 农机科普
  • 现代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933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865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24
字数:6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者以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从几千张农机图片中筛选出几百幅精彩的农机照片,配以翔实的文字说明,编辑成该册《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不仅收集了中国古代农器图谱,而且以纪实的照片展示黑龙江省、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国现代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闪光点。《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共分为十四章,包括:一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第二至第十章,九大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马铃薯、棉花、花生、油菜、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包括耕整地、种植、中耕、植保、航化作业、谷物收获、烘干等各生产环节;第十一章,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第十二章,精准智能农业技术装备;第十三章,近现代农机发展轨迹;第十四章,古代农器图谱汇集。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1
第二章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3
第三章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29
第四章 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 67
第五章 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81
第六章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 93
第七章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105
第八章 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 115
第九章 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 125
第十章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 133
第十一章 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141
第十二章 精准智能农业技术装备 181
第十三章 近现代农机发展轨迹 19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192
国内农机历史照片 200
国外农机历史照片(19世纪至20世纪初)216
国内农机图谱 218
第十四章 古代农器图谱汇集 241
古代农器浅论 242
中国古代非铁制农器 246
古代耕地整地农器 247
古代播种农器 254
古代灌溉农器与水力机械 260
占代谷物收割农器 278
古代作物收获场院作业农器 281
古代谷物加工农器 285
古代粮食仓储 292
桑蚕养殖与蚕丝加工农器 294
古代纺织农器 298
古代农田造型 302
古代授时尺图与刻漏计时 305
占代交通工具 308
《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技术演进、产品类型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著作。本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和丰富的图片为依据,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机化画卷。 一、 历史的回响:从手工到机械的跨越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萌芽与发展。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农业现状出发,本书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农业机械化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温饱的关键战略。 早期探索与引进(20世纪50-7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主要依靠引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设备,以及自主仿制。本书将详细介绍当时引进的主要农机类型,如拖拉机(如东方红系列)、收割机、播种机等,以及它们在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推广应用情况。同时,也会聚焦当时技术工人、技术专家在农机制造和维修领域所做的艰苦努力,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 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20世纪80-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自主创新的重要阶段。本书将重点介绍国产农机品牌的崛起,例如一些地方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时期,农机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开始出现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地况的专业化机械。例如,水稻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播种机等品种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同时,本书也会探讨政策的引导作用,如“农业机械化推广站”的建设,以及农机补贴政策的初步形成。 跨越式发展与现代化升级(21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中国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涌入,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水平飞跃。本书将聚焦于现代高科技农机的普及,如智能化、精准化、大型化农机装备。例如,GPS导航拖拉机、变量施肥播种机、遥感监测无人机、自动化采摘设备等,这些都将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对象。同时,本书也会深入探讨农机化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作用,如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新模式的兴起。 二、 时代的面貌:农机装备的家族图谱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系统而详尽的分类与介绍。每一类农机都将配以精美的图片和专业的文字说明,力求做到直观易懂,内容翔实。 耕整地机械: 从传统的犁、耙、耱,到现代化的旋耕机、深松机、整地机,本书将全面展示不同类型、不同功率的耕整地机械,分析其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种植需求下的适用性。特别是针对中国耕地碎片化、地块不规则等特点,本书会介绍一些适应性强的耕整地机械。 种植施肥机械: 播种机(条播机、穴播机、撒肥机)、插秧机(旱式、水式)、施肥机(水肥一体机、侧深施肥机)等,这些机械的演进体现了中国农业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种植施肥机械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适应作物,并重点介绍近年来推广的精准播种、变量施肥技术。 田间管理机械: 包括中耕机、除草机、植保机械(喷雾机、撒药机、无人植保机)、灌溉设备等。本书将重点关注植保机械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如高效低毒农药的配套使用,以及无人植保技术在提高效率、降低药害方面的优势。 收获机械: 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收割机(侧方、全喂入)、马铃薯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等,收获机械是中国农机化程度最直观的体现。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类收获机械的设计特点、作业效率、适用范围,并介绍一些新型、高效的收获技术,如对秸秆的还田或综合利用设备。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谷物烘干机、脱粒机、清选机、榨油机、碾米机等,这些机械对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初加工机械,以及它们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配套应用。 畜牧机械: 饲料搅拌机、青贮切碎机、挤奶机、粪污处理设备等,随着中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畜牧机械也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将专题介绍用于规模化养殖场的各类机械设备。 农用运输机械: 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运输带、农用拖车等,这些机械在农产品运输、物资调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智慧的结晶:技术革新与发展趋势 除了对历史和装备的梳理,《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还将深入探讨推动中国农机化发展的核心技术和未来趋势。 智能化与自动化: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入,中国农机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本书将重点介绍: GPS导航与精准作业: 自动导航拖拉机、精准播种施肥系统,如何实现厘米级定位,提高作业精度,减少重复和漏播。 传感器技术与数据采集: 土壤传感器、作物生长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等,如何为农机提供实时的作业信息,实现智能化决策。 物联网与远程监控: 农机设备联网,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作业调度,提高管理效率。 机器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自动驾驶农机、智能采摘机器人等,预示着未来农业的无人化作业模式。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农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绿色化发展。 节能环保农机: 低油耗、低排放的发动机技术,以及新能源农机(如电动拖拉机)的研发进展。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 秸秆还田机、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机等,如何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水肥一体化设备: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小型化与适应性: 针对中国耕地多为小块、地形复杂的情况,本书也将关注小型化、多功能、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的发展。例如,微型拖拉机、履带式收割机在丘陵山区的应用。 服务化与共享化: 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农机共享平台的兴起,将大大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本书将探讨这些新模式下的农机应用。 四、 实践的印记:图鉴的力量 《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不仅仅是一部理论性的著作,它更是一部用影像和实例说话的百科全书。书中将包含大量高清、精美的图片,直观地展示各类农机的外观、结构、工作场景。每一张图片都将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解释机械的名称、功能、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书的编写团队深入田间地头,采访了众多农机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农机合作社以及一线操作人员,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和鲜活的案例。通过这些真实的实践案例,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农机在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五、 展望未来:迈向智慧农业新时代 《中国农业机械化图鉴》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本书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中国农业机械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迈向更加智慧、高效、绿色的新时代。本书将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机生产者、以及广大农业从业者,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拥抱创新,共同描绘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壮丽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和章节划分,一开始给我带来了一些挑战。它似乎更倾向于按照技术分类而非时间顺序来组织内容,这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过,一旦你找到了它的内在逻辑,就会发现这种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它允许读者像在数据库中检索一样,快速定位到特定类型的机械结构进行对比学习,而不是被线性的叙事所束缚。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关键概念旁设置的那些“知识点提炼”小栏目,它们像一个个精确的锚点,帮助你在浩瀚的信息流中迅速锚定核心要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而不是给大众准备的“故事书”,需要读者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封面上那种复古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翻开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无论是内页的印刷质量还是纸张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匠心。特别是那些历史性的老照片和精密的技术图解,清晰度高得惊人,连那些久远的机械上的铆钉纹理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花了很长时间仅仅是在欣赏那些插图,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艺术品。对于任何一个对手工艺、工业设计或者历史影像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把它陈列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惊喜”的,因为内容密度实在太大了,信息量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黑洞,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它不是那种快速翻阅就能掌握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搭配咖啡和笔记本才能啃下来的“硬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技术演进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态度。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技术路线差异,被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性极强。我常常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某个传动装置的改进,就要查阅好几本相关的补充资料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工程学意义。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想深入研究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远超一般入门读物所能给予的视角和深度。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具条理性的“知识框架”。它没有过多地渲染个人情感或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系统地构建起一个技术体系的完整骨架。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严密搭建起来的模块,彼此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庞大且自洽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检索效率和知识的内化速度。对于那些习惯于结构化学习、注重知识体系构建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蓝图,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领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是建立系统认知基石的绝佳读物。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社会文化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技术本身的范畴。它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侧影。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机器,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状态的具象化体现。通过对这些机械的演变路径的追溯,我仿佛能听到昔日轰鸣的引擎声,感受到土地被翻耕时的震动。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引进和本土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创新的描述,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先驱者的敬意。它让我们明白,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图纸,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