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志坚,马巍 著
图书标签:
  • 青藏铁路
  • 冻土工程
  • 稳定性
  • 工程地质
  • 铁路工程
  • 土力学
  • 环境工程
  • 高寒地区
  • 工程建设
  • 西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3393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877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80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冻土动力学研究、多年冻土区铁路和公路工程研究、勘察、设计、监测及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全面系统介绍青藏铁路冻土工程静力、动力稳定性研究成果的参考书。《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条件、冻土区路基和桥梁工程、冻土区典型路基和桥梁工程地温与变形监测、冻土区路基与桥梁工程稳定性预测与评价、冻土区路基与桥梁振动测试、动力荷载作用下典型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动力荷载作用对桥梁桩基础的稳定性影响、多年冻土区典型工程病害与整治技术。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条件 1
1.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自然地理及环境特征 1
1.1.1 地形地貌 1
1.1.2 气候 2
1.1.3 植被 3
1.1.4 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 3
1.2 青藏铁路冻土地温分区和冻土工程分类 5
1.2.1 冻土温度和地温分区 5
1.2.2 冻土含冰量和工程分类 7
1.3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冻土分布特征 7
1.4 青藏铁路路基工程冻土特征 11
1.5 青藏铁路冻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冻土工程的影响 17
1.5.1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特征 17
1.5.2 冻土区气温和冻土变化预测 18
1.5.3 气温变化对多年冻土地温的影响 20
1.5.4 气候变化对冻土区工程设计的影响 20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和桥梁工程 23
2.1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设计 23
2.1.1 国外冻土区工程实践与设计 24
2.1.2 我国冻土区工程实践与设计 25
2.2 青藏铁路路基工程 28
2.2.1 土质路基 29
2.2.2 块、碎石路基 30
2.2.3 热管路基 32
2.2.4 通风管路基 34
2.2.5 遮阳板(棚)路基 34
2.3 青藏铁路冻土区桥梁工程 36
2.3.1 冻土区桥梁工程类型 36
2.3.2 高温冻土区桩基础设计理论 42
2.3.3 桩基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44
参考文献 46
第3章 青藏铁路冻土区典型路基和桥梁工程地温与变形监测 48
3.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典型工程现场监测 48
3.1.1 青藏铁路冻土区工程长期监测系统 48
3.1.2 典型路基工程地温监测 50
3.1.3 典型路基工程变形监测 65
3.2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桥梁典型工程现场监测 73
3.2.1 典型桥梁工程概况 74
3.2.2 典型桥梁工程地温监测 78
3.2.3 典型桥梁工程变形监测 82
参考文献 84
第4章 冻土区路基与桥梁工程稳定性预测与评价 86
4.1 冻土区工程稳定性影响因素 86
4.1.1 土体冷生过程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86
4.1.2 桥梁桩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92
4.2 多年冻土区典型路基结构稳定性预测 96
4.2.1 典型路基结构路基温度场数值分析 96
4.2.2 计算结果 99
4.3 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工程综合评价体系 107
4.3.1 冻土区路基工程稳定性综合评价 107
4.3.2 典型地段路基稳定性评价 109
4.4 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桥梁工程稳定性预测 113
4.4.1 模型和计算条件 113
4.4.2 计算结果 118
4.5 多年冻土区桥梁工程稳定性综合评价 125
4.5.1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桥梁桩基稳定性综合分析 125
4.5.2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桥梁桩基稳定性综合评价 128
参考文献 128
第5章 冻土区路基与桥梁振动测试 130
5.1 工程振动测试仪器与方法 130
5.1.1 振动测试仪器介绍 130
5.1.2 振动测试步骤及传感器布置 135
5.2 青藏铁路工程现场振动测试 137
5.2.1 青藏铁路工程强震动观测方法 138
5.2.2 路基工程振动测试 139
5.2.3 桥梁工程振动测试 153
5.3 本章小结 163
参考文献 164
第6章 动力荷载作用下典型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 165
6.1 数值计算方法 166
6.1.1 瞬时动力响应数值计算方法 166
6.1.2 路基永久变形数值计算方法 166
6.2 多年冻土典型路基列车荷载响应分析 167
6.2.1 动力传递特征研究背景 167
6.2.2 机车动力荷载 167
6.2.3 青藏铁路路基块石层机车动力传递特性分析 168
6.2.4 青藏铁路路基活动层机车动力传递特性分析 173
6.3 重复荷载作用下路基永久变形特性 176
6.3.1 基于蠕变效应的计算方法 176
6.3.2 蠕变计算模型及参数 177
6.3.3 机车荷载等效方法 179
6.3.4 路基蠕变效应分析 180
6.3.5 基于累积塑性应变模型计算方法 183
6.3.6 累积塑性应变模型参数 185
6.3.7 重复机车荷载作用下路基永久变形 186
6.4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场地及路基地震响应分析 189
6.4.1 地震动力荷载 189
6.4.2 多年冻土场地地震动参数研究 191
6.4.3 典型路基结构的自振特性 197
6.4.4 典型路基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 200
6.5 本章小结 204
参考文献 205
第7章 动力荷载作用对桥梁桩基础的稳定性影响 207
7.1 机车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207
7.1.1 桥梁桩基结构模型的建立 207
7.1.2 桩土接触面的处理 209
7.1.3 模型荷载工况 210
7.1.4 机车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 210
7.2 桥梁桩基结构地震响应的模型振动试验研究 213
7.2.1 模型振动试验 213
7.2.2 加载工况与波形 216
7.2.3 试验结果分析 218
7.3 地震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稳定性分析 222
7.3.1 桩基础有限元动力计算 222
7.3.2 荷载及工况 224
7.3.3 桩基础天然状态下动力稳定性分析 225
7.3.4 温度变化下动力稳定性分析 233
7.4 本章小结 246
参考文献 247
第8章 多年冻土区典型工程病害与整治技术 248
8.1 多年冻土区典型工程病害及其成因 249
8.1.1 典型路基病害及成因 249
8.1.2 多年冻土区桥梁典型病害及成因 257
8.2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病害整治技术 263
8.2.1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工程病害处理原则 263
8.2.2 典型路基病害整治技术 264
8.2.3 典型桥梁病害整治技术 269
8.3 本章小结 271
参考文献 272
雪域天路:高原冻土的坚实守护 巍巍昆仑,绵延万里,在那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盘旋,它就是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生命线,不仅承载着物质的流通,更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挑战极限的智慧与勇气。而支撑起这条“天路”安全运行的,正是其背后那座无形的、由科学与工程铸就的坚实盾牌——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 然而,要理解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的稳定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稳定”二字表面的含义。它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地质、气候、材料、结构、监测、养护等多个学科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本书旨在拨开冻土工程神秘的面纱,深入剖析青藏铁路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勾勒出科研人员与工程师们如何应对高原冻土独有的挑战,以及他们为守护这条“雪域天路”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高原冻土:自然的馈赠与严峻的考验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这里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发育有永久冻土。永久冻土,是指地温在一年或多年内保持在0°C以下的岩土体。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冰窖,将大地深处的岩石与土壤封冻。然而,正是这看似坚固的冰封大地,却对人类工程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永久冻土的特性,与普通土体截然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温度敏感性”。温度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冻土发生融化或冻胀。在夏季,地表温度升高,冻土层可能发生融化,导致土体强度下降,产生沉降。而在冬季,温度降低,土体又会发生冻胀,产生隆起。这种周期性的融沉与冻胀,对于承载着巨大重量和高速运行的铁路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威胁。 更复杂的是,青藏高原的冻土并非单一的“冰块”。它可能包含多种成分,如含冰量高、有机质丰富的湿陷性冻土;温度极低、含冰量少的干冻土;以及在季节性融化层下的地下冰层。每一种冻土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其响应方式也千差万别。例如,湿陷性冻土在融化后,由于冰的升华和有机物的分解,会产生剧烈的体积收缩,导致轨道变形甚至塌陷。 此外,高原特有的气候条件,如强烈的太阳辐射、剧烈的昼夜温差、稀薄的空气以及频繁的地质活动(如地震),都给冻土工程的稳定性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太阳辐射的累积升温,会加速冻土融化;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则会引起土体内部应力的反复波动。 冻土工程稳定性:科学的智慧与工程的匠心 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条件,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没有选择回避,而是以科学为指引,以工程为实践,铸就了这条“雪域天路”的坚实地基。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的稳定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冻土特性与行为的深入研究: 稳定性的基石,在于对冻土本身的深刻理解。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的野外勘察、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冻土的热物理性质、力学性质、融化与冻胀机理。这包括冻土的导热性、比热容、相变潜热,以及其在不同应力、应变、温度条件下的强度、变形特征。对这些基础数据的掌握,是设计一切稳定措施的前提。 基于“冷”的理念: 与其他工程不同,冻土工程的最高境界并非“融化”,而是“维持冻结”。青藏铁路工程的核心理念便是“主动预防,审慎处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大量“保温”和“散热”的措施,旨在将路基的温度维持在冻结状态,避免冻土融化。 路基结构优化: 针对不同的冻土类型和气候条件,设计了多种类型路基结构。例如,在高寒无植被地区,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利用片石间的空隙促进空气流通,带走路基内部的热量。在部分地区,则采用了“块石路基”,通过块石间的接触传递热量。而对于有机质含量高、含冰量大的湿陷性冻土,则采用了“强夯土路基”,通过压实土体,提高其承载能力。 地温监测与调控: 青藏铁路全线布设了密集的温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路基、路肩、边坡等关键部位的土温变化。这些数据被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升高,便可启动相应的调控措施。例如,在夏季,可以通过人工洒水降温,或者调整路基表面的覆盖层厚度,来改变路基的吸热量。 防护与加固技术: 在一些易发生冻土滑坡、泥石流的区域,采用了先进的防护与加固技术。例如,利用锚杆、土钉墙等对边坡进行加固,防止滑坡;修建挡墙、导流槽等,引导水流,减少对冻土的侵蚀。 完善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冻土工程的稳定性,与施工工艺的精细化程度息息相关。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针对高原施工的特殊性,如低氧、低温、高海拔等,创新和优化了施工技术。例如,采用了先进的冻土施工机械,确保在低温环境下设备的高效运转;严格控制填料的含水量和含冰量,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冻土造成破坏。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长期的监测与维护体系: 铁路工程的生命在于其长期的运营。青藏铁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长期监测与维护体系。不仅持续监测路基、轨道的沉降、变形等关键参数,还定期对冻土的温度、含水量等进行复测。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便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修和加固,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这种“预防为主,抢修为辅”的维护策略,是青藏铁路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 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冻土工程稳定性研究和实践中,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充分利用了前沿科学技术。例如,应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的冻土区进行监测和评估;利用GPS技术,精确测量轨道的沉降和变形;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预测潜在的风险。这些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冻土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 挑战与未来:永不止步的探索 尽管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的稳定性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原冻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意味着这项研究与实践从未停止。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气温的升高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对冻土的长期稳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侧重于: 气候变化对冻土稳定性的长期影响评估: 更加精确地预测气候变化对冻土融化速率、强度衰减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的影响。 新型保温与散热材料的研发: 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经济的新型材料,用于路基的保温和散热。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升级: 利用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构建更加敏锐、精准的监测与预警网络。 冻土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 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脆弱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的稳定性,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博弈的生动写照。它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未来的敬畏与担当。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条“雪域天路”背后,那群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如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湛的工程技艺,铸就了高原冻土的坚实守护,让这条“天路”安全、稳定地运行在世界之巅,连接着祖国内陆与雪域高原,书写着人类工程史上的辉煌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工程奇迹和高原地质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我并非专业背景,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让我能够轻松地遨游在冻土工程的浩瀚海洋之中。书中对于“融沉”现象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会融化”,而是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会融化,融化后会发生什么,以及如何预测和避免这种融化。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建设者们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中,一步步找到应对之道的。书中关于“热棒”技术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项看似简单的装置,却蕴含着物理学的精妙原理,它能够在夜晚将热量散发出去,白天则阻止外部热量进入,从而维持路基的低温状态。这就像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层智慧的“被子”。我惊叹于人类能够将如此深邃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如此实际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整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观工程的整体把握,也有对微观地质细节的深入剖析,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工程的宏伟,又能体会到科学的精巧。

评分

这部《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读起来,让我对青藏铁路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工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征服自然背后,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冻土的形成、分类及其对工程稳定性产生的多重影响。我了解到,冻土层并非一个单一的整体,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微妙的温度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可能对铁路的运行带来巨大的风险。书中关于“热量平衡”的理论,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保持冻土的低温状态如此重要。我脑海中勾勒出,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引导”热量,使其不对冻土层造成破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监测与预警”章节的描述,这让我意识到,工程的稳定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监测和动态调整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青藏铁路的成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创新的伟大体现。

评分

这部《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的阅读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洗礼。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这本书,想象着那片遥远的土地。书中对冻土层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我仿佛能听到冰层在裂开时的细微声响,感受到土壤在膨胀时的强大力量。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照片,为我们展现了冻土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从路基的变形到排水系统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于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条件的描述。在缺氧、低温、高寒的环境下,他们不仅要克服生理上的极限,还要应对复杂的地质变化,这种精神力量,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书中关于“被动式”和“主动式”防冻技术的对比,让我对工程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前者是顺应自然,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减缓冻土的变化;后者则是主动出击,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冻土的温度。这两种思路的碰撞与融合,正是青藏铁路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冻土工程的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类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无限敬佩。

评分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青藏高原地质奥秘的大门。我一直对青藏高原那壮丽的景色心驰神往,但从未深入了解过其地下的复杂性。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冻土工程的挑战性。书中关于“热传导”和“潜热”等物理概念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冻土层为何如此“脆弱”。我尝试着去想象,当火车飞驰而过,巨大的载荷和震动,会对这片土地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者对“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工程稳定性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了解到,并非所有冻土都是一样的“危险”,工程师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书中对于“路基的设计与施工”的详细描述,让我惊叹于工程师们的智慧和耐心。他们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施工,来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成就感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青藏铁路的建设,是对人类智慧和工程技术的一次极限挑战。

评分

这本《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青藏高原那神秘而又迷人的景色充满向往,但从未想过,在这片看似静谧的土地之下,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地质难题。书中的内容,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青藏铁路建设的幕后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冻土微观世界的细致描绘。那些关于冰晶的生长方式、水分子在低温下的运动轨迹,甚至是对土壤颗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都让我惊叹于科学研究的精细程度。我尝试着去想象,当火车以数百公里的时速在冻土上飞驰,每一次震动、每一次温度的微小波动,都会对这片脆弱的土地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对“热量平衡”这一概念的阐述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学原理,更是连接工程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键。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热导率、不同防护措施的保温效果,来解释如何巧妙地“驯服”冻土,使其能够承载起这辆“天路巨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路基稳定性评价”章节的讲解,它让我明白,看似简单的铁路线,背后凝聚了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多元的统计分析,无不体现了科学的严谨与力量。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再仅仅将青藏铁路视为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精密的科学系统,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评分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是一本让我惊叹于人类智慧和毅力的作品。我一直对那些人类创造的宏伟工程项目充满好奇,而青藏铁路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之一。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精密的解剖刀,将青藏铁路建设中所面临的冻土难题,一丝不苟地呈现在我面前。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冻土的种类、性质,以及它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不同表现。我惊讶于,原来冻土并非一成不变,它的“脾气”随着温度、水分、压力的变化而变化莫测。书中关于“热平衡”的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保持低温是冻土工程的关键。我脑海中浮现出,工程师们是如何为了一个微小的温度变化,而进行无数次的计算和试验。书中关于“路基结构设计”的章节,更是让我领略到工程的精妙之处。如何通过改变路基的材料、厚度、排水方式,来适应冻土的特性,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成就感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强调,这让我明白,伟大的工程往往是无数次实践与反思的结晶。

评分

阅读《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实验室。我一直对高原上的自然现象充满敬畏,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深层世界。作者用严谨的语言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剖析了冻土层在地质学和工程学上的重要性。我了解到,冻土层不仅仅是简单的冰雪混合物,它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系统,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书中关于“热融滑塌”和“冻胀”机理的阐述,让我对冻土的破坏力有了直观的认识。我脑海中勾勒出,当年建设者们是如何在看似坚固的冻土上,面临着无形的威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热棒”等先进技术的介绍,让我了解到,人类是如何运用智慧来“对抗”自然。这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场关于如何与恶劣环境共存的科学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建设青藏铁路,不仅仅是挑战自然,更是对科学认知和技术能力的极大考验。

评分

这部《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实现工程奇迹的教科书。我之前对冻土的理解仅限于“会结冰”,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冻土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作者详细介绍了冻土的层状结构、含水量变化以及季节性冻融循环对工程稳定性带来的影响。我仿佛亲身站在高原上,感受着脚下大地在不同季节的微妙变化。书中关于“热力学”原理在冻土工程中的应用,让我对“保温”和“散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了解到,工程师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例如冬季的严寒,来帮助冻土层保持稳定。而当夏季来临,他们又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防止路基过热融化。书中关于“施工工艺”的描述,更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地基处理到路基填筑,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对冻土特性的考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生动比喻和详细图解,这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建设青藏铁路,不仅仅是在修路,更是在与自然进行一场精妙的博弈,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评分

《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深度,揭示了青藏铁路建设背后那错综复杂的地质科学。我一直对那些宏大的工程项目充满好奇,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钢铁与水泥的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妙的自然法则。书中对于“热传导”和“相变”等物理学原理的应用,让我对冻土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认为它只是“冰块”,而是理解了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系统。作者用大量的公式和计算,为我们展示了如何精确地预测冻土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程设计。这让我感到,科学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能够将看似不可控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被理解和利用的资源。书中关于“冻土路基的沉降控制”这一章节,更是让我领略到工程师们的匠心独运。他们如何通过改变路基材料的配比、调整排水系统的结构,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冻土融化带来的影响。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工程师们在高原上,一遍遍地测量、计算、试验,只为找到最稳固的那条“生命线”。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伟大的工程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评分

这部《青藏铁路冻土工程稳定性》读起来,简直就是一场关于高原风雪与人类智慧的史诗级对话。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厚重而又不失精致的封面所吸引,封面上那一抹远山淡影,仿佛预示着书中即将展开的宏伟画卷。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是严谨的科学论证,作者用详实的案例和数据,为我们剖析了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极端环境挑战。我想象着工程师们在海拔数千米的寒冷高原上,顶着刺骨的寒风,与永冻土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智慧较量。书中详细介绍了冻土的形成、特性,以及它在不同温度、湿度、荷载条件下的微妙变化,这些内容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起初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被作者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所折服。特别是关于“热融滑塌”和“冻胀”这些概念的阐释,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对比,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这些地质现象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及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整本书传递出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科技力量的赞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工程技术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坚持的时代赞歌。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时,感受到一股热血在胸膛中涌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壮丽而又严酷的高原之上,亲眼见证着人类如何征服自然的极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