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姆斯·凯拉韦·科林 绘,曹峻川,甄影博 译
图书标签:
  • 哥特建筑
  • 哥特雕塑
  • 装饰艺术
  • 中世纪艺术
  • 西方艺术史
  • 建筑史
  • 雕塑史
  • 艺术设计
  • 艺术史
  • 哥特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75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1407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1卷》《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2卷》《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是编译团队从十余本一百年前的欧洲公版书中整理而来。一页页泛黄的纸,一个个模糊的图注,多位专业老师精心研读,用放大镜如考古般将这些“天书”“啃透”。之后从中精选出多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精编目录,将之排序。最后由数十名师生团队对图片进行精修,并编辑成册。这套书细致地展示了哥特建筑大到建筑体,小到锁眼,从熟悉的柱式、飞扶壁、拱券、窗花,到相对少见的枪眼、顶饰、家具、壁龛等建筑细节。书中每幅图都标注了对应的地点和名称,以及构件的名称,一些图片还配有平立剖面图。细腻精准的图片加上分类和详细的图注,是这套书的价值所在。三卷内容各自不同,互为补充,各自精彩,整合起来成就了这一套内容翔实、图片精美的图集。

内容简介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这本画卷是从两本成书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的公版书《哥特式艺术——以大不列颠建筑的丰富细节与配饰为实例》(上下卷)、《哥特式建筑的细节(上下卷)》中整理而成。主要介绍了哥特风格装饰艺术的雕塑、纹样细部与配饰。本卷共分为22章,展示了柱饰、门、窗、托架、顶饰及十字架、金属及木质装饰、扶壁及女儿墙、拱廊、内拱及门廊、拱肩、束带层及檐口、托架、屋顶及顶棚、圣坛、卷叶、花饰、披水石、切角端部及垂饰、底座线脚及石制嵌板、尖拱及枪眼、座椅及装饰、隔屏及嵌板、拱心石及肋上的凸饰、兽面饰及雕像、圣堂穹顶及洗礼盆装饰、排水石盆及牧师席、彩画、金属及木质装饰等装饰细节,图片品质高,近半数的图附剖面(断面)图。

作者简介

  曹峻川,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现于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曾参编《建筑2013-2016》《天津大学学生竞赛获奖作品选集》。

  甄影博,任职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系,为中外艺术与设计史方向的教师。早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学,后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学位。 著有《艺术概论》《大家一起来画画》《商周时期中原与古蜀地区造型艺术中鸟形象之比较研究》。

  绘者简介:
  詹姆斯·凯拉韦·科林 (1816-1905),英国伦敦著名的建筑师、水彩画艺术家和插画家。他是彩色印刷画的倡导者。他的建筑作品可与同时期的威廉·莫里斯、约翰·罗斯金媲美。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柱饰 7

第2章 门 33

第3章 窗 57

第4章 扶壁及女儿墙 99

第5章 拱廊、内拱及门廊 108

第6章 拱肩、束带层及檐口 120

第7章 托架 131

第8章 屋顶及顶棚 137

第9章 圣坛 149

第10章 顶饰及十字架 158

第11章 卷叶、花饰 179

第12章 披水石、切角端部及垂饰 215

第13章 底座线脚及石制嵌板 226

第14章 尖拱及枪眼 230

第15章 座椅及装饰 236

第16章 隔屏及嵌板 251

第17章 拱心石及肋上的凸饰 258

第18章 兽面饰及雕像 262

第19章 圣堂穹顶及洗礼盆装饰 267

第20章 排水石盆及牧师席 278

第21章 彩画 284

第22章 金属及木质装饰 290


前言/序言

  公元第二个千年开端不久,在诺曼王朝即将上台的前夕,英国的宗教建筑逐渐转变为后来在诺曼王朝中的独特样式,即我们现在所定义的“盎格鲁-诺曼”风格。这种风格最初由“忏悔者”爱德华介绍到英国,或者说是由卡纽特大帝,然后通过他们应用于自己领地中大量的教堂建设中。可以说,在诺曼王朝统治下迅速发展的教堂建筑,实际上在王朝来临之前就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盎格鲁-诺曼建筑的建筑师们竭尽所能,使其风格更加完美,从现存的一些建筑便可见一斑。尽管它们发展得如此之好,但建筑如同陆地上其他事物一样不能长久稳定。如我们所见,一种建筑形式或样式,一旦到达其成熟期就会或多或少被其他的建筑形式和样式所取代,这是一种潜在的规则。但是全然不顾这种潜在规则的影响,盎格鲁-诺曼王朝保留了大量古代传统建筑来宣称其永久的建立。低矮、笨重的比例,沉重且自承重的墙体,矩形的叠内拱,方形的柱顶板及柱础,以及严格说来肤浅的装饰——所有这些似乎都在诉说着一种从罗马退化到古罗马式的“宏伟”样式,而非真正从自身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样式——中世纪的建筑准备用古代建筑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力量。同时,在盎格鲁-诺曼时期,基督教迅速发展,大量的教堂建筑欠缺,仅有一些巴西利卡式的建筑——它们在不久后就由于异教徒的起源而被移除,尽管巴西利卡自身不是异教的。因此,在回顾盎格鲁-诺曼建筑的最终结束和及盎格鲁-哥特建筑建筑样式完全建立之间这段时期时,人们更多沉浸在过去的建筑样式中而不是追寻一种卓越的替代者。经历这段关于建筑样式的挣扎之后,新建筑样式的基本元素开始与旧的建筑特征相融合,哥特建筑逐渐获得了一种特定的形式,它更加明亮、深邃宽敞及高贵,相比于早期的英国样式,随即便展现出其优越性。
  《哥特建筑手册》的作者曾评述到:“这种样式如此优美,自身十分完美,或许可以想象在任何的历史时期或者地方能有与其并驾齐驱的建筑样式,或者建造其的匠人和说服各个教堂的智者没能做到这一点,未来的后代也不能看待能与其媲美的建筑。”
  亨利三世(1207年—1272年)统治后期,哥特建筑在细部及组合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奇的方式。被所在墙体清晰分隔并由连续的披水石及披水饰结合在一起的尖顶窗,由大尺度并被竖框分隔成多个窗扇的窗户所取代;竖框的引入使得以丰富的几何形体布满窗户的花格窗饰也随之产生。线脚上粗的凸起与深的凹槽之间的交替让步于更加丰富和优美曲折的新组合方式;小柱子不再分散布置或者被捆绑成束,反而是更加坚实地连在一起;卷叶形花饰作为人们最喜爱的哥特装饰,更多地从自然树木及植物中吸取元素;不同于从一簇向上伸展的茎中伸出的波浪状三叶饰,几片叶子更趋向于一种环绕的形式,然后包围它们所附着的物体。更加丰富和更具差异性的装饰也从少数哥特建筑中往外蔓延,赋予哥特式建筑更加精巧的层次性。
  如此哥特建筑逐渐从早期的英国样式进入到盛装哥特样式——也是最为人称赞的样式——与爱德华时代一起形成的完美的盎格鲁-哥特艺术。随着这种样式的发展,一些特征的差异性更加显著,同时,相对于早期对于几何形式精确性的追求,现在的哥特艺术更加倾向于优美的波浪状流动线条。
  出现在早期英国哥特样式中的空间上垂直性的趋势与盎格鲁-诺曼时期罗马式的水平延展的样式产生强烈对比。在盛装哥特样式中,主要的结构线条形成一种锥形边缘,而非垂直或水平的。为了在这个基本规则下实现这一系列变化,盎格鲁-哥特样式第三个清晰的时期的特征便是由垂直线条以及与其正交的同等重要的线条所界定的。这个最新的华美样式,因其线条的突出地位而被命名为垂直哥特式,逐渐取代了盛装哥特样式。就像作为一个更加成熟的样式,盛装哥特由于其精美及和谐的丰富性逐渐替代早期英国的哥特样式一样。作为一种新的样式,垂直哥特式建筑暂时保留了部分之前样式的特征,并与其自身特殊的特征相结合:作为垂直哥特式的第一个时期,也想要达到盛装哥特式的壮美,但用太高的赞美来评价是很困难的。然而,随着都铎式建筑中平坦拱的出现,更加丰富多样和细致的嵌板及其它装饰也随之诞生,这也清晰表明了这个时代在建筑品味上的衰退。而建筑历史中的一次后退往往是致命的。
  因此,中世纪的教堂建筑尽管在衰退,但整体还是很壮美,由扇形花格饰布满的拱顶频繁出现在最后几个伟大的作品中——之后,建筑史中长时间的衰退时代就来临了。
  甄影博 曹峻川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 光影交织的视觉交响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将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非凡旅程,深入探索欧洲中世纪晚期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哥特艺术世界。本书聚焦于哥特艺术在结构、装饰和象征意义上所达到的巅峰成就,通过对宏伟教堂、精美雕塑以及复杂装饰细节的细致剖析,展现哥特艺术如何以其独特的语言,将信仰、权力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结构之巅:垂直的升腾与光明的信仰 哥特建筑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便是其对垂直性的极致追求。本书将首先深入剖析哥特式拱顶、飞扶壁和尖肋拱顶等标志性结构元素的演进与革新。这些创新不仅将建筑的重心向上推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耸空间,更在视觉上赋予了建筑一种强烈的向上升腾感,仿佛直指天际。读者将了解到,这种结构上的突破并非单纯的技术演进,而是与当时基督教的教义紧密相连。高耸的建筑旨在引导信徒的目光和心灵向上,寻求与上帝的连接,体验神圣的崇高感。 飞扶壁,这一标志性的哥特式结构,将墙体外部的推力巧妙地转移到地面,从而使得建筑得以移除厚重的石墙,代之以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本书将详细阐述飞扶壁的力学原理及其在美学上的贡献。它如同舒展的翅膀,在建筑外立面上勾勒出优美的曲线,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宏伟感,更成为哥特建筑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将看到,从早期朴实的支撑结构到后期复杂精巧的飞扶壁系统,这一演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哥特建筑结构智慧的史诗。 尖肋拱顶,哥特建筑的另一项伟大发明,以其灵活的跨度能力和优雅的曲线,彻底改变了室内空间的视觉体验。本书将深入解析尖肋拱顶的结构原理,以及它如何能够支撑更宽广的穹顶,为内部空间的流动性和开阔性奠定了基础。尖肋拱顶的交叉线条在天花板上形成复杂的网络,将视线引向高处,与垂直的石柱共同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氛围。读者将体会到,当光线透过这些拱顶洒下时,所形成的明暗对比和光影交织,是如何进一步升华了教堂的神圣感。 装饰之魅:雕塑叙事与象征的盛宴 哥特艺术不仅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雕塑装饰艺术的百科全书。本书将重点关注哥特雕塑在教堂外立面、内部柱头、门楣、窗棂等处的广泛应用。这些雕塑并非孤立的装饰,而是与建筑结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哥特艺术的叙事体系。 门楣和门廊的雕塑是哥特建筑的“故事板”。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门楣雕塑所描绘的圣经故事、圣徒事迹以及末日审判等宗教主题。通过对这些雕塑的细致观察,读者将能够理解当时基督教义的传播方式,以及这些图像如何在无文字时代启迪和教导信徒。雕塑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复杂的构图,都凝聚了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宗教理解。 柱头雕塑,虽然体积较小,却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本书将展示从简朴的几何纹样到生动描绘动植物、甚至日常生活的柱头雕塑。这些细节不仅为冰冷的石材注入了生命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受。例如,缠绕的藤蔓象征着生命和复活,而各种奇特的怪兽雕塑,则常常被用来警示罪恶,或象征着邪恶的退散。 彩色玻璃窗,是哥特建筑中最令人惊叹的视觉元素之一。本书将深入探讨彩色玻璃的制作工艺、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结构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光之教堂”的传奇。当阳光穿透色彩斑斓的玻璃时,整个教堂内部便沐浴在梦幻般的光影之中。这些玻璃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世纪的圣经”,用图像和色彩讲述着宗教故事,传递着信仰的光辉。本书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彩色玻璃的风格差异,以及它们所使用的不同技法,让读者领略到这一艺术形式的精妙绝伦。 象征之语:信仰、权力与宇宙秩序 哥特建筑与雕塑的装饰艺术,并非仅仅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本书将深入挖掘哥特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宗教、哲学和社会层面的含义。 建筑的垂直性和高耸感,象征着人类对超越世俗、飞升天堂的渴望,体现了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堂的平面布局,如十字架的形状,也蕴含着深刻的宗教象征。而每一个部分的精心设计,从入口的朝向到圣坛的位置,都可能与天文学、占星术以及宇宙秩序的理解相关联。 雕塑中的圣徒形象,被赋予了理想化的美和超凡的气质,旨在成为信徒效仿的榜样。而那些象征着罪恶与救赎的图像,则不断提醒着人们人生的短暂与永恒的审判。本书将探讨哥特雕塑如何通过对人物表情、姿态和服饰的细致刻画,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此外,哥特建筑的宏伟壮丽,也常常是教会和世俗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体现。本书将分析哥特建筑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它如何成为权力象征,如何凝聚社区,以及它在传播文化和知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跨越地域与时代:哥特艺术的地域变奏与持续影响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地域风格,而是会展现哥特艺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从法国的早期哥特到英国的垂直式,从德国的晚期哥特到意大利的哥特式变体,本书将逐一梳理这些地域性的差异,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展示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本书还将探讨哥特艺术在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哥特复兴运动,以及哥特元素在现代建筑和设计中的应用,都证明了这一艺术形式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对哥特艺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审美观。 结论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是一部内容翔实、视角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的系统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理解哥特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精神追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本书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视觉与智慧的盛宴,让读者在宏伟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塑中,感受中世纪的信仰力量、艺术创造力和永恒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巨著,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于哥特式建筑中“肋拱”系统及其衍变的光辉阐述,让我深深折服。他不仅解释了肋拱如何能够将屋顶的重量更有效地分散到柱子上,从而使得墙体可以变得更薄、开设更大的窗户,更是将肋拱的演变与数学、几何学以及天文学的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中世纪工匠们超凡的智慧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这种将科学、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的思考方式,让我对哥特式建筑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作者将哥特艺术的精髓娓娓道来,让我沉醉其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哥特式建筑中“空灵感”和“垂直性”的营造方式感到惊叹。作者通过对哥特式教堂内部空间的详细描述,让我仿佛亲身体验到了那种向上延伸、无限延展的空间感受。那些高耸的柱子、狭长的窗户、以及向上飞升的拱顶,共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接近神灵的体验。书中对光线在哥特式建筑中的运用也进行了精彩的论述,那穿透彩色玻璃窗而来的神秘光束,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神圣而梦幻的色彩。

评分

《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书,作者以其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哥特艺术画卷。我对书中关于哥特式建筑“纵向发展”和“垂直性”的探讨尤为着迷。作者不仅仅是描述教堂高耸入云的尖塔,更是深入分析了这种“向上”的趋势是如何体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例如向上延伸的肋拱、细长的柱子、以及向上飘逸的窗饰,这一切都似乎在引导着人们的目光和精神向着天国升华。这种对空间的极致运用和对精神体验的追求,是哥特建筑最令人震撼的魅力之一。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之前,我对哥特式雕塑的理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偏颇。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极其精炼的笔触,描绘了哥特式雕塑从“程式化”到“个性化”的转变过程。我特别关注书中对“真人大小”雕塑的分析,以及这些雕塑是如何在教堂的内外墙壁上,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捕捉他们的情感和动态。那些微笑的圣母、痛苦的基督、以及表情各异的门徒,都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与观众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

这本《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世纪艺术世界的一扇全新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哥特风格的理解仅停留在高耸的尖塔和繁复的窗饰,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冰冷沉默的石材赋予了生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宏伟的教堂之中,亲手触摸那历经沧桑的雕塑。书中对哥特式建筑从起源到巅峰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不仅仅是列举了几个代表性的建筑,更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飞扶壁”和“肋拱”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介绍这些结构本身,更是将它们与当时工匠的智慧、技术水平以及对光影效果的追求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技术创新如何彻底改变了建筑的面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感和神圣感。

评分

毫无疑问,《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是一部史诗级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的学识渊博,文笔流畅,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和艺术理论,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视觉与思想盛宴。我对于书中关于哥特式建筑装饰艺术中“窗饰”(Tracery)的深入剖析尤其感到震撼。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几种常见的窗饰样式,而是追溯了窗饰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发展到极其复杂的“火焰式”和“英国式”的演变过程,并详细阐述了其在结构支撑、光线引入以及视觉美学上的多重功能。书中对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窗的描绘更是让我目眩神迷,那些如同宝石般璀璨的色彩,与窗饰的精巧设计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而神秘的氛围。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充满了作者对艺术的热情和对历史的敬畏。我对书中关于哥特式建筑中“雕塑装饰”与“结构功能”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深刻地揭示了,那些看似纯粹的装饰元素,如滴水嘴兽、飞扶壁上的小天使、以及门楣上的浮雕,往往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承载了重要的结构作用,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寓意。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了哥特式艺术是如何将功能与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精神内涵的建筑奇迹。

评分

翻开《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我被作者笔下那些精美绝伦的哥特式雕塑深深吸引。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哥特式雕塑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从早期朴素、带有罗马式遗风的作品,到后期追求自然主义、充满情感表现力的雕塑,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圣徒雕像”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它们的造型,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位圣徒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雕塑在当时的宗教传播中扮演的角色。那些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衣袍褶皱的细腻处理,以及与建筑本体的完美结合,都让我惊叹于中世纪工匠的技艺和艺术造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哥特式雕塑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讲述故事、传递信仰的语言。

评分

我一直对欧洲中世纪的艺术情有独钟,《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哥特建筑和雕塑装饰艺术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哥特式”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演变的梳理,他不仅介绍了其在法国的起源,更详细阐述了其如何传播到英格兰、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区,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地域性变异和发展。书中对不同地区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哥特式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哥特建筑与雕塑装饰艺术 第3卷》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在分析哥特式建筑的象征意义方面,的确需要我反复品读。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视角,探讨了哥特式建筑是如何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宇宙观以及对救赎的渴望体现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圣经的石刻叙事”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遍布教堂内外墙壁的浮雕,以一种视觉化的方式讲述着圣经故事,成为了一本“文盲的圣经”,让普通民众也能够通过图像来理解和接受宗教教义。这种艺术与宗教的深度融合,是哥特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