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心理学混个脸熟
生活离不开心理学,不知不觉体验心理学带来的变化
多了解一点儿心理学
心理学从这里开始,搞清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伴随我们成长
一起面对人生,去寻找活着的意义
教育学遇上心理学
用有效的方法,在不经意中改变
心理学关注生活中的我们
了解心理密码,读懂生活中的我们
情意绵绵的心理学
我们常常苦于选择,让我们带着心理学上路
用心理学改变生活
心理自助,告别压抑、逃避与浮躁
开几副心理处方
让心理学来抚平我们心头的创伤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书涉及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能让你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内心。不仅如此,你还能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生活状态将在心理学的熏陶下不断改变,你将会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寻找到人生本真的意义。
杨月,专业心理作家,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爱好看书和写作,性格开朗活泼,喜欢交友。人生信条:认真工作,认真生活。代表作有《心理学与正能量》《婚恋心理学》《心理学与九型人格》《每天学点心理学》等。
第一章 跟心理学混个脸熟
众说纷纭——究竟什么是心理学? / 002
流派纷呈——心理学是这样“长大”的 / 006
枝繁叶茂——心理学大家族 / 010
不知不觉——心理学带来的奇妙变化 / 014
无所不在——生活离不开心理学 / 018
延伸阅读:津巴多的实验 / 023
推荐电影:《心理医生》 / 025
第二章 多了解一点儿心理学
动物世界——形形色色的心理效应 / 028
感觉和知觉——心理学从这里开始 / 032
注意——全神贯注可以创造奇迹 / 037
情绪和灵感——精神饱满,灵光一闪 / 042
需要和动机——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 047
气质和性格——我们为什么不一样? / 051
延伸阅读:感觉剥夺实验 / 056
推荐电影:《别对我撒谎》 / 056
第三章 心理学伴随我们成长
成长的烦恼——我们都曾经历 / 060
早期教育中的心理学——宝宝的心,你懂吗? / 064
亲子依恋——安全、反抗还是回避? / 069
叛逆的青春——我们要一起面对 / 074
中年危机——寻找生活的意义 / 078
遗憾和圆满——假如生命只剩下三天 / 082
延伸阅读:印刻实验 / 087
推荐电影:《美丽人生》 / 088
第四章 教育学遇上心理学
教育心理——不经意的点点滴滴 / 090
幼儿园的厕所——幼儿的性别认知 / 094
内部动机——有钱难买我乐意 / 098
正确归因——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理由 / 103
自然惩罚——方法有讲究 / 107
延伸阅读:罗森塔尔实验 / 111
推荐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 112
第五章 心理学关注生活中的我们
心理密码——读懂生活中的我们 / 116
从众效应——大家为什么都喜欢“跟风” / 121
社交恐惧症——躲避人群的灵魂 / 125
心理暗示——你被神秘的力量操控着 / 129
刻板印象——南方并非都是小女人 / 134
责任分散效应——没人去扶的老人 / 138
延伸阅读:阿希实验 / 143
推荐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 144
第六章 情意绵绵的心理学
婚恋和家庭——带着心理学上路 / 146
血型和爱情——你选对人了吗? / 150
“一见钟情”——爱情的第一印象 / 154
接近效应——越熟悉,越喜欢 / 157
不同的恋人——差距咋就这么大? / 162
不同的爱情——各有各的甜蜜 / 166
延伸阅读:田鼠实验 / 171
推荐电影:《山楂树之恋》 / 171
第七章 用心理学改变生活
心理自助——念头一转,柳暗花明 / 174
心理健康——体检之外,莫忘“心检” / 178
保持平衡——别让三个“我”打架 / 182
完美主义——让生活变得不完美 / 186
压抑、逃避与浮躁——告别这些心灵的困扰 / 190
宽容与乐观——阳光就在方寸之间 / 195
延伸阅读:小艾尔伯特实验 / 200
推荐电影:《沉默的羔羊》 / 202
第八章 开几张心理处方
“抑郁”——从“心理感冒”到“心理杀手” / 204
系统脱敏练习——治愈强迫症 / 208
“镜子训练”——助我们超越自卑 / 212
厌食和暴食——病根在心里 / 216
应激反应——如何抚平心头的创伤? / 220
心理创伤——难以言说的痛 / 224
延伸阅读:十公里路程实验 / 229
推荐电影:《爱德华大夫》 / 230
1964年3月13日凌晨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后回家的路上被杀。当时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没事,回到自己家楼上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间。在这个过程中,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个事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简单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他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很大可能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现场的所有人来分担,责任因此而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有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我一直对“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觉得它听起来既神秘又富有深意。这本书对这个概念的阐述,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生动地描绘了“内在小孩”是如何在我们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中留下印记的。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成人关系、如何导致自我价值感低落的分析,都让我感到非常深刻。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恐惧和不安,它们似乎都指向了那个曾经受伤的、渴望被爱和被看见的“内在小孩”。最让我觉得有力量的是,书中并没有让我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方法,教我如何去安抚、去疗愈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像是通过冥想、写日记、进行自我对话等方式,我开始学习如何给予那个“内在小孩”足够的关注和肯定,如何去满足它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这种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触及一些不那么舒服的感受,但总体而言,它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完整。我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找回那个被遗忘的、充满活力的自我,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不像是一些速成指南,告诉你“怎么做”就能成功,而是更注重引导我“理解自己”的核心。通过书中对“自我认知”、“目标设定”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我开始对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内心深处的真正渴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延迟满足”和“习惯养成”的章节,它们提供了一些非常实际且可操作的策略,帮助我克服拖延,建立积极的生活习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有效的行动策略和内在的动力。这本书就像是一份详尽的“自我地图”,指引我找到内心的罗盘,设定属于自己的航向。它让我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惰性、恐惧和不确定性相处,并且从中汲取力量,一步步地朝着我想要成为的样子前进。读完它,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自信和动力,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去拥抱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思维定势”和“认知偏见”这些概念很感兴趣,但总是觉得它们离自己很远,像是书本上的理论。这本书却把这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活生生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惊叹不已。它用非常巧妙的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解释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常常“偷懒”,通过各种捷径来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实际上却受到了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等。书中的例子贴近生活,甚至让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曾经犯过的那些“思维错误”。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多么“愚蠢”或“无知”,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我去觉察这些思维的惯性,去挑战那些固有的模式。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如何在做重要决定时,主动地去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何去避免那些常见的认知陷阱。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警醒,不再轻易地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去分析问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给自己的大脑进行一次“升级”,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大门!之前我对心理学一直有种模糊而神秘的印象,总觉得是专业人士才研究的领域,普通人根本没法深入。但《无师自通心理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一一拆解,像是给我指引了一盏明灯,让我能轻松地游走在人类内心世界的奇妙旅程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我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去思考“为什么”。那些案例分析,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生动有趣,仿佛就发生在身边,让我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常常让我感到困扰的负面想法,甚至开始尝试着去理解那些让我头疼的人为什么会那样行事。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一个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改善自己生活的人。它让我明白,心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并且真的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人际关系的书,因为我发现自己常常在社交场合感到别扭,不确定如何与人建立更深厚的连接,也常常因为一些误解而感到沮丧。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分享着关于沟通、同理心、依恋关系以及冲突解决的各种实用技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非暴力沟通”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沟通”其实只是在表达愤怒或指责,而忽略了真正的情感需求。通过书中提供的具体对话范例和练习,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倾听他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这大大减轻了我对他人行为的负面评判,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人际交往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了,而是拥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具和方法,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去经营自己的社交世界,去建立那些真正有意义、能够滋养心灵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