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至今已被翻译成大约20?种语言出版。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领袖的影响力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是出于他们提出的论据,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名望。享有足够名望的领袖几乎掌握着绝对权力。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著名。
序
前言
导言:群体的时代
第一卷 群体的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第四章 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
第三卷 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第二章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第三章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第四章 选民的群体
第五章 议会
试读
1.被遗忘了的勒庞
然而,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给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因此自伯克以降,便有许多思想家对于各种群众领袖挟民意而行独裁的负面作用忧心忡忡。从这个角度出发,法国人勒庞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
勒庞(Gustave Ie Bon, 1841—1931)是何许人物?我们对这位当年法国的才子式人物不该完全陌生。他的《乌合之众》一书,包括汉语在内被翻译成 17种语言。
近代以来,国人长期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总是摆脱不了“保种图存”的国家主义意识,因此最有现实意义的学说,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之类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像《乌合之众》这种反集体主义的著作几乎没有机会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然也就不足为怪。
勒庞从 1894年开始,写过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鱼龙混杂,蔚为大观,除了上面提到的《乌合之众》外,还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1894)、《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俄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1912)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
不过这些著作因为既不十分合乎学术规范,又是一些过于严肃的话题,因此大多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唯独《乌合之众》一书却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是它在1895年出版后,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在主要的网上书店也仍可看到此书的多个网页和读者针对此书的一些奇谈怪论。
关于勒庞的思想倾向,当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乔治 ? 米德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中评论勒庞的思想时曾说,“勒庞是这样一批法国人中的一员,他对自己民族的文明几乎已经感到绝望,只有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个人主义,使他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唯一希望。”我们从米德这段话可知,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当然,在他的著作里,我们随处可见他对“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制度的赞扬,不过要论系统与深刻,他远远不及自己同胞中的大师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等人,甚至与比他年长一辈的希波利特 ? 泰纳相比,也逊色不少。因此,只说他有盎格鲁 -萨克逊情结,并不足以解释他的思想特色和对后世的持久影响。他的思想价值来自别处。
罗伯特 ? 墨顿(Rwt Merton)在为此书的简装本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曾特别提到了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给予勒庞的极高评价。这位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说“: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墨顿先生则认为,“反对者可以驳斥勒庞的言论,但是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至少,假如他们不想放弃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关心,他们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那都是些基本的问题。这正是勒庞此书的主要功绩所在: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只有在极少数思想家中,才能看到这种不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本领。对于社会心理学家以及所有思考自己社会的人,勒庞的著作所关注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注定会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持论稳健而超脱的熊彼特在其著名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也曾特别强调了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时代表征的重要意义,认为勒庞最早有效地阐明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的实相,从而“给予作为古典民主学说和关于革命的民主神话基础的人性画面沉重一击”。只要读一下勒庞此书,人们想必也会很容易理解以上这些言论。的确,对于20世纪出现的许多成功或失败的群众运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如想对其寻求一点心理学上的理解,从勒庞那里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严谨与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层层递进,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论证,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我尤其欣赏他对集体心理动机的深入挖掘,他并没有将群体简单地视为一群“傻瓜”,而是探讨了群体中个体情感、想象力、传染性等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超越个体意志的集体意识。这种意识,既能轻易被煽动,也能展现出惊人的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脚步,细细揣摩作者的每一个字句,品味其间的逻辑推敲。有时,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感到些许不安,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角落,关于偏见、盲从、非理性,以及群体如何轻易地被操纵。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它迫使我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惊叹。作者仿佛拥有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的眼睛,直抵集体心理的核心。他描绘了群体在缺乏明确领导者时,是如何依赖象征、口号和情感的驱动来行动的,以及这种行动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这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以及随后发生的种种变故,很多时候,个体在集体狂热中丧失了自我,成为了某种意志的工具。书中的论述,虽然年代久远,却丝毫没有过时之感,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愈发具有现实意义。我发现,理解了书中所述的群体心理,就能在观察社会现象时,少一些惊诧,多一些冷静的分析。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不再被表面的纷繁复杂所迷惑,而是能够去探究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动力。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作者对集体心理的分析,如同解剖学般精细,他细致地勾勒出群体思维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被他关于“暗示”和“传染”的论述深深吸引,这解释了为何某些观点或情绪能在群体中如此迅速地传播,并被广泛接受,即使这些观点缺乏理性依据。书中的例子,有些甚至带着历史的沉重感,但它们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发现,了解这些群体行为的规律,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至关重要。它提醒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要保持警惕,不被集体的声音所裹挟,而是要独立思考,辨别真伪。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心理学领域颇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一座里程碑。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群体非理性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影响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他笔下的“乌合之众”并非简单的集体,而是集合了个人欲望、情感和想象力的复杂有机体。我尤其欣赏他对群体中“想象”的角色所给予的强调,这解释了为何某些并不真实的事物,却能在群体中引发巨大的共鸣和行动。书中对英雄、神话和信仰在群体中的作用的分析,更是让我对人类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行为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集体行为的动因,以及个体在其中所受到的影响。它让我认识到,群体并不总是理性的,而理性的个体也并非总能抵挡住集体的洪流。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所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视角,剖析了群体行为的种种怪诞与不可预测。他笔下的“乌合之众”并非全然负面,而是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其理智、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带来集体的狂热与破坏,有时也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书中描绘的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大型集会上的情绪蔓延,网络舆论的瞬间形成,甚至是一些看似荒谬的社会事件,似乎都能在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下找到某种解释。书中的例子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既有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也有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使得理论不再是冰冷抽象的概念,而是跃然纸上,鲜活生动。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个体,以及身处集体之中时的角色与反应,引发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