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當代人的視角為齣發點,以編寫一本人人皆可看懂的普及性古典傢具讀物為目標,讓更多人去欣賞並傳承明式傢具的美學價值和精美的手工藝價值,以及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
書中主要展示瞭多款經典造型的明式傢具,清晰可見的細節造型和詳實的文字描述引人入勝,能夠較直觀地對明式傢具的特有造型名稱進行學習,思路條理清晰,豐富的明式傢具圖片使人對中式古典傢具産生瞭進一步瞭解的欲望,欣賞性與文學性兼具,對於相關行業的新入行者和傢具設計師都有一定的藉鑒意義。
作者長期對明式傢具的研究和製作的經曆為本書的內容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對本書的編寫工作中同樣秉有匠人精神,力求去僞存真、傳承美學文化,相信其弘揚我國古典文化的精神可以感染更多的讀者朋友們。
本書整理歸納瞭經典的明式傢具上百款,包括坐具、臥具、承具、庋具、屏架具等,從工藝造型到選料配飾都有所涉及,並從經典古畫中發現傢具的美感的演變,一窺古人的生活景象。
內容著重對明式傢具進行瞭展示和欣賞:26幅傳世古畫梳理韆年曆史中的傢具演變,從席地到垂足,從短見到開闊;102款上譜傢具,世傳經典造型,各大博物館館藏款式;380張多角度照片,傢具正側位高清呈現,榫卯、雕花、綫角等細節特寫,圖片精細豐富,為讀者帶來一場視覺盛宴,領會中華文化的精華之美。
除此之外,書中內容對木料特性、加工流程、基本的榫卯結構、裝飾工藝等都有所涉及,圖文搭配,簡明直觀;更附有對於木製傢具的使用、保養與維護的貼心建議,相信可帶領讀者朋友們走進中式古典傢具的世界,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戴文元,早年就讀於大連理工大學機械設計係,畢業後進入北京起重機器廠,任設計處産品工程師一職;2002年進入東易日盛傢居裝飾公司,曾任事業部運營總監和原創設計中心總經理等職務;2013年與友人聯閤創立“唐朝飾界”品牌,以“倡導中國氣質傢居生活”為理念,緻力於打造有中國氣質的傢居産品及生活空間。
Ⅰ 人往高處坐
席地而坐
臥榻之間
高座普及
文人風骨
黃金年代
浮華落幕
Ⅱ 明韻之美
坐具—椅、凳
臥具—床、榻
承具—桌、案、幾
庋具—架、格、櫃
屏架具及雜項
楠木生香
Ⅲ 巧奪天工
手藝
美自天成
配件及輔料
硬木傢具日常保養
參考文獻
後記:緻敬王世襄先生!
明式傢具是指自明代中後期嘉靖、隆慶年間開始,到清代中前期康熙、雍正年間的150~200年時間內,蘇州地區的能工巧匠用黃花梨、紫檀、鸂(xī)鶒(chì)木等硬木製作的高檔傢具。雖然明式硬木傢具在全國很多地方都生産,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的作品最得大傢認可, 因此人們公認古時“蘇作”傢具是明式傢具的正宗代錶。
造型文雅,選材優良,工藝精巧,是明式傢具的三大特點。 中國傢具發展有著悠久的曆史,明式傢具上承宋式傢具遺風,具有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氣質,和代錶帝王將相、崇尚雍容華貴的清式風格傢具形成鮮明對比,是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傢具文化發展的高峰。
但盡管明式傢具成就很高,我們也要理性客觀的看待明式傢具,去僞存真,把真正精華的東西傳承下去。王世襄先生曾評價好的明式傢具就有簡練、典雅、淳樸、沉穆、勁挺、空靈、玲瓏、雄偉、圓渾等十六上品;不好的有如繁瑣、臃腫、俚俗、滯鬱等八病,這是較為客觀的。本書呈現的傢具是我們理解並篩選齣的經典上品,可以最直接的讓讀者體會明式傢具之美。
明式傢具是中國傢具發展的成熟階段,傢具體係品類齊全、功能閤理,幾乎囊括瞭農耕文明時代生活的方方麵麵,極大提升瞭人們的生活品質。明式傢具按功能分為五大類:
坐具— 椅、凳類,如圈椅、官帽椅、玫瑰椅、禪椅、交椅、杌凳等;
臥具— 床、榻類,如禪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等;
承具— 桌、案、幾類,如八仙桌、長桌、架幾案、條案、琴幾、炕幾、香幾花幾;
庋具— 櫥、櫃、架類, 如麵條櫃、萬曆櫃、聯二廚、頂箱櫃、書架書格等;
屏架具及雜項— 屏風、掛衣架、梳妝颱、都承盤、箱子、臉盆架等。
坐具— 椅、凳
禪椅,源於佛教文化,狹義專指在寺院生活中供禪師盤膝打坐的特定坐具。禪椅通常坐麵寬闊、體量較大,造型以空靈、質樸為上,也是文人雅士喜愛的傢具款式 。
1.明式直材席麵大禪椅(經典標準器形)
此款是明式禪椅的經典作品,整體成放大的玫瑰椅造型,大氣、空靈、雅緻。此椅適閤盤腿打坐之用,椅麵寬闊,撘腦和扶手為直圓材,撘腦高度隻到腰部意為虛靠,扶手與鵝脖為挖煙袋鍋榫連接;椅麵為手編藤席、棕繩綳底、彎帶支撐的軟屜結構,透氣而有彈性,長時間盤坐時會舒適些,是典型的蘇作手法;椅子邊抹混麵(凸麵)起壓邊綫;椅子下部依次為羅鍋棖加矮(aì)老和步步高管腳棖結構;支腿上下一木聯做,截麵外圓內方、呈四腿八挓的金字塔形。
規格(長*寬*高):890mm*690mm*840mm,坐高500mm
顔色及錶麵工藝:木本色燙蠟
材質:緬甸花梨,手編席麵
《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器物”的意義。在如今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嚮於使用一次性的、易於更換的物品。而這本書,則帶領我迴溯到瞭那個注重“長久”、“傳承”的時代。作者在介紹一件明式櫃子時,強調瞭其“封閉性”和“收納性”,以及這種特質如何與古代人“藏而不露”的品味相契閤。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關注。很多時候,一件傢具的價值,恰恰體現在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節之處。例如,抽屜的拉手、櫃門的閤頁,這些小小的配件,在明式傢具中,也經過瞭精心設計,與整體風格融為一體。讀到這裏,我開始仔細觀察自己傢中的一些老傢具,試圖從中發現那些被我忽略的細節之美。
評分初次翻開《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便被一股沉靜而悠遠的古典韻味深深吸引。雖然我並非身居豪宅的收藏傢,也非科班齣身的傢具研究者,但自小對那些承載著曆史溫度的器物懷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便已是匠心獨運,一抹沉穩的木色,搭配古樸的字體,仿佛能讓人觸摸到歲月留下的痕跡。打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洗練的文字風格,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細緻地描摹著一件件傢具的精妙之處。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韻”字的解讀。在“明韻”二字上,他花費瞭大量的筆墨,不僅僅是外在的形製,更深入到每一件傢具所蘊含的精神氣質。這種“韻”,既有明代文人雅士在生活美學上的極緻追求,也包含著工匠們對材料、對工藝近乎苛刻的打磨。當我看到書中對一張明式圈椅的細緻剖析時,我仿佛能聽到榫卯結構契閤時發齣的清脆聲響,能感受到坐者倚靠時背部與椅背的完美貼閤,甚至能想象到微風吹過,椅子的輕微搖晃所帶來的自在與閑適。書中對每一件傢具的尺寸、比例、用材,乃至木紋的走嚮都做瞭詳盡的記錄,這不僅僅是冰冷的參數,更是解讀一件藝術品背後生命力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當我翻閱《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時,我仿佛能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惱,沉浸在一種寜靜而美好的氛圍中。作者在介紹明式傢具的“空間感”時,強調瞭傢具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造齣一種開闊和通透的感覺。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光影”的描繪。明式傢具的造型,往往能夠巧妙地與光影互動,形成一種富有層次感的美。作者在描述一些傢具的細節時,用到瞭“疏影暗香”這樣的詞語,讓我對傢具的美學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到這裏,我開始注意到,傢中的傢具在不同的光綫照射下,會呈現齣不同的魅力。
評分《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匠心”的書。作者在描述製作過程時,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對工匠的敬意。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打磨”的章節,那種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緻纔能完成的工序,讓我對古代工匠的職業精神有瞭更深的理解。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麯綫”的解讀。明式傢具的麯綫,既有自然的柔美,又不失結構的穩固。作者在解釋這些麯綫的形成過程時,仿佛是在為我解開一個古老的謎團。讀到這裏,我開始意識到,原來一件傢具的優美,是如此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簡單的造型。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力量。我並非專業人士,但當我閱讀《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時,我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對於明式傢具的描述,不僅僅是對“形”的記錄,更是對“意”的傳達。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素麵”傢具的章節,那些看似樸素的傢具,卻因為精湛的工藝和優美的比例,散發齣一種低調的奢華。 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材料”的重視。作者在介紹不同種類的木材時,不僅僅列舉瞭它們的名稱,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的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如何影響傢具的質感和美感。讀到關於紫檀木的描述,我仿佛能聞到那種淡淡的、令人心安的木香,並且想象到它在時間的沉澱下,會呈現齣何等溫潤的光澤。
評分《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沒有讓我成為一個傢具鑒定專傢,但卻讓我對中國傳統傢具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比例”的探討,作者用簡潔而精準的語言,解釋瞭傢具的黃金分割點,以及不同部件之間的比例關係如何影響整體的美感。 我曾經以為,一件傢具的好壞,主要看它的用料和雕飾,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比例纔是傢具的靈魂。一件比例協調的傢具,即使沒有華麗的裝飾,也能散發齣獨特的光彩。書中對“直綫與麯綫”的巧妙運用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分析瞭為何明式傢具能夠如此流暢和優美,原來是工匠們在設計中,將直綫和麯綫以一種極其和諧的方式結閤在瞭一起。
評分《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彆樣的學習體驗。我並非沉浸於枯燥的理論,而是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色古香的傢具作坊,親眼見證一件件精美的傢具是如何從一塊塊未經雕琢的原木,一步步蛻變成藝術品的。書中對於木材紋理的描述,讓我對不同種類的木材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黃花梨的“鬼臉”,紫檀的“牛毛紋”,這些極具辨識度的特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鮮活。 我尤其喜愛書中對工匠技藝的贊美。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和批量生産的時代,能讀到如此細緻地描繪手工技藝的文字,讓我感到一種久違的敬意。作者在講述如何打磨一件傢具時,用到瞭“溫潤如玉”、“光可鑒人”這樣的詞語,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那細緻入微的打磨過程。讀完關於傢具漆麵的章節,我纔明白,為何那些老傢具的錶麵會呈現齣一種深邃的光澤,原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塗抹,而是經過瞭多道復雜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
評分讀《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最令我贊嘆的是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在展示明式傢具的“形”,更是在挖掘其“神”。作者對每一件傢具的介紹,都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娓娓道來,將那些隱藏在時光深處的奧秘一點點揭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明式案幾的講解,書中不僅列舉瞭不同時代、不同用途的案幾樣式,更深入探討瞭案幾在古代文人書房中的地位和作用。那種“案上無俗物”的意境,通過文字得到瞭生動的再現。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介紹傢具的細節處理時所展現齣的專業性。例如,對於“泥鰍背”這種麯綫的描摹,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描述其形狀,而是解釋瞭這種麯綫在人體工程學上的閤理性,以及其在視覺上的流暢感和美感。讀到此處,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簡單的麯綫,背後竟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智慧。書中對榫卯結構的解析,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那些古老的傢具隻是用釘子釘起來的,但看瞭這本書,我纔知道,原來它們憑藉精巧的榫卯結構,就能堅固地屹立數百年,這簡直是一種建築上的奇跡。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潤的質感,仿佛是親手撫摸著一件溫潤的玉器。我並非傢具收藏傢,但當我翻開《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時,我便被深深地吸引瞭。作者的描述,不僅僅是客觀的介紹,更是一種情感的抒發。當我讀到關於明代傢具的“輕巧”和“靈動”時,我仿佛看到那些傢具在古樸的庭院中,隨著光影的變化,呈現齣不同的姿態。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連接方式”的闡述。那些精巧的榫卯結構,非但沒有破壞木材的整體性,反而讓傢具更加牢固和易於拆卸。讀到這裏,我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他們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齣瞭如此精妙絕倫的技藝。書中對“腿足”的分類和解析,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小小的腿足,也有如此多的講究,它們不僅僅是支撐,更是傢具整體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傢具的“圖冊”,而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讀物。在閱讀《明韻天工——經典明式傢具傳習錄》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明式傢具的魅力,絕不僅僅在於其物質形態,更在於其背後所代錶的一種生活態度。作者在介紹明式椅凳時,反復強調瞭“舒適”和“自在”的重要性,這與我們現代人追求的“功能性”有所不同,卻又有著共通之處。 我深切地感受到,明代文人對於傢具的要求,是“形神兼備”。傢具不僅要符閤使用者的需求,更要能夠體現主人的品味和修養。書中對“虛實結閤”手法的闡述,讓我對明式傢具的“留白”之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巧妙的留空,非但沒有讓傢具顯得空洞,反而賦予瞭它一種呼吸感和生命力。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傢中的傢具,它們是否過於強調實用,而忽略瞭精神層麵的愉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