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价值研究》第一辑出版后的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误解的澄清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分析;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劳动理论、生产关系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对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马克思社会进步观、恩格斯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价值与核心价值体系关联问题研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特征的分析。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解释学视角的《资本论》经济哲学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维平,男,1957年11月出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管理世界》《宏观经济研究》《红旗文稿》《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代表作有《经济政策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企业形象塑造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价值研究》(第一辑)《劳动的力量》等。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跨越时空的(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特征(1)
第二节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跨时空贡献(4)
第三节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跨时空贡献(15)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哲学诠释(26)
第一节对于批判概念的诠释(26)
第二节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30)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维度(35)
第四节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未来(45)
第三章比较视域下的马克思分工学说(58)
第一节马克思之前的分工学说(58)
第二节马克思的分工学说(65)
第三节马克思分工学说与历史唯物主义(71)
第四节在比较中再次认识马克思的分工思想(75)
第四章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及其当代启示(84)
第一节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84)
第二节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涵(92)
第三节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丰富内容(96)
第四节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106)
第五章马克思的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111)
第一节马克思的劳动理论的生成:异化劳动理论(111)
第二节马克思劳动观的完善(118)
第三节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确立(122)
第四节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133)
第六章马克思经济全球化理论及其价值研究(137)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理论起源与实践进程(137)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结构与本质剖析(143)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与解放(154)
第七章马克思社会进步观与当代发展(166)
第一节马克思社会进步观概述(166)
第二节马克思社会进步观的展开(179)
第三节马克思社会进步观的当代价值(186)
第八章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201)
第一节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相关概念界定(201)
第二节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206)
第三节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与特征(213)
第四节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220)
第九章马克思宗教思想及其时代价值(228)
第一节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来源追溯(228)
第二节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归纳梳理(233)
第三节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当代启示(245)
第十章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及其当代启迪(257)
第一节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形成(258)
第二节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内涵展开(267)
第三节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层次分析(272)
第四节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时代启迪(284)
第十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当代启示(287)
第一节恩格斯自然观的文本解读(287)
第二节恩格斯自然观的哲学图景(299)
第三节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启示(313)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318)
第一节群众及群众观的概念界定(318)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内涵和核心内容(32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及其发展(332)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337)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现实意义(339)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我国自主创新道路(346)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技术观(346)
第二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349)
第三节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基本特征的思考(356)
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67)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述真(367)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状省察(370)
第三节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致思(374)
第四节小结(376)
第十五章马克思唯物史观与科学发展观(377)
第一节社会结构理论与全面协调发展(377)
第二节社会变革的考察与科学发展(382)
第三节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385)
第十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显著特征(388)
第一节发现与坚持真理(388)
第二节发展与推进真理(394)
第三节探索与延续真理(400)
参考文献(406)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硬壳封面,纸张厚实且带有淡淡的书香,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而踏实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力量感,以一种沉静的深蓝色为主调,辅以烫金的字体,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追求。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清晰,行间距适中,即使是长篇的理论阐述,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惫。书脊上的书名清晰可见,即便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在物质形态上就极具品味的书籍,让人在尚未深入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暗示着作者在内容上也同样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我尤其喜欢它在设计上所传达出的那种严谨与深刻,仿佛是在告诉你,这本书所承载的,是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宝贵思想。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著作,试图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演变及其内在逻辑。尤其对那些能够提供宏观视角、分析深层原因的理论感到着迷。我希望找到能够帮助我梳理复杂社会现象、洞察事物发展趋势的理论工具。在筛选书籍时,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挑战固有认知,并且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书籍。我需要的是能够启发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和“未来可能走向何方?”的书,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或提供肤浅观点的读物。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更深层次解释,帮助我构建更系统、更全面的社会发展观的著作。
评分我一直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感兴趣。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以及这些碰撞如何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深入探讨文化冲突、相互理解、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书籍。我想要理解的是,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中,不同文化如何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这种探索让我着迷,因为我相信,理解多元文化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关键。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清晰、流畅、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展开。尽管讨论的是较为抽象的理论概念,但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类比,将复杂的思想变得易于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些精彩的论述而停下来,反复回味。作者的表达方式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温度,使得理论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智力探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让人能够跟随他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问题的核心。
评分我最近对社会公平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资源分配、机会均等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见解和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理论和案例。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了解不同思想流派对此问题的分析角度和应对策略。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从根本上触及公平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议的书籍,从而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社会的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