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党的19大精神、新的党章及现行党内法规编写,促进党支部工作更好开展
书稿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如何加强党支部各项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各单位在党支部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重要的制度成果,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探索了许多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很多都值得总结和借鉴。书稿紧扣新的时代特点和党建形势,对如何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推进工作创新进行了系统阐述,理论结合实际,可学可用,是推进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参考。
薄谊萍 西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师,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在读)。 参与编写《党员培训教材》新华出版社2015.2, 《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1
目 录
绪论 党支部的基本知识………………………………………3
第一章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下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形势……………21
第二章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给党支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33
第三章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出的新课题…………………47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支部建设的新规范………………61
第五章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新成果………83
第六章 各地方各单位开展党支部活动的新经验…………107
第七章 党支部书记处理支部工作必须掌握的新方法………163
第八章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设“网上党支部”新阵地…………………193
后 记…………………………………………………………2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做好新时代党支部工作是提高广大党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基础。为了促进党支部工作更好地开展,我们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新党章及现行的党内法规编著了本书。
本书具有规范、系统、简明、实用的特点。书中全面论述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与工作创新的各项内容,包括党支部的基本知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下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给党支部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出的新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支部建设的新规范,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制度建设的新成果,各地方各单位开展党支部活动的新经验,党支部书记处理支部工作必须掌握的新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设“网上党支部”新阵地等。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练,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枯燥的条文解读,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重现”,迅速将读者带入到党支部工作的真实情境中去。我个人特别关注它对于“创新”层面的探讨,那种将创新等同于“打破陈规”的误解,在书中得到了很有力的矫正。作者强调,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对既有规范深刻理解之上的迭代和优化,而不是盲目的“求新求变”。例如,书中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党员思想动态收集的案例分析,就显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没有简单地推荐某个软件,而是从数据安全、信息反馈闭环这些更本质的问题入手,指导支部思考“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目标”。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出支部书记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那种权衡与取舍,作者的文字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些微妙的管理张力,让原本可能有些冰冷的管理术语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操作的智慧。
评分坦白说,初看书名,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标准的政策解读汇编,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简直是一部深入基层治理“肌理”的田野调查报告。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似乎完全站在一线工作者的立场上,去体察那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往往不会被官方文件直接点明的“痛点”——比如,如何应对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知识鸿沟,如何平衡工作量与考核指标之间的矛盾等等。书中对这些灰色地带的处理,充满了同理心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一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配的“工具箱”。这种高度的实用主义和对基层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摆脱了理论的空泛,真正成为了一本可以被磨损、被圈点、被频繁翻阅的实战指南。对于任何致力于提升组织效能的管理者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文化建设”在规范化过程中的独特定位。很多文献在谈及规范化时,往往聚焦于制度的刚性,但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篇幅来阐述精神层面的渗透和氛围的营造。它将党支部比作一个微型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规范不仅仅是约束,更是形成共同语言、统一价值取向的基石。作者通过对优秀支部案例的细致解剖,展示了如何通过环境布置、仪式感的强化、甚至是非正式沟通的优化,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党员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种对“隐性制度”的重视,着实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一个高效、创新的支部,绝不是靠冰冷的制度堆砌出来的,而是一个有温度、有灵魂的组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自己所在的支部在文化感染力方面是否还有可以深挖的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将宏大的组织管理理论与基层党建的实际操作细节熔铸一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如何将抽象的“规范化”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工作流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务实精神。书中对于材料存档、会议记录标准化这些看似繁琐的环节,并没有一笔带过,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提升支部整体效能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读完后,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全流程的党建工作“体检”,很多过去凭感觉在做的事情,现在都有了可以对标的标尺和改进的方向。比如,它对“三会一课”的记录模板优化建议,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让每次学习和讨论都有了可追溯的深度,而非仅仅是走个过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这本书区别于一般理论说教读物的关键所在。它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让一个基层支部在日常运转中,既不失其严肃性,又能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活力。对于身处基层、渴望提升工作品质的同志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参考手册。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教科书级别,它遵循了一种“问题—分析—对策—示范”的逻辑链条,使得知识的吸收变得非常顺畅。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容易引起分歧的议题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坚持了党建工作的政治原则和硬性要求,又在“如何调动党员的主动性”这一软性环节上,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支撑。这种刚柔并济的处理方式,使得全书既有高度的理论支撑,又不失可操作的落地性。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主题党日活动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搞活动”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活动内容与党员的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挂钩,从而实现“双向赋能”。这种将政治要求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视角转换,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和实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