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

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渊 等 著
图书标签:
  • 油气储层
  • 储层保护
  • 储层改造
  • 提高采收率
  • 油田开发
  • 气田开发
  • EOR
  • 注水
  • 驱油
  • 油藏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232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96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52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在油气储层工程地质特征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油气储层损害的评价机理和方法,介绍了油气储层保护钻井技术和相关实验评价方法,全面分述了砂岩、碳酸盐岩和非常规页岩的储层改造技术,并介绍了油气储层改造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油气储层工程地质特征概述 1
第一节 油气储层分类及岩石学特征 1
一、储层的概念及分类 1
二、储层基本特征 2
第二节 油气储层的基本物性 5
一、储集岩的孔隙性 5
二、储集岩的渗透性 7
三、储集岩的流体饱和度 9
四、储集岩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10
第三节 储油气层中流体的理化性质 13
一、天然气的理化性质 13
二、地层原油的理化性质 18
三、油田水的理化性质 24
第四节 地应力与岩石力学性质 25
一、地应力成因及分布规律 25
二、岩石力学性质 28
三、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33
第二章 油气储层损害评价方法 36
第一节 岩心分析方法 36
一、岩心分析的主要内容 36
二、常用的岩心分析技术及应用 37
第二节 储层敏感性损害评价方法 40
一、速敏评价实验 40
二、水敏、盐敏评价实验 41
三、酸敏、碱敏评价实验 42
四、应力敏感实验 43
五、温度敏感性实验 44
第三节 钻井完井工作液损害评价 45
一、钻井完井液基础参数测试 45
二、钻井完井液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 48
三、钻井完井液损害 48
四、滤饼承压能力测试 50
五、滤饼酸溶率评价 52
第四节 增产改造工作液损害评价 53
一、压裂液体系破胶液黏度测定 53
二、压裂液破胶时间测定 53
三、压裂液体系破胶液表面、界面张力测定 54
四、压裂液残渣含量测定 55
五、压裂液与地层流体配伍性实验 56
六、压裂液体系对岩心损害率测定实验 56
第三章 油气储层保护钻井完井液技术 59
第一节 保护油气层钻井液概述 59
一、保护油气层对钻井液的要求 59
二、油气层损害防控钻井完井液技术 60
三、常用钻井液类型 64
第二节 孔隙型储层保护钻井液技术 70
一、“屏蔽暂堵”储层保护技术思想 70
二、“屏蔽暂堵”保护致密储层技术 70
三、“屏蔽暂堵”保护致密储层效果评价 73
第三节 孔隙-裂缝型致密砂岩储层钻井液保护技术 73
一、“暂堵堵漏”储层保护技术内涵 73
二、裂缝宽度变化综合研究及对储层保护工作液设计要求 74
三、暂堵堵漏材料选择及酸溶性实验评价 75
四、暂堵堵漏钻井液体系 79
第四节 储层保护钻井新技术 85
一、致密储层“纳米暂堵”滤失损害防控技术 85
二、恶性漏失特种凝胶堵漏技术 87
三、欠平衡钻井储层保护技术 89
第四章 砂岩储层改造技术 93
第一节 砂岩储层改造技术发展概况 93
一、砂岩储层水力压裂技术发展概况 93
二、砂岩储层酸化技术发展概况 94
第二节 砂岩水力压裂技术基础理论 94
一、水力压裂造缝机理 95
二、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模拟 104
三、压裂液 109
四、支撑剂 114
五、水力压裂设计 127
第三节 砂岩水力压裂技术工艺 132
一、分层及选择性压裂 132
二、控缝高压裂技术 134
三、重复压裂 135
四、气体压裂技术 135
第四节 砂岩酸化技术基础理论 139
一、砂岩酸岩反应机理 139
二、砂岩储层酸化设计计算 142
三、酸化液体体系 145
四、砂岩酸化技术设计 148
第五节 砂岩储层酸化工艺 151
一、常规土酸酸化 151
二、砂岩深部酸化工艺 152
三、暂堵酸化工艺 153
四、分层酸化工艺 153
五、水平井酸化工艺 154
第五章 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 157
第一节 碳酸盐岩酸化概述 157
一、碳酸盐储层中矿物和伤害物特征 157
二、碳酸盐岩酸化历史 158
三、碳酸盐岩酸岩反应动力学 158
第二节 基质酸化 169
一、基质酸化增产原理 169
二、酸蚀蚓孔 169
第三节 酸化压裂 172
一、酸化压裂增产机理 172
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173
三、有效作用距离 174
四、酸压增产倍比 174
第四节 酸化及酸压工艺技术 175
一、普通酸压技术 176
二、深度酸压技术 176
三、酸携砂酸压技术 180
四、高温高压储层酸压技术 182
第六章 页岩储层改造技术 185
第一节 页岩储层概述 185
一、页岩储层特征 185
二、页岩岩石学特征 186
三、页岩工程地质评价 190
第二节 体积改造基本概念 192
一、体积改造的定义 193
二、体积改造内涵 193
三、体积改造地质条件 194
第三节 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理论 196
一、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概述 196
二、页岩水平井压裂造缝机理 197
三、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缝间应力干扰 199
四、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间距 201
第四节 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 204
一、射孔优化设计 205
二、压裂液与支撑剂优选 207
三、压裂工艺优选 211
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214
五、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小结 215
六、页岩水平井分段压裂施工实例介绍 215
第七章 油气储层改造新技术 217
第一节 纤维防砂压裂技术 217
一、纤维防砂压裂技术 217
二、纤维防砂压裂应用 222
第二节 高导流压裂技术 223
一、高导流压裂原理 223
二、高导流压裂应用 226
第三节 LPG无水压裂技术 226
一、LPG无水压裂原理 226
二、LPG无水压裂应用 228
第四节 控水压裂技术 228
一、控水压裂原理 228
二、控水压裂应用 230
第五节 纳米孔喉清洁剂低伤害压裂技术 231
参考文献 235
《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油气藏工程领域的核心难题——如何有效保护油气储层,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改造以提升采收率。在当前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对现有油气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一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这一关键技术体系,为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集理论指导、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于一体的专业参考书。 内容概述: 本书的主体内容围绕着“保护”与“改造”两大核心板块展开,并辅以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展望。 第一部分:油气储层保护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着重阐述了油气储层保护的必要性、原则及核心技术。 储层保护的意义与挑战: 详细分析了油气储层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损害因素,如物理损害(钻井液侵入、压裂液污染、过度开采引起的孔隙结构破坏等)、化学损害(地层水与注入水反应、油品氧化变质等)和生物损害(微生物活动导致的堵塞和腐蚀)。强调了储层保护对于维持油气藏的生产能力、延长开发周期、提高最终采收率的至关重要性。 储层物理保护技术: 钻井与完井液的优选与设计: 深入讲解了低损害性钻井液和完井液的组分选择、配方设计原则,以及现场应用中的关键控制参数。重点介绍针对不同储层类型(如高渗、低渗、页岩油气储层)的定制化钻井液体系,以最小化对储层孔喉结构的破坏。 压裂改造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探讨了如何优化压裂液体系,降低压裂液残渣和外来化学物质对储层孔隙的堵塞。介绍了基于储层特性的压裂液筛选方法,以及低损害性压裂支撑剂的选择标准和应用策略。 注水开发中的储层保护: 详细阐述了注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堵塞现象,如注入水与地层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或注入水中的悬浮物堵塞孔喉。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注入水处理、选择性堵水技术以及注入调整策略。 储层化学保护技术: 地层损害的化学机理分析: 深入剖析了储层在钻井、完井、酸化、压裂、注水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类化学反应,如黏土膨胀、盐析、沉淀形成、酸蚀产物沉淀等。 化学防护剂的应用: 介绍了各类化学防护剂(如黏土稳定剂、缓蚀剂、阻垢剂)的作用机理、选择原则和应用方法,旨在预防和缓解化学损害。 酸化与压裂液体系的改进: 探讨了新型酸化剂、压裂液体系的研发进展,特别是那些能够减少对储层造成二次损害的环保型、低损伤型产品。 储层微生物保护技术: 微生物活动对储层的影响: 分析了地层微生物在油气藏中的生存环境、代谢活动及其对油气藏产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生物堵塞、H2S生成、腐蚀等。 微生物控制技术: 介绍了杀菌剂、生物抑制剂的应用,以及非化学方法(如紫外线照射、过滤)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技术。 第二部分:油气储层改造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各种改造技术,并深入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和应用要点。 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与改造时机确定: 油藏动态监测与评价: 讲解了如何通过生产动态分析、测井解释、岩心分析、产量测试等手段,全面评估油藏的剩余油分布、产能递减情况以及存在损害的原因。 改造方案的决策依据: 分析了储层改造技术选择与油藏工程参数(如剩余油饱和度、渗透率、孔隙度、地层能量)、油藏类型、经济效益等之间的关系,指导如何科学决策改造时机和方案。 物理增产改造技术: 酸化技术: 详细介绍了酸液的种类(如盐酸、氢氟酸、有机酸)、作用机理(溶解碳酸盐岩、去除黏土堵塞物)、压裂液配方设计、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重点阐述了针对不同储层(如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的酸化优化技术。 压裂技术: 涵盖了水力压裂、气力压裂、液氮压裂等不同压裂方式。深入讲解了裂缝扩展机理、压裂液体系(粘度剂、交联剂、断砂剂、破胶剂、防漏液、缓蚀剂等)的设计原则,以及支撑剂的选择、输送与封堵。重点介绍非常规油气藏(如致密砂岩、页岩)的体积压裂技术。 化学吞吐与驱替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 化学驱油技术: 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ASP)复合驱: 详细阐述了碱的作用(降低界面张力、原位生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作用(提高驱油液粘度、改善波及效率)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三者复合驱的优势和应用难点。 聚合物驱: 介绍了不同种类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的性能特点、分子量和添加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以及聚合物溶液的注入与波及规律。 表面活性剂驱: 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分子结构与性能、界面张力降低机理,以及在不同油藏条件下的应用适用性。 泡沫驱: 介绍了泡沫的生成机理、稳定性以及其在提高波及效率方面的作用。 气体驱油技术(气驱): 氮气驱、二氧化碳驱、天然气驱: 分析了不同气体的性质特点、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如膨胀、溶解、降低粘度),以及在油藏中的运移规律和对采收率的贡献。重点介绍二氧化碳驱的优势及在提高采收率和碳封存方面的双重效益。 微生物采油(MEOR): 介绍了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气体)或直接利用微生物活动来改善油藏性质、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热力开采技术: 蒸汽吞吐(循环蒸汽): 讲解了蒸汽注入、油藏加热、原油稀释、油水混合物生产的循环过程。 蒸汽驱: 介绍了蒸汽在油藏中的运移规律、界面传热机理,以及其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火烧油层(原位燃烧): 阐述了燃烧波的形成与推进、燃烧产物对油藏性质的影响,以及其在重油开采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综合应用与发展趋势 储层损害评价与诊断技术: 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准确诊断储层损害类型和程度,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一体化保护与改造方案设计: 强调了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应将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有机结合,制定长远规划,实现油藏价值的最大化。 智能油田与大数据在储层保护改造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储层动态的实时监测、损害的预警诊断以及改造方案的智能优化。 环境友好型与可持续发展技术: 关注绿色油田开发理念,介绍了低毒、环保的化学剂应用,以及节能高效的改造技术。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全面涵盖了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实践应用。 专业性深: 针对每一项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参数优化和工程案例介绍。 实用性高: 结合国内外油气田开发实例,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南。 前瞻性好: 展望了储层保护改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与智能化、绿色化相结合的新趋势。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的技术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油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对“理论”本身特别着迷的人,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落地”。而《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介绍各种技术的同时,并没有回避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比如成本控制、环境影响、设备兼容性等等。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绿色”储层改造技术的应用,比如生物修复、微生物吞噬等,这些都是非常前沿且环保的理念。作者在介绍这些技术时,也诚恳地分析了它们的局限性和挑战,比如效率问题、成本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大量关于监测、评价和优化的方法,这对于指导现场施工、评估改造效果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模糊地带,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线索,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答案”。

评分

在我看来,《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完整的框架,来理解油气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生命周期”和“健康管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之后会带来什么后果”。书中关于储层评价、剩余油分布评价、以及改造效果评价的章节,都写得非常实在。它没有回避那些“疑难杂症”,而是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工具。我记得书中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来预测改造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油藏监测数据来指导改造方案的优化。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让我们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能够基于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当我继续深入阅读,这本书在“保护”这一章节的阐述,简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仅仅介绍一些常规的保护措施,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储层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保护策略。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地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保护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堵水、调剖以及低渗透改造技术,都写得非常详尽。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层面。例如,在讨论堵水技术时,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堵水剂的类型、作用机理,还对比了它们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甚至还给出了现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和潜在风险。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可视化”储层状况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案例分析,以及一些先进的监测手段,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看到”储层的细微变化,从而更精准地进行保护。这让我意识到,储层保护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分析和调整的科学实践。

评分

总而言之,《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油气储层“健康管理”的百科全书。无论你是初涉油气行业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让你对储层保护和改造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为你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油气行业相关工作的人士。它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平常的油田开发过程,也会让你对未来的油气技术发展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它在技术深度之外,还具备相当强的“人文关怀”。这里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作者在写作中,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努力让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同领域的其他书籍,很多都写得过于“学术”,读起来像是天书。但是这本书,虽然内容很专业,但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图示,甚至是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原理。例如,在解释储层渗透率时,它会用“水管堵塞”来类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兴趣和信心。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只要认真阅读,也能领会到其中精髓,并且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让我惊喜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储层保护和改造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有效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对储层充分理解和保护的基础上,而成功的改造,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储层更长期、更可持续的开发,这本身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保护。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动态优化”的概念,它不是一次性的改造,而是强调在储层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根据储层的变化和生产情况,不断地调整保护和改造策略。书中给出的案例分析,很多都体现了这种动态优化的思路,例如,通过前期注水堵漏,稳定水淹程度,为后续的化学驱或气驱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根据油藏的能量状况,灵活调整注气量或注汽参数。这种全局观和前瞻性,让我对储层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我脑海中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技术名词和公式,更是一种对油气储层“生命”的敬畏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储层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油库”,而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的有机体。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油田的产量和寿命。因此,如何科学地保护和改造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作者,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我从中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学到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看似成熟的油气开发领域,依然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技术潜力,等待我们去挖掘。

评分

在“改造”部分,这本书更是展现出了其强大的技术深度和广度。我不得不承认,有些章节的内容对我来说,一开始是有点挑战性的,尤其是关于一些新型改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巧妙,即使是复杂的化学反应、物理过程,也都能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形象的比喻解释清楚。我特别记得其中关于“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了几种EOR方法,而是从化学驱、气驱、热驱等不同维度,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技术经济评价。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国内外实际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仅是理论的支撑,更是实践的指南。我发现,很多过去只在学术论文中看到过的“高大上”的技术,在这本书里都有详尽的介绍,而且还配有相应的参数选择、工艺流程等实用信息。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油气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这本书,坦白讲,我当初买它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职业上的好奇,想着毕竟是和自己专业沾边的领域,怎么说也得翻翻看。结果呢?翻开第一页,我就像是掉进了一个知识的黑洞,不是那种让人迷失的黑洞,而是那种深邃、广阔,让你情不自禁想要探索的黑洞。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给我甩出一堆枯燥的公式或者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讲述了油气储层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保护和改造储层的重要性。它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直面了那些让许多工程师头疼的问题,比如储层能量衰竭、产能下降、水淹、气窜等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剖析其成因,从地质构造、岩石物理性质,到流体流动规律,甚至还触及到了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储层的“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那种模糊的“油气藏”概念,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于“前沿技术”的关注和介绍。在快速发展的油气行业,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传统的保护和改造方法,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和展望一些新兴的技术趋势,比如智能化储层管理、大数据分析在储层改造中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型的化学驱和物理驱技术。作者在介绍这些技术时,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态度,分析了这些技术的潜力和挑战。它让你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也为你提供了学习新技术的起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案例研究”的部分,这些真实的案例,往往比空泛的理论更能说明问题,也能激发我们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和创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