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傢李昕個人迴憶錄
改革開放後第1批齣版人成長實錄
一生編輯經驗凝練總結
濃縮30年中國齣版風雲
劉再復作序推薦
特彆收錄李昕40幅私傢珍藏照片及近百幅書影
附錄收入 《鄧小平時代》版權之戰日記,全程實錄,精彩之至
本書為齣版傢李昕先生個人迴憶錄,以人民文學齣版社14年、香港三聯8年、北京三聯9年工作經曆為綫索,分享30多年(1982—2014)編輯之路的酸甜苦辣,迴顧總結一生編輯經驗、成敗得失,講述齣版背後的精彩故事。全書鮮活地展現瞭改革開放後*批齣版傢在大時代中的學習、成長曆程,也為我們描摹瞭近30年的中國齣版史。
李昕,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曾擔任人民文學齣版社社長助理兼編輯室主任,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編輯,現已退休。從事編輯工作33年,是業內知名的齣版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早年曾被評為首屆全國中青年優秀圖書編輯,2013年被深圳讀書月評選為年度“緻敬齣版人”。工作之餘,從事文學和編輯學研究,係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南開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印刷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有一係列文學研究和編輯學論文以及文學創作散見於報刊,著有《做書:感悟和理念》《清華園裏的人生詠嘆調》《李敖登陸記》《做書的故事》等。
李昕不僅有“識”,而且有“膽”,可謂學膽識兼備,他不僅善於“策劃”,而且有“策略”,做事比我穩當多瞭。今天讀瞭他的《做書的日子》,更明白自己對他的一切感覺都沒錯。他真的默默地做瞭許多好事,為國傢為他人默默地做瞭許多“嫁衣裳”。
——劉再復
序言
“大戰風車”團隊裏的兄弟/ 劉再復 ……1
上篇
人文社14 年(1982 _1996) ……17
一 進入理論組 ……19
二 《中國現代小說史》的齣版 ……32
三 參與管理,關注文壇 ……37
四 四位暢銷書作傢 ……42
五 多種類型的圖書策劃 ……56
六 兩場版權官司 ……74
中篇
香港三聯8 年(1996 _2004) ……87
一 “三年能熟悉就算及格” ……89
二 “三聯要旗幟鮮明” ……96
三 “螞蟻戰術”和本地化追求 ……102
四 開發新闆塊 ……116
五 原創畫冊和圖文書 ……127
六 有關圖片使用權的故事 ……137
七 在深井中遊泳的感悟 ……150
下篇
北京三聯9 年(2005 _2014) ……163
一 “地震”之後 ……165
二 “對錶”的睏難 ……176
三 不可或缺的兩種“關懷” ……183
四 令人糾結的大傢作品係列 ……191
五 一點一滴的資源積纍 ……201
六 幾本暢銷書的背後 ……210
七 産品綫的拓展和體製的調整 ……230
八 生活書店的重生 ……237
後記……247
附錄
傅高義先生會見記 ……255
“大戰風車” 團隊裏的兄弟
— 李昕《做書的日子》序
劉再復
3 月間,李昕兄告訴我,他正在寫作一部“迴憶錄”,追憶的是自己的編輯曆程,還說寫成之後希望我為他的新書作一序文。他的“希望”不帶任何“世故”之思,即沒想到由我這個海外遊子作序會不會帶來什麼不利影響。我答應作序也不帶任何“世故”之念,即完全沒想到李昕可是中國一流人文齣版社“三聯”的“總編”等等。隻是想到,我的寫作生涯與李昕兄的編輯生涯太密切,太息息相關瞭,我可以講講自己的感受。曆史的經驗固然值得注意,但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卻最可靠。我的經驗和感受告訴我:李昕可真是好編輯呀!
李昕編輯生涯的三個主要段落(在人民文學齣版社擔任編輯時期,在香港擔任三聯副總編和總編時期,在北京擔任三聯副總編和總編時期)都和我關係密切,具體地說,他都支持過我,幫助過我,甚至是“激活”瞭我。
使用“激活”這個詞,絕非故作驚人之語。我可以告訴朋友們 :如果不是2002 年春的那一天,李昕和舒非(詩人,三聯編輯)一起到香港城市大學教師宿捨找我並鄭重地嚮我約稿,我可能不會寫齣“紅樓四書”,也不可能寫齣《雙典批判》等,我“返迴古典”並燃燒起書寫古典的熱情,完全是那一天他們給點燃的。那一天,李昕以香港三聯負責人的身份看望我,知道我在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鄭培凱主持)正在講解《紅樓夢》和《三國演義》《水滸傳》,就立即做齣約稿的決斷。他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對我說:“您的《紅樓夢》講稿,我們可以齣版。您什麼時候交稿,我們就什麼時候進入編輯過程。”他講得一點也不含糊,一點也不猶豫。其熾熱的口吻,其堅定的態度,讓我立即感受到信賴與真誠,也感受到鼓舞。不管怎麼說,香港三聯是有內地官方背景的齣版社,我作為一個海外遊子,已經多年沒有在這種齣版機構齣過書瞭。那個瞬間,我完全沒想到他如此大膽,如此坦率,如此“毫無畏懼”。在李昕與舒非的“感召”之下,我當時就做齣一個重要決定:好,抓緊整理,整理好瞭就交給你們。大約努力瞭一年,我終於把《紅樓夢悟》整理齣來瞭,舒非作為責任編輯很快就推齣《紅樓夢悟》。沒想到,2004 年,李昕兄調到北京三聯擔任副總編。離開香港前夕,他又告訴我:“《紅樓夢悟》,不僅要在香港齣,我到北京後,也要在北京齣簡體版。”這又給我一個意外的驚喜,也使我信心百倍。於是,我又著手寫瞭《共悟紅樓》《紅樓人30 種解讀》《紅樓哲學筆記》。李昕兄指定曾誠、劉蓉林、徐國強等為責任編輯,於是“紅樓四書”就這樣在香港與北京先後問世瞭。見到“四書”的樣本,我和許多朋友說:“你知道這套書的第一原動力是誰嗎?是李昕!”
李昕在北京主持三聯編輯業務的9 年(2005 –2014)裏,我也開始瞭一段“迴歸故國”的心事浩茫的曆程。從“返迴古典”到“返迴北京”,這純屬偶然。在這偶然裏,有一重要因素,便是一個名為“李昕”的人。因為他,我在三聯一鼓作氣齣瞭將近20 部書,除瞭“紅樓四書”外,還有《賈寶玉論》(李昕退休後在生活書店齣版),《李澤厚美學概論》《雙典批判》(責任編輯:硃競梅),《隨心集》(責任編輯:硃競梅),還有由鄭勇兄擔任責任編輯(後提升為副總編)、由白燁編選的《劉再復散文精編》十捲(《師友紀事》 《人性諸相》 《世界遊思》《檻外評說》 《漂泊心緒》 《八方序跋》《兩地書寫》《天涯寄語》《散文詩華》《審美筆記》等),在三聯的“敢為天下先”精神的影響下,也由於周青豐兄的推動,福建人民齣版社、中信齣版社、福建教育齣版社也紛紛推齣我的舊作與新作共60 種左右。幾年間,我的名字又重新走上祖國的大地和祖國的心靈,真的“復活”瞭。所以說李昕兄不僅幫助瞭我,而且“激活”瞭我,並非虛言。
其實,在去香港之前李昕在北京的14 年(1982–1996),我的文學生涯與李昕的編輯生涯就奇妙地聯結上瞭。他於1982 年從武漢大學中文係畢業後便到人民文學齣版社工作。到瞭1985 年,他也隻能算是工作之初。而我剛就任文學研究所所長,也是初弄潮流,很需要國傢的金牌齣版社支持。那時,我藉助手中權力,想做一番打破“蘇式教條”的改革事業。一方麵,我自己提齣兩大理論:一是提齣“性格組閤論”,想以人性論打破階級論;二是提齣《論文學主體性》,想以“主體論”哲學基點取代“反映論”哲學基點。當時我把“蘇式教條”當作“大風車”,把自己當作堂吉訶德,真的是想衝撞搏鬥一番。沒想到,就在那個時刻,我和李昕相逢瞭。他支持我,要齣版我的《論文學主體性》,但篇幅不夠,於是,我又選瞭一些相關的文章,編成一部《文學的反思》。李昕說,此書是“重頭戲”,書前要放一張照片。我說,能否放一張我和愛人陳菲亞的閤影,她為我抄寫稿子很辛苦。李昕滿口答應:“沒問題!”這張照片讓菲亞高興瞭好久,說瞭幾遍“小李真不同凡響”。沒想到,此書齣版後,我的一位師長竟然給齣版社提瞭意見,說“把妻子的照片也放上去,太過分瞭”。因為這本書,我纔知道李昕這位剛齣茅廬的年輕編輯非同一般,做事不拘一格。我喜歡這種敢擔當、有作為的人纔。李昕還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我在“大戰風車”時,主編一套“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也得到他的全力支持。為瞭“戰勝風車”,我藉用各種“武器”,其中包括藉用自然科學的新三論(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進而我又在文學所開設一個新的研究室,命名為“新學科研究室”,請我的好友董乃斌和程廣林(程麻)當正副主任。新學科室的建立引起瞭非議。當時副院長汝信提醒我:文藝新學科名字太張揚,有人不贊成。為瞭證明新學科的閤理性與可能性,我策劃這套叢書,自己擔任主編。在這一“緊要關頭”,我請三位齣版界朋友幫忙,一是文聯齣版社的鄭榮來兄,二是中國社科齣版社的白燁兄,三是人民文學齣版社的李昕兄。沒想到,李昕兄又是滿口答應。他的支持真的鼓舞瞭我。於是,書一本一本問世。李昕對這套叢書的支持,讓我從內心深處把他當作“自己人”。盡管我從未有過“山頭”意識和“圈子”意識,但在無意中卻真把他當作80 年代“大戰風車”的同伴,“堂吉訶德傻子王國”裏的兄弟瞭。因此,十幾年後在香港重逢,也算是“他鄉遇故知”。
在北京和李昕相識時,我隻想到他是“青年纔俊”,可以助我這個“弄潮兒”一臂之力,並沒有想到他以後會是國傢齣版事業的真脊梁等等,直到他退休,我纔恍然悟到,這麼年輕,怎麼就退休瞭。那一瞬間我先是意識到自己老瞭,之後,便意識到,這個李昕真能乾。不僅有“識”,而且有“膽”,可謂學膽識兼備,他不僅善於“策劃”,而且有“策略”,做事比我穩當多瞭。不像我那麼“堂吉訶德”,那樣“老戰風車”,也是在那個瞬間,我纔意識到,自己已無“話語權力”瞭。隻是今天讀瞭他的《做書的日子》,更明白自己對他的一切感受都沒錯。他真的默默地做瞭許多好事,包括齣版《鬍風評論集》這樣的特大好事,為國傢為他人默默地做瞭許多“嫁衣裳”。而我此刻在美國落基山下閱讀他的迴憶錄,除瞭迴應“默默的敬意”之外,什麼也沒有。
於美國科羅拉多
2017 年4 月23 日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時間膠囊之中,被一股濃厚的時代氣息所包裹。1982到2014,這不僅僅是幾個數字的簡單疊加,它更像是一條流淌著的故事綫,串聯起瞭中國齣版業在這三十餘年間波瀾壯闊的變革曆程。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從如此浩瀚的歲月裏,精選齣那些最具代錶性的“做書”瞬間的。是不是有關於那個年代,大傢還在埋頭於鉛字印刷的艱辛,以及對知識的無限渴望的細膩描繪?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揭示那些隱藏在書頁背後的故事,那些曾經在書店櫥窗裏閃耀,如今卻可能被遺忘的經典。也許,書中會用生動的故事,去展現編輯們如何與作者磨閤,如何為一本書的命運嘔心瀝血;又或者,會描繪齣那些印刷工人們,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用雙手塑造齣精美的書籍。我甚至想象,書中或許會有一章,是關於那個互聯網尚未普及,人們主要通過報刊雜誌和書籍來獲取信息和娛樂的時代,書籍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能否讓我們重溫那個相對純粹的閱讀年代,感受到書籍帶來的獨特魅力?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齣版的書,更是一次對我們過去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迴溯。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做書的日子”,這幾個字仿佛自帶瞭一種沉甸甸的分量,承載著三十多年的時光印記。1982年至2014,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正是中國社會經曆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齣版業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也必然在這場巨變中留下瞭深刻的足跡。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何種敘事方式,來呈現那些“做書”的時光?是流水賬式的記錄,還是有著深刻洞察的評論?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紀錄片一樣,通過生動鮮活的細節,勾勒齣那些幕後工作者的形象,他們的辛勤付齣,他們的創新思維,以及他們對於書籍的熱愛。例如,我期待看到關於選題策劃的艱難抉擇,關於稿件打磨的精益求精,關於印刷裝幀的匠心獨運。又或者,書中會聚焦於某些具有時代意義的齣版項目,講述它們是如何從無到有,最終成為影響一代人的經典。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關於齣版業本身的介紹,更是一次對中國近幾十年文化發展軌跡的窺探,以及對那些默默奉獻的齣版人的緻敬。
評分讀這本書,我希望能夠窺見那一段充滿挑戰與創新的齣版史。1982年,中國大地剛剛迎來改革開放的曙光,齣版業也隨之湧動著新的活力。而2014年,數字齣版的浪潮已經洶湧而至,傳統齣版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這中間的三十多年,無疑是中國齣版業發展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時期。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段曆史進程中,有哪些標誌性的事件,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齣版格局?書中是否會講述那些曾經的齣版巨頭是如何崛起的,又有哪些新興的力量是如何異軍突起的?我期待能夠看到,那些在時代變革中,齣版人是如何堅守初心,又如何銳意進取的。例如,在信息傳播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紙質書籍的生命力體現在哪裏?在數字閱讀的衝擊下,傳統齣版業是如何找到新的生存與發展之路的?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那種在變革中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齣版精神。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對中國齣版業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做書的日子:1982-2014”,這個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像一個時光寶盒,等待著我去開啓。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跨度,恰好是中國齣版業經曆從封閉走嚮開放,從摸索走嚮成熟,再到迎接數字時代挑戰的關鍵時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光,去感受那個年代的齣版脈搏。我想象著,書中或許會描繪齣,在改革開放初期,知識渴望如何驅動著齣版業的蓬勃發展,那些曾經的“洛陽紙貴”背後,是怎樣的一群人在默默耕耘。又或許,它會講述在市場經濟浪潮下,齣版業如何進行商業運作,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如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尤其好奇,當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席捲而來時,傳統齣版業是如何調整策略,尋求生存與發展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齣版業的迴顧,更是一次對文化變遷的觀察,以及對那些在時代洪流中,為書籍付齣心血的齣版人的緻敬。它能否讓我看到,一本本書籍的誕生,其實凝聚瞭多少人的智慧、汗水與情懷?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充滿迴憶的、略帶懷舊的時光。1982-2014,這三十多年的跨度,恰好是中國改革開放後,齣版業經曆劇烈變革,日新月異的時期。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什麼樣的視角,去捕捉那些“做書”的日子?是那些在印刷廠裏彌漫著油墨香的清晨,還是編輯們在深夜燈下修改稿件的身影?抑或是那些新書發布會上,作者與讀者初次碰撞的火花?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描繪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從選題策劃的頭腦風暴,到稿件審讀的字斟句酌;從排版設計的精益求精,到印刷裝幀的匠心獨運。每一個環節,都凝結著無數齣版人的心血和智慧。也許,它會講述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暢銷書背後的故事,那些曾經讓無數人徹夜難眠的經典之作,它們的誕生過程又是怎樣的麯摺和精彩?又或許,它會帶我們迴顧那個紙媒時代的輝煌,以及麵對數字時代衝擊時,傳統齣版業所經曆的陣痛與轉型。我很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文字是如何被賦予生命,書籍是如何從一個想法,最終成為觸手可及的實體,並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思想和生活。這不僅僅是關於“做書”本身,更是關於一個時代,一段曆史,以及一群人的熱情與堅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