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森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明史
  • 曆史
  • 講義
  • 文化
  • 傳統
  • 教育
  • 明朝
  • 曆史研究
  • 通俗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940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989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學大講堂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7
字數:2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喜歡中國曆史的年輕人。
1孟森,中國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
2以正史《明史》為基礎,以私修史及野史筆記等作為引證,考證翔實。
3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部分,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瞭評述。

內容簡介

本書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最初為北大內部發給學生使用的教材,後被整理齣版,長期以來被作為各大學的教材使用。作者以正史《明史》為基礎,以私修史及野史筆記等作為引證,將《明史》中諸多疑問勘正清楚。全書分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部分,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瞭評述,內容充實、輪廓清晰、考證翔實,顯示齣很高的學術造詣,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為現代明史研究的代錶作之一。

作者簡介

孟森(1868-1938),字蒓孫,筆名心史,號陽湖孑遺。江蘇武進人。中國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早年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先從政後從文:參加過預備立憲公會、擔任過黎元洪為首的共和黨執行書記、當選民國臨時政府國會眾議員;國會解散,逐漸淡齣政壇,專心明清史研究,曾受聘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副教授、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主要著作有:《心史叢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滿洲開國史》《明元清係通紀》《明史講義》《清史講義》等。

目錄

第—編 總論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001
第二章 明史體例(附明代係統錶)005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015
第一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係統錶說)016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023
第三節 明開國以後之製度030
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063
第二章 靖難081
第一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082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087
第三節 靖難後殺戮之慘099
第四節 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103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111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116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126
第三章 奪門129
第一節 正統初政130
第二節 土木之變134
第三節 景泰即位後之守禦138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149
第五節 奪門156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165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178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183
第四章 議禮187
第一節 武宗之失道188
第二節 議禮209
第三節 議禮前後之影響225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243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253
第五章 萬曆之荒怠255
第一節 衝幼之期256
第二節 醉夢之期266
第三節 決裂之期282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287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292
第一節 天啓初門戶之害293
第二節 天啓朝之閹禍302
第三節 崇禎緻亡之癥結319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324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328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330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345
第一節 弘光朝事346
第二節 隆武朝事(附紹武建號)350
第三節 永曆朝事355
第四節 魯監國事362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凡中國所謂正史,必作史者得當時君主所特許行世。然古多由史傢有誌乎作,國傢從而是認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擇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謂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雜眾手而成之。唐時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認一傢之言,亦有雜成眾手之作;唐以後則修史之責皆國傢任之,以眾手雜成為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經一傢重作而精密突過原書者,惟歐陽修之《新五代》足當之,其餘皆敕撰之書為定本,私傢之力固不足網羅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時,有國已將及百年,開館亦逾六十載,承平日久,經曆三世。著手之始,即網羅全國知名之士,多起之於遺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嘗不兼重私傢之專業,如是久久而後告成,亦可謂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後,當清世為史學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專就《明史》中優點而錶揚之,觀《四庫提要》所雲,可以概見。然學者讀書,必有實事求是之見,如趙翼之《廿二史劄記》,世亦以為稱頌《明史》之作,其實於《明史》疏漏之點亦已頗有指齣,但可麯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傳》,若《劉基》《廖永忠》等傳兩條中
所舉,《史》文自有抵牾之處,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喬允升》《劉之鳳》二傳,前後相隔止二捲,而傳中文字相同百數十字,不能不謂為纂修諸臣未及參訂。其實《明史》疏漏,並不止此;間有重復,反為小疵,根本之病,在隱沒事實,不足傳信。此固當時史臣所壓於上意,無可如何,亦史學傢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隱沒其事實矣,就史論史,亦無從發現其難於傳信之處,故即敢於指摘,而無從起指摘之意,此尤見隱沒事實之為修史大惡也。
《明史》所以有須隱沒之事實,即在清代與明本身之關係。清之發祥與明之開國約略同時,清以肇祖為追尊入太廟之始,今核明代《實錄》,在成祖永樂間已見肇祖事跡,再參以《朝鮮實錄》,在太祖時即有之。至清之本土所謂建州女真部族,其歸附於明本在明太祖時。建州女真既附於明,即明一代二百數十年中,無時不與相接觸。《明史》中不但不許見建州女真,並凡女真皆在所諱,於是女真之服而撫字,叛而徵討,纍朝之恩威,諸臣之功過,所係於女真者,一切削除之。從前談明、清間史事者,但知萬曆以後清太祖兵侵遼瀋,始有衝突可言,亦相傳謂清代官書所述徵明等語必不正確,而《明史》既由清修,萬曆以後之遼東兵事敘述乃本之清代記載,求其不相抵觸,必不能用明代真實史料,而不知女真之服屬於明尚遠在二百年之前。凡為史所隱沒者,因今日討論清史而發現《明史》之多所缺遺,非將明一代之本紀、列傳及各誌統加整理補充,不能遂為信史。而於明南都以後,史中又草草數語,不認明之係統,此又夫人而知其當加糾正,不待言矣。從古於易代之際,以後代修前代之史,於關係新朝之處,例不能無麯筆,然相涉之年代無多,所有文飾之語,後之讀史者亦自可意會其故,從未有若明與清始終相涉,一隱沒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凡明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巡等官者,皆削其在遼之事跡,或其人生平大見長之處在遼,則削其人不為傳。甚有本《史》中一再言其人自有傳,而卒無傳者,在《史》亦為文字之失檢,而其病根則在隱沒而故使失實。此讀《明史》者應負糾正之責尤為重要,甚於以往各史者也。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穿越時空的文明迴響 曆史並非冰冷的數字與陳舊的記載,而是一麵摺射當下、啓迪未來的鏡子。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邀您走進一段波瀾壯闊的文明史,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王朝——大明。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帝王將相、王朝興衰的敘事,更是一次深入探究政治製度、經濟形態、文化思潮、社會生活乃至對外交流的全景式梳理,旨在讓讀者在理解曆史的同時,體悟其背後蘊含的智慧與經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演進脈絡與獨特魅力。 明朝,一個在中國曆史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朝代。 從1368年硃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禎皇帝煤山殉國,近三百年的曆史,既有開國之初的雄纔大略,也有中期繁榮的盛世氣象,更有晚期內憂外患的衰敗動蕩。然而,任何一個時代的興衰,都絕非偶然,而是無數復雜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將帶領讀者剝離錶麵的喧囂,深入挖掘那些塑造瞭明朝命運的深層動力。 宏觀的製度之網: 本書將首先聚焦於明朝的政治製度。明太祖硃元璋廢除丞相製度,設立內閣,這無疑是中央集權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我們將詳細解析內閣的運作機製,探討其如何影響皇帝的決策,以及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邊界、票擬製度的演變、以及後期宦官乾政對內閣權力的侵蝕,這些都將是深入剖析的重點。 同時,本書還將審視明朝的監察體係,從都察院到六科給事中,這個龐大而復雜的監察網絡是如何運作的?它在維護朝廷秩序、遏製腐敗方麵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其存在的局限性又是什麼?我們還將探討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分析其對社會階層流動、人纔選拔機製以及文化思想的影響。科舉製度既是知識精英階層崛起的通道,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固化瞭思想,限製瞭創新,其雙重性值得深入探討。 經濟的脈絡與變遷: 一個王朝的穩定與發展,離不開其經濟基礎的支撐。本書將深入探討明朝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狀況。從賦役製度的演變,如“一條鞭法”的推行,看其如何試圖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地區的絲織業、瓷器業的繁榮,以及晉商、徽商等商幫的崛起,都將是展現明朝商業活力的重要維度。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考察明朝在對外貿易方麵的政策調整。從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到海禁政策的反復,再到後期“隆慶開關”的有限開放,這些政策的背後反映瞭怎樣的國內外形勢?“一條鞭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瞭白銀的流通,我們將分析白銀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它對明朝晚期財政危機的影響。 思想的潮湧與文化的璀璨: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活躍的時期之一。本書將重點梳理王陽明心學的興起及其影響。陽明學“緻良知”、“知行閤一”的思想,不僅深刻影響瞭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也對社會文化産生瞭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我們將探討陽明學在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中的傳播與演變,以及其與儒傢傳統思想的傳承與突破。 同時,我們還將目光投嚮世俗文化的發展。小說、戲麯的繁榮,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經典名著的誕生,它們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瑰寶,更是反映明朝社會風貌、市井百態的重要載體。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追求,以及社會的種種矛盾與張力。 社會生活的萬花筒: 除瞭政治、經濟、思想,本書還會描繪明朝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圖景。城市的麵貌,如北京、南京、蘇州等大都市的繁華景象,勾欄瓦捨的熱鬧非凡,反映瞭市民階層的興起與生活方式的改變。鄉村的耕讀生活,宗族製度的維係,以及宗教信仰在民間的影響,都將構成一幅生動的社會畫捲。 我們將關注明朝的服飾、飲食、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方麵的習俗,力求呈現一個鮮活、立體、有溫度的明朝社會。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描繪,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情味”,理解人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樂。 對外交流的廣闊視野: 明朝並非一個閉關鎖國的王朝,其對外交流同樣豐富多彩。從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展現瞭中華民族勇於探索海洋的精神,到傳教士利瑪竇等人的到來,帶來瞭西方科學知識與宗教信仰,明朝在與世界文明的互動中,既有吸收,也有排斥,其對外交流的復雜性與多麵性值得深入探討。 我們將分析明朝在抵禦外敵,如北方濛古騎兵、東部倭寇等方麵的軍事鬥爭,以及與東南亞、歐洲等地的貿易往來。這些對外交流不僅拓展瞭明朝的疆域與視野,也深刻地影響瞭其內部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曆史的迴聲與現實的啓示: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更重要的是,它會引導讀者思考曆史的規律,體悟曆史的經驗。明朝的製度設計,其成功與局限之處,對於我們今天構建和完善現代治理體係,仍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明朝的經濟政策,其繁榮與危機,也為我們理解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關係提供瞭深刻的教訓。明朝的思想文化,其創新與保守,更是激發我們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總而言之,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旨在打破傳統明史敘事的陳規,以史料為基石,以人文關懷為筆觸,以批判性思維為導嚮,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既真實又充滿魅力的明朝。我們期待通過這部講義,讓曆史的智慧穿越時空,與讀者産生共鳴,激發對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與熱愛,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邃的思考,麵對我們所處的時代。這不僅僅是一次學習,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文明對話的深刻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厚重,翻開扉頁,精美的排版和考究的用紙就讓人眼前一亮。雖然我平時對曆史的涉獵不算太深,但對明朝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一直充滿好奇。這本書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視角切入,將明朝兩百七十六年的興衰曆程,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不僅僅是枯燥的年代記述,更著重於對曆史事件的解讀和對人物命運的剖析。比如,在講述明初的政治格局時,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功臣名號,而是深入分析瞭硃元璋是如何一步步鞏固皇權,如何處理開國元勛們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這些決策對明朝後世政治體製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讀到這些內容時,我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的驚心動魄,感受到帝王權謀的深邃莫測。而且,書中對於一些重要的曆史節點,比如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等,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闡釋,力圖還原事件的真相,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和後果。不僅僅是朝堂上的風雲變幻,書中也涉及到瞭明朝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多個層麵,讓讀者對明朝的認識更加立體和全麵。這種全麵而深入的敘述方式,讓原本遙遠的曆史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

評分

我對《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講”的藝術。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論文式的論述,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曆史事件娓娓道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看書,更像是身臨其境地聽一位博學多纔的長者,在茶餘飯後,用充滿智慧和故事性的語言,為我講解那段跌宕起伏的明朝往事。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尤其精彩,比如對明太祖硃元璋的評價,既肯定瞭他的雄纔大略和勤政愛民的一麵,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他晚年猜忌多疑、大肆屠戮的殘酷。對於永樂皇帝硃棣,書中則著重描繪瞭他雄心勃勃的改革舉措,比如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等,展現瞭他作為一代明君的風采。然而,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贊美或批評,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理解這些人物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選擇和局限。每每讀到精彩之處,我都會忍不住在腦海中勾勒齣當時的畫麵,仿佛看到那些曆史人物活生生地齣現在我麵前,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無奈與悲哀,都隨著文字而躍動。這種“講”的方式,讓曆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

我最近在讀《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其中關於明朝社會生活的描繪,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還花瞭相當的筆墨去刻畫普通明朝人的日常生活,讓我感覺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帝王將相,而是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鮮活個體。比如,書中對明朝的城市風貌、商業活動、市民文化等方麵的描寫就十分精彩。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及“市井繁榮”,而是通過對當時的書籍、繪畫、戲麯等文化載體的分析,展現瞭市民階層的興起及其精神世界的豐富性。我讀到關於當時酒樓茶肆的描寫,以及市民們娛樂休閑的方式,仿佛都能聞到古街巷裏的煙火氣,聽到叫賣聲和歡笑聲。而且,書中還涉及到瞭明朝的衣食住行,比如當時人們的服飾特點、飲食習慣、住房樣式等,雖然不是詳盡的考據,但足以勾勒齣一個生動的生活圖景。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明朝的教育體係和科舉製度對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以及普通傢庭如何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這種對社會生活細節的關注,使得整個明朝的曆史立體瞭起來,不再是冰冷的史實,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時代畫捲。

評分

《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在論述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方麵,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一直對明朝的海禁政策和鄭和下西洋這兩個看似矛盾的事件感到好奇,這本書對此進行瞭非常深入的解讀。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海禁視為一種閉關鎖國的消極政策,而是結閤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分析瞭海禁政策背後的經濟、軍事和政治考量,比如對私人貿易的管控、對走私活動的打擊,以及對海上力量的製衡。同時,對於鄭和下西洋,作者也進行瞭多維度的解讀,不僅僅是停留在“宣揚國威”的層麵,更著重於分析其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意義,以及為何在輝煌之後卻逐漸走嚮衰落。此外,書中還對明朝與周邊國傢,特彆是與濛古、朝鮮、越南等地的交往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揭示瞭這些關係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變化,以及對明朝邊疆穩定和文化交流産生的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朝貢體係”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進貢和冊封,更是一種復雜的國際政治和經濟互動的體現。通過閱讀這些內容,我對於明朝並非一個完全孤立的帝國,而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不斷尋求自身定位和發展的過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翻開《國學大講堂——明史講義》,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極具辨識度的編纂思路。與其他將明朝曆史按時間順序綫性梳理的著作不同,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對明朝的重大議題和核心脈絡進行提綱挈領式的梳理。它並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記錄每一個朝代更迭的細節,而是選擇瞭一些對明朝發展軌跡産生關鍵影響的“大關節”進行深入剖析。例如,書中對明朝的“內閣製度”的演變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它不僅僅是講述瞭內閣的職能,更深入地探討瞭內閣與皇權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這種製度是如何在不同時期被不同皇帝所利用和改造的。讀到這裏,我對中國古代官僚製度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樣,書中對明朝中後期“黨爭”現象的分析也相當到位,它不僅揭示瞭黨爭的根源,比如文官集團的形成、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還探討瞭黨爭對國傢政治穩定和發展的負麵影響。這種非綫性的、聚焦式的敘述方式,雖然可能需要讀者對明史有一定的基礎認知,但對於想要深入理解明朝核心問題、把握其曆史規律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它教會我如何從宏觀視角審視曆史,如何抓住事物發展的關鍵節點,而不是被浩瀚的曆史細節所淹沒。

評分

包裝的很好,正版,送貨也超級快。活動很給力,買瞭六十多本,囤貨慢慢讀。

評分

不錯的書刊值得購買。

評分

搞活動的時候買的,東西不錯,價格也很實惠

評分

學學曆史

評分

囤貨留著看

評分

購物上京東實惠又輕鬆

評分

不錯的書刊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的書刊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挺好,推薦給大傢!書好有意思!強烈推薦大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