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

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森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明史
  • 历史
  • 讲义
  • 文化
  • 传统
  • 教育
  • 明朝
  • 历史研究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0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89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学大讲堂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字数: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喜欢中国历史的年轻人。
1孟森,中国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
2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考证翔实。
3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

内容简介

本书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生使用的教材,后被整理出版,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作者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问勘正清楚。全书分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显示出很高的学术造诣,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孟森(1868-1938),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明清史研究奠基人。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先从政后从文:参加过预备立宪公会、担任过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执行书记、当选民国临时政府国会众议员;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曾受聘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满洲开国史》《明元清系通纪》《明史讲义》《清史讲义》等。

目录

第—编 总论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001
第二章 明史体例(附明代系统表)005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015
第一节 太祖起事之前提(附群雄系统表说)016
第二节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023
第三节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030
第四节 洪武年中诸大事063
第二章 靖难081
第一节 建文朝事之得失082
第二节 靖难兵起之事实087
第三节 靖难后杀戮之惨099
第四节 靖难以后明运之隆替103
第五节 靖难两疑案之论定111
第六节 仁宣两朝大事略述116
第七节 明代讲学之始126
第三章 夺门129
第一节 正统初政130
第二节 土木之变134
第三节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138
第四节 景泰在位日之功过149
第五节 夺门156
第六节 成化朝政局165
第七节 弘治朝政局178
第八节 英宪孝三朝之学术183
第四章 议礼187
第一节 武宗之失道188
第二节 议礼209
第三节 议礼前后之影响225
第四节 隆庆朝政治243
第五节 正嘉隆三朝之学术253
第五章 万历之荒怠255
第一节 冲幼之期256
第二节 醉梦之期266
第三节 决裂之期282
第四节 光宗一月之附赘287
第六章 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292
第一节 天启初门户之害293
第二节 天启朝之阉祸302
第三节 崇祯致亡之症结319
第四节 专辩正袁崇焕之诬枉324
第五节 崇祯朝之用人328
第六节 李自成、张献忠及建州兵事330
第七章 南明之颠沛345
第一节 弘光朝事346
第二节 隆武朝事(附绍武建号)350
第三节 永历朝事355
第四节 鲁监国事36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史在史学上之位置
凡中国所谓正史,必作史者得当时君主所特许行世。然古多由史家有志乎作,国家从而是认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择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谓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杂众手而成之。唐时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认一家之言,亦有杂成众手之作;唐以后则修史之责皆国家任之,以众手杂成为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经一家重作而精密突过原书者,惟欧阳修之《新五代》足当之,其余皆敕撰之书为定本,私家之力固不足网罗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时,有国已将及百年,开馆亦逾六十载,承平日久,经历三世。着手之始,即网罗全国知名之士,多起之于遗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尝不兼重私家之专业,如是久久而后告成,亦可谓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后,当清世为史学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专就《明史》中优点而表扬之,观《四库提要》所云,可以概见。然学者读书,必有实事求是之见,如赵翼之《廿二史札记》,世亦以为称颂《明史》之作,其实于《明史》疏漏之点亦已颇有指出,但可曲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传》,若《刘基》《廖永忠》等传两条中
所举,《史》文自有抵牾之处,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乔允升》《刘之凤》二传,前后相隔止二卷,而传中文字相同百数十字,不能不谓为纂修诸臣未及参订。其实《明史》疏漏,并不止此;间有重复,反为小疵,根本之病,在隐没事实,不足传信。此固当时史臣所压于上意,无可如何,亦史学家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隐没其事实矣,就史论史,亦无从发现其难于传信之处,故即敢于指摘,而无从起指摘之意,此尤见隐没事实之为修史大恶也。
《明史》所以有须隐没之事实,即在清代与明本身之关系。清之发祥与明之开国约略同时,清以肇祖为追尊入太庙之始,今核明代《实录》,在成祖永乐间已见肇祖事迹,再参以《朝鲜实录》,在太祖时即有之。至清之本土所谓建州女真部族,其归附于明本在明太祖时。建州女真既附于明,即明一代二百数十年中,无时不与相接触。《明史》中不但不许见建州女真,并凡女真皆在所讳,于是女真之服而抚字,叛而征讨,累朝之恩威,诸臣之功过,所系于女真者,一切削除之。从前谈明、清间史事者,但知万历以后清太祖兵侵辽沈,始有冲突可言,亦相传谓清代官书所述征明等语必不正确,而《明史》既由清修,万历以后之辽东兵事叙述乃本之清代记载,求其不相抵触,必不能用明代真实史料,而不知女真之服属于明尚远在二百年之前。凡为史所隐没者,因今日讨论清史而发现《明史》之多所缺遗,非将明一代之本纪、列传及各志统加整理补充,不能遂为信史。而于明南都以后,史中又草草数语,不认明之系统,此又夫人而知其当加纠正,不待言矣。从古于易代之际,以后代修前代之史,于关系新朝之处,例不能无曲笔,然相涉之年代无多,所有文饰之语,后之读史者亦自可意会其故,从未有若明与清始终相涉,一隐没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凡明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皆削其在辽之事迹,或其人生平大见长之处在辽,则削其人不为传。甚有本《史》中一再言其人自有传,而卒无传者,在《史》亦为文字之失检,而其病根则在隐没而故使失实。此读《明史》者应负纠正之责尤为重要,甚于以往各史者也。
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穿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历史并非冰冷的数字与陈旧的记载,而是一面折射当下、启迪未来的镜子。 《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邀您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文明史,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王朝——大明。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帝王将相、王朝兴衰的叙事,更是一次深入探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思潮、社会生活乃至对外交流的全景式梳理,旨在让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体悟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经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与独特魅力。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朝代。 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祯皇帝煤山殉国,近三百年的历史,既有开国之初的雄才大略,也有中期繁荣的盛世气象,更有晚期内忧外患的衰败动荡。然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兴衰,都绝非偶然,而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将带领读者剥离表面的喧嚣,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明朝命运的深层动力。 宏观的制度之网: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明朝的政治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这无疑是中央集权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我们将详细解析内阁的运作机制,探讨其如何影响皇帝的决策,以及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边界、票拟制度的演变、以及后期宦官干政对内阁权力的侵蚀,这些都将是深入剖析的重点。 同时,本书还将审视明朝的监察体系,从都察院到六科给事中,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监察网络是如何运作的?它在维护朝廷秩序、遏制腐败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其存在的局限性又是什么?我们还将探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分析其对社会阶层流动、人才选拔机制以及文化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既是知识精英阶层崛起的通道,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思想,限制了创新,其双重性值得深入探讨。 经济的脉络与变迁: 一个王朝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其经济基础的支撑。本书将深入探讨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从赋役制度的演变,如“一条鞭法”的推行,看其如何试图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瓷器业的繁荣,以及晋商、徽商等商帮的崛起,都将是展现明朝商业活力的重要维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调整。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到海禁政策的反复,再到后期“隆庆开关”的有限开放,这些政策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一条鞭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白银的流通,我们将分析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它对明朝晚期财政危机的影响。 思想的潮涌与文化的璀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期之一。本书将重点梳理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其影响。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阳明学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的传播与演变,以及其与儒家传统思想的传承与突破。 同时,我们还将目光投向世俗文化的发展。小说、戏曲的繁荣,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经典名著的诞生,它们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反映明朝社会风貌、市井百态的重要载体。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追求,以及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张力。 社会生活的万花筒: 除了政治、经济、思想,本书还会描绘明朝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图景。城市的面貌,如北京、南京、苏州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勾栏瓦舍的热闹非凡,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的耕读生活,宗族制度的维系,以及宗教信仰在民间的影响,都将构成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我们将关注明朝的服饰、饮食、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力求呈现一个鲜活、立体、有温度的明朝社会。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情味”,理解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喜怒哀乐。 对外交流的广阔视野: 明朝并非一个闭关锁国的王朝,其对外交流同样丰富多彩。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的精神,到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的到来,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与宗教信仰,明朝在与世界文明的互动中,既有吸收,也有排斥,其对外交流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将分析明朝在抵御外敌,如北方蒙古骑兵、东部倭寇等方面的军事斗争,以及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这些对外交流不仅拓展了明朝的疆域与视野,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内部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历史的回声与现实的启示: 《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规律,体悟历史的经验。明朝的制度设计,其成功与局限之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完善现代治理体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明朝的经济政策,其繁荣与危机,也为我们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明朝的思想文化,其创新与保守,更是激发我们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总而言之, 《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旨在打破传统明史叙事的陈规,以史料为基石,以人文关怀为笔触,以批判性思维为导向,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既真实又充满魅力的明朝。我们期待通过这部讲义,让历史的智慧穿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激发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并从中汲取力量,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思考,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明对话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在论述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方面,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一直对明朝的海禁政策和郑和下西洋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件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海禁视为一种闭关锁国的消极政策,而是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分析了海禁政策背后的经济、军事和政治考量,比如对私人贸易的管控、对走私活动的打击,以及对海上力量的制衡。同时,对于郑和下西洋,作者也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宣扬国威”的层面,更着重于分析其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为何在辉煌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此外,书中还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蒙古、朝鲜、越南等地的交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这些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以及对明朝边疆稳定和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朝贡体系”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贡和册封,更是一种复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互动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于明朝并非一个完全孤立的帝国,而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寻求自身定位和发展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翻开扉页,精美的排版和考究的用纸就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平时对历史的涉猎不算太深,但对明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将明朝两百七十六年的兴衰历程,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记述,更着重于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对人物命运的剖析。比如,在讲述明初的政治格局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功臣名号,而是深入分析了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巩固皇权,如何处理开国元勋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决策对明朝后世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惊心动魄,感受到帝王权谋的深邃莫测。而且,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比如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阐释,力图还原事件的真相,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后果。不仅仅是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书中也涉及到了明朝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让读者对明朝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这种全面而深入的叙述方式,让原本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评分

我对《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讲”的艺术。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论文式的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看书,更像是身临其境地听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在茶余饭后,用充满智慧和故事性的语言,为我讲解那段跌宕起伏的明朝往事。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尤其精彩,比如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勤政爱民的一面,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他晚年猜忌多疑、大肆屠戮的残酷。对于永乐皇帝朱棣,书中则着重描绘了他雄心勃勃的改革举措,比如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等,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风采。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这些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和局限。每每读到精彩之处,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画面,仿佛看到那些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无奈与悲哀,都随着文字而跃动。这种“讲”的方式,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我最近在读《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其中关于明朝社会生活的描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花了相当的笔墨去刻画普通明朝人的日常生活,让我感觉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而是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鲜活个体。比如,书中对明朝的城市风貌、商业活动、市民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就十分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市井繁荣”,而是通过对当时的书籍、绘画、戏曲等文化载体的分析,展现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我读到关于当时酒楼茶肆的描写,以及市民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仿佛都能闻到古街巷里的烟火气,听到叫卖声和欢笑声。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明朝的衣食住行,比如当时人们的服饰特点、饮食习惯、住房样式等,虽然不是详尽的考据,但足以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生活图景。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明朝的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以及普通家庭如何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这种对社会生活细节的关注,使得整个明朝的历史立体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史实,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时代画卷。

评分

翻开《国学大讲堂——明史讲义》,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极具辨识度的编纂思路。与其他将明朝历史按时间顺序线性梳理的著作不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对明朝的重大议题和核心脉络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梳理。它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记录每一个朝代更迭的细节,而是选择了一些对明朝发展轨迹产生关键影响的“大关节”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书中对明朝的“内阁制度”的演变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内阁的职能,更深入地探讨了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这种制度是如何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皇帝所利用和改造的。读到这里,我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书中对明朝中后期“党争”现象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它不仅揭示了党争的根源,比如文官集团的形成、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还探讨了党争对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负面影响。这种非线性的、聚焦式的叙述方式,虽然可能需要读者对明史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明朝核心问题、把握其历史规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它教会我如何从宏观视角审视历史,如何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节点,而不是被浩瀚的历史细节所淹没。

评分

经典书籍,买来收藏,有空学习

评分

京东自营就是好,物流快,质量好。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

评分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评分

送货快,服务好,质量好,赞一个

评分

京东自营就是好,物流快,质量好。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购物上京东实惠又轻松

评分

学学历史

评分

包装的很好,正版,送货也超级快。活动很给力,买了六十多本,囤货慢慢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