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

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曉朝 著
圖書標籤:
  • 羅馬帝國
  • 文化轉型
  • 晚期古羅馬
  • 曆史學
  • 文化史
  • 社會史
  • 宗教史
  • 古典文明
  • 歐洲曆史
  • 古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97875326503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174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當學者們被英國十八世紀的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衰亡論”牽著鼻子走,並因尋找衰亡之源而頭疼的時候,本書作者走瞭另外一條通嚮羅馬帝國之路:文化轉型論。他認為羅馬帝國文化不是衰亡,而是自身文化的整閤與轉型。藉此解釋希臘文化、拉丁(羅馬)文化、羅馬帝國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含義、相互作用及傳承,避免以往各種理論見解之誤差。全書史料豐富,論證精彩。思想性可讀性俱佳。

內容簡介

穿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從精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羅馬帝國文化不存在“衰亡”問題,而是原有文化的整閤與轉型。為瞭說明這一論點,筆者試圖對羅馬帝國精神文化的發展脈絡進行探討,並運用大量的史實與細緻的分析來加以證明。當學者們仍在為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大傷腦筋,作為一個整體的古代基督教仍在擔當羅馬帝國衰亡的替罪羊的時候,筆者希望本書的觀點能有助於學者們的深入思考。

作者簡介

王曉朝 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外國哲學與宗教學,主要研究方嚮為古希臘羅馬哲學、早期基督教哲學、基督教文化、現當代宗教哲學、現當代文化哲學、宗教倫理學、中西文化交流史。

目錄

前 言 001

第一章 導論:羅馬帝國文化縱覽 001

第一節 成 形 004

第二節 整 閤 007

第三節 轉 型 010

第二章 帝國文化的兩大主乾 014

第一節 母狼乳哺的勇士 015

第二節 雅典與羅馬 023

第三節 城邦嚮帝國的轉化 035

第四節 贊慕與鄙夷 042

第三章 羅馬帝國文化的建構 050

第一節 君主專製 051

第二節 都市化運動 061

第三節 東西方思想碰撞 067

第四節 主導精神之變異 076

第四章 宗教的變遷 092

第一節 羅馬民族宗教 092

第二節 多教並立 098

第三節 東方古教 103

第四節 奇葩初開 115

第五章 基督教的興起 126

第一節 耶穌的事跡 127

第二節 使徒們的勞作 144

第三節 誤解與辯解 152

第四節 從秘密走嚮公開 166

第六章 信仰的曆程 173

第一節 基督的奧秘 174

第二節 內核——道成肉身 180

第三節 外圍——三位一體 196

第四節 神聖信仰的確立 211

第七章 禮儀的演化 218

第一節 基督教的核心祭儀 218

第二節 禮儀世俗化 229

第三節 修道製度的産生 232

第四節 參與基督的奧秘 237

第八章 碰撞與融閤 244

第一節 基督教與希臘哲學 244

第二節 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的精神抗衡 259

第三節 新柏拉圖主義對基督教的影響 266

第四節 信仰與理性的調解 272

第九章 萬流歸宗 279

第一節 帝國的滅亡與文化的延續 279

第二節 基督教的文化創造力 282

第三節 基督教文化的成形 293

第四節 西方古代文化的傳承 300

參考書目 303

譯名對照錶 323

後記 339

再版後記 340

前言/序言

自 序

我於1982年師從嚴群先生攻讀研究生,開始涉足學術,迄今三十五載。純粹齣於個人興趣,在讀本科時選擇瞭哲學作為專業。在後來的研究中,又涉獵西方哲學、宗教學、倫理學,尤以古希臘哲學為“最愛”。

哲學是一門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學問。哲學活動的主體是哲學傢或從事哲學研究的人。他們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之中,有著各自的文化背景。世代哲學傢創作齣來的精神産品之所以也成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形成所謂哲學史的研究或文本的研究,乃是因為“我們的哲學,隻有在本質上與前此的哲學有瞭聯係,纔能夠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從前此的哲學産生齣來。”(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導言》)在此意義上,哲學史與哲學在本質上是同一的。

在哲學的發展中,同時或前後相繼齣現的哲學體係之間毫無例外地存在著有機的聯係。這些體係都齣現在特定的時間、地域、民族、環境之中,都具有自身的外在理論形態,但它們又都受到人類精神內在法則的支配,各以概念和範疇的形式,揭示著人類精神的某一特性、方麵、環節或階段。由於這些哲學體係的原則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因此這些哲學體係之間便有瞭差彆和多樣性。

然而,不管它們怎樣分歧和對立,它們都是哲學,而且正是它們構成瞭作為全體的哲學。在理論思考的層麵上,發現和揭示以往各種哲學原則之缺陷和局限性,適時提齣補充性的或替代性的新的哲學原則,這就是哲學創作之本質。明白瞭這些哲學發展的規律性錶現,我們纔能更加自覺地從事哲學創作活動。

改革開放給中國現代學術發展帶來瞭勃勃生機。與我們的師輩和學界前輩相比,我輩生逢其時,能夠自主選擇自己愛好的研究,發錶自己的學術見解。由是之故,在過去的歲月裏,不纔筆耕不輟,日積月纍,有較多學術作品的齣版和發錶。

去歲,上海辭書齣版社副總編童力軍先生光臨寒捨,交談之中有瞭將我已齣版論著集結再版的想法。專著和論文是現代人文學者錶達自己學術見解與思想的最常用形式。又由於專著篇幅較大,能夠比較係統地錶達作者在較大論域內的學術思想。時過境遷,筆者的研究也有瞭一些新的變化。因此佐以必要的修訂,重新齣版,讓這些舊作繼續接受理性精神的批判,於本人而言是一樂事和幸事。

人生似夢,歲月如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本人是平凡的普通人,在步入老年之後會有諸如此類的感嘆。然而,說此話不是宣布我的學術研究終結,而是預測我的學術理想有望完成!自2013年起,我和一些青年學者閤作,撰寫五捲本的《古希臘羅馬倫理思想史》,後來得到瞭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資助(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古希臘羅馬倫理思想史”,編號:14ZDA14)。2015年底,我開始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古希臘哲學術語數據庫建設”(編號:15ZDB025),希望能通過若乾年的努力,把這個專業數據庫建起來,推動我國的哲學研究事業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奉獻自己的力量。

感謝上海辭書齣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謝編輯的細緻工作!

王曉朝

2017年10月31日



《帝國之影:古典世界的變遷與新生》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古典世界晚期,即從羅馬帝國鼎盛時期開始,直至其最終分崩離析,並孕育齣全新文明形態的社會、文化與思想演變曆程的著作。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帝國進行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聚焦於一個宏大而復雜的曆史進程:一個曾經輝煌的舊秩序如何一步步瓦解,而新的力量又如何在此基礎上悄然崛起,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所熟知的西方世界乃至更廣闊的文化版圖。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段動蕩不安卻又充滿生機的歲月。曾經令人敬畏的羅馬城邦,其龐大的疆域、嚴密的法律體係以及高度發達的公民社會,在曆史的洪流中逐漸顯露齣裂痕。本書將細緻剖析導緻這種裂痕的內外部因素:從經濟結構的深層調整,如農業生産的衰退、商業網絡的重塑,到軍事體製的轉變,再到日益加劇的社會階層分化和由此引發的民眾情緒的波動。我們並非僅僅描繪錶麵的危機,而是要揭示那些潛藏在社會肌理之下的結構性變化,它們是孕育新生的土壤。 宗教信仰的變遷無疑是這一時期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本書將深入審視基督教的興起及其對羅馬社會傳統價值觀的衝擊與融閤。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曆史事件的敘述,而是對信仰傳播的機製、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接受程度、以及它如何從一個邊緣化的宗教運動逐漸成長為帝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過程進行層層剝離。我們將探討其神學思想的演進,儀式習俗的形成,以及它如何與希臘哲學、羅馬世俗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響,最終重塑瞭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文字的演變與傳播也是本書關注的焦點。拉丁語,作為羅馬帝國統治的語言,其在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傳播與使用方式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它又是如何為後來的羅曼語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的?同時,希臘語的地位在東方帝國又呈現齣怎樣的獨特麵貌?本書將藉由文學、哲學、史學等領域的文本,展現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在交流、融閤與變異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政治與行政層麵,本書將考察帝國晚期中央權力如何被削弱,地方勢力如何崛起,以及這種權力結構的重塑如何影響瞭社會治理的模式。我們不會止步於對帝王將相的描繪,而是將目光延伸至地方精英、軍事指揮官、以及新興的教會領袖等多元力量的互動。這種權力分散與重組的過程,為日後歐洲封建製度的萌芽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背景。 藝術與建築作為時代精神的物質載體,也記錄瞭這一轉型時期的顯著特徵。我們將審視那些從古典主義風格嚮更具錶現力、更傾嚮於宗教象徵意義的藝術風格轉變的案例。哥特式教堂的崛起,雖然在時間上略晚於某些討論的節點,但其精神氣質與早期基督教藝術的演變有著深刻的內在聯係。本書將通過對這些物質遺存的解讀,揭示隱藏在其中的審美觀念、宗教情感以及對永恒的追求。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轉型”這一概念的復雜性與多維度。它並非一個突兀的斷裂,而是一個漫長而麯摺的演變過程,其中既有舊元素的消亡,更有新元素的孕育與發展。我們將看到,在看似衰敗與混亂的錶象之下,新的思想火花正在被點燃,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正在被嘗試,新的文化符號正在被創造。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引導讀者理解古典世界的終結並非一種徹底的毀滅,而是一次深刻的蛻變,為後來的中世紀乃至現代世界的形成播下瞭關鍵的種子。 通過對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宗教、語言、政治、藝術等多個層麵的交叉審視,本書試圖勾勒齣一幅關於文明轉型期的宏大畫捲。它旨在提供一種理解曆史演進的新視角,揭示在看似顛沛流離的時代浪潮中,如何孕育齣新的生命力,以及古老文明的遺産如何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續和發揚。讀者將在此書中看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一個充滿復雜性、矛盾性與創造性的有機過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大氣,古銅色的羅馬紋章與深邃的藍色背景相互映襯,傳遞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思想的探索性。我最初是被書名《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所吸引,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引人遐想的空間。羅馬帝國,這個橫跨數百年、影響深遠的文明,其文化轉型無疑是一個復雜而迷人的議題。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梳理這段漫長而動態的曆史進程,是側重於政治製度的變革,還是宗教信仰的演變,抑或是藝術風格的流變?又或是試圖將這些看似獨立的方麵融會貫通,描繪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文化圖景?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轉型背後的驅動力,是內部的社會矛盾,還是外部的蠻族衝擊,亦或是思想觀念的碰撞?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關鍵的曆史人物或事件,他們的齣現又如何推動瞭文化的變遷?作為一個對古代史充滿興趣的讀者,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羅馬帝國為何能夠從一個地域性的城邦崛起為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又為何最終走嚮衰落與分裂的更深層次的解釋。這本書似乎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一個偉大文明的生老病死,這本身就足夠吸引人瞭。

評分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書中對羅馬法律體係在文化轉型中的作用的探討。作者並未將法律視為僵化的條文,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動態的、不斷演進的文化載體。書中詳細闡述瞭羅馬法從早期成文法到晚期帝國法的發展脈絡,以及其在適應社會變化、解決社會矛盾方麵的作用。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於法律中關於財産、婚姻、傢庭以及公民權利等方麵的論述,這些都直接反映瞭社會結構的變遷和價值觀的演替。書中還探討瞭蠻族文化對羅馬法律的影響,以及法律如何成為維係帝國統一、塑造帝國身份認同的重要工具。這種將法學視角融入文化史研究的方法,為我們理解羅馬帝國的韌性與持久性提供瞭全新的思路。我開始思考,一個強大而穩定的法律體係,在任何一個文明的轉型時期,都扮演著何等關鍵的角色。

評分

書中對羅馬帝國晚期城市生活與社會結構變遷的描寫,仿佛讓我置身於那個時代。作者通過對龐貝、羅馬城以及帝國其他重要城市的考古發現與史料文獻的細緻梳理,生動地刻畫瞭城市的功能性演變,從最初的政治經濟中心,逐漸演變為軍事要塞、宗教聖地,乃至避難場所。書中關於市民階層、奴隸、農民以及蠻族移民在城市空間中的分布與互動,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城市的功能與景觀,都顯得非常詳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不同社會群體在文化轉型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他們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播者,有時甚至是文化變革的推動者。書中對於建築風格、公共設施、娛樂方式乃至日常習俗的描繪,都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生動鮮活的羅馬社會。這種將宏大的曆史進程與微觀的個體生活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具感染力。

評分

我被書中關於羅馬晚期宗教信仰演變的討論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基督教的興起視為羅馬傳統宗教的簡單替代,而是詳盡地描繪瞭這一過程中,古羅馬原有的多神教信仰、各種東方神秘宗教以及新興的基督教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融閤與衝突。書中對於“帝國宗教”的構建,以及基督教如何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並最終成為官方意識形態的論述,都顯得尤為精彩。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對一些邊緣的、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宗教思潮的關注,這種“考古式”的研究方式,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多元的羅馬宗教生態。書中對於“羅馬性”在宗教轉型中的定義與重塑,以及其如何影響到個人身份認同的論述,更是引人深思。這部分內容讓我意識到,文化轉型不僅僅是精英階層的思想遊戲,更是普通民眾日常生活、情感寄托乃至生死觀的深刻變革。

評分

這本書的序言部分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開宗明義地提齣瞭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觀點,那就是羅馬帝國的文化轉型並非是一個綫性的、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張力、內部矛盾重重、甚至是伴隨著痛苦與犧牲的復雜裂變。序言中引用的幾段古羅馬文獻片段,雖然簡短,卻充滿瞭力量,似乎預示著書中即將展開的宏大敘事。我尤其關注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文化母題”的概念,這種研究方法似乎能夠幫助我們跳齣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到文化基因層麵,去探究其內在的邏輯與演變軌跡。書中似乎不僅僅滿足於描述羅馬帝國文化錶麵的變化,而是試圖去揭示那些潛藏在深層的、決定其走嚮的文化密碼。我開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從浩瀚的曆史資料中提煉齣這些“母題”,又如何通過嚴謹的論證將其串聯起來,構建起一個有機的、內在關聯的理論體係。序言中那種對曆史深邃的洞察與人文關懷,讓我對後續章節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