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哲学简史》是王晓朝先生多年来学习、研究古希腊哲学的成果总结与展示。全书从史料出发,呈现了希腊哲学从古希腊城邦时代到希腊化时期再到罗马帝国时期的发展变化,概括总结了这段漫长时间中涌现的哲学思想、哲学家、学派、著作等。王晓朝先生在古希腊哲学领域不断探索、辛勤耕耘,付出时间和汗水,在总结、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对于希腊哲学史的独到见解,终于成就此书。本书不仅为学术界输送了宝贵的新鲜血液,也为后来有志于希腊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研究范本与珍贵经验。
时值《希腊哲学简史》首次出版面世十年之际,我们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本书做了认真细致的修订,将其再次出版,希望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并期待更多的读者能读到这本优秀的学术作品。书中所用的人名、地名及书名等译名体系为作者研究三十年的总结成果,已成为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领域的主流译名。
《希腊哲学简史》共分十八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古希腊罗马著名哲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进行了生平、哲学成就等内容的介绍。此外,还介绍了哲学学派、希腊和拉丁教父,以及希腊哲学的终结。该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全面,是一部简易的希腊哲学历史著作。
王晓朝,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与宗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基督教哲学、基督教文化、现当代宗教哲学、现当代文化哲学、宗教伦理学、中西文化交流史。
绪论
第一节 哲学的本性
第二节 哲学史
第三节 哲学、宗教与文化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希腊哲学的摇篮
第二节 希腊哲学的母体
第三节 希腊文化的扩展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第二章 早期希腊哲人
第一节 三位米利都哲人
第二节 三位独立的思想家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爱利亚学派
第一节 巴门尼德
第二节 芝诺
第三节 麦里梭
第四章 自然哲学
第一节 恩培多克勒
第二节 阿那克萨戈拉
第三节 德谟克利特
第五章 智者运动
第一节 修辞学
第二节 普罗泰戈拉
第三节 高尔吉亚
第六章 苏格拉底
第一节 生平与史料
第二节 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伦理学的首创
第四节 小苏格拉底学派
第七章 柏拉图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型相实在论
第三节 知识论与辩证法
第四节 政治伦理
第八章 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逻辑与本体论
第三节 形而上学
第四节 伦理学与政治学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学派
第九章 斯多亚学派
第一节 折衷主义辨析
第二节 斯多亚学派的创建与发展
第三节 罗马斯多亚学派
第十章 伊壁鸠鲁学派
第一节 思想与体系
第二节 学派的传承
第三节 卢克莱修
第十一章 怀疑主义
第一节 皮浪学派
第二节 学园派的怀疑主义
第三节 皮浪主义的理论化与系统化
第四节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第十二章 拉丁哲学
第一节 西塞罗与拉丁哲学的起源
第二节 西塞罗的哲学立场
第三节 西塞罗的理论贡献
第十三章 犹太—希腊哲学
第一节 智慧文学与释经学
第二节 神哲学家斐洛
第三节 寓意解经法
第四节 斐洛的哲学思想
第十四章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柏拉图主义的延续
第二节 新柏拉图主义的界定
第三节 普罗提诺
第四节 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者
第十五章 古代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罗马帝国与古代基督教
第二节 教父、教父学、教父哲学
第三节 教父哲学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第四节 教父哲学家的著作
第十六章 希腊教父
第一节 查士丁
第二节 伊里奈乌
第三节 克莱门
第四节 奥利金
第十七章 拉丁教父
第一节 菲利克斯
第二节 德尔图良
第三节 拉克唐修
第四节 奥古斯丁
第十八章 希腊哲学的终结
第一节 帝国的衰亡与文化转型
第二节 希腊传统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希腊哲学对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书目
跋
再版后记
自 序
我于1982年师从严群先生攻读研究生,开始涉足学术,迄今三十五载。纯粹出于个人兴趣,在读本科时选择了哲学作为专业。在后来的研究中,又涉猎西方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尤以古希腊哲学为“最爱”。
哲学是一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学问。哲学活动的主体是哲学家或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时空之中,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世代哲学家创作出来的精神产品之所以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形成所谓哲学史的研究或文本的研究,乃是因为“我们的哲学,只有在本质上与前此的哲学有了联系,才能够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从前此的哲学产生出来。”(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在此意义上,哲学史与哲学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哲学的发展中,同时或前后相继出现的哲学体系之间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这些体系都出现在特定的时间、地域、民族、环境之中,都具有自身的外在理论形态,但它们又都受到人类精神内在法则的支配,各以概念和范畴的形式,揭示着人类精神的某一特性、方面、环节或阶段。由于这些哲学体系的原则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这些哲学体系之间便有了差别和多样性。
然而,不管它们怎样分歧和对立,它们都是哲学,而且正是它们构成了作为全体的哲学。在理论思考的层面上,发现和揭示以往各种哲学原则之缺陷和局限性,适时提出补充性的或替代性的新的哲学原则,这就是哲学创作之本质。明白了这些哲学发展的规律性表现,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从事哲学创作活动。
改革开放给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我们的师辈和学界前辈相比,我辈生逢其时,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爱好的研究,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由是之故,在过去的岁月里,不才笔耕不辍,日积月累,有较多学术作品的出版和发表。
去岁,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童力军先生光临寒舍,交谈之中有了将我已出版论著集结再版的想法。专著和论文是现代人文学者表达自己学术见解与思想的最常用形式。又由于专著篇幅较大,能够比较系统地表达作者在较大论域内的学术思想。时过境迁,笔者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佐以必要的修订,重新出版,让这些旧作继续接受理性精神的批判,于本人而言是一乐事和幸事。
人生似梦,岁月如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人是平凡的普通人,在步入老年之后会有诸如此类的感叹。然而,说此话不是宣布我的学术研究终结,而是预测我的学术理想有望完成!自2013年起,我和一些青年学者合作,撰写五卷本的《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史》,后来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史”,编号:14ZDA14)。2015年底,我开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希腊哲学术语数据库建设”(编号:15ZDB025),希望能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这个专业数据库建起来,推动我国的哲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编辑的细致工作!
王晓朝
2017年10月31日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读物,充满了僵硬的定义和无休止的引文,但我的预判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充满了生命力,它没有把那些古代的智者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将他们描绘成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探索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比如雅典城邦的政治生态如何滋养了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或者城邦衰亡的阴影如何笼罩了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构想。这种将思想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耳聆听那些伟大的辩论。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为某些论点的精妙而拍案叫绝,也会为某些思想的局限性而感到一丝惋惜。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衡,既肯定了他们的开创性贡献,也没有回避其时代的局限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理性”这个概念的理解都加深了几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经历了漫长、曲折、充满人性的发展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遥远的智慧变得触手可及,并且激发了我们对自身思维模式的审视。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阅读古代哲学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觉得那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了。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他似乎深谙如何将那些形而上学的、听起来云山雾罩的议题,转化为与我们当下经验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当谈到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一些与当代伦理学和心理学思辨相呼应的思考角度,这让阅读体验瞬间鲜活了起来。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不晦涩,它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能展现历史的厚重,又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部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人类智慧诞生初期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它成功地将“哲学”从高阁之上请了下来,放在了我们面前的桌子上,让我们看到那些古老的思想是如何为我们今天的思考奠定基石的。这种亲切感和思想的穿透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它像一条河流,时而宽阔平缓,让我们有时间消化吸收其中的深刻见解;时而又汇聚成急流险滩,将重大的思想冲突推向高潮。作者对于逻辑链条的构建能力令人叹服,他总能巧妙地引导读者,跟随苏格拉底的提问进入自我反思的迷宫,或者跟随亚里士多德的观察进入对经验世界的系统性梳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方法论”的重视,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他们想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种对思维模式的剖析,远比单纯记住几个哲学家的观点要有价值得多。阅读的过程中,我被那种纯粹的、对真理的渴求所感染,这种精神力量是跨越时代的。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和一套探索世界的工具。读完后,我的世界观似乎被重新校准了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静而有力的类型,它不追求哗众取宠的论断,而是用严谨的论证和精炼的语言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思想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冲突与联系时所表现出的公正和洞察力。比如,赫拉克利特关于“流动”的学说与巴门尼德坚持“永恒不变”的本体论之间的对立,作者不仅清晰地梳理了各自的逻辑起点,还深入挖掘了这种对立背后所反映出的早期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根本性困惑。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棋局对弈,每一步都蕴含着深远的思考。这本书对于概念的梳理非常到位,它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或者一个简洁的总结,帮助读者锚定在复杂思辨的海洋中。它对知识的呈现是阶梯式的,你不会因为前一个概念没理解透彻而完全迷失在后续的论述里,这一点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让我愿意反复回味某些段落,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咂摸出新的意味。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读完之后感觉像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长途跋涉。作者的文笔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急于把我扔进晦涩难懂的术语迷宫里,而是循序渐进地铺陈开来,让我得以在那些古老的思想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路径。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对于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把握,比如从神话思维到理性思辨的过渡,那种历史的必然性和思想的偶然性交织在一起的描绘,真是引人入胜。我能想象到,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是如何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理性的追求之间挣扎和探索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每一章似乎都能自然地引出下一章的议题,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感,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当我读到那些关于“存在”与“变化”的讨论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我们所信奉的真理,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站得住脚的。这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心智不断向前探索的勇气与局限。那种清晰、有力的逻辑推演,即便经过千年的沉淀,依然能穿透时空,直击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