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我技术》结集了福柯关于自我技术等哲学讨论的文章。在福柯的*后几年,他转向了对古代和中世纪的研究,他对这个时期的研究切入点是“自我技术”(其核心是“关注自我”),即“ 它使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帮助,进行一系列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及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达成自我的转变,以求获得某种、纯洁、智慧、完美或不朽的状态”。 (法)米歇尔·福柯(Foucault,M.) 著;汪民安 编 著作 福柯(1926—1984)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当代学院中的地位无人能及。福柯试图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体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今日的形象的。对现代主体所作的谱系学探究,使得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但又是令人惊异的方式铺展开来。他的著作也由此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这本书的排版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抗性的姿态。它没有采用现代书籍常见的流畅分段,而是经常使用大段的、不加修饰的纯文本块,偶尔才用一个罕见的居中对齐的短句来打破这种沉闷。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阅读节奏,它强迫我慢下来,慢到一种近乎令人不耐烦的程度。我原以为“技术”这个词意味着某种现代性的效率和可复制性,但这本书似乎在宣扬一种彻底的“非效率化”。它将所有试图量化自我成长的努力都斥为对“生命本质”的粗暴裁剪。在某一处,作者用一种近乎布道的语气批判了所有形式的“自我营销”,并提出,真正的“自我技术”在于学习如何“容纳不完美和无序”,甚至鼓励读者在某些时候“故意迷失方向”。这与我期望的结构化、目标导向的阅读体验完全背道而驰。我读完几个章节后,感觉到的不是“进步”或“掌握”,而更像是一种“脱节”,一种被要求暂时放下所有现代生存法则的隔离感。这更像是一本给隐士而非都市白领写的书。
评分《自我技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孤立的。它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以与他人分享或交流的“知识点”。如果我试着向朋友复述书中的某个观点,我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谈论某种深奥的、不切实际的玄学。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关于“边界的消融”,即自我如何有意识地模糊自身与环境、历史乃至无生命物体的界限。它探讨的“技术”不是如何建立强大的自我壁垒,而是如何巧妙地瓦解这些壁垒,以便吸收更广阔的经验流。我曾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在社会中导航的“技巧”,但它提供的却是如何减少对社会“导航系统”依赖的哲学准备。书末的几章,甚至开始探讨“遗忘”作为一种积极的自我重置手段,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和“积累”的概念截然相反。它更像是一本反手册,一本教你如何停止“操作”自己,转而成为一种“自然发生”的文本。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自己掌握了什么新的能力,反而更深地陷入了对“我究竟是谁”的、更加复杂和无解的沉思之中。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设计简洁得近乎冷峻,只有那个标题——《自我技术》——以一种非常克制的字体排布着。我最初被吸引,是因为我对“技术”这个词的联想总是停留在电子设备和软件层面,而“自我”则指向了哲学或心理学的范畴。带着一种探寻边界的好奇心,我翻开了第一页。然而,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我预想中的内容。我期待着能看到关于如何优化时间管理、如何利用APP提升学习效率的实用指南,或者至少是关于心流状态、习惯养成背后神经科学原理的深度剖析。但书中展开的,更像是一系列晦涩难懂的文本片段,它们引用的都是一些我从未听闻的古代文献或小众学者的论述。叙事方式极其跳跃,仿佛作者在脑海中进行着一场高速的思维漫游,读者需要不断地跟上他那跳跃的逻辑链条。比如,某一章节突然深入探讨了某个中世纪炼金术士关于“内在矿石提纯”的比喻,并试图将其映射到现代人的情感处理机制上。这种高度的象征性和极度缺乏直接操作指南的特性,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挑战,我更像是在破解一串古老的密码,而不是学习一项明确的“技术”。它没有给我任何立竿见影的“自助”工具,更多的是一种对既有认知框架的持续性冲击。
评分翻阅这本《自我技术》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考古发掘”。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老,充满了冗长而复杂的排比句式和大量的人称代词的指代不清,仿佛是从一本泛黄的十九世纪学术期刊中直接摘录出来的章节。我试图从中寻找关于“工具箱”或者“方法论”的只言片语,但每一次期待都被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学追问所取代。这本书似乎将“自我”视为一个永恒的、未被现代性污染的本体,而“技术”则被解释为一种与世界本体进行契约或仪式性的交互过程,而不是效率的提升。例如,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一种古老的“凝视”练习,但这种凝视并非指向内省,而是指向外界事物的“纹理”——如何观察一棵树的年轮,如何体会一块石头的重量感,以此来重塑自我与时间的关系。这种描述非常诗意,但也极其抽象。我的笔记本上充满了问号,我试图在其中划出重点,但发现每一个句子本身都像是一个自洽的、封闭的哲学论断,无法被轻易地“提炼”成可执行的步骤。它提供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一种对问题本身状态的重新界定,这种重新界定,对于急需一个快速解决方案的现代阅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沮丧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间展现出令人困惑的多样性,这让我怀疑是否是多人合著,或是一位作者在不同心境下完成的拼贴。有时它非常精准和科学化,充斥着大量的几何学、拓扑学的隐喻,试图用空间关系来解释精神状态的构建。比如,它用“维度坍缩”来描述瞬间的领悟。然而,紧接着下一部分,语言又会变得极其感性甚至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大量使用自然现象的描绘来比喻情绪的起伏,如同在阅读一本十九世纪的德语浪漫主义诗歌集。我试图从中寻找一条清晰的脉络,一条关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指导线索,但它总是把所有线索都导向了“接受”而非“控制”。它似乎在暗示,任何有意识的“技术”操作都会破坏事物本来的美感和完整性。例如,它没有告诉我如何管理焦虑,反而用大段文字赞美了焦虑状态下思维的敏锐度,认为焦虑是某种“必要的张力结构”。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虽然引人深思,却完全不提供任何可执行的干预措施,使我感到无所适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