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黄帝阴符经 中信出版社

新解黄帝阴符经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帝内经
  • 阴符经
  • 中医经典
  • 养生
  • 道家
  • 经络
  • 养生智慧
  • 中医养生
  • 中信出版社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3869
商品编码:10616334477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黄帝阴符经》,被誉为“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朱熹评价曰:“非深于道者不能作”。历史上,它曾被视为兵书、神仙书和治国方要,多有为国谋运者或治世之能臣为之托名注述,凭此书而建功立业者,亦不乏少数。苏秦得《阴符经》,伏而诵之,遂成布衣卿相,佩六国相印,立不世之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战国策》 苏秦读《黄帝阴符经》

无论太平盛世之时,抑或时局日乱之世,皆可由此书体悟通天晓地、随机应变的智慧,掌握“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自主权。

 


内容简介

《新解黄帝阴符经》分为两大部分,刘君祖先生依经解经,贯通经典,观照现实,分别对《黄帝阴符经》和《天机经》进行了解读。《阴符经》不过短短四百余字,《天机经》亦不过两千余字,却皆为道藏经典。两书合观,读者尽可于千余字间沉潜,掌握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体悟道家智慧和修养方法,“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览粲然义理,察古人心迹,登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之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刘君祖,1952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现任理事长。

刘君祖先生精研传统经典近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经》等道家经典,为近年来享誉海内外的易学大家。

刘君祖先生于书院讲授传统经典近三十年,授课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佛家经典。他讲授的传统经典,注重依经讲经,体贴经义,将深奥难懂的义理,转化为切实有用的人生智慧,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真味道,开启了现代中国人真正读懂中华传统经典的方便之门。多年来,他一直孜孜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目录

自序·梦里江山更好·

壹·阴符经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

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

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

贰·天机经

总序

昌: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身:万化生乎身

机:人心,机也

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静:耳目口,可以动静

人: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安: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神:不神之所以神

圣: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命:小人得之,轻命

倍: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物:心生于物,死于物

目:机在目

蠢然: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生: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胜:阴阳相胜

顺:阴阳相推,而变化顺

契:律历所不能契

象:爰有奇器,是生万象

附录

《阴符经》本文

《天机经》本文

 

 

精彩书摘

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涉及哲学与军事等方面。相传此书出自黄帝,部分学者认为是后人伪托。有人说写于商朝,有人说作者是战国时的苏秦,有人说是北魏的寇谦之,也有人说是唐朝的李筌,成书年代莫衷一是。

《黄帝阴符经》分上中下三篇,是讲演道、演法、演术,即从道这一大原则到法、术的策略、方法。说“神仙抱一”,显然是因为《黄帝阴符经》在《道藏》里头。《黄帝阴符经》和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术》,都属于《道藏》,都用“阴符”这两个字,但内容可不是一回事,只是思维方式有点相像。

《本经阴符七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历代对它的注解都不在少数。《本经阴符七术》,“本”是根本的意思;“本经”,主要讨论精神修养;“阴符”,强调谋略的隐蔽性与变化莫溯。《本经阴符七术》涉及策略、互动的较量招式,而《黄帝阴符经》是整个从道谈到法、术,比较全面、比较完整。冠上“黄帝”的名称称为“经”的经典在中国是很多的。西汉初年的文化复兴,系因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还是“黄老”当道。“黄老”就是黄帝和老子,所以那时很多的书借黄帝的名,zui有名的就是《黄帝内经》。《阴符经》前面挂上“黄帝”两个字,属于“黄老”这个道家的体系显然是没有疑问的。其实,整个中国学问就是源于道,这个道不是狭义的道家之道(只是道家用了道的名称),而是大道的道,儒、道都从这里来,其他的墨、法诸家都源于道。

“阴符”,“符”就是符合、符应,就像《易经》中的占卦跟事情的结果是相应的、符合的。一块竹子劈成两半,结果可以合在一起,能够契合,怎么契合的?就是表面上看不出来,而是暗中契合,这就要用智慧、用术了,尤其是道家这一套,如柔能克刚,表面上看好像不怎么样,zui后赢的却是柔的一方,只是柔这一方在阴进行,不在阳进行,所以很难防范。“阴符”就是zui后发现都符合预测,达到了希望的结果,暗合于大道,而且表面上不易防范,不显山,也不露水。

人生在世就是道、法、术。你是哪一道的,是同道,还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下面就要讲法,不然一个东西没有办法成形。zui后一定要讲术,会竞争,会合作,会互动。术源于法,法源于道。在法家中,除了“法”跟“术”之外,主要提的就是“势”,形势很重要。

好,我们开始进入上篇“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足矣!

上篇开头十个字,开门见山,不讲闲话,直接就讲核心。“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尽矣”,全部都在这里了。也就是说,整部《黄帝阴符经》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就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八个字,就是天道、天行。

道的层次是zui高的,“行”就是道由“体”启“用”,开始运转、流行,我们甚至可以画出其轨迹,就像《易经》中的十二消息卦。“剥极而复,天行也”,“七日来复,天行也”,剥卦(ぺ)、复卦(こ)的《彖传》都讲“天行”,“天行”也是乾卦()《大象传》的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整个宇宙的日月星辰都有规范的运行轨迹、周期,那个现象就是“天行”,显现在外头。

人有人的行,天有天的行。自然现象的种种演变、运转,自强不息,就是“天行”,也是自然的运转规律,这种现象可以由观察得知其运行轨迹、规律。这些规律没有人能改变它,我们要“执天之行”,即一定要把天行的自然规律紧紧抓住。“执”,就是要抓紧,不能松掉。因为形势一定是按照规律演变,不能松脱,要执,要守,还要信受奉行。

“执天之行”前面为“观天之道”,天道是根本看不到的,要去体察,需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天之行”后面一定有“天之道”,一定有规律、道理,即变易、不易、简易的规律,要用观的功夫,就像“乾道变化”我们看不到。可是因为“乾道变化”,我们才看到“各正性命”;由“云行雨施”,我们就看到“品物流形”。所以,我们要通过变化去尝试观察、观想,去想天道是怎么回事。《老子》第yi句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可知,天道没有那么容易,不是掌握知识就能对应,也不是一般的世俗智慧能够体验、体证的。

如果能够“观天之道”,就会如《易经》观卦(ぢ)《彖传》所说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神”是动词,即把天道发挥得淋漓尽致,阴阳不测到zui高境界。人去观天之神道,表现在可以看得到、体察到的现象——“四时不忒”,对春夏秋冬的观察精确到极点。

“观天之道”是第yi步,“万物静观皆自得”,下面就要按照天行来决定我们人生的奋斗。“执天之行”,要谨守天道、天则来行事。人生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八个字,没有别的,真的是“尽矣”,人的成败、是非、祸福全在这其中。就像《易经》所说的,顺天之行,就能达到“大人”境界——“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是反应快,但是仍然是用天道的必然规律,只是更早发现,后来应验了。“先天而天弗违”,因为天也是按照这一套,大人的高瞻远瞩也是按照这一套,只是比天还快,还没有任何征兆前就已经布好了局,zui后形势发展确实也是如大人所料。要是稍微慢一点,至少也是“后天而奉天时”,看到时机来了,赶快抓住,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理解、推导,思患预防,趋吉避凶。

所有的智慧就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八个字。先观再行,“观”是思想观念,是观察的境界,先了解、认知,认知之后有心得,就按照心得、规律去行动。先知而后行,所以,“执天之行”的前面是“观天之道”。如果只有“观天之道”,没有“执天之行”,就没落实。知而不做,知而不行,都是空。

很多人对佛教的《心经》都会朗朗上口地背诵。《心经》就是先观而后行:第yi句的第yi个字就是“观”——“观自在菩萨”,而第二句第yi个字就是“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时智慧之光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点不容易,我们永远都做不到。五蕴都空,就不会有任何障碍,可以直探本源,能够帮助你度一切苦厄。要是还陷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之中,当然苦厄就不可能统统解脱。毕竟,有的苦厄你可以咬牙承受,有的苦厄就让你受不了了。这是因为陷在五蕴的假象中,所以要破五蕴之苦。也就是剥极而复的意思,把假象都剥光了,真相自然就呈现;要是没有剥光、剥净,还是不究竟,脱离不了苦厄。

先观而后行,人生就是这样,观了一定要记得行。没有行的观,不算数。如果没有观的行,就一天到晚乱来,缺乏正确观念的指导。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说得很圆融,没有说“观人之道,执人之行”,因为人有很多欠缺,有欲望、业障的羁绊,一天到晚犯错,一天到晚造业,只能往天道修正。整部《易经》也是在教我们“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没有别的,就这么做。

天道是zui高的境界,天行是按照天道行事,除了天道、天行,还有天命。《易经》中的临卦讲天道,无妄卦讲天命。“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是无妄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是临卦。但是道比命大,临卦第二爻“咸临,吉无不利”,为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因为它契合天道,不必去管天命,所以“未顺命也”,只需“咸临”无穷的创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我们也可以看成乾卦和坤卦。“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个是知,一个是能;一个是正确的理解,一个是充分的实践。如果“观天之道”是属于乾卦“知”的境界,“执天之行”就是坤卦“能”的境界。有没有这个能耐,有没有这个耐心,“地势坤”,要接地气,要在广土众民中顺着现实的形势,把乾卦高高的理想落实,是zui难的。“地势坤”的“势”,执力为“势”,落实确实需要力道。

……

 


《探微溯源:解读千年智慧的脉络》 《探微溯源:解读千年智慧的脉络》并非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一次对人类思想史长河中那些深邃、古老且历久弥新的智慧结晶的探索性梳理。它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追寻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方式、生活哲学乃至文明进程的源头活水。这本书不是对某一特定经典的直接阐释,而是如同一个宏大的全景图,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智慧火花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条理解人类精神追求的脉络。 第一章:神话与创世——文明的起点与人类的叩问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从人类最早的叙事——神话开始。从古希腊奥林匹斯众神的传奇,到古埃及对尼罗河的敬畏,再到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故事,神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说,它们承载着早期人类对宇宙起源、生命意义、善恶伦理的朴素理解和深刻叩问。我们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世神话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这部分内容并非对某个具体神话故事的细致复述,而是提炼其普遍性意义,展现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思想载体的独特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在后世的哲学、宗教和艺术中留下印记。我们将思考:在人类文明的黎明,这些古老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哪些永恒的命题?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人类集体意识的基底? 第二章:哲学之光——理性思辨的曙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神话叙事逐渐被更为精密的理性思辨所取代。本章将聚焦于人类哲学思想的诞生与演进。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的智者们,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再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伦理学,这些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将跨越地域,审视东方哲学体系的独特魅力,例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释迦牟尼的慈悲与空性。这本书不会逐一分析这些哲学家的著作,而是侧重于梳理这些思想体系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回应人类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美德?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我们旨在揭示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思想共鸣,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了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框架。我们会探讨:当人类开始运用理性去理解自身与世界时,那些最核心的追问是什么?不同文明的哲学思考又呈现出怎样的多元与共通? 第三章:宇宙的律动——古老智慧中的自然观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与理解,是智慧发展的重要维度。《探微溯源》将深入探讨古老智慧中蕴含的丰富自然观。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到古印度吠陀文献中对宇宙秩序的冥想,再到玛雅文明对星辰运行的精准观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明在观察自然现象时所形成的独特视角。本书并非介绍具体的古代天文历法或自然科学著作,而是着力于发掘这些古老智慧背后所蕴含的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它们如何指导古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我们将分析: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人类是如何通过长期观察和感悟,构建出对宇宙宏观秩序的理解?这些古代的自然观又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意识提出了怎样的启示? 第四章:生命的奥秘——身心合一的探索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将聚焦于人类对生命本身奥秘的探索,特别是身心关系的理解。我们将回顾东方医学中强调的“气”与“精”,以及中医“整体观”下对人体健康的独特阐释,这种阐释强调人体的内部平衡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们也会触及一些古代哲学和宗教体系中关于意识、灵魂与肉体关系的讨论,例如一些印度瑜伽或冥想传统中对身心连接的强调。本书并非提供具体的养生方法或医疗指南,而是致力于解析古人如何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理解生命体的运作规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实践来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健康。我们将思考:在不同文化传统中,人类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本质?这些古老的关于身心合一的智慧,对于现代人解决身心健康问题有何借鉴意义? 第五章:社会的织锦——伦理与治道的智慧 人类作为社会性生物,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思考,构成了智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微溯源》将梳理不同文明在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方面的智慧遗产。我们会探讨中国古代关于“礼”与“法”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规范社会行为来维护和谐;审视古希腊城邦政治中关于民主、共和的早期探索;以及不同文化中对于“仁爱”、“正义”、“责任”等普世价值的阐释。本书不会展开具体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而是侧重于提炼这些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如何相处,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有序、公正、和谐的社会的深刻智慧。我们会反思: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理想社会形态的构建,有哪些共通的原则与永恒的难题?这些古老的治道智慧,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挑战有何启发? 第六章:精神的升华——超越凡俗的追求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引向人类对精神世界,对超越物质层面存在的追求。我们将回顾不同宗教的教义,例如基督教的博爱与救赎,伊斯兰教的顺从与虔诚,佛教的解脱与涅槃,以及道教的返璞归真。这些宗教不仅仅是信仰体系,更是人类对终极意义、对精神慰藉的独特回应。我们也将触及一些哲学流派中对“道”、“悟”、“真如”等超越性概念的探讨。本书并非进行宗教的比较学研究,而是旨在揭示人类在面对生老病死、面对自身渺小时,所产生的对超越凡俗、寻求精神永恒的深切渴望,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精神领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将思考:是什么驱动着人类去追寻超越性的意义?这些不同形式的精神追求,又如何共同指向了人类对更高层次存在的向往? 《探微溯源:解读千年智慧的脉络》是一次宏大的思想漫游,它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贯穿古今的智慧之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一种对人类精神探索历程的深情回望,旨在帮助读者在理解古老智慧的同时,更能激发自身对生命、对世界、对未来的独立思考与深刻洞察。它强调的是,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单一的经典或理论,而是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多元探索之中,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去发掘、去领悟、去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这一领域知识的教材时买下的这本书。从结构上来说,它确实做到了将内容划分得比较细致,章节标题也对应了不同的理论模块,看起来很有条理。但在实际阅读中,这种结构带来的好处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解释分散在不同的章节里,导致我需要不断地在前面和后面查找,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这让我怀疑,作者在规划全书的知识脉络时,是否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学习曲线。一本好的导读类书籍,应当像一位优秀的向导,能清晰地指出前方的路标,并预先告知沿途的风景。这本书的“路标”设置得有些模糊,让人时不时地感到迷失方向,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总而言之,它拥有丰富的“砖块”,但堆砌的“房屋”结构有待加强。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对它期望挺高的,毕竟是老牌出版社出的,内容上应该会比较扎实。拿到手翻了翻,装帧设计挺有年代感的,纸张质量也算对得起这个价格。刚开始看,感觉作者的行文风格比较古朴,可能因为是解读古代经典,所以语言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试图还原那种“原汁原味”。但是,读到后面几章,总觉得有些地方解释得不够透彻,很多概念的引入略显生硬,像是在堆砌辞藻,而不是真正的深入剖析。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核心的哲学思想时,感觉作者仿佛在打太极,总是绕着弯子说,没能给我带来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把我带入古人思维的解读,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阐释。整体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比较详尽的注释合集,而非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解”。对于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对照其他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否则很容易被一些晦涩的表达卡住。不过,作为资料储备,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只是作为指导实践的用书,我觉得还有提升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简约中透着一股神秘感,让人不禁对手中的内容产生好奇。打开之后,发现作者在引经据典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引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佐证,这让整个解读显得有根有据,而不是空穴来风。但是,这种“引经据典”的方式在某些段落里反而成了阻碍。感觉作者过于迷信“权威”,在解释自己的观点时,常常被引用的原文压倒,使得“新解”的部分显得力度不足,像是附庸在了旧有的解释之下。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独立的、有批判精神的解读,而不是对古人亦步亦趋的跟从。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理论点,作者如果能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给出强有力的论证,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注释大全”,而非一本敢于挑战传统的新锐之作。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里偶尔闪现的那种对道家思想的深刻洞察力,尤其是在谈及“虚”与“实”、“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时,作者的文字突然变得灵动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宇宙运行的脉搏。这种高光时刻确实令人振奋,让我忍不住放慢速度,反复咀嚼。然而,这种高光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大部分时间里,文字都显得比较平铺直叙,缺乏情绪的起伏和思想的张力。比如在讲解某些操作层面的内容时,语言过于书面化,读起来有一种隔着厚厚的玻璃在看东西的感觉,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本旨在“解惑”的书籍来说,情感连接和直观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者能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多一些真诚的引导和生活化的比喻,相信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让那些艰深的哲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落到实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号选择,简直是为我这种老花眼量身定制的,这一点必须点赞。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真的不怎么累,这在现在很多出版物中已经很难得了。内容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对文本细节的考据,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反复推敲原文的痕迹,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有时候却牺牲了整体的流畅性。有些章节的逻辑跳跃性比较大,前言后语似乎关联不大,读起来需要不断地在不同段落间来回翻找,才能勉强串联起作者的思路。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这样能更好地帮助读者建立起知识体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研究笔记的汇编,虽然资料翔实,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领全篇的线索。如果能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和逻辑构建上再打磨一下,相信会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普及读物,而不是现在这种略显零散的状态。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