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立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共同纲领
  • 五四宪法
  • 1949-1954
  • 政治制度
  • 宪法发展
  • 新中国成立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中共历史
  • 政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53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1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9—1954年是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初创时期。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前后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1949年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通过,构建了“四九体制”的基本框架;二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五四宪法”的通过,构建了“五四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新中国政治发展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因此,本书的基本思路就是对1949-1954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两个阶段进行动态的比较研究。上篇主要围绕1949年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展开,下篇主要围绕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筹备召开和“五四宪法”的制定实施展开。在掌握一手资料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对建国初我国的政治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和依法治国的问题,不仅对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新中国政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总结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全面深化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绪论
一、学术史的简要梳理和分析
二、本书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上篇
第一章 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由来
一、政治协商会议的缘起
二、“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确定
三、1946年国民党主持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四、1948年中共再次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的正式确定
第二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和召开
一、中共护送各界民主人士奔赴解放区
二、新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协议的达成
三、新政协参加单位和代表名额的确定
四、被新政协拒之门外的党派团体
五、新政协代表人选的协商和确定
六、新政协各项文件与相关方案的起草和拟定
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第三章 《共同纲领》的制定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
一、《共同纲领》的缘起和酝酿
二、第一次起稿:《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
三、第二次起稿:《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
四、第三次起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五、《共同纲领》与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确立
六、《共同纲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七、《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第四章 “四九体制”的确立和运作
一、建国程序的调整与“四九体制”的确立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性特点
三、“议行合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四、政务院: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五、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
第五章 党政关系的处理与行政体制的调整
一、中共政府党组的建立和运作
二、党政分开原则的提出和尝试
三、中共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合作
四、中共加强对政府工作的领导
五、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的调整

下篇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由来
一、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
二、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制度的学习和借鉴
三、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四、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之初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
五、194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地位的确立
第七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筹备和召开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
二、斯大林建议中共尽快召开人大和制定宪法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的确定和推迟
四、《选举法》的制定与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六、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组成人员的产生
第八章 “五四宪法”的制定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化
一、“五四宪法”起草的前期准备
二、毛泽东与“五四宪法”的起草
三、“五四宪法”草案的讨论和修改
四、全国人大审议和通过“五四宪法”
五、“五四宪法”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九章 “五四体制”的确立和运作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元首
三、国务院: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四、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
第十章 人民政协职能和任务的转变
一、党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的各种认识误区
二、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筹备
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四、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和机构设置
五、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和曲折发展
结语 关于1949一1954年中国政治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五四宪法”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党政关系的处理是中国政治运作的重要因素
三、依法治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 序言 1949年至195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转型时期。这是一个新生的共和国从革命的余温中走向制度构建的关键五年。在这短暂而又意义深远的五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并开始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奠基工作。从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的制定与实施,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的诞生,这段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脉络,揭示其内在逻辑与重要节点。我们将重点关注《共同纲领》如何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根本大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为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我们将详细考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共同纲领》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和构建更具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体制,最终推动“五四宪法”的制定。 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演变,而是将法律文本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考察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思想争鸣以及社会实践。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政治力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协调与制衡的,不同学说和思潮是如何相互激化与融合的,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而立体的1949-1954年中国政治发展图景,并从中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基因。 第一章:新中国的诞生与《共同纲领》的制定(1949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如何确立其政治合法性,如何规划其施政方略,成为摆在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课题。在这个历史的关头,《共同纲领》应运而生。 本章将首先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背景,分析取得政权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形势。我们将深入探讨《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包括其起草的背景、主要起草者、关键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讨论以及最终得以通过的意义。 《共同纲领》的文本内容将被细致解读,重点分析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作为一个临时性根本大法的核心要义。我们将考察其如何界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新民主主义性质)、如何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如何规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原则、如何规划了经济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如何在民族、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提出了指导性原则。 本章还将分析《共同纲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它不仅是新中国初期各项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更是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巩固新生政权的重要旗帜。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史料,展示《共同纲领》如何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得到贯彻,例如在土地改革、经济恢复、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面。 第二章:《共同纲领》时期的政治实践与挑战(1949-1953年) 《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其生命力在于实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五四宪法”的起草初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共同纲领》的各项原则在实践中被检验、被丰富、也被发展。 本章将着重考察《共同纲领》在这一时期的具体政治实践。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共同纲领》的框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政权机构的。例如,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运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步探索等。 在经济领域,我们将探讨《共同纲领》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这包括对官僚资本的没收、对民族资本的争取和限制、以及对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支持。同时,我们也会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通货膨胀的治理、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等。 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的?我们将考察对旧有文化传统的改造、对新思想的传播、以及对教育体系的重建。 然而,这一时期也并非一帆风顺。《共同纲领》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本章将探讨在政治上,如何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如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战线。在经济上,如何处理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如何平衡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一些重大的政治运动,例如“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等,分析这些运动与《共同纲领》精神的关联以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与“五四宪法”的酝酿(1953-1954年) 随着国家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自然要求国家根本法的更新。从《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向社会主义性质的转变,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主题。 本章将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1953年之后,逐步提出并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我们将分析这一总路线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政治体制方面,我们将考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这一时期,逐步探索和构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国家制度的。这包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国家机构的社会主义化改造,以及对国家领导体制的思考。 本章将着重于“五四宪法”的酝酿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组织力量,起草宪法草案的。这包括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宪法草案的几次重要修改、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宪法草案讨论和征求意见的过程。 我们将重点解读“五四宪法”的草案内容,并分析其与《共同纲领》的根本区别。特别是,新宪法如何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如何规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同时,本章还将分析在“五四宪法”的酝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思想争鸣和政治考量。例如,如何处理国家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如何平衡集中与放权,如何对待苏联模式的借鉴与超越等。 第四章:“五四宪法”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1954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五四宪法”。这是新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章将对“五四宪法”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将回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大会在制定宪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五四宪法”的文本内容将被详细解读,重点分析其作为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所包含的核心原则和制度设计。这包括: 国体和政体: 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机构: 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以及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组成和职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以及公民应尽的义务。 经济制度: 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并对个体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等形式进行了规定。 民族政策: 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发展方向: 确立了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五四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基础。同时,“五四宪法”的颁布也为中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造、推进国家工业化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 最后,本章将对“五四宪法”与《共同纲领》进行比较,突出前者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更具国家建构意义的特点。我们将分析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的这一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道路上一次深刻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飞跃,它为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结论: 1949年至1954年,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一段极其关键的过渡时期。从《共同纲领》奠定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基础,到“五四宪法”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五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国家治理模式,奠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国家政治方向根本性转变的五年。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发展脉络的梳理和深入剖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更全面、更具洞察力的历史视角,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段历史,既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史,也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伟大征程的重要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好奇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这短短五年,中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翻天覆地的政治变迁?《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它在实践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是在怎样的政治考量下,最终被一部更加完善的“五四宪法”所取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政治文本的诞生过程,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思想、权力结构和制度演进。作者是否能够详细梳理出从初步建国到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线索?那些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博弈,那些在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与斗争,是否能在书中得到生动而深刻的呈现?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用引人入胜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充满理想与挑战的时代,去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一步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政治秩序的。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理解当下中国政治道路的一把钥匙。

评分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这个书名,立刻点燃了我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思想演变的兴趣。我一直对《共同纲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代表的政治理想和妥协性感到好奇。它如何在建国初期,凝聚起广泛的政治共识,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政治基础?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共同纲领》的条文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被解读和执行的?而《五四宪法》的出现,又标志着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更加明确的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者将如何呈现《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简单的迭代,还是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和政治上的飞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那个五年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政治道路的。这不仅仅是法律文本的更迭,更是中国政治理念和实践的深化。

评分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这个题目,立刻让我联想到了一场宏大叙事。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将如何描绘《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政治基石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份纲领性的文件,更是凝聚了当时各方力量、凝聚了建国初期政治共识的象征。我想知道,《共同纲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在处理国家内政、外交,以及在确立新中国政治制度方面,究竟发挥了多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紧接着,“五四宪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宪法是如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行了哪些关键性的发展和转型?是意识形态的深化?还是对国家权力结构进行了重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两个重要政治文本背后的深层逻辑,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如何在思想、组织、制度等各个层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新中国政治基因的探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让我对那个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复杂性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政治格局进行细致的描绘,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百废待兴,如何在一个新的国家框架下,将各种政治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建设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共同纲领》的制定与实施,无疑是那个时期政治智慧的结晶。它如何在实践中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念,又如何在具体政策中平衡了各方利益?而到了1954年,中国的政治面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使得一部全新的宪法得以诞生?这部“五四宪法”在法律条文的背后,又蕴含着哪些新的政治诉求和战略考量?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分析这两个政治文本在时间轴上的联系与区别,展示出中国政治从摸索前行到初步成熟的动态过程。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新中国早期政治建设的脉络。

评分

当我看到《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特别想知道,《共同纲领》是如何在混乱中确立起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国家制度的?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发挥了凝聚人心、稳定局势的作用?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共同纲领》所体现的“新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它与后来的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1954年《五四宪法》的颁布,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标志着中国政治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和规范的阶段?作者将如何梳理从一份具有临时性质的纲领,到一部具有根本法意义的宪法之间的转变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文件的介绍,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一转变背后所涉及的政治决策、思想演变以及权力格局的调整。这本书,对我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