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审判中心主义视野下的诉讼制度完善”的主要成果。
本书围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展开,大力发扬以问题为导向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注重程序法理、实证分析与体系化解释之间,理想模式与现实路径之间的来回穿梭,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精细化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本书紧扣“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针对目前法律规定和司法实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出一套针对性强、论证详实、体系缜密的解释性理论和完善意见。
胡铭,男,浙江乐清人,法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拔尖)、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曾任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慕尼黑大学、台湾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出版《超yue法律现实主义》《刑事司法民主论》《错案是如何发生的》等九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内核心期刊,以及Criminology & Criminal Justice等国际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第三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序 言 1
第一章 以审判为中心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司法 1
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与定位 3
二、作为一种刑事诉讼构造的以审判为中心 5
三、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现状:基于典型个案的分析 6
四、以审判为中心实现看得见的公正司法之基本路径 15
五、小结 22
第二章 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建构与应用 23
一、司法公正评价:着眼司法体制改革的原点 25
二、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司法公正评价的方式 30
三、司法公正评估体系的建构 36
四、司法公正评估体系应用之展望 42
五、小结 44
第三章 司法透明指数的理论、局限与完善 47
一、提出问题 49
二、司法透明指数的正当性基础 51
三、司法透明指数之实践局限性 56
四、司法透明指数之优化设计与应用 64
五、小结 71
第四章 对抗式诉讼与刑事庭审实质化 73
一、法教义学层面的刑事庭审构造 75
二、网络庭审实录所透视出的刑事审判构造 83
三、缺乏庭审实质化的中国式对抗制刑事诉讼 88
四、对抗制与刑事庭审实质化的未来走向 91
五、小结 93
第五章 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及其改革 95
一、法律援助中国模式的实证分析 99
二、法律援助中国模式的缺陷分析 107
三、法律援助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114
四、小结 125
第六章 专家辅助人:模糊身份与短缺证据 127
一、导言 129
二、专家辅助人的模糊身份 130
三、专家辅助人意见是一种证据吗 135
四、关于专家辅助人的程序规范 139
五、小结:模糊身份与短缺证据之间 142
第七章 程序法视域中的争议性死刑案件 145
一、导言:吴英案引发的思考 147
二、从实体上很难否定吴英案的判决 148
三、死刑案件量刑程序中的民众参与 151
四、能在量刑中适用“疑罪从轻”吗 157
五、透过吴英案审视死刑复核程序 163
六、小结 168
第八章 认罪协商程序:模式、问题与底线 171
一、认罪协商:共识与争议 173
二、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认罪协商的四种模式 177
三、中国式认罪协商程序面临的难题 182
四、认罪协商程序中的底线正义及其体现 186
五、未来之展望 189
第九章 刑事诉讼中法律监督三例 191
一、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 193
二、作为一种法律监督措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 204
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法律监督 213
第十章 技术侦查中的模糊授权及其规制 225
一、提出问题 227
二、技术侦查适用对象的模糊性 228
三、什么是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 233
四、技术侦查应如何执行 238
五、小结:在模糊授权与严格规制之间 241
第十一章 刑事案件中的电子取证:规则、实践及其完善 245
一、我国电子取证的规范基础 248
二、关于电子取证的实证分析 252
三、电子取证中的现实问题:规避与替代 258
四、完善我国电子取证制度的路径 265
第十二章 错案追究制的法理思考与制度构建 269
一、提出问题 271
二、重新审视错案的概念 272
三、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司法现象的错案 274
四、完善错案追究制的两步走战略 280
第十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与极端社会矛盾的化解 285
一、提出问题 287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引入:以奥斯特罗姆的研究为例 290
三、理性选择与社会矛盾解决 292
四、自主治理与社会矛盾解决 296
五、多中心治理与社会矛盾解决 300
六、小结 303
第十四章 民众参与、问题解决型司法与裁判可接受性 311
一、民众参与刑事司法的心理学分析 313
二、民众参与在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作用:以台湾地区的实践为例 322
三、问题解决型司法:以美国的实践为例 332
四、裁判可接受性:刑事司法公正的立基点 340
第十五章 审判中心与被害人权利保障中的利益衡量 355
一、提出问题 357
二、被害人权利保障中的利益结构 358
三、利益衡量的基础:被害人的双重诉讼地位 365
四、利益衡量的原则与相关利益的取舍 371
五、小结 381
第十六章 大数据、信息社会与刑事司法变革 383
一、数据科学改变刑事侦查的逻辑 385
二、监控技术对私人空间的深度入侵 388
三、重视证据证明力的传统在信息时代的改良 391
四、强制措施与刑事司法宽容性的增强 394
五、信息不对称效应与刑事司法沟通化变革 396
六、小结 400
总结 初步的结论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403
一、“审判中心主义”的理解与解读 405
二、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409
三、以审判为中心完善我国诉讼制度的改革建议 416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 428
参考文献 433
审判中心主义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共识,这对于刑事诉讼理论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然而,对于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而言,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如果不能从理论上深刻解释审判中心主义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如果不能从经验层面深入解读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现况与问题,以审判为中心很容易沦为一种新的口号而很难在刑事司法改革的实践中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所以,深刻认识、正确理解、有效落实《决定》中有关审判中心主义的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我是一名刑事诉讼法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对“审判中心主义”这个概念都有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贴近实际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审判中心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公民在刑事诉讼中能否获得公正对待的关键。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说明了当审判中心主义得以有效落实时,被告人的权利是如何得到更好保障的,证据是如何更加充分地经过法庭审查的,以及最终的判决是如何更加公正和可信的。同时,它也让我看到了当审判中心主义落实不力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比如证据在侦查阶段就被“定型”,法院难以有效纠正,或者辩护权受到限制等等。这本书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理论转化为了生动的实践场景,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深刻体会到审判中心主义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评分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它不仅仅是对“审判中心主义”这一理论概念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刑事诉讼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书中对审判中心主义在中国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例如证据规则的适用、非法证据排除的困境、侦查讯问的规范性以及辩护权保障的不足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是直面它们,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以审判为中心”理念在不同地域、不同法院的实践差异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也为我们如何更好地推动这一理念落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实践一线的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思想财富。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刑事诉讼更加科学、更加公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并非简单地赞美“审判中心主义”,而是对其在中国刑事诉讼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意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审慎的探讨。作者对审判中心主义的解读,并非将其视为一种孤立的原则,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刑事诉讼体系之中,考察其与其他环节,如侦查、公诉、辩护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据收集和固定、以及庭审质证等关键环节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如何实现真正的“以审判为中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提出的观点,有的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有的则让我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实践问题有了新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梳理,更是一种对中国刑事诉讼实践的深刻洞察,对于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审判中心主义”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过去,我总是将它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程序性要求,认为只要法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就符合审判中心的要求。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审判中心主义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程序上的规范,更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书中对审判中心主义在中国刑事诉讼语境下的历史演进、理论基础、实践困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作者旁征博引,结合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让我看到了审判中心主义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对于审判中心主义如何影响侦查、起诉、辩护以及审判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书中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它不再是孤立的审判行为,而是整个刑事诉讼链条上的一个核心环节,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它展开,服务于它。这种整体性的视角,让我对刑事诉讼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实现真正司法公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审判中心主义”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巨大潜力。过去,我对刑事诉讼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认为只要法律条文规定到位,司法就能够公正。然而,这本书深入地揭示了,真正的司法公正,不仅仅依赖于法律条文的规定,更依赖于审判中心主义理念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审判中心主义如何影响着侦查、起诉、辩护以及审判各个环节的运作,以及它如何影响着证据的收集、固定和运用。书中对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讨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深度,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让我认识到,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我们对整个刑事诉讼的流程进行系统性的优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让审判中心主义真正成为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