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发展党员工作概述、基本规程和主要方法三编,分设学习导航、流程图示、精要阅读、案例拓展和问题与思考不同板块。在第一编中系统阐述了发展党员的方针、基本原则和要求、纪律、入党条件、合格党员条件等;在第二编中涉及从入党申请、确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开始,到预备党员转正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第三编中分别讲解了发展党员的领导和检查、组织员队伍建设、党组织谈话方法、延长预备期、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24类常用文书写法和样式,正文后附有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是增强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自学、培训的教材。
第一编 发展党员工作概述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严格遵守发展党员工作纪律
五、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六、入党的基本条件
七、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
第二编 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规程
一、发展党员工作基本规程概要
二、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工作规程
……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是2018年,这让我对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有着强烈的代入感。2018年前后,社会思潮和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正在经历快速的演变,对于“加入”一个组织这件事的考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功利化。因此,我期待这本书在分析“新发展党员”的特点时,能够展现出极强的时代洞察力。它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罗列“当代青年对组织的期待”,而是要深入剖析这种期待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并提供出精准的“对话模型”。比如,如何用组织的发展愿景去回应年轻人对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诉求,找到两者的共振点。如果这本书能在保持其严肃性的同时,展现出一种能够与年轻一代进行有效沟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工作手册,更是一份具有社会学意义的组织行为研究报告。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侧重有一种隐约的担忧,即它是否过于强调“发展”的末端环节,而忽略了前端的“培养”和长期的“教育”体系。发展工作固然重要,但如果源头活水不够,再怎么精心地筛选和吸纳,组织活力也难以持续。因此,我希望书中的“规程方法”部分,能更深入地探讨如何与基层党校、业务培训体系进行有效衔接。例如,在确定发展对象后,在他们转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过渡期内,应该设计什么样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让新党员在入党后迅速融入组织、发挥作用的“激活机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量化的培养路径图,帮助党支部书记更好地扮演“导师”的角色,而不是仅仅充当“审批官”,那么它就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指导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严肃和权威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什么轻松的读物。我本来对“发展党员工作”这种主题没什么特别的期待,总觉得会是一堆流程和术语的堆砌,但翻开目录后,发现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特别是那些关于“方法论”的章节标题,比如“新时代背景下的组织能力重塑”之类的,让我对它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常规操作指南的见解产生了兴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如何平衡“严格标准”与“人文关怀”的探讨部分,这在实践中往往是最大的难点。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情境分析和应对策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原则层面,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干部在耳边细语,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温度。毕竟,发展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细微的人事处理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令人满意,纸张的触感很厚实,油墨的印刷也很清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定位是很正统和重要的。我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案例启示”这个部分,因为理论的讲解再透彻,没有对照物也容易流于空泛。我期待的案例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照本宣科的“样板戏”,而是那些充满挑战、甚至可以说有些“棘手”的入党申请人是如何被引导和考察的。比如,如何处理那些业务能力很强但思想上偶尔有些偏差的年轻骨干?或者,在偏远艰苦地区,如何克服组织资源匮乏的难题来确保发展工作的质量?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背景下的真实困境与解决方案,那简直就是一份无价的“实战手册”。总而言之,我希望从这些经验的沉淀中,挖掘出那些不易察觉的“潜规则”背后的合理性,并转化为自己工作中可复制的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点怀疑的态度的。这类主题的书籍,十有八九会陷入到对既有制度的重复赞美中去,缺乏真正的批判性反思。但我被其中某个章节的标题吸引住了——它似乎在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和监督发展党员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关于如何保证信息透明度和流程的公正性。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依靠人际网络和经验判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结构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整合传统党建要求和前沿科技工具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倾向,或者如何通过数字化平台来提升反馈和申诉的效率,那这本书的意义就远超一般的业务指导,而上升到了组织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这需要极大的创新思维,我拭目以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