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白话(修订本)

中人白话(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鹤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社会史
  • 风俗史
  • 地方志
  • 笔记小说
  • 白话小说
  • 修订本
  • 史料
  • 文学
  • 中人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0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52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热心文史的读者
  作者认为:“世界上无有一成不变的文化,即使因为不变化而使文化发生中断,说到底也是一种变化。形形色色的变化形成了历史,形成了光怪陆离的各种画面。其中大的场景已有大的历史学家在大的着作里作了充分的揭示,零碎的小场面在许多着作里都付之阙如。……文化的变迁一方面是文化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化接触的结果。”本书的文章虽然发表于是多年前,但历久弥新,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仍闪耀光辉。

内容简介

  “中人”即中人资质,“白话”即闲聊。自谦中人的周振鹤先生把聊天的内容写成文字,就是这部《中人白话》。全书分为“拉杂篇”“月旦篇”“寻觅篇”“烦琐篇”“啰嗦篇”五部分,考索稀见近代书刊的文化内涵,评介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记述境外访书的见闻,从语言变迁角度观察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针砭社会现象,记录游历感受。其中,文化的变迁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书中提及的很多细小的文化表现,看似是无关宏旨的变化,但细究起来,确是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瞬间。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8—1963年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与福州大学矿冶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擅长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着《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方言与中国文化》(合着)及《学腊一十九》等学术论文集、《随无涯之旅》等学术随笔集十余部。

目录

修订本序
书前识语

拉杂篇
月月读的《圣谕广训》
油印本《洹上词》偶识
一册只有四叶的书
《沪上史谈》其书
20世纪初的一本上海导游书
读《清代版本图录》
澳门出版的世界首部汉英—英汉词典
《瀛寰琐纪》介绍
中国本土最早的中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我的珍藏──《圣教新报(上海口音)》
《简报》与《官话日报》——清末济南出版的两种报纸
日本东方书店的店刊——《东方》

月旦篇
班固——极有地理眼光的史学家
吴老先生的荣幸——对小说《西游记》作者的误会
被冷落了四百年的人与书——读王士性《广志绎》
清初西北地理考察的先行者——梁份
走出天下,进入世界——作为地理学家的徐继畬
同时代人对容闳的看法——析张文虎赠容闳诗二首
读《邝富灼博士纪念集》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作态——读《国民政府公报》
吕思勉先生整理旧史籍的意义

寻觅篇
傅斯年图书馆读书琐记
柏林读书小记
黎希留路碰壁记
早稻田大学藏书一瞥
台港遇书记
京都书市行

烦琐篇
东南亚──中西文化接触的前缘
发生在菲律宾的中西文化交流
不要教他们学钢琴
澳门与MACAO 得名缘由
汉译西洋地名的两个系统
《遐迩贯珍》中的一些过渡性地理学术语

啰唆篇
读奏折
杨贵妃怎么到了日本?——净琉璃中的杨贵妃
书话应该是什么样子?
径称著名文人如何?
何时能到台湾去看书?
我的签名本——不期而遇的运气
清末民初到底出了多少小说?
角色的转换——我在1999年的独白
台北记行
新叶村采风录
一座城市的形成

前言/序言

  修订本 序言
  承东方出版社好意,要再版《中人白话》。想想此书出版应该有十来年了吧。拿来架上的订正本一看,竟有十七年了,那时的一个婴儿早就入了大学了。订正本的做法是向老师谭其骧先生学来的。他老人家每一篇文章发表后都要拿来重读一遍,校出其中的笔误或印误,加以订正。懒人如我则大大咧咧,出完就算数,没有耐心自己看,但若有读者指出,倒也会订正在书上,将其保留起来,这就是订正本,并不算什么特别。但这次不同,一翻开订正本,却翻出了惊喜,原来里头夹着王培军十来年前的一封信。王培军是青年才俊——现在也快步入中年了,擅长文献学,前不久,他的《光宣诗坛点将录》获得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足见功力之深。他的信一方面是纠正《中人白话》的几处失误,一方面表达愿来做博士后的意思。现在的人,书信都不用了——自然也包括我自己,而这封手写信竟然还被保留着,我不禁为自己的收藏癖得意起来。
  得意归得意,我自己书里的错误还是要改的,才不负重印此书的东方出版社的青睐。主要的错误是关于《洹上词》一文的。培军告诉我,国家图书馆藏有《洹上词》的两种油印本,两本年份不同。问我自藏的是否与该二本有异同。我至今也还没有机会去看国图的本子,而且我的藏本并没有印制年份,是否竟是第三种印本也未可知。但不管本子有何异同,原词中“玉街归去阒无人”的“阒”处印出来时却成了一个问号,想来是当时排版找不到此字而留下一个问号。接下来一句是“飘摇密云如花坠”,其中的云字断然是误字,云如何坠?培军则据词律,断其为雪之误,自然也应该改。其他还有一处是我自己误了的,解“竭来二十载”中的“竭”为离去之义,培军以为“竭来”是一个词,每用于发端。我想他是对的,但这次却无法挖改了,就记于此处,让读者知道我见识之短。
  这些文章当年都是先发表在报刊上,然后才收入集子的。照理在每篇文章后头都应该标记发表的时间与报刊名,不知当年为什么没有做。现在想做就更麻烦了,所以真是有点遗憾。譬如现在去台湾一趟简直易如反掌,但在上世纪末的确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本书中《何时能到台湾去看书》这一篇恐怕要让现今的人觉得可笑,但在当时还真是反映了实情。老话说,斗转星移,真是一点不假,虽然是过气文章,也算是时代的记录吧。
  此书当时是作为“九歌文丛”的一种出版的,这套文丛的作者一共是七人,当时的编辑陈丽菲是否想凑成九人之数,我一直没有问过她。七人之中,黄永年先生早已仙逝,令人心酸。黄先生曾对我说过他的愿望,说自己绝无期颐之思,但还是希望能活到九十,但由于肺气肿的困扰,先生未能实现这个期望。很可惜,我知道还有许多东西他都没来得及写出来。黄先生除写信外,还曾写过一个条幅、一个扇面赠我,什么时候也应该刊布一下以作纪念。黄先生之后,就数我年长,十几年前还不自觉已经臻入老境,现在则有自知之明了。至于其他五位,现在多已名满天下,而且春秋正富,无量在前途。
  此书所附照片图片与文字同等重要,但当时的出版社也找不到原来的图版了,现任编辑陈卓说:“没关系,我们尽量翻拍得逼真。”其实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都知道日本的翻拍印刷技术很不错,但他们在出《诸桥辙次全集》时,就无法将上世纪30年代诸桥先生游历中国时的照片全部翻拍出来,只能择其要翻印数帧而已。好在《中人白话》原书的图片印刷甚佳,希望此书重印时能大抵不失其真。最后的套话是感谢编辑和东方出版社,虽看来客套,但却是真心。


《风语尘踪》 一部穿越历史迷雾,探寻时代脉搏的鸿篇巨制。 《风语尘踪》并非是一部简单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深刻变革。本书以宏大的视野,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事件、思想和社会思潮一一拂去,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第一卷:黎明前的微光——古老的回响与觉醒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一同回溯至那段漫长而又充满孕育的岁月。当东方的古老文明在传承中沉淀出深厚的底蕴,西方的思想火花也开始在哲学与艺术的殿堂中闪耀。本书将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的早期思想萌芽,解析它们如何在寂静中孕育,又如何为后世的伟大变革埋下伏笔。 在这里,我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列举帝王将相的名字,或者描绘盛世的繁华。我们会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欢笑与哭泣。我们会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细节,如何在日积月累中汇聚成改变历史的强大力量。例如,在某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一种新的耕作方式的推广,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人口的迁徙;在某个西方的小镇,一次意外的科学发现,是如何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世界观。 我们将审视那些被后人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不仅分析其内容,更着力于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发生碰撞,进而引发思想的涟漪。从古老的智慧箴言到早期哲人的思辨,再到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时代精神,《风语尘踪》将带领读者去理解,知识是如何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汇聚、传播,并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火种。 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那些在宏大的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体和个体。他们的故事,或许不那么惊心动魄,但却真实地构成了历史的肌理。我们将在古老的档案中搜寻,在民间传说中寻觅,去还原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去理解他们在时代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第二卷:变革的洪流——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 随着文明的进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了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风语尘踪》的第二卷将聚焦于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转折点。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本书将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那些被定义为“革命”的事件。我们不回避其光辉的一面,更不会掩饰其伴随的代价与痛苦。我们将解析革命的根源,分析其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并试图理解革命参与者们的动机与情感。从政治体制的颠覆到经济模式的重塑,从文化观念的冲击到科技发展的突破,每一个变革的侧面都将得到细致的剖析。 我们会关注那些在变革时期涌现出的关键人物。他们或许是引领潮流的改革者,或许是奋起反抗的斗士,或许是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我们将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选择与挣扎,并探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是如何与时代的大潮相互作用,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在这一卷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发明,而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的催化剂。我们将探讨新技术的出现是如何打破旧有的生产关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重塑人们的思想观念。蒸汽机的轰鸣,电灯的亮起,信息在电波中穿梭……这些技术革新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是社会结构与权力格局的深刻调整。 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剖析社会思潮的演变。启蒙运动的光芒如何照亮了理性与自由的道路?民族主义的兴起如何重塑了世界格局?社会主义的理念又如何为无数底层民众带来了希望?我们将梳理不同思想流派的产生、发展与交锋,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对历史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卷:重塑的世界——今日回响与未来前瞻 历史的痕迹并未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失,它们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现在,并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风语尘踪》的第三卷将把目光投向那些近现代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 我们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探讨它们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思。从国家间力量的消长,到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建立,再到全球治理理念的演变,我们都将进行细致的梳理。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资本的流动,贸易的壁垒,技术的扩散,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文化冲突等问题,都将得到客观的呈现。我们将试图理解,在日益紧密的世界联系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寻求共同发展,又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维护自身利益。 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突破,在当今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探讨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重塑了我们的社交模式,甚至开始触及人类生命的本质。我们也会审视这些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挑战,并呼吁读者进行深刻的思考。 此外,《风语尘踪》将关注那些正在发生的、可能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议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人工智能的崛起、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认同危机……这些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现实。本书将试图从历史的视角出发,为读者提供理解这些复杂问题的框架,并鼓励读者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和解决它们。 《风语尘踪》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历史,理解当下,并对未来产生更深刻的思考。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集,而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我们将去向何方的理性追问。它鼓励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这部著作,将以其深邃的思想,翔实的史料,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陪伴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它是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辉煌与暗影;它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穿越迷雾,走向更远方。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人白话(修订本)》的时候,我带着一种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古籍晦涩难懂的文字总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了我深入的脚步。市面上也有不少普及读物,但总觉得它们要么流于表面,要么为了“白话”而牺牲了原有的韵味和深度,让人读起来总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因此,当看到《中人白话(修订本)》这个书名时,我便燃起了一线希望,期待它能真正意义上地“白话”那些深邃的思想,让普通人也能触及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选择那种过于华丽或者陈旧的风格,而是采用了一种素雅而大气的风格,封面上的墨迹晕染恰到好处,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质。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舒适,并非那种粗糙的印刷纸,而是带有微微的韧性,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愉悦的体验。我喜欢这种不张扬却处处透露着用心的细节,它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也同样是经过精心打磨,而非粗制滥造。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是某个领域的专业学者,所以我的评价或许显得有些朴实,但我却是实实在在地被这本书所打动。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卖弄学问,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我这位普通读者进行着一场真诚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通过作者的文字,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不再畏惧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能够以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方式,去探索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是如何穿越时空,依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淹没,而阅读《中人白话(修订本)》的过程,就像是在喧嚣中寻得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有机会沉淀下来,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人生处世的道理,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甚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的严谨和尊重。这本书在“白话”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深入地理解了原文的语境和精髓,然后用现代汉语将其重新阐释。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深思熟虑,力求在保留原文意境的同时,又让现代读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阐述,作者更是层层剥离,抽丝剥茧,将复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让我感到豁然开朗。

评分

赞一个!

评分

不惡

评分

周振鹤老师随笔集,买来看看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周振鹤老师随笔集,买来看看

评分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good

评分

周振鹤老师随笔集,买来看看

评分

好书一本,值得拥有,推荐!

评分

不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