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四十篇小品文章,搭配四十幅插画,俨然一岭南风物小史。
l 以工笔细墨为植物立传,一草一木中见生活情趣与人文雅致,看见慢下来的时光痕迹。
l 一本南国物候日历,岭南草木图经,堪称白话文版的《广东新语》。
广东画家、学者梁基永的随笔集。以细密笔法勾勒岭南四十种植物瓜果,如胡姬花、芭蕉、玉兰、柚子、榴莲等,细数其品格习性,及相关的诗词掌故、坊间趣闻。作者谙熟广府俚俗,且精通书画、典籍,文笔精湛,精览博采中融入着自身性情与雅趣。替花写照,亦是观花城生长的人对城市气息别有滋味的描摹。
梁基永:青年收藏家、广东文献研究者、专栏作家、书画家、古琴爱好者,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生于广州商贾及科举世家,自称“西关遗少”。对老西关历史、广州历史的演进稔熟于心,如数家珍。著有《中国明清扇面赏玩》,随笔《故纸寒香》《天下至艳》等。
替花写照(序言)
草状
齿间冰雪
从雷公凿到锦荔枝
瓜以南名
花中胡姬
绿天蕉国
蒙汗药与催情花
为采仙人绿玉蔬
星辰今夜最迷离
异菌两种
优昙长作梦中看
越姜
知是凌波缥缈身
南李
慈竹
木状
别样桐花
此意知谁会
个个春葱花染成
故人风味忆黎檬
光孝古树两种
佛经欲写空槎那
谏果回甘
玛瑙风铃
梦里青圆
南国即佛林
难忘最是小桃花
凝枝树上那弯月
纫佩留异香
水中高士
望帝春深
纤手破新橙
一笑启丹唇
一般心苦度清宵
幸免妃子污
一春最忆淡黄裙
一地相思
枝上荷花
薇郎未老
是一是二说芒果
为拾红棉过曲栏
炎方正气
广州城里面,现存古代寺院并不多,所谓“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当之无愧为广州古刹之首。广州寺院之中,又唯有光孝有旧志,足见它的历史是如何可敬。然而一部寺志,里面纪录的旧物,今天尚存者,不及二三,则是很令人唏嘘的。
光孝寺在古书上,有个雅致的别名,至今仍悬挂在山门内侧,是明代万历年间高明区大任所题“诃林”两字,广州所存明代原匾,这是唯一件,弥足珍贵了。所谓诃林,说的是寺中种植的一种诃子树,昔日曾经成林。
诃子是使君子科诃子属植物,远观样子略似大花紫薇而叶稍小,开穗状的黄色小花,广东本土极少种植,只在光孝寺这片曾经的诃林中留下佳话。光孝寺的大殿是广东仅存几座北宋大型木构建筑之一,今日殿后尚存一株诃子老树,枝叶尚繁盛,每年我到寺中,喜欢在树下小立片刻,若遇上结子的季节,可捡拾一二携归留念。
替花写照
五岭之南,地气湿润多雨,成就这一方水土的温和、可亲。广东人习惯称外省都叫“北方”,北方人来到广东,若是喜欢自然的,第一反应就是岭南的花木,一年四季,浑是青绿紫红。并且,许多花草树木,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然后他们会惊讶于,广东的花木与岭北的同种也颇多异处,花开得早,叶落得迟,果特别甜,树特别高。种种奇异,使得南方花国的会城有了“花城”的称呼。
生长在花城,旧家老房子是抗战前的洋楼,顶层很幸运地有一个小小的空间,虽然不大,可以见得太阳,雨露也能滋润。母亲喜欢花木,遂将祖屋搬过来的大小古盆都种上各种花花草草。曾祖父爱香花,会亲自调侍茉莉,用粉彩瓷碟装了,供在案头;他又喜爱夜香花作菜肴调味,母亲仔细种下的夜香开时,让老保姆摘下来,她在花架下接着,洗净,打在鸡蛋中,用很香的油热炒……种种关于花的童年记忆,都与这个城市的旧日生活紧密联系着。这城是花的城市,从古到今,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是点缀。
岭南多香花,走在夜晚的街巷,不同的月令,花香自然会告诉你。楝花开是清明,白兰开是初夏,鸡蛋花开是蝉鸣时分,茉莉开是天气开始舒服,到得金银花也变黄黄的一串,那是初秋了。夜再深一些,喧闹的人的气味尽散后,城市里就是花香的世界。“细逐空香百遍行”,游走在夜深的老街巷,更得这种神韵。若你是喜爱花的人,转弯抹角,老屋矮墙,篱落藤架之中,偶尔寻觅一丝熟悉的清芬,会有莫名的惊喜。气味的回忆,可以很持久,很清晰,在花城生长的人,有爱花的心,会对这城市的气息无法割舍。
虽然喜欢种花,我却一直没有灵巧的园丁手艺,小宅有地一弓,虽有池沼林泉,自谓得城市野趣,却实在养不活种种奇花,只种了耐活的桂花和竹子。买得应季的时花回来,大都只开那一度,再没重生的纪录,笨拙如我,粤语所谓收买花命者也。好在自己喜欢写写画画,将这些活物留在纸上,倒不失为另一种留香之法。曾经藏得一方居廉祖师的闲印,文为“替花写照”,写照是需要传神身手的,我自愧不能,只能是依样画瓢吧。
传为晋人所写的《南方草木状》,已经被考证为伪书,不免有点杀爱花人的风景,试写下画下这几十种广东花木,也是一种替花写照呢。古人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阿睹意为眼睛,阿堵则是财货了。好在花没有“阿睹”,也与阿堵略无关涉,任笔为体,写去未免拉杂成篇,小书里面不论是草状还是木状,所记录下来的,无非对岭南草木的零星感受,至于对这片暖湿土地的深爱,那是难以言状的。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岭南草木状》,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片未知风景的大门。它没有预设任何理论框架,也没有强加任何观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和记录。书中那些关于植物的描述,充满了地方性的色彩和人文的温度。我读到许多在城市生活中早已见不到的植物,它们的名字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它们的形态和生长环境,勾勒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图景。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山间田野,小心翼翼地观察、记录时的情景。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也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份探索的乐趣。它让我意识到,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着无数我们可能从未听闻却又真实存在的生命,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奇妙。
评分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我们似乎越来越难静下心来,去观察身边那些微小的美好。而《岭南草木状》恰恰相反,它引领我进入一个缓慢、静谧的世界。它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刻意渲染情感,只是将那些草木最真实、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我发现,原来即使是最普通的野花野草,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不疾不徐,却能渗透到读者的心底。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闲谈,分享着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即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回归质朴、回归本真的力量。在如今这个充满各种人工痕迹的世界里,它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角落。作者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像一位老农,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他所熟悉的那片土地上的草木。我读到的,是草木的生长,是它们的轮回,是它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但却有一种淡淡的、却又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它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扎根于大地、向上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张扬,不喧嚣,却又如此坚韧和持久。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这个词的意义,提醒我,即便最微小的生命,也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更多地源于它所传递的那种“道法自然”的意境。它没有生硬地去讲解植物的药用价值,也没有刻意去分析植物的生态意义,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岭南这片土地的草木之美,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我读到的是植物们在自然环境中,遵循着自己的生命规律,生生不息的状态。那些描述,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我仿佛能感受到植物的呼吸,听到它们在风中的低语。它是一种纯粹的生命礼赞,一种对自然原初状态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深深眷恋,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感染每一个读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最朴实无华的事物之中,需要我们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自然笔记,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东方秘境探险。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药理功效,也没有枯燥的植物学分类,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岭南这片土地上,那些默默生长、与世无争的草木的生命轨迹。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露水打湿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香。作者笔下的每一株草,每一片叶,都带着鲜活的生命力,它们在阳光下舒展,在风雨中摇曳,在四季更迭中轮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常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植物的细腻描摹,比如那随处可见的野草,在书中却被赋予了灵动的灵魂,讲述着它们顽强的生命故事。它不是一本教你辨认植物的书,而是一本让你重新感受生命、感受自然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仿佛每一次都与那些草木进行着一次心灵的对话。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生命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