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草木状

岭南草木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基永 著
图书标签:
  • 岭南植物
  • 植物图鉴
  • 岭南文化
  • 传统绘画
  • 博物学
  • 岭南
  • 草木
  • 绘画
  • 地方志
  • 自然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5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74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书蠹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8
字数:105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l 四十篇小品文章,搭配四十幅插画,俨然一岭南风物小史。

l 以工笔细墨为植物立传,一草一木中见生活情趣与人文雅致,看见慢下来的时光痕迹。

l 一本南国物候日历,岭南草木图经,堪称白话文版的《广东新语》。


内容简介

广东画家、学者梁基永的随笔集。以细密笔法勾勒岭南四十种植物瓜果,如胡姬花、芭蕉、玉兰、柚子、榴莲等,细数其品格习性,及相关的诗词掌故、坊间趣闻。作者谙熟广府俚俗,且精通书画、典籍,文笔精湛,精览博采中融入着自身性情与雅趣。替花写照,亦是观花城生长的人对城市气息别有滋味的描摹。


作者简介

梁基永:青年收藏家、广东文献研究者、专栏作家、书画家、古琴爱好者,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生于广州商贾及科举世家,自称“西关遗少”。对老西关历史、广州历史的演进稔熟于心,如数家珍。著有《中国明清扇面赏玩》,随笔《故纸寒香》《天下至艳》等。


目录

替花写照(序言)

草状

齿间冰雪

从雷公凿到锦荔枝

瓜以南名

花中胡姬

绿天蕉国

蒙汗药与催情花

为采仙人绿玉蔬

星辰今夜最迷离

异菌两种

优昙长作梦中看

越姜

知是凌波缥缈身

南李

慈竹

木状

别样桐花

此意知谁会

个个春葱花染成

故人风味忆黎檬

光孝古树两种

佛经欲写空槎那

谏果回甘

玛瑙风铃

梦里青圆

南国即佛林

难忘最是小桃花

凝枝树上那弯月

纫佩留异香

水中高士

望帝春深

纤手破新橙

一笑启丹唇

一般心苦度清宵

幸免妃子污

一春最忆淡黄裙

一地相思

枝上荷花

薇郎未老

是一是二说芒果

为拾红棉过曲栏

炎方正气  


精彩书摘

广州城里面,现存古代寺院并不多,所谓“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当之无愧为广州古刹之首。广州寺院之中,又唯有光孝有旧志,足见它的历史是如何可敬。然而一部寺志,里面纪录的旧物,今天尚存者,不及二三,则是很令人唏嘘的。

光孝寺在古书上,有个雅致的别名,至今仍悬挂在山门内侧,是明代万历年间高明区大任所题“诃林”两字,广州所存明代原匾,这是唯一件,弥足珍贵了。所谓诃林,说的是寺中种植的一种诃子树,昔日曾经成林。

诃子是使君子科诃子属植物,远观样子略似大花紫薇而叶稍小,开穗状的黄色小花,广东本土极少种植,只在光孝寺这片曾经的诃林中留下佳话。光孝寺的大殿是广东仅存几座北宋大型木构建筑之一,今日殿后尚存一株诃子老树,枝叶尚繁盛,每年我到寺中,喜欢在树下小立片刻,若遇上结子的季节,可捡拾一二携归留念。


前言/序言

替花写照

五岭之南,地气湿润多雨,成就这一方水土的温和、可亲。广东人习惯称外省都叫“北方”,北方人来到广东,若是喜欢自然的,第一反应就是岭南的花木,一年四季,浑是青绿紫红。并且,许多花草树木,他们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然后他们会惊讶于,广东的花木与岭北的同种也颇多异处,花开得早,叶落得迟,果特别甜,树特别高。种种奇异,使得南方花国的会城有了“花城”的称呼。

生长在花城,旧家老房子是抗战前的洋楼,顶层很幸运地有一个小小的空间,虽然不大,可以见得太阳,雨露也能滋润。母亲喜欢花木,遂将祖屋搬过来的大小古盆都种上各种花花草草。曾祖父爱香花,会亲自调侍茉莉,用粉彩瓷碟装了,供在案头;他又喜爱夜香花作菜肴调味,母亲仔细种下的夜香开时,让老保姆摘下来,她在花架下接着,洗净,打在鸡蛋中,用很香的油热炒……种种关于花的童年记忆,都与这个城市的旧日生活紧密联系着。这城是花的城市,从古到今,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是点缀。

岭南多香花,走在夜晚的街巷,不同的月令,花香自然会告诉你。楝花开是清明,白兰开是初夏,鸡蛋花开是蝉鸣时分,茉莉开是天气开始舒服,到得金银花也变黄黄的一串,那是初秋了。夜再深一些,喧闹的人的气味尽散后,城市里就是花香的世界。“细逐空香百遍行”,游走在夜深的老街巷,更得这种神韵。若你是喜爱花的人,转弯抹角,老屋矮墙,篱落藤架之中,偶尔寻觅一丝熟悉的清芬,会有莫名的惊喜。气味的回忆,可以很持久,很清晰,在花城生长的人,有爱花的心,会对这城市的气息无法割舍。

虽然喜欢种花,我却一直没有灵巧的园丁手艺,小宅有地一弓,虽有池沼林泉,自谓得城市野趣,却实在养不活种种奇花,只种了耐活的桂花和竹子。买得应季的时花回来,大都只开那一度,再没重生的纪录,笨拙如我,粤语所谓收买花命者也。好在自己喜欢写写画画,将这些活物留在纸上,倒不失为另一种留香之法。曾经藏得一方居廉祖师的闲印,文为“替花写照”,写照是需要传神身手的,我自愧不能,只能是依样画瓢吧。

传为晋人所写的《南方草木状》,已经被考证为伪书,不免有点杀爱花人的风景,试写下画下这几十种广东花木,也是一种替花写照呢。古人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阿睹意为眼睛,阿堵则是财货了。好在花没有“阿睹”,也与阿堵略无关涉,任笔为体,写去未免拉杂成篇,小书里面不论是草状还是木状,所记录下来的,无非对岭南草木的零星感受,至于对这片暖湿土地的深爱,那是难以言状的。



《岭南草木状》:一部被历史尘封的草木传奇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有一些著作,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珍宝,静静等待着有识之士的发掘。《岭南草木状》,便是这样一部饱含神秘色彩的古籍。它并非泛泛而谈的植物图鉴,更非仅记录药用价值的本草纲目,而是以一种极为独特且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岭南地区那片神奇土地上,植物与人文交织而成的独特风景。 想象一下,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一位博学多才的士人,怀揣着对自然万物的无限好奇,踏上了前往岭南的旅程。他并非为了官禄,亦非为了寻仙访道,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那片未知土地上奇花异草的深深眷恋。他深入丛林,攀登峻岭,跋涉溪涧,只为亲眼目睹、亲手触摸那些前人笔下未曾详尽记载的植物。他的脚步遍及岭南的每一个角落,从潮湿闷热的海岸,到云雾缭绕的山巅,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他观察植物的形态,记录它们的生长习性,更重要的是,他试图理解这些植物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如何成为他们信仰、习俗、乃至生存的关键。 《岭南草木状》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植物的名称与特征。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每一株草木都赋予了生命和故事。他或许会讲述一株不知名的野花,如何在贫瘠的山岩间顽强绽放,又如何成为当地孩童眼中象征希望的图腾;他可能会描述一种看似寻常的藤蔓,却在民间传说中拥有着呼风唤雨的神奇力量;他甚至可能会记录下某种散发着独特香气的草药,如何在某个偏僻村落中,成为挽救生命、驱除病痛的“神物”。这些故事,或源于当地的传说,或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或基于他对植物特性的独特解读,都使得这部著作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地方色彩。 书中对于植物的描绘,绝非枯燥的科学术语堆砌。作者运用了极为生动的语言,仿佛能让你闻到那奇异的花香,触摸到那粗糙的树皮,感受到那湿润的泥土。他或许会用“如烈火之焰”来形容某种红色花朵的艳丽,用“如少女之裙摆”来描绘某种植物叶片的飘逸,用“仿佛有灵性一般”来形容某种植物在夜间散发出的微光。这种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描述,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仿佛一同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岭南大地。 《岭南草木状》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岭南地区古代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反映。作者在记录植物的同时,也巧妙地将这些植物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节庆习俗、祭祀仪式、甚至饮食文化联系起来。例如,他可能会记录某种植物的叶片,在端午节时如何被用于制作香囊,以驱邪避毒;他可能会描述某种果实,在丰收季节如何成为人们庆祝的佳肴;他甚至可能会提及某种特殊的植物,在当地人的信仰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是如何与神灵沟通的。这些细节,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古代岭南社会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 这部著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可能包含了一些今天我们已经难以寻觅的植物信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老的植物种类可能已经濒临灭绝,或者其传统的用途已经逐渐被遗忘。《岭南草木状》的出现,为我们保存了这些宝贵的生态和文化遗产。它可能记录了某些植物的准确形态、分布区域、以及它们在古代的实际应用,这些信息对于今天的植物学研究、生态保护,乃至传统医药的传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岭南草木状》的作者,我们姑且称之为“岭南隐士”,他必定是一位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人文充满关切的智者。他并非一位简单的记录者,而是一位富有思想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笔下的草木,不再是冰冷的生命体,而是承载着地域记忆、文化符号、以及生命哲思的载体。他通过对植物的描绘,传递着一种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以及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智慧。 这部著作的语言风格,也必然是古朴典雅,韵味十足。在那个没有电脑和打印机的时代,手抄本的流传,本身就带有一种神圣感。《岭南草木状》的文字,必定经过了作者反复推敲和雕琢,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能蕴含着深意。阅读它,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 可以想象,《岭南草木状》的出现,对于当时的岭南地区,乃至整个学术界,都可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它可能启发了后来的学者,对当地的植物资源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它可能丰富了当时的方志记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它甚至可能影响了当地的民间传说和艺术创作,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正如许多珍贵的古代典籍一样,《岭南草木状》的流传之路,必定充满坎坷。它可能经历过战乱的摧残,可能遭遇过岁月的侵蚀,也可能被埋没在无数的书卷之中。如今,当我们提及这部著作时,它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传说和学者的追寻之中。它的内容,虽然详尽,但或许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够得见其真容,一窥其古老的奥秘。 《岭南草木状》,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文、关于历史的书。它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岭南那片神奇土地的独特风貌;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文明的传承。它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去传承。它的详尽,体现在字里行间对每一株草木细致入微的刻画,体现在对植物与人文相互渗透的深刻洞察,体现在对那个时代生活图景的生动还原。它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饱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回归质朴、回归本真的力量。在如今这个充满各种人工痕迹的世界里,它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角落。作者的笔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像一位老农,用最真诚的语言,讲述着他所熟悉的那片土地上的草木。我读到的,是草木的生长,是它们的轮回,是它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但却有一种淡淡的、却又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它让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扎根于大地、向上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张扬,不喧嚣,却又如此坚韧和持久。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这个词的意义,提醒我,即便最微小的生命,也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岭南草木状》,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片未知风景的大门。它没有预设任何理论框架,也没有强加任何观点,而是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和记录。书中那些关于植物的描述,充满了地方性的色彩和人文的温度。我读到许多在城市生活中早已见不到的植物,它们的名字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它们的形态和生长环境,勾勒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图景。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山间田野,小心翼翼地观察、记录时的情景。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也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份探索的乐趣。它让我意识到,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着无数我们可能从未听闻却又真实存在的生命,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奇妙。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更多地源于它所传递的那种“道法自然”的意境。它没有生硬地去讲解植物的药用价值,也没有刻意去分析植物的生态意义,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岭南这片土地的草木之美,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我读到的是植物们在自然环境中,遵循着自己的生命规律,生生不息的状态。那些描述,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我仿佛能感受到植物的呼吸,听到它们在风中的低语。它是一种纯粹的生命礼赞,一种对自然原初状态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深深眷恋,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能够感染每一个读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最朴实无华的事物之中,需要我们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发现和体会。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自然笔记,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东方秘境探险。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药理功效,也没有枯燥的植物学分类,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岭南这片土地上,那些默默生长、与世无争的草木的生命轨迹。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露水打湿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特有的清香。作者笔下的每一株草,每一片叶,都带着鲜活的生命力,它们在阳光下舒展,在风雨中摇曳,在四季更迭中轮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常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植物的细腻描摹,比如那随处可见的野草,在书中却被赋予了灵动的灵魂,讲述着它们顽强的生命故事。它不是一本教你辨认植物的书,而是一本让你重新感受生命、感受自然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仿佛每一次都与那些草木进行着一次心灵的对话。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生命哲理。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我们似乎越来越难静下心来,去观察身边那些微小的美好。而《岭南草木状》恰恰相反,它引领我进入一个缓慢、静谧的世界。它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刻意渲染情感,只是将那些草木最真实、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出来。我发现,原来即使是最普通的野花野草,也拥有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不疾不徐,却能渗透到读者的心底。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老友闲谈,分享着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即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