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晓音 著
图书标签:
  • 山水诗
  • 田园诗
  • 古代诗歌
  • 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
  • 山水田园
  • 诗歌选注
  • 文化艺术
  • 文学鉴赏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31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058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葛晓音教授的古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文集。详细解读了从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起,至宋代苏轼止,共25位田园诗人的55首诗歌。采取了按作者生活年代排序,依次讲解分析的方式介绍田园诗人的写作风格、领略田园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部*佳的田园诗赏析作品。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等。

精彩书评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到的对中国诗歌意境美的形成机制及其美感特征*透彻明晰的阐发了,晓音先生将这一深刻的领悟贯彻在她对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韦应物等*具代表性的诗人诗作的鉴赏之中,从而对这些作品共同的美学特质与哲理意蕴做出了十分透辟的阐发。”——李鹏飞

目录


田园篇

陶渊明(四首)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和郭主簿其二移居其二

孟浩然(一首)过故人庄

王维(三首)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陆游(一首) 游山西村

隐居篇

谢灵运(二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

庾信(三首) 幽居值春 山斋 奉报穷秋寄隐士

孟浩然(一首)夜归鹿门歌

王维(十五首)桃源行 山居秋暝辋川集(选十三首)

韦应物(一首) 寄全椒山中道士

游览篇

阴铿(一首) 开善寺

杜审言(一首)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孟浩然(二首) 临洞庭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王维(四首) 蓝田山石门精舍终南山华岳 汉江临泛

常建(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李白(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岳云台歌 庐山谣

杜甫(二首) 望岳 登高

韩愈(二首)山石 衡岳

白居易(一首) 杭州春望

杜牧(一首) 山行

徐俯(一首) 春游湖

行旅篇

谢朓(二首)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王湾(一首) 次北固山下

王维(一首) 宿郑州

杜甫(二首) 石柜阁 旅夜书怀

欧阳修(一首) 晚泊岳阳

苏轼(一首) 游金山寺


附录讲稿(二篇)

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精彩书摘

山水田园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中国山水千姿百态的奇观,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又使人和自然形成了天然的联系。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其审美方式和精神旨趣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尤其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给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各种风格和表现艺术也发展得最为充分。这本小书所选诗歌即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主,兼及宋代的少数名篇,按照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各类环境和相关主题分为田园、隐居、游览、行旅几类,从多种角度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高度成就和艺术价值。


前言/序言

知音莫比,真赏谁如

——读葛晓音先生《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李鹏飞


从中国古典诗学史来看,古代的诗人与诗论家其实是十分重视诗歌艺术鉴赏的,从南北朝以来,历代诗话中都包含着大量对诗歌的评赏,虽然只是吉光片羽的、印象式的评点,但古人对此心照不宣,也自可一目了然,然而对于已经完全脱离古代诗歌语境的现当代读者而言,就未免觉得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颇有些不得要领了。

进入现代以来,受到传统治学方法与西方学术观念双重影响的一代学人,如黄节、俞平伯、顾随、龙榆生、林庚、钱锺书、傅庚生、叶嘉莹等人,也同样很重视古代诗歌的艺术鉴赏。这一代人仍然具备古诗的创作能力,他们将创作实践、研究实践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突破了传统鉴赏学的印象式评点模式,对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原理进行了颇为细致深入的分析,各自撰写了具有典范性的诗歌鉴赏类著作,甚至还提炼出了一些重要的诗学理论命题,从感性妙悟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次,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于古典诗歌艺术特质与艺术规律的认识。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对创建文学史知识体系的热情与追求渐渐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界的主流,文学的艺术鉴赏也随之边缘化,甚至遭到不少学者的轻视,虽然因为出版界的推动,也曾经涌现过几阵古典诗歌“鉴赏热”,但真正有妙悟、有深度的诗歌鉴赏却渐如空谷足音,令人颇有“知音者希,真赏殆绝”的感慨与担忧了。

有幸看到晓音先生《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要出版了,编集她多年来撰写的一些古代诗歌鉴赏文章,的确足以成为诗歌鉴赏领域里踵武前贤、且能拓出新境的一份美丽而厚重的成果。

从20世纪60年代,晓音先生进入北大中文系求学开始,即追随林庚先生、陈贻焮先生研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歌,迄今已卓然自成一代大家,先后出版了《汉唐文学的嬗变》《八代诗史》《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古诗艺术探微》《唐诗宋词十五讲》等诗学专著,构建起中古诗歌史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葛氏体系”,而对于诗歌艺术的鉴赏与艺术经验的总结则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晓音先生一直很重视对学生文学感悟力的培养,她认为:对于诗歌研究者而言,具备敏锐而准确的审美感悟力乃是从事诗歌史研究的基本前提。她不仅一再强调培养诗歌鉴赏力的重要性,也一直积极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实践,《古诗艺术探微》与《唐诗宋词十五讲》就是以鉴赏为主或者带有浓厚鉴赏色彩的两部著作,这本《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则集中展示了她对山水田园这两类特定题材诗歌的鉴赏,而经过她精心编排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呈现出十分严谨的体系性:既以具体作品鉴赏的形式展示了从南北朝至宋代山水田园诗的演变史,也通过精炼的理论概括阐发了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质,更由此提出了对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论总结。因此,我特别建议读者注意本书“附录”的两篇讲稿——《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与《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也特别注意每一单元前面的那一段引言——这些内容都是对山水田园诗艺术演变史与美学规律的极为精要的概括,也是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本书全部内容的纲领。

而细细通读全书之后,更能感受到晓音先生的诗歌艺术鉴赏在继承古代诗论家与前辈学者的优秀鉴赏传统之后更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特色:她继承了林庚先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将宏观文学史认知与微观艺术分析相结合的有益经验,并加以发扬光大,拓展深入,把精妙的艺术感悟、精深全面的诗歌史研究与她自己所开拓的精密的诗歌体式研究紧密结合,而施之于对每一首具体诗歌作品的艺术分析,再用精炼优美的语言将她的艺术感悟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美隽永的鉴赏文体。

可以说,通过对每一首诗歌的会心评赏,晓音先生既揭示出诗歌的诗境之美,也着力去阐释这美感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前者诉诸精准敏锐的感悟,并要以精确优美的语言传达出来,从而让诗歌之美得以被感性地呈现,其美感不但没有被破坏,反而得以更鲜明地呈现出来;后者则诉诸学识与理性,从诗歌史层面,分析诗歌的形象与形式的构成原理、历史特征,更揭示其深层的美学意蕴,让我们从山水、田园诗这两类特殊的诗歌之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合的归趣神思,更感受到他们对人生最高的美感与精神自由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大多数古典诗的爱好者都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类型中,山水田园诗尤其具有一种特殊的美,能够创造出特别优美的意境。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经典性的论文——《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指出艺术意境包含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这三个不同的层次。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极,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所谓能得其环中,又要能超以象外,宗先生的话颇为虚玄高妙,让普通读者领会起来是不易的。

晓音先生则从山水田园诗审美观照方式及其哲学背景入手,对意境的形成原理及其美学特征做了更透彻、更明晰、也更为实在的阐发。她指出,澄怀观道,静照忘求,乃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所谓“澄怀”,是说诗人要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藏的自然之道。所谓“观道”,指观察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规律。“静照忘求”则是指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这样才能达到心灵与万化冥合的境界。由澄怀观道而获得的空明清澄的意象,几乎成为早期山水诗的共同特点,而且对南朝直到盛唐山水诗的审美理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诗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其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最为明显。唐人很擅长描写空静的意境,这与静照和禅的性空相结合有关,而其根本原因则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

晓音先生将自己对中国诗歌意境美的形成机制及其美感特征的领悟贯彻在她对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韦应物等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诗作的鉴赏之中,从而对这些作品共同的美学特质与哲理意蕴做出了十分透辟的阐发。

与此可以相提并论的则是她对来自《庄子》中的“独往”与“虚舟”等理念如何转化成唐代诗歌意象与意境的独具慧眼的发现,这极有助于我们重新领悟一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的更深的哲理意蕴与美学内涵。正是通过这些基于精深研究基础上的艺术鉴赏,我们才真切地认识到:山水田园诗不仅是一类意境优美的诗,更是一类内涵深刻的诗。

作为一位在诗歌史与诗学史研究领域都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晓音先生对古典诗歌的重大艺术命题与艺术原理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些理解也通过她对每一首具体诗歌的鉴赏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比如在“田园篇”里,她通过赏析陶渊明的《移居》指出:陶诗则能以情化理,理入于情,不言理亦自有理趣在笔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于意象之中,故而能达到从容自然的至境。

在“隐居篇”里,赏析王维的《辋川集》这一组名篇时,她紧紧抓住了诗歌如何正确处理虚实关系以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这一点来展开分析。分析王维诗的时候,特别重视诗歌的色彩与构图处理。“游览篇”赏析王维的《终南山》时,则指出王维如何采取鸟瞰的视点来突破正常视野以表现阔大境界的技巧,从而概括出很多盛唐山水诗的共性;分析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时,又指出诗歌如何表达普遍的人生体验。

在“游览篇”里,分析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一联名句时,透彻地说明了其句法之创造对后来的五言律诗之影响;分析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时指出创造空灵意境的奥秘之所在;分析韩愈诗歌时,指明他如何从怪异中求新,以及如何整合怪奇意象来构成新的和谐,同时在分析韩愈诗和苏轼诗时,精辟地指明了“以文为诗”的利弊。

在“行旅篇”里,分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孟浩然《晚泊岳阳》、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杜牧的《山行》等诗的时候,阐明如何从对景物和意境的描写中自然地生发出哲理来;从杜甫的《旅夜书怀》深刻阐明杜甫晚年的的孤独感与精神境界。

以上所摘录出来的这些内容,还远不能涵括晓音先生通过诗歌鉴赏所表达出来的全部真知灼见,尤其是那些在细微处见真功夫的对诗歌艺术的妙悟,更是笔者概述所无法容纳、也无法呈现的,然而熟悉诗歌史和诗学史的读者将会看出,众多诗歌艺术现象与艺术原理的重要命题都已经在这里出现了。而且,晓音先生剖析这些命题内涵的方式跟单纯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的本质差别在于:她是从最具体、最感性的艺术分析中阐发她对这些命题的理解的,因此她不仅让这些抽象理论命题变得明晰易懂,更让它们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可感。更重要的是,有些命题乃是她从诗歌鉴赏中所获得的个人独到的领悟,比如指出徐俯的《春游湖》在明媚中带上荒寒感的写法才使这首诗得以推陈出新;指出李白展现出名山大川能将天地之大美与人文之精华融为一体的特色——均无不令人耳目一新,获得深刻的启示。

从述学文体的角度来看,晓音先生的学术论文向来以精炼厚重、理性清明而著称,而《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一书则又另具清新明丽的风格,应该说,这也是来自她的自觉追求。晓音先生曾多次指出:鉴赏诗歌的文字本身也应该是美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番话既是针对当下某些质木无文的鉴赏之文有感而发的,也是她对自己所撰写的鉴赏之文的要求。而她的每一篇诗歌鉴赏文字无疑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这本文集中,优美清绝的段落可谓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比如她对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两句的分析:


鹿门山在夜雾笼罩下,密林深邃,不见人径。经月光照射,才显出路来。“开烟树”句画面鲜明而又富有神秘感,令人如见深不可测的树林中烟雾四合,被月光开出一条路来,忽然就来到了庞德公的栖隐之处。“开”字是“闭”字的反义词,既然说“开”,那么给人的感觉是这“烟树”原是封闭无路的;“忽到”一词也有不期然而相遇的语感,似乎在月光的引导下,忽然来到了某处人境之外的地方,这“庞公栖隐处”的深幽和隔绝人世也就可以想见了。


又比如她对柳宗元的名篇《江雪》的分析:


这首诗展示了一个万籁皆寂、水天一色的纯净世界,独钓寒江的渔翁似乎是诗人孤独高洁的人格写照。但是从诗人的审美观照来看,这个混茫无象的境界又是映照在诗人澄彻的诗心中的整个大自然,是通过无声无色的山水所体现出来的最高的自然之道,这就又升华了诗的意境。静照忘求的传统和诗人的人格境界完全融为一体,正是这首小诗给人以无穷联想的原因所在。


这些优美的鉴赏文字,令人感到诗意之美如一阵阵清风和一脉脉清泉从我们的心间流过,沁人心脾,令人心神寥亮晶莹,清朗澄澈,这既是诗歌之美,也是诗意的文笔之美所具备的巨大净化力量所造成的特有感受。

还有她对《黄鹤楼》《临洞庭》《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终南山》《登高》《旅夜书怀》《滁州西涧》《渔翁》《暗香》等经典名篇的分析,也无不以文字优美清绝、体察幽微、烛照毫芒而令人过目难忘,禁不住要反复赏玩吟味。

因为篇幅体例所限,这一类的例子在此不能多举了。笔者在通读全书的过程之中,一再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内容的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犹如翠羽明珠,俯拾即是;柳绿桃红,触处成春。读完全书,颇有湖上回首,山间云白;湘灵鼓瑟,江上峰青之感。精神受到诗意之美的彻底澡雪,灵智也受到诗性智慧的无限启迪。如此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艺术殿堂的深邃细密与华美庄严,也感受到古典诗歌艺术意境的澄澈清朗与虚静空灵,还感受到古代诗人高远的精神追求与超迈从容的人生态度,更领悟到跟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谐相应的山水田园诗之美对现实人生的启示与提升意义。

正如晓音先生所指出的,对山水田园诗的欣赏,可以让我们从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

如今,我们正置身于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的时代,大都市对山水田园的侵蚀挤压,以至于对正常人性的异化泯灭,都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一切,都需要诗与艺术的灵光来抵抗,来拯救。

那么,就让我们跟随晓音先生的指引,到村舍田园、林下泉边去进行一番净化心灵的美的散步吧!


2017年4月于北大蔚秀园



溪山寻隐:古代山水田园诗意境探微 这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精髓的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洞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漫步于诗人们笔下的山川之间,感受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诗意。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诗篇,而是着重于解读这些诗歌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文人情怀以及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呈现古代山水田园诗歌全貌。 第一部分:山水之境,心物交融的起点 本部分聚焦于山水田园诗的滥觞与早期发展,重点分析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诗佛”王维等人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作者指出,古代文人将目光投向自然,并非偶然,而是对彼时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逃逸和文化自觉。 对山水意象的早期塑造: 从《诗经》中零星描绘的山川野景,到汉乐府对民间风俗的朴素记录,再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玄远清谈,自然景物逐渐摆脱了单纯的背景功能,开始承载起文人的情感寄托与哲学思考。作者详细梳理了从“山水”概念的形成到其在诗歌中逐渐凸显的过程,探讨了山水在文人心目中由“形”到“神”的转变。 “隐逸”情结与山水关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士人阶层纷纷选择归隐山林,这使得山水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场所。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山水诗的兴起,重点解读了陶渊明《饮酒》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代表的田园诗风,以及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途》中对山水景物的细致描摹,分析了他们如何将对政治的失望转化为对自然的热爱,并将这种情感融入诗歌。 山水诗的初步风格化: 本章节还将审视山水意象在早期诗歌中风格的初步显现。例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悲歌中,山河依旧,人事变迁,体现出一种壮阔的苍凉感;而阮籍的《咏怀》组诗,则以“名山”作为精神寄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疏离与对理想的追求。这些都为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山水诗的辉煌时代 唐朝是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的鼎盛时期,成就斐然,流派纷呈。本部分将重点阐释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大家如何将山水田园诗推向新的高峰,以及不同诗人风格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李白的山水诗:浪漫与自由的颂歌。 作者将李白的山水诗视为其“诗仙”气质的集中体现。从《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想象,到《蜀道难》的险峻壮丽,再到《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高洒脱,李白的山水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是他内心自由与对世俗的反叛的呐喊。本书将着重分析李白如何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与情感,使其成为其精神世界的放大镜。 杜甫的山水诗:现实与忧患的沉吟。 与李白的浪漫不同,杜甫的山水田园诗更多地融入了现实关怀与忧国忧民的情感。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不仅描绘了风雨摧残茅屋的景象,更由此联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大抱负。作者将深入分析杜甫如何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何在山水景物中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 王维的山水诗:诗画一体的禅意境界。 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田园诗将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融入诗歌之中。本书将重点解读王维诗歌的画面感,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勾勒出的清新宁静的画面,以及《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离愁。作者将分析王维诗歌如何将佛家禅宗的“空”“寂”之意渗透其中,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恬淡与隐逸的写照。 孟浩然的诗歌则更加侧重于描绘隐逸生活的情趣,如《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淳朴友情,以及《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闲适惬意。本书将探讨孟浩然诗歌中流露出的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文人情怀,以及他如何用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出诗意的生活图景。 第三部分:宋元遗韵,山水田园诗的继承与演变 宋代山水田园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更为细腻、理性的特点。元代则在宋代基础上,增添了更强的民族色彩与个人抒情。 宋代山水诗的理性与婉约: 宋代诗人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思考。苏轼的诗歌,虽有豪迈奔放之处,但更多地展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哲学,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思考。黄庭坚则以其独特的“点铁成金”之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风格。陆游则在诗歌中融入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即使在描绘山水田园时,也难掩其报国无门的悲愤。本书将分析宋代山水诗如何从唐代的纯粹写景转向更注重哲理、情感的抒发,以及其细腻婉约的风格特点。 宋代田园诗的市民气息与闲适情调: 范成大、杨万里等诗人则在田园诗创作上独树一帜。他们深入生活,细致描摹农事活动、乡村风貌,展现出更为贴近生活的田园景象。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其中的代表作,以十二首组诗描绘了农村一年四季的农事和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杨万里的“诚斋体”则以其“活泼”和“不沾一滓”的特点,为田园诗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探讨宋代田园诗如何更贴近生活,展现出一种更加平实质朴的审美趣味。 元代山水田园诗的民族风情与个人情怀: 元代诗人,如耶律楚材、萨都剌等,在诗歌中融入了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同时也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抒发。他们笔下的山水,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世事的感慨。本書將分析元代山水田園詩如何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面貌,以及其如何反映出當時社會的變遷與文人的心態。 第四部分:山水田园诗中的哲学意蕴与文化传承 本部分将跳出诗歌文本本身,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山水田园诗所承载的哲学思想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与山水诗的契合: 许多山水田园诗都蕴含着浓厚的道家思想,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作者将深入分析道家思想如何影响文人对自然的理解与情感的表达,例如“顺应自然”的观念如何体现在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以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如何成为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与田园诗的融合: 尽管山水田园诗常被视为道家思想的体现,但儒家思想也与之紧密相连。许多诗人虽然隐逸山林,但心中依然怀揣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本书将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如何与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情怀相互作用,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传承与演变: 本章节还将审视山水田园诗在后世的传承与演变,例如其对绘画、园林艺术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笔下所呈现出的风格差异。作者将分析山水田园诗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并持续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 第五部分:结语:回响不绝的千古清音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对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价值进行总结与升华,并展望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 作者将重申山水田园诗在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其如何超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现代社会的精神慰藉: 在节奏日益加快、物质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古代山水田园诗所倡导的宁静、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寻找心灵归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将探讨如何从古代山水田园诗中汲取智慧,在现代生活中重拾那份久违的诗意。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最后,作者将强调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山水田园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旨在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人对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兴趣,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力求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心灵的回归、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阅读此书,仿佛能够听到那来自山水之间的清音,涤荡尘埃,洗净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与超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仅仅在于其对古代诗歌的解读,更在于它可能带给我的思想上的启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心灵也变得越来越疲惫。而山水田园诗,恰恰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避风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诗歌的鉴赏,引导我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感受那份纯粹而美好的生活态度。我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将那些古老的智慧和情感,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给我。也许,在品读那些优美的诗句时,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心灵的探索之旅。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心灵的一面镜子,照见我内心的需求,指引我走向更加丰盈的人生。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向往。在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几乎成了奢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遥远的世界,去体验那种回归自然、淳朴宁静的生活。我好奇作者将如何从那些诗歌中,提炼出古代文人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是怎样的山水,孕育了他们超凡脱俗的气质?是怎样的田园,滋养了他们淡泊宁静的心灵?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将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一一展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文学的层面,更能引发我对生活方式的思考,让我有机会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回归。

评分

我一直认为,山水田园诗是中华文化中一股清流,它们以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为背景,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情怀与志向。我曾多次尝试自己去理解其中的意境,但往往止于表面的赞叹,未能触及其核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这一方面的不足。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通往古代文人心灵深处的门扉。我期待作者能够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解读那些看似寻常的山水景物,是如何被诗人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又是如何成为他们抒发抱负、排遣忧愁的载体。我希望作者的论述能够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性美,既有对历史背景、创作技法的深入分析,又不失对诗歌本身艺术魅力的细腻描绘。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真正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超然。

评分

这本《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人无限的遐思。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雅士。我常常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用诗句描绘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万千气象。是怎样的风,吹动了他们的衣袂?是怎样的月,映照了他们的孤寂?是怎样的溪流,唱出了他们内心的歌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份超然物外、宁静致远的诗意。想象着翻开书页,迎面扑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久违的、朴素而深沉的生命力量。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引路人,将我带入那片清幽的山水之间,让我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倾听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呼唤,体味他们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的书,更是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窗户,一处可以安放疲惫灵魂的栖息地。我渴望在这清音缭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超脱与淡然。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析那些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的。那些千古传诵的佳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创作背景,作者又将如何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意蕴?我常常在读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仿佛置身于那静谧的山林,感受到一股清凉沁人心脾;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又仿佛看到一位超脱世俗的隐士,在田园中怡然自得。这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必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诗歌的“前世今生”,让我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更能深入到作者的心灵,去理解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悟。我希望作者的解读能够充满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帮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经典之作,从而提升我对诗歌鉴赏的水平,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这本书,无疑是我在文学道路上一次重要的探索。

评分

书是很好地。不过现在京东的图书包装越来越简单了,只是薄薄的一层塑料袋,很容易发生磕碰

评分

挺好的 挺满意的 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这个属于鉴赏类的,一般文学爱好者也可以读。

评分

山水诗鉴赏最佳,适合古代文学研究生阅读

评分

刚哈更哈更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是很好地。不过现在京东的图书包装越来越简单了,只是薄薄的一层塑料袋,很容易发生磕碰

评分

挺好的书我喜欢喜欢哈哈哈

评分

京东做活动真给力,多谢京东!

评分

刚哈更哈更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