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译介和传播,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影响力日益深远。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内容又十分丰富, 本书将以编年的形式来展示这一影响力。
1.本书所收主要为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情况,时段限定为 1900 年至 1999 年。 按年排序,每一年内设“大事记” “书(文)目录” “备注”三部分。 全书正文后附有“专名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人名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人名索引(以西文字母为序)”。
2.本书“书(文)目录”部分收录历年正式出版的专著、编著和译著。 限于篇幅,单篇论文以及未刊博士论文不予收录。 同年问世的书按作者 / 编才 / 译者姓氏西文字母顺序混合编排;对于同一作者的书,按题名的西文字母顺序排列。 书的英文原名按国际惯例以斜体标注。
3.外国人名翻译按照以下原则:有公认中文名(主要为自起中文名、通行译名)者用该中文名;若无中文名,则基本参照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二次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9 年版)。
4.本书的“大事记”和“备注”部分参考了多种文献(详见书后“参考文献”),为了节省篇幅,只是表述事实的,不做注释,凡涉及观点和判断的,一一注出。
导 言 1
凡 例 1
编年正文 1
公元 1900 年(光绪二十六年) 2
公元 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 3
公元 1902 年(光绪二十八年) 5
公元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 6
公元 1904 年(光绪三十年) 7
公元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 8
公元 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 9
公元 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 12
公元 1908 年(光绪三十四年) 12
公元 1909 年(宣统元年) 13
公元 1910 年(宣统二年) 14
公元 1911 年(宣统三年) 15
公元 1912 年 16
公元 1913 年 17
公元 1914 年 18
公元 1915 年 19
公元 1916 年 21
公元 1917 年 23
公元 1918 年 24
公元 1919 年 25
公元 1920 年 26
公元 1921 年 27
公元 1922 年 28
公元 1923 年 29
公元 1924 年 30
公元 1925 年 31
公元 1926 年 34
公元 1927 年 35
公元 1928 年 36
公元 1929 年 38
公元 1930 年 40
公元 1931 年 41
公元 1932 年 42
公元 1933 年 44
公元 1934 年 45
公元 1935 年 47
公元 1936 年 49
公元 1937 年 51
公元 1938 年 53
公元 1939 年 57
公元 1940 年 58
公元 1941 年 60
公元 1942 年 62
公元 1943 年 63
公元 1944 年 64
公元 1945 年 65
公元 1946 年 66
公元 1947 年 67
公元 1948 年 69
公元 1949 年 70
公元 1950 年 73
公元 1951 年 74
公元 1952 年 76
公元 1953 年 78
公元 1954 年 80
公元 1955 年 81
公元 1956 年 83
公元 1957 年 84
公元 1958 年 86
公元 1959 年 87
公元 1960 年 89
公元 1961 年 92
公元 1962 年 93
公元 1963 年 95
公元 1964 年 98
公元 1965 年 100
公元 1966 年 102
公元 1967 年 103
公元 1968 年 105
……
总 序
张西平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是我2007 年所申请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 1 卷,编年 8 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 10 卷,共计 19 卷。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外学术界从未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 它突破了以往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那里的传播和影响,以此说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我在申请本课题时,曾在申请表上如此写道:
研究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使我们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思维,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变异”,融合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 通过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域外汉学的形成和发展,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学术事业。 本课题的设立将打破国内学术界和域外汉学界的分隔与疏离,促进双方的学术互动。 对中国学术来说,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国内学术界了解域外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了解了域外汉学界在20 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观念上认识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学术界本身,而应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基本实现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绝非我们这样一个课题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方向和领域,需要学术界长期关注与研究。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题设计的布局上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导论中,我们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轨迹,并从理论和文献两个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编年系列部分,我们从文献目录入手,系统整理出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编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记史的一个重要体裁,这样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编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专题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为完成这个课题,30 余位国内外学者奋斗了 7 年,到出版时几乎是用了 10 年时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待继续努力的方向还很多。 如:这里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侧重于以汉文化为主体,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已经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由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在本丛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只是在个别卷中有所涉猎。 在语言的广度上也待扩展,如在欧洲语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尚未把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波斯语等包括进去。 因此,我们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完成中国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语言的国家中传播的编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时,我们能把编年卷做得更好,使其成为方便学术界使用的工具书。
中国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仅在东亚文化圈、欧美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本丛书尽力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图景展现出来。 或许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这样一个图景会使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经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步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何从知识和学科上把握这个研究领域?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
当我在书店或者网络上看到“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编年”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我需要慢慢品读的书。名字就透着一股严谨和厚重感,特别是“编年”二字,暗示着研究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梳理和考证。我一直认为,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国内的语境下,而对于它在海外是如何被看待、被解读、被传播的,我们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关注的是“域外传播”,而且是具体的“在美国的传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究竟是哪些“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得到了传播,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又引发了怎样的学术和社会反响。我猜想,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跨文化的误读与重构,这是文化传播过程中非常有趣的现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互动中,是如何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的。
评分“域外传播研究书系”——这个标签本身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化,不仅要看它自身的演变,更要看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生命力在交流碰撞中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而“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这个主题就非常具体且有代表性。20世纪,是全球风云变幻的一个世纪,也是中国经历巨大变革的世纪,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纪。在这个大背景下,那些曾经被认为深藏闺中的中国古代经典,是如何被“请”到美国,又如何在那个时代被美国社会所消化吸收的?我设想,这本书的分析会非常深入,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还会去探讨传播的动力、方式、效果,甚至是被传播者(美国社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比如,在冷战时期,这种文化传播又会受到怎样的政治影响?在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古代智慧又是否会因此被边缘化,还是找到了新的解释空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更多想象。
评分我一直对“文化输出”这个概念很着迷,但同时我也觉得,与其说是“输出”,不如说是“输入”与“重塑”的结合。这本书的名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编年”听起来就非常扎实,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轴。我想象中,这本书会详细记载,比如某个翻译家首次将《红楼梦》完整译介到美国,或者某个汉学家对《易经》的某个解读在美国学界引起了怎样的轰动。这种编年体的叙事方式,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对中国古代经典的接受程度和方式是怎样的?是将其视为“异域情调”,还是真的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身的思想体系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其内部的创新,也体现在它被他者如何理解和使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编年,再看看书系名“域外传播研究”,这绝对是一部大部头,光是想象一下,就已经让我充满期待。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比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等,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智慧和审美。但是,这些宝藏是如何跨越太平洋,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又是如何被理解、被解读、被接受的呢?这其中的过程一定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的编年体形式,感觉就像是在为我徐徐展开一幅历史长卷,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在20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哪些经典被翻译,被介绍,被研究,又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引起了怎样的反响。我尤其好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那个特殊时期,美国学者和普通民众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智慧之光,他们是否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重要展示。
评分说实话,看到“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美国的传播编年”这个书名,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得花多少功夫!”。编年体,这就意味着研究者必须梳理海量的史料,从时间线上一点点地串联起那些重要的事件、出版物、学术会议,甚至是个人之间的往来。而“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范围也相当广,不只是文学,可能还包括哲学、艺术、历史思想等等。更别提“在美国的传播”,这中间涉及到的翻译、出版、接受、误读、重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学问。我个人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们总说要“走出去”,但“走出去”的实际路径和效果,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研究,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把那些具体的“足迹”都找出来。我猜想,书里应该会提到一些重要的翻译家、汉学家,他们是如何用英文(或其他语言)来再现中国经典的韵味和思想的,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同时,我也期待看到,这些经典的传播是否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或者在他们的文化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