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南亚研究丛书之一,作者通过对大量敦煌出土文献的全面梳理,结合其他文书进行比堪,重构了晋唐五代时期敦煌的医疗史实,探讨了敦煌地区的医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陈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古代语言文学、佛教语言与文献、医学文化交流史。已出版专著:《印度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研究》、《殊方异药:出土文书与西域医学》、《敦煌出土胡语医典(青婆书)研究》《中古医疗与外来文化》等
引 言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时光的风沙吹散了过往的繁华与喧嚣,曾经的浓墨重彩亦渐渐褪色,而它的绝代光华却从未彻底消失。在黯淡画卷的一角或者破纸断片的背面,在不经意间,给习惯了平淡无奇的当代观众和读者们,一种久远的震撼和来自灵魂深处的冲击。敦煌,一个骄傲和伤心共存的名字,一个金戈铁马与佛香缭绕的地方,在那个“不幸”与“不争”的王道士无意打开尘封几近千年的藏经洞之后,又上演了多少的悲喜交加,激发了多少的怀念与感慨,
让人们不能平静,也无法释怀。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那是对文学阅读和欣赏过程的描绘。在敦煌的故事里,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是西来东往的兴生胡商展示的异域时髦,是粟特人聚落中表演的他乡舞蹈,还是高僧大德们南腔北调的讲唱?不,是平凡生命的兴起与消亡。在时间的巨浪冲刷中,生命总是显得那么的卑微和渺小,却又是那么的不屈和不挠。因此,敦煌的历史是政治史,是经济史,是宗教史,是文化交流史,更是生命史!不管是敦煌的常住居民,还是过往的商旅行人,无人能
脱离生老病死的罗网。种族或有不同,宗教或有差异,身份或有高下,家境或有贫富,年龄或有老少,但他们对新生命的呵护,对疾病的搏斗,对衰老的抗争,对死亡意义的追问,在在显现了对红尘的留恋和对幸福来世的期待。在健康抑或患病的时候,其欣喜、其痛苦、其无奈、其顽强,或许能对我们的现实人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纵向来看,敦煌的医疗史是中古医疗史的一个片段,但它不只是一个地方的医疗表相,而是中古中医学的一个缩影。横向来看,敦煌的医疗史是敦煌社会的综合表征,它不仅仅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反映,也是社会各阶层全体人员的医疗实践,甚至包含了从西亚、中亚与南亚地区传来的医学知识。因此,要研究敦煌的医疗史,就有必要从整体的观念出发,不仅仅局限于利用那些汉语书写的本草著作、医书药方,而要在全面梳理敦煌出土文献中的胡汉医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书,特别是那些发病书、诸杂斋文、愿文、解梦书、术数文献、佛道写经的文本与题记、宗教仪轨的活动记录、商品买卖的列表,甚至友朋书仪等相关写卷,并与传世史料和简帛资料相比勘。以往的敦煌医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对医学文献的整理和校注,本书旨在从断纸残片中,重构晋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的医疗史实,探讨敦煌地区的医疗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其与宗教、外来文化的关系,把医疗史的问题放在社会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脉络来考察,以落实历史的研究——“以人群的生命历程为核心”,了解敦煌社会如何处理人的生老病死的问题,或许能解释敦煌医疗的特色与意义,增加对中古生命礼俗史和中国医学史的深度认识。
我一直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敦煌的敦煌的医疗与社会》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口。《敦煌的医疗与社会》一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个体之间的巧妙平衡。我既能感受到当时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医学知识上传承与创新上的独特地位,又能窥见那些在战乱、饥荒、疾病的威胁下,普通人生存的艰难与不易。 书中有大量关于敦煌文书的研究成果,这些宝贵的史料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医疗场景。我看到了医生如何诊断病情,如何开具药方,甚至是如何处理尸体。这些细节,让我对古代的医疗卫生状况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医疗技术本身的描述,而是着重探讨了医疗行为背后的社会动因。我了解到,在敦煌,医疗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命健康,更与国家稳定、宗教信仰、甚至是商品贸易息息相关。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让我对敦煌的社会生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初选择《敦煌的医疗与社会》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医疗状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窥探到这个时代的文明程度。读完《敦煌的医疗与社会》,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敦煌的医疗与社会》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强的“现场感”。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敦煌城,看到医者们在简陋的条件下,用智慧和勇气与疾病搏斗。 书中对于敦煌地区医学知识的来源和传播,以及与外来文化医学的交流融合,都有非常详尽的论述。我看到了佛教医学、印度医学、甚至是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古代医学流派,是如何在敦煌这片土地上交织碰撞,最终形成了具有敦煌特色的医学体系。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也深入分析了医疗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了解到,医术高明者可能受到重视,但也可能因身份问题而受到限制。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医学史的范畴,它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史、文化史的生动写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购买纯粹是出于一种个人情怀,对丝绸之路上的那些繁华与衰落、文明与交融一直有着莫名的迷恋。读罢《敦煌的敦煌的医疗与社会》,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片古老的土地,触摸到了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真实生活。《敦煌的医疗与社会》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宏观的视角,将医学这个看似微观的领域,与宏观的社会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看到,当时的医疗体系如何反映着中央集权的强弱,如何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又如何与边疆的民族文化相互激化或融合。 其中关于“医”与“道”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将古代医者仅仅视为治病救人的技术人员,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他们既是医学的实践者,也可能是宗教的传播者,甚至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这种多重身份的叠加,让古代的医疗活动充满了复杂的意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疾病的社会学解读印象深刻,比如某些疾病的出现如何引发社会恐慌,又如何通过宗教仪式来获得安抚。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医疗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拿到《敦煌的医疗与社会》这本书,我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我一直觉得,古代社会的生活细节,往往比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更能打动人心。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书中生动详实的描述所吸引。《敦煌的医疗与社会》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呈现。我想象着那些在敦煌城里,或是城外戈壁上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又是如何寻求慰藉的。 书中对于当时敦煌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比如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对疾病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看到了那些朴素的医疗手段,例如使用动物的某些部分入药,或是通过祭祀祈福来驱除病痛。这些描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艰辛与局限,也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生命力。同时,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描述简单化,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我了解到,贫富差距、性别地位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健康状况,这让我意识到,医疗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它与社会公正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期待了很久,因为我一直对敦煌的神秘面纱下的生活充满好奇。读过《敦煌的医疗与社会》之后,我感觉像是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一段鲜活的历史。书中对于当时人们如何应对疾病的描述,无论是从官方的医药机构,还是到民间的草药秘方,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敦煌地区特有的疾病和治疗方法的章节,那些古老的医学知识,在现代医学看来也许有些朴素,但却凝聚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经验。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反而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医学本身,它更深刻地探讨了医疗与社会之间的复杂联系。我了解到,当时的医疗服务并非人人平等,社会地位、经济能力都会影响一个人能否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书中对一些医官、药师的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的描写,也让我对这些古老职业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组织起医疗体系,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这本书给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答案。它让我明白,医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