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典籍在此前中外文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将在今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担当重任。因此,要全面地衡量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首先必须对此前中国文化典籍对外译介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性分析和研究,最终做出学术性的评判。否则,便无法真正开始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中外文化交流。
2012年12月“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以20世纪为中心”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会议邀请了世界范围内百余位学者参加。本书即为部分与会学者的论文集,涉及翻译理论探讨、人物研究、文本研究、国别研究、汉学研究等五个议题,集中反映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整体面貌,展现出了学术发展的新动向。
序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方法
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传播与影响
“远东文学法文译版数据库”项目介绍
预设与关怀
———1990年以来西方《孟子》研究的问题意识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二章 中国典籍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中国诗歌在域外的传播
20世纪《诗经》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
楚辞在20世纪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译坛姊妹合译先锋
———1921年美国出版的中诗英译集《松花笺》简介
20世纪唐诗在法国的传播
———以李白为例
第二节 中国经典在东亚诸国
白坚其人及《唐写本说文残卷》流入日本考
韩国《史记》《汉书》翻译现状的概括与评价
中国文学史在日本的缘起
———以儿岛献吉郎为中心
第三节 中国经典在东南亚、中亚
中国文学作品在缅甸的传播和影响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中亚东干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变异
———以阿尔布都《惊恐》与白行简《三梦记》为例
第四节 中国经典在欧美
英语国家的汤显祖翻译和文学研究述评
英美汉学界的《论语》英译
中国道教经籍在20世纪的英译与传播
东方智者的话语
———19世纪初期第一部英译《论语》之历史研究
第三章 人物研究
第一节 文明与文化考察
纪念俄国汉学家李福清的不朽功绩
林语堂《关于中国方言的洋文论著目录》一文指瑕
E.R.休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介绍
论武内义雄与津田左右吉研究中国古籍及其思想的方法
“中国迷”沃尔夫与虔敬派在教育观上的冲突
———兼论儒家教育思想对早期德国启蒙思潮的影响
早期传教士汉学对中国民俗的辑录和研究
———以法国来华耶稣会士为例
第二节 翻译研究
宇文所安诗歌翻译艺术的“想”与“因”
———以宇译王维诗为例
孙康宜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理解与建构
H.A.翟理斯:英国汉学史上总体观照中国文学的第一人
英文本《中国参考书目解题》述评
诗性美感的别样话语再现
———论卫礼贤对《道德经》的移译
“名”与“实”之间的时代张力
———以卫方济对“道”“天”“鬼神”的翻译为例
附录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以20世纪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 序
张西平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是我2007 年所申请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 1 卷,编年 8 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 10 卷,共计 19 卷。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外学术界从未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 它突破了以往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那里的传播和影响,以此说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我在申请本课题时,曾在申请表上如此写道:
研究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使我们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思维,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变异”,融合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 通过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域外汉学的形成和发展,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学术事业。 本课题的设立将打破国内学术界和域外汉学界的分隔与疏离,促进双方的学术互动。 对中国学术来说,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国内学术界了解域外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了解了域外汉学界在20 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观念上认识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学术界本身,而应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基本实现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绝非我们这样一个课题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方向和领域,需要学术界长期关注与研究。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题设计的布局上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导论中,我们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轨迹,并从理论和文献两个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编年系列部分,我们从文献目录入手,系统整理出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编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记史的一个重要体裁,这样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编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专题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为完成这个课题,30 余位国内外学者奋斗了 7 年,到出版时几乎是用了 10 年时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待继续努力的方向还很多。 如:这里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侧重于以汉文化为主体,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已经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由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在本丛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只是在个别卷中有所涉猎。 在语言的广度上也待扩展,如在欧洲语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尚未把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波斯语等包括进去。 因此,我们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完成中国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语言的国家中传播的编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时,我们能把编年卷做得更好,使其成为方便学术界使用的工具书。
中国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仅在东亚文化圈、欧美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本丛书尽力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图景展现出来。 或许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这样一个图景会使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经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步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何从知识和学科上把握这个研究领域?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国古代文化有哪些,而是着重于“在世界”这一概念,并且将时间线限定在20世纪。这立刻就吸引了我,因为很多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讨论都停留在本土,或者以一种宏大的、不分时期的姿态呈现。而“20世纪为中心”意味着作者必然要处理一个充满变革和碰撞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主义兴起、现代化的冲击等等,这些都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增添了复杂的背景。我非常好奇,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世纪里,哪些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被哪些国家、通过哪些途径、以何种方式传播出去?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基于误读还是深刻理解?作者是否考察了不同区域(例如西方、东方其他国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解读差异?这本书的副标题“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更是暗示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它可能不仅仅是对文化现象的描摹,更包含了对“经典”的界定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筛选与再塑。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部古代典籍在20世纪被翻译、研究、甚至被改编成不同形式的作品,从而在域外产生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将“中国古代文化”这个宏大的概念,置于“20世纪”和“世界”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传播”的具体研究。这意味着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化内容的介绍,而是要探究这些内容是如何跨越地域、文化和时代的限制,被不同社群所接收和理解的。我猜想,作者必定要处理很多关于“翻译”和“解读”的难题。例如,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文化语境,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如何才能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其原意?而接收方又会如何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来理解和诠释这些来自异域的文化信息?书中会不会提到,20世纪的西方学术界,是如何通过汉学研究来构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是否反过来影响了中国自身对古代文化的态度?此外,我还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艺术、哲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中国古代文化在20世纪的域外传播的具体案例。
评分我最近在读这本书,被它对“域外传播”的细致梳理深深吸引。这本书没有仅仅满足于列举中国古代文化元素在海外的出现,而是深入挖掘了传播的路径和机制。我特别想知道,在20世纪这个信息传递方式快速发展的时期,哪些媒介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是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还是艺术展览、电影、戏剧的引进?抑或是通过教育体系的建立,将中国古代文化纳入课程?作者似乎在探讨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即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本或符号,在被引入异域文化环境后,是如何经历理解、解释、改造,最终形成新的意义和形态的。我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在20世纪这个全球化初期,中国文化传播是受到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还是在努力寻找自身的独立话语权?例如,西方汉学研究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是否影响了这些经典在其他地区的传播?或者,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本身如何在20世纪积极地向海外推介中华文明,他们又是如何构建和选择“经典”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回避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比如误读、偏见、甚至是策略性的建构。
评分读了这本书,我对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着眼于某一个朝代或某一类文化遗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传播”这个动态的过程。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20世纪这个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中国古代文化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向世界的?是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遗产,还是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资源?作者会不会探讨,在20世纪的全球政治格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是否与政治宣传、国家形象构建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例如,在某些时期,为了争取国际支持或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国古代的某些思想或价值观是否被有意地加以强调和推广?书中对于“经典”的选择标准也让我很好奇。在20世纪,哪些原本在中国本土可能并非被视为“最高经典”的作品,却因为域外传播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地位?反之,一些在中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经典,在域外又经历了怎样的冷遇或改编?这种“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故事。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的书,它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洞察。将“20世纪”作为研究的中心,意味着作者必然要面对现代性、殖民主义、全球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背景。我特别想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哪些“经典”是被重点推介的?这些经典的传播过程是顺畅的,还是充满了阻碍?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国家和文化圈层中,是如何被接受、误读、甚至是重新构建的?例如,在西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否被用来反思西方自身的现代化困境?而在亚洲其他地区,中国古代的文学或艺术传统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一位古代思想家或艺术家,他的作品在20世纪是如何在域外被翻译、研究、评论,并最终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文化交流深层机制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