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

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阳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
  • 梨园
  • 戏曲
  • 京剧
  • 人物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老照片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86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89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舞台上,他们人生如戏;舞台下,他们戏如人生。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杨小楼、马连良、余叔岩、周信芳、俞振飞、马师曾,不愧旦角伟男子;刘喜贵、孟小冬、露兰春、白玉霜、袁雪芬、筱丹桂、常香玉、严凤英,亦是伶界奇女子。因为戏曲,所以传奇;因为爱情,所以缠绵。他们万般才情,却只是刹那芳华;她们绝色倾国,却又终究爱恨痴缠。在舞台上,他们或演绎红尘,或沉寂乱世;在舞台下,擦去脂粉的艳丽,他们仍然有动情的演绎。时光沾着芬芳饱满的墨汁,书写了一段如梦如幻的绰约历史。这些民国梨园里的名角儿,渐次粉墨登场……

内容简介

  民国戏曲舞台上人才辈出,精彩纷呈。这些梨园名角在舞台上演绎万般才情,舞台下的人生亦有传奇色彩。本书稿选取了16位梨园名角,从他们走上梨园舞台的艺术生活到台下真实的人生故事,详细地记述了他们为艺术而奉献一生的高尚情操。

作者简介

  陆阳,1970年生,无锡人,江苏省作协会员。生性慵散,唯对读书、写书尚有几分痴迷。著有《情爱民国》《杨家旧事》《中国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穷人也可以富》等。

目录

001 梅兰芳:一枝香梅盛开在梨园

017 程砚秋:玉霜鸣凤野

030 尚小云:清风听歌入空去

044 荀慧生:分得春光最数多

058 杨小楼:化作春泥更护花

072 余叔岩:繁华落尽子规啼

088 周信芳:好一个『麒麟童』

101 马连良:永不凋落的霞光

115 俞振飞:清歌一曲叹人生

128 马师曾:最是粤剧销人魂

139 刘喜奎:刹那风华为谁开

154 孟小冬:昨夜星辰昨夜风

168 露兰春:情有多深,命有多劫

181 白玉霜:从云端到尘泥

194 袁雪芬:爱越剧,是人生的骨架

210 筱丹桂:桂落

221  常香玉:此生只为豫剧生

235 严凤英:一阵风,留下悠悠黄梅香


前言/序言


故纸堆里的微光:清末民初都市生活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舞台的霓虹与幕后的风云,而是将笔触缓缓移向二十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聚焦于京津沪等重要都市的寻常巷陌、茶楼酒肆,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艰难求生的小人物群像。它试图在浩瀚的史料中,勾勒出一幅幅关于市井风情、商业运作、社会变迁的生动图景,力求还原一个多维且真实的清末民初中国。 一、都市的胎动与物质生活的侧写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叩关与内部的革新尝试,中国都市的面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本书的第一部分,着力于描绘这种“新旧交替”的物质现实。 我们将探讨近代商业的兴起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洋货如何从租界的水岸涌入内陆的街市?新兴的百货公司、时髦的西餐厅、以及最初的照相馆和咖啡馆,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社交方式的?书中会细致描摹当时上海的南京路、天津的意租界,以及北京前门的商业格局,分析传统的手工作坊如何与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共存,甚至相互竞争。例如,关于布匹的买卖,从传统绸缎庄到新式布匹公司的竞争,反映了资本与传统经营模式的碰撞。 在住房和居住环境方面,本书会对比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四合院里旧式大家族的衰落与没落,与石库门里弄中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规划的初步尝试,新式里弄的出现,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与不足,都构成了那个时代都市生活的基础肌理。对于普通市民而言,煤气灯与电灯的交替,自来水和公共浴堂的普及,这些微小的技术变革,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 二、社会阶层的流动与边缘群像 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是流动的,阶层的更替伴随着旧有秩序的瓦解。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被忽略的边缘群体,展示社会阶层的张力与无奈。 我们关注那些“卖力求生”的人群:码头上装卸货的苦力、洋行的脚踏车夫、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以及在工厂里昼夜劳作的童工。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结构最直接的窗口。书中会引用当时报刊上关于劳资纠纷、工会萌芽的零星记载,展现底层民众在争取权益时的初期尝试与阻力。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与“小职员”群体的形成。随着新式教育的推广,大批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涌入政府机构、外国公司或新式学校,构成了庞大的文职阶层。他们是新旧思想交锋的产物,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在维持体面与现实困顿之间挣扎。他们的穿着打扮、阅读的书籍、热衷的话题,都折射出一种渴望现代却又根基不稳的身份焦虑。 同时,书中也会探讨旧有体制崩溃后,大量失业的“士绅”和“胥吏”如何适应新的生存法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投身于商界,一部分则依附于新兴的政治势力,其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那个时代“体面”消亡的缩影。 三、娱乐、风尚与公共空间的变迁 都市的活力,往往体现在其娱乐方式和公共活动中。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描绘清末民初城市文化空间的转型。 茶馆和酒楼不再仅仅是社交场所,它们成为了政治言论的温床、商业信息的集散地。本书会描述不同地域茶馆(如四川茶馆、北方茶馆)在引入新式报纸和时事讨论后,所扮演的“舆论场”角色。酒楼中的宴饮文化,如何承载着新旧士绅的应酬与较量,菜肴的更迭也反映着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此外,我们将探讨公共娱乐的兴起。除了传统戏曲之外,民间说书、相声的场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在专门的剧场或茶馆的固定时段。电影的出现,从最早的“西洋镜”到后来的故事片,如何迅速吸引了都市的目光,并成为一种新的大众消费。书中还会关注公园、游乐场的设立,它们如何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休闲空间”,以及这种空间在性别隔离和阶级划分上的复杂性。 四、社会治理与民间信仰的韧性 在政治权力更迭的背景下,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民间信仰的韧性,构成了另一层重要的社会景观。 本书关注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与传统“保甲”制度的消亡过程,分析新式警务力量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和遇到的阻力,以及市民对这种“新权力”的复杂态度。同时,消防队的建立、公共卫生的倡导,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制性的社会干预。 然而,在宏大叙事之外,民间信仰和习俗依然坚韧。庙宇的香火是否依然旺盛?逢年过节的祭祀活动如何在新时代的喧嚣中得以延续?本书会探究在科学与迷信、新知与旧俗并存的灰色地带,普通百姓如何寻求精神慰藉和秩序感。例如,对义庄、会馆等传统民间互助组织的变迁,揭示了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时,民间力量如何维持着社会的最低限度的稳定。 通过对这些细微而真实的市井图景的描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不那么聚焦于“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视角,而是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中国都市生活那股既迷茫又充满生机的底色。

用户评价

评分

“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这个书名就自带了一种宿命感和浓郁的怀旧气息。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黑白老照片里的身影,他们的妆容精致,眼神深邃,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民国时期,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峰,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艺人。这本书,在我看来,一定是对那个时代梨园界的一次深情回望。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去“发掘”这些“角儿”们。他们是舞台上的王者,但生活中是否也同样光鲜亮丽?还是说,他们也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与挣扎?我想,这本书会带我走进那些曾经辉煌的戏院,去感受当时的氛围,去聆听那些绕梁三日的唱腔。更重要的是,它会让我了解这些“角儿”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艺术成就,他们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有过家国情怀,为民族的命运担忧;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的艺术生命,奉献给了那个时代。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艺术精神的礼赞。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我脑海中立即涌现出那种旧上海的纸醉金迷,又或是北方小城的戏园子,在戏刚刚散场,观众依依不舍地离开,但那些角儿们的身影,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风采,却依然萦绕在空气中,久久不能散去。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些“角儿”们。他们是仅仅在舞台上光彩夺目,还是在台下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思想涌动,在这种背景下,梨园行当的伶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艺术追求,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新潮?他们的命运,是否也如他们所演的戏曲一样,充满了起伏跌宕?我尤其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讲述一些具体的伶人故事,比如他们是如何从小踏入梨园,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代名角,又如何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戏曲,更是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情。

评分

看到这本书名《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戏园子里锣鼓喧天,伶人们粉墨登场,一段段悲欢离合,一曲曲绝世唱腔。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梨园名伶。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戏曲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寄托情感、表达心声的载体。那些“角儿”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艺术,又如何在个人的命运与大时代的洪流中沉浮?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是否如同他们饰演的角色一样精彩绝伦?我想,这本书一定会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民国梨园的神秘之门,让我近距离地感受那些风华绝代的伶人,他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留给世间的余韵。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些鲜活的面孔,让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婉转的唱腔,看到他们身段的曼妙,感受到他们眼中的故事。民国,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梨园,一个承载着无数情感与艺术的舞台,这两者的结合,注定会是一场引人入胜的盛宴。我真心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这本书的时候,一股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民国,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代,而梨园,更是承载了无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想象着那些曾经在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角儿”们,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技艺和情感,征服了那个时代的观众。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揭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掩盖的细节,展现出伶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是艺术家,是时代的宠儿,但也可能只是在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的普通人。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会如何描绘他们在面对个人情感、家族责任,乃至国家危难时的选择。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曲终人未散”,暗示着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艺术生命力的不朽。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这些“角儿”们的热情、坚韧、才华,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爱恨情仇,仿佛他们就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有回响。

评分

“曲终人未散:民国梨园那些角儿”,光是听名字就有一种悠远而深沉的韵味。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戏园子,空气中弥漫着脂粉、烟草和一丝丝陈年桂花酒的香气。那些被誉为“角儿”的伶人,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带着不凡的气度。我猜这本书一定不会止步于对戏曲表演的简单介绍,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角儿们的人生百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民国,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的个人情感,是否都如同戏文一般,充满了戏剧性?他们是舞台上的璀璨明星,但在卸妆之后,又将面对怎样的现实?是家国情怀的挣扎,是个人命运的无奈,还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梨园行业的独特生态,包括他们师承门派的规矩,行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他们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复杂关系。同时,我也好奇作者将如何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将这些“角儿”们鲜活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让他们的艺术生命,真正做到“曲终人未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