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

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周刊》杂志社 著
图书标签:
  • 物质文明
  • 中国文化
  • 社会观察
  • 时代精神
  • 文化随笔
  • 散文
  • 历史
  • 哲学
  • 思考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23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105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4
字数:25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我们往往把礼赞与颂歌,更多地给予了精神文明,而同样,甚至是更多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物质文明的价值,却没有被充分认知。

如果说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梵·高的《向日葵》等等,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经典作品,那么,中华物典中的长城、故宫、毛公鼎、青花瓷、明式家具等等,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代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分别是“文明金字塔”的不同侧面,它们在两条轨迹上,分别推动着人类生活向美好的境界前进。

《新周刊》甄选100 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意在彰显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向经典以及创造经典的人们,致敬!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是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从文化礼制、艺术人文、空间营造、日常生活、潮流风尚五个方面,甄选出100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图文并茂展示中华历史文化,解析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进化。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录

序 Ⅰ

前言 001

中华好物,在生活里 002

“ 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009

壹·文化礼制

做人,需要一点仪式感 020

中国礼的演变史 028

礼的当代复兴 034

20 重器 038

韦力:藏书楼里藏文脉 063

马未都:经典是一种精神力量 070

郝明义:经典就像高墙,越过去便豁然开朗 073

袁硕:以自然科学的视角破解文化谜团 076

范晓榆:如何让一本古书宛若新生? 080

贰·艺术人文

中国人的艺术修为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089

20 重器 094

宋元山水趣味之变 119

范景中:回到传统,回到山水 123

杨小彦:不看几幅原作,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聊艺术 129

张子康:未来的经典须是今日的创新 134

邱振中:先破除旧的神秘,再书写新的神秘 137

雅昌高仿真复制研究室:下真迹一等 142

叁·空间营造

153 中国空间精神进化史

158 20 重器

183 冯原:中国人走出大院,住进小区

186 “ 梁陈方案”和中国营造学社:为建筑把脉,让空间发声

190 马岩松:最经典的东西是我们的传统

195 孙勇:过去玩榫卯,今天玩折扇

201 傅中望:我要把榫卯变成一种精神符号

肆·日常生活

212 哪个朝代的人最会生活?

218 20 重器

243 伊永文:中国人的市民生活始于宋代

250 唐代人教给我们的好生活

255 唐代人的海淘生活

260 张颐武:生活方式研究是对人类科学文明的整合

263 于丹: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

267 欧阳应霁:我是永远站在鸡蛋那一头的

270 方力钧:去景德镇烧一堆让人心疼的陶瓷

伍·潮流风尚

281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

286 20重器

311 孟晖:中国人要香起来

315 止庵:和时间里不灭的东西击掌相笑

324 彭敏:诗歌会改变你对命运的看法

328 梁珠:晒莨是门古老的手艺


前言/序言

  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引导人们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永远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符合时代的风采,这不仅是宣传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更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肩膀上承担的责任。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是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7 年国庆节,《新周刊》杂志以第500 期专题——《中华物典》为祖国庆生,专题分日常生活、文化礼制、艺术人文、空间营造、潮流风尚五大类别,甄选出100 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以创新视角,用古老的中华物质文明与新时代新生活多方面相结合来展示中华历史和文化。专题内容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中华物典》杂志专题现在经过重新整理、增添新的图文成书,它的出版与传播是当今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的社会倡导,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尝试。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受益,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是为序。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
  中华好物,在生活里
  文┃山鸡哥
  一丝一绣,一茶一瓷,一碗一箸,一爵一鼎,一雕一饰,一冠一袍,一阁一瓦,一檐一榫,一卷一碑,一笔一画,带着文明基因,至今活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中华文物,在中国各地,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里。
  中华好物,献给中华物质文明的赞美诗,在生活里。
  窥一斑,已深似海。
  没有人洞悉中华物质文明的全部内涵,没有人见证过中华物质文明的全部实物,没有人能历数中华物质文明的全部成果——写历代事、天下物、千年人杰的司马迁不能,中国历史上的400 多位帝王不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也不能;编《四库全书》的纪昀们不能,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们不能,1986 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不能;精于生活艺术的李渔和沈复不能,淘宝、天猫、京东、广交会的负责人不能,海关和国家统计局也不能。
  墓葬遗址还在不断被发现和开掘,考古学者还在“一带一路”上寻踪,流失的文物还在普查编目,公共展览络绎有来,古代的中华物质文明居然处于迭代更新的状态。
  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卖卖卖(贸易)第一大国和全球买买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大国,当代的中华物质文明正在超越民族性,与世界合体。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有自信走进西方文明的现场,鉴赏学习交流;今天的中国人也有了合适的时刻面对过往,读取中华物质文明的内存。
  作为历史,它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造物史,承载了中国人的生活秩序、审美情趣、礼仪制度和人文思想。作为遗产,它丰盛但支离破碎,被时光掩埋,被烧被毁被抢被盗,被人类之手所伤,至今未复合归整。作为营养,它能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开启记忆和灵感,并在全球化时代不迷失于“我是谁”。
  一丝一绣,一茶一瓷,一碗一箸,一爵一鼎,一雕一饰,一冠一袍,一阁一瓦,一檐一榫,一卷一碑,一笔一画,带着文明基因,至今活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中华文物,在中国各地,在全球47 个国家200 多座博物馆里;中华好物,献给中华物质文明的赞美诗,在生活里。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文明?
  什么是物质?就是一只不足半米高的瓷瓶,传到家里第六代,除了插花没别的用处。打算30元卖给文物商店,店员还价16元,结果18元成交。
  什么是物质文明?就是两年后,这只瓷瓶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用来祭天的皇家礼器,且全球仅存三件,这件最大最完美。身世与艺术价值揭晓之后,有藏家愿出3.4 亿元欲购而不得——现在此瓶摆在扬州博物馆,以国宝之姿供世人围观。
  物质有用,物质文明中的物质还有无用之用。李泽厚《美的历程》开篇即言: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书的命运
  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离不开什么?书。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汉字刻在甲骨、青铜器、碑石上,写在竹简、绢帛、纸张上,物质和精神表里如一。
  有个焚书的皇帝——梁元帝萧绎。他热爱文艺,搜罗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和无数法书名画。与西魏交战期间,他开坛讲《老子》。国灭成定局时,他亲手点火烧书,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输不起反而怪书。烧万卷书,溃万里路,那是公元555年。
  有个逃难的女子——宋朝词人李清照。她与丈夫赵明诚亲手整理的两千多卷碑刻金石拓本摹本、积攒的两万多件古籍图书和众多古董,一遇国难夫死,就命运多舛了。此前丈夫嘱咐“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她携万卷书,逃万里路,最终书还是“十去其七八”。那是公元1129年。
  有件几代人都没做完的事——摸清中文古籍的家底和下落。对总量估计超300 万册存藏海外的中文古籍,逐国逐家图书馆普查,编纂《海外中文古籍总目》,仿真影印,以资利用。行万里路,寻万卷书,这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17年仍在做的事。
  国家不幸,书亦不幸。能守护好文献典籍的时代,物质文明必有厚度。
  当代中国物质文明的厚度
  当代中国物质文明之丰富,多得令人信息疲劳的世界第一,可资旁证:
  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全球黄金产量第一大国,全球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全球家具出口第一大国,全球粮食、肉类、煤、钢铁和铜消费第一大国,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全球出境旅游客源和旅游花费第一大国,全球移动支付第一大国,全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第一大国,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第一大国,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第一大国,全球桥梁建设第一大国,全球152 米以上摩天大楼数量第一大国,全球专利第一大国,全球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全球大学生和大学教授数量第一大国,全球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第一大国,全球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第一大国,全球富豪财富增速第一大国,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第一大国,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第一大国……
  有人点评:大而不强,有量无质,弱国心态。的确,在此之前,中国当了一百多年的弱国,中国人一边承受“积贫积弱”的耻辱,一边前赴后继地救亡图存、变法图强,以实业兴邦、富国富民。放在十年前,以及更早的一百多年里,这些“全球第一大国”一项都轮不到中国。
  弱国心态可以知耻而后勇,大而不强可以继续做强,有量无质可以提高质量,后两者正是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使命。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提法,便是一种自知之明。
  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你对中国历史了解多少?钱穆提出的要求是:应该略有所知。
  但他对知者附加了一个条件:尤必附随一处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什么是温情和敬意?他解释: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以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以上出自《国史大纲》,出版于1940 年,彼时中国人正在为誓死不做亡国奴而抗战,需要警惕“偏激的虚无主义”和“一切诿卸于古人”。今天,中国国力上升,物质极大丰盛,需要警惕“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整理古籍和甲骨文、申报世界遗产、重拍古典文学名著、保护老建筑、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物展、教习传统工艺、收藏古玩,都附随了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是献给中华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而当代商品形象广告、当代大工程的纪录片,虽与历史无关,也是献给当代物质文明的赞美诗。
  大卫王的诗,交与伶长
  《旧约》中,很多赞美诗是“大卫王的诗,交与伶长”指挥吟唱。献给中华物质文明的赞美诗背后,谁是大卫王?谁是伶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大卫王。前者以保护人类共有的文明遗迹为己任,决定着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的评选,其实是决定着各国文明构成物的世界知名度。后者是中国最权威的文物鉴定咨询机构,为国鉴宝。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是大卫王。前者为物质文明找到新的物证,后者为物质文明的认知建立逻辑链条。
  500 强榜单上的企业和富豪榜上的企业家是大卫王。“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史记·货殖列传》)各企业推出的热销产品,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标配和当代物质文明的主流。
  大卫王很少,而伶长很多:消费产品厂商、博物馆长和讲解员、传媒人、公关人、广告人、广告代言人、销售人、论坛主持人、生活家、收藏家……他们引领着公众,一起赞美物质文明,接近美好事物,享受品质生活。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总结:“如果有谁说过中国文明是一种精神上的文明,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谎言制造者……在中国,精神的价值非但从未与物质的价值相分离,反而帮助人们尽情地享受自己命里注定的生活。”


《中华物典:献给物质文明的赞美诗》 这并非一本罗列清单的辞书,也不是一部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首献给中华物质文明的恢弘赞歌,是一次对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智慧与创造力的深情回溯。在这里,我们并非仅仅展示器物的形态,更试图挖掘它们背后蕴藏的文化基因、生活哲学以及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生命力。 想象一下,指尖拂过一件温润如玉的瓷器,那绝不仅仅是釉彩与胎体的结合,而是窑火千年淬炼出的匠心,是士大夫清雅品味的流露,是文人墨客挥洒诗意的载体。从粗陶的朴拙到青花的淡雅,从彩绘的繁复到珐琅的璀璨,每一件瓷器都讲述着一段尘封的故事,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品格与技术高度。它们是文明的琥珀,凝固了时光,也承载了民族的记忆。 再将目光投向那些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物件——一把木槌,一架织机,一枚铜钱,一盏油灯。它们或许没有金银的耀眼,没有玉石的温润,但却是构建我们物质世界的基石,是无数代人辛勤劳作与智慧结晶的证明。木槌的敲击声,是农耕文明的序曲;织机的穿梭,编织出锦绣华章,也承载了家庭的温暖与社会的繁荣;铜钱的流转,是商业的脉搏,是经济的血液;油灯的光晕,在夜色中点亮了无数个求索的夜晚,启迪了智慧的光芒。这些物件,是民族精神最朴实的显现,是中华文明最坚实的根基。 《中华物典》试图穿透物象的表层,触及那些深层的东西。它将审视古代工匠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杰作。它会探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器物制作上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融合,共同谱写中华物质文明的壮丽篇章。从黄河流域的陶器,到江南的水乡丝绸,从塞北的草原皮具,到岭南的精巧竹器,每一件物品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烙印,也共同汇入了中华文明的浩瀚江河。 本书将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由物质构筑的奇妙世界。我们将看到,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将泥土塑造成碗盏,将木石雕琢成家具,将金属冶炼成兵器与器皿。我们也将惊叹于古代中国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在器物的线条、色彩、纹饰中,注入了对自然、对宇宙、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寄托。从神话传说中的灵兽,到山水花鸟的写意,再到几何图案的秩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这不仅仅是对“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的洞察。每一个器物的诞生,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与匠心;每一个物件的流通,都牵扯着无数人的生活与情感;每一次材质的创新,都代表着人类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进步。通过这些物质的载体,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组织形态、经济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情感表达方式。一件嫁妆,承载的是家族的期望与新生命的开端;一件祭器,凝聚的是对神灵的敬畏与对祖先的追思;一件玩具,则折射出童年的纯真与社会的传承。 《中华物典》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与古人的一场心灵交流。它试图唤醒我们对身边寻常物件的尊重与珍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物质细节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它将激发我们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对民族智慧的自豪,以及对物质文明背后人文精神的体悟。 它是一首献给双手与头脑的赞歌,一曲致敬中华民族创造力与生命力的永恒乐章。让我们一同翻开这部《中华物典》,在物质的光辉中,品味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脉络,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物质,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器物,重新赋予了生命。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日常物件的描绘,比如一块古老的玉佩,在旁人看来或许只是陈列馆里的冰冷展品,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仿佛还温润地散发着主人生前的体温,诉说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他对于“物”的观察角度也十分独特。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和功能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工艺美学,甚至是人们的情感寄托。读到关于陶瓷的部分,我仿佛能闻到古老窑炉里烧制的焦香,看到匠人们在泥土上挥洒汗水,感受他们对手艺的执着与热爱。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物”,更是在讲述“人”和“文明”。那些静静躺在历史长河中的器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社会变迁、技术进步融于一体,让一本关于“物”的书,读出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中华物典》让我对“物质文明”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这个词有些空泛,似乎只代表着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具象、极其细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物质文明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更是那些在漫长岁月中,被无数双手触摸、打磨、使用的器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丝绸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它的起源和制作工艺,而是描绘了它如何穿越古今,连接东西方,如何在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手中流转,成为身份、地位、审美的象征。我仿佛看到了盛唐时期,车水马龙的长安城,丝绸是多么耀眼的存在,又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织女们在月光下辛勤劳作的剪影。这些细节,让丝绸不再是单纯的布料,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贸易和社会关系的复杂载体。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如此宏大的主题,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语言讲述出来。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叫绝,从一枚铜钱上的锈迹,到一把古剑上的划痕,都能被他赋予深厚的意义。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深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介绍性读物,可能充满了枯燥的数据和历史年份。然而,它所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如同温润的玉石,又似绵密的丝绸,缓缓流淌,将那些曾经沉默的器物,带到了我的眼前,仿佛一场盛大的物质展览。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物”的拟人化处理。他将每一件物品都赋予了灵魂,让它们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摆设,而是有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甚至自己的情感。比如,当他描述一把老式的秤时,我仿佛能听到它“咔嚓咔嚓”的声响,感受到它承载的公平与交易,也看到了无数家庭因为这把秤,而有了生活的依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物”,都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作者的文字,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通往物质文明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生命。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物品的描绘,变得生动而立体。 我记得关于古籍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纸张的材质和印刷技术,而是描绘了那些古籍在书房中的形态,它们泛黄的书页,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以及被翻阅时留下的痕迹,都诉说着书本与读者的深厚情谊。这种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传承,文化的延续,以及古人对于阅读的敬畏之心。 这本书让我明白,物质文明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人类情感、智慧、审美的凝聚。每一件器物,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作者的叙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腻的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微妙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别致,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物品分类来展开,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感性的方式,将各种“物”串联起来,构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物质文明画卷。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功底。他的文字,既有诗歌的韵律感,又有散文的流畅性。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词语,描绘出最丰富的意境。比如,在描述一件古老的铜器时,他不仅写出了它的历史,更写出了它在岁月中留下的斑驳印记,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沧桑。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跳出了日常生活的局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可能蕴含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可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关于“物”的盛宴,一场关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赞歌。

评分

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装帧还不错,内容比较简单,还不错。

评分

装帧还不错,内容比较简单,还不错。

评分

不错,新周刊的忠实读者。

评分

很好的书,快递很及时,很满意!

评分

特别喜欢这类型的书籍,很好看,会继续支持

评分

质量不错,价格便宜。

评分

哈可以 还可以 还不错

评分

头天买的第二天就到了真是太快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