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

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向东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艺术
  • 佛教图像
  • 中国美术史
  • 图像文化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 中国佛教
  • 文化史
  • 历史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49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20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图像文化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0
字数:47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通过中华图像文化史的研究,还原中华民族上万年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和精神历程,启发读者从人类视觉文明的角度来思考图像文化的重要价值。


本书的编著体现了可贵的创见性,在图像的生产场域、自身的构成场域和其社会传播场域所建构的语境中阐释图像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不足,不仅凸显了图像的文化史学价值,更为今后图像学研究开辟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学术路径。


内容简介

佛教图像自汉代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富有特色的中国文化背景中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是“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图书中的类型史之一,根据中国佛教图像大乘化、多样化、本土化的主要特点,从图像生产、构成、传播三大场域对中国佛教图像文化史作系统的解释和重构。本书主要包括“东汉、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图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图像”两大部分内容,前者分析了中国早期的佛教图像,后者则叙述了中国佛教图像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历程。通过对对佛教图像的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图像自身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作者简介

于向东:1972年6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佛教美术史、图像史领域研究。自2007年以来,完成国家教育部项目“五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美术的艺术成就”研究;完成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隋唐佛教图像与信仰研究”。


武利华:祖籍山东,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大学学历,中国汉画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杭州师院汉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大型学术期刊《中国汉画研究》编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委员会成员。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视觉叙事:从早期文明到宗教的勃兴》 本书并非对单一宗教题材的梳理,而是试图勾勒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视觉叙事传统,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轨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审美特质。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筑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视觉符号与图像体系。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意象 我们的探索始于史前时期。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如仰韶文化的鱼纹、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到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精炼而神秘的符号,我们看到的是先民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对生命繁衍的祈愿,以及早期宇宙观的萌芽。这些抽象而富有表现力的图形,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先民对世界朴素的理解和沟通的需求。它们是中华图像文化的最初密码,是后世丰富视觉表达的根基。 随后,我们进入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龙纹、凤纹等,以其狞厉之美和繁复的工艺,展现了王权的威严、宗教的祭祀活动以及对神灵世界的想象。这些纹饰不仅是精湛的工艺品,更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传递着统治者的权力象征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玉器的雕琢,则以温润的质感和精巧的造型,体现了礼仪的规范、道德的训诫以及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从具象的神话传说叙述,到象征性的宇宙秩序描摹,早期图像的内涵逐渐丰富和深化。 第二部分:秦汉的整合与图像的普及 秦汉时期,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图像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画像石、画像砖的兴起,将叙事性和生活化的题材引入了图像创作。从汉代的墓葬壁画,如马王堆汉墓的帛画,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这些图像不仅是记录,更是对生者世界的追忆和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展现了汉代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来世的期盼。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汉代铜镜、瓦当等日常器物上的图像。它们虽然形式多样,却同样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理念。汉代的图像,在吸收前代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写实性与故事性,为后世图像叙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部分:魏晋风流与士人精神的视觉呈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思潮。士人阶层对生命、自然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开始在图像中得以体现。我们将会探讨此时期的绘画,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其原作已不存,但可通过后世摹本和文献进行分析),以及墓葬壁画中出现的新的绘画风格和题材。 山水画的早期雏形,以及对人物神韵的刻画,都展现了此时期艺术家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佛教艺术的初步传入,也开始对中国本土图像体系产生影响,但本部分将侧重于其与本土士人精神的互动,而非佛教艺术本身的独立发展。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一时期,图像如何承载和表达士人阶层更为内敛、更为哲思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隋唐的辉煌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图像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宝库,当然会涉及,但我们将更侧重于其背后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其对世俗叙事的影响。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世俗生活场景被描绘在墙壁之上,其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吸收了西域的元素,同时又融入了汉民族的传统。 唐代人物画的巅峰,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以其生动的人物造型、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我们还将关注唐代金银器、陶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及诗歌、文学作品中对视觉形象的描述,探究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唐代辉煌的视觉文化。 第五部分:宋元的变革与图像的意境化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画的兴起,使得绘画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怀和表达意境。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分析其构图、笔墨以及所传达的哲学思考。花鸟画的精细写实,以及人物画的世俗化倾向,都展现了宋代图像在技法和题材上的深刻变革。 元代,虽然在政治上发生了更迭,但艺术上依然承袭了宋代的传统,并有所发展。我们关注元代画家的创作,以及他们如何继承和创新宋代的绘画语言。同时,我们也将注意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图像的表达方式和所承载的内容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结语:图像的生命力与未来的回响 贯穿全书的,是对图像作为一种“语言”的理解。它超越了文字的局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构建认知。从史前时代的朴素符号,到后来的复杂叙事,再到宋元时期意境的升华,中华图像文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文化、哲学思想深度互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通过视觉图像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传承文化的。我们相信,对这些丰富而深刻的视觉遗产的回顾与解读,不仅能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更能启发我们对当下视觉文化传播方式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图像叙事发展的想象。 本书的论述将以考古发现、传世文献、艺术史研究成果为基础,力求客观、严谨,并在分析中融入对图像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以期呈现一部丰富、生动、有深度的中华视觉叙事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图像资料,并且这些图像能够得到恰当的编排和清晰的标注。佛教图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宗教教义、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的重要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看懂”这些图像,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被创造出来、传播开来,并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和接受的。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讲解那些复杂的佛陀、菩萨的身份象征,比如观音菩萨的十八变,地藏菩萨的慈悲形象,还有那些象征着不同法力的罗汉。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佛教图像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工艺品等不同载体上的体现?这些不同形式的图像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佛教图像的博大精深。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未细读,但仅凭触感和视觉上的初步印象,就足以让我对其品质有了高度的期待。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翻页时沙沙的声响带来一种沉静而踏实的感觉,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书来说,是极好的载体。我特别留意到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鲜为人见的佛教图像资料,毕竟,图像是历史最直观的语言。我脑海中浮现出敦煌莫高窟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西藏布达利宫中那琳琅满目的唐卡,以及古代铜器、玉器上精美的佛像雕刻。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图像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线索。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解读图像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造型和装饰,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毕竟,图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缩影。这本书的厚度和精美的排版,都让我感到它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作品,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宏大而深邃的佛教图像研究领域。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息,让我感受到作者在佛教图像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力。虽然我只是一个对此领域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但从书的整体架构和初步浏览来看,它无疑是一部严谨而详实的著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佛教图像风格演变的梳理,因为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与本土文化进行着复杂的融合与创新,这种演变必然会在图像上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呈现这种融合的,比如,早期佛教图像中印度笈多风格的痕迹,是如何逐渐被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所吸收和改造的?到了唐代,佛教图像又为何会呈现出如此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景象?而到了宋元明清,佛教图像又呈现出怎样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本书能否提供清晰的脉络和独到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些演变背后的文化逻辑和艺术驱动力?我期待书中能够用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解答这些我一直以来都想探究的问题。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我相信这本书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扑面而来,金色的祥云纹样与深邃的蓝色背景交织,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我尤其喜欢书脊上的“佛教图像卷”这几个字,它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主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古老寺庙壁画、石窟造像、以及各种精美器物上承载着信仰与故事的图像。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我就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所震撼。从古代的早期佛教图像,到唐宋时期佛教艺术的鼎盛,再到元明清时期佛教图像的演变,似乎囊括了中国佛教图像发展脉络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那些耳熟能详的佛陀、菩萨、罗汉的形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对于那些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图像,我也充满了好奇,希望作者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智慧的佛教图像世界,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虔诚与艺术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佛教信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中国佛教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一直以来都对佛教图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好奇,但往往受限于资料的零散和研究的深度,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的可能性。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佛教图像进行严谨的分析,比如,图像的构图、色彩、线条、以及人物的姿态和表情,都蕴含着怎样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信息?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佛教图像发展图景。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佛教图像的传播路径,例如,它是如何从印度传入,又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让我感受到佛教图像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我反复翻阅、从中汲取养分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