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中华图像文化史的研究,还原中华民族上万年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和精神历程,启发读者从人类视觉文明的角度来思考图像文化的重要价值。
本书的编著体现了可贵的创见性,在图像的生产场域、自身的构成场域和其社会传播场域所建构的语境中阐释图像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史学研究领域的不足,不仅凸显了图像的文化史学价值,更为今后图像学研究开辟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学术路径。
佛教图像自汉代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在富有特色的中国文化背景中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是“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图书中的类型史之一,根据中国佛教图像大乘化、多样化、本土化的主要特点,从图像生产、构成、传播三大场域对中国佛教图像文化史作系统的解释和重构。本书主要包括“东汉、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图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图像”两大部分内容,前者分析了中国早期的佛教图像,后者则叙述了中国佛教图像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历程。通过对对佛教图像的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图像自身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于向东:1972年6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佛教美术史、图像史领域研究。自2007年以来,完成国家教育部项目“五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美术的艺术成就”研究;完成东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隋唐佛教图像与信仰研究”。
武利华:祖籍山东,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大学学历,中国汉画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研究员,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杭州师院汉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大型学术期刊《中国汉画研究》编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委员会成员。
韩丛耀:南京大学历史系/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图像传播学者。曾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教学成果二奖,两次获得中国个人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中国影像史”丛书、“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主编。
刚拿到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还未细读,但仅凭触感和视觉上的初步印象,就足以让我对其品质有了高度的期待。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翻页时沙沙的声响带来一种沉静而踏实的感觉,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内涵的书来说,是极好的载体。我特别留意到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鲜为人见的佛教图像资料,毕竟,图像是历史最直观的语言。我脑海中浮现出敦煌莫高窟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西藏布达利宫中那琳琅满目的唐卡,以及古代铜器、玉器上精美的佛像雕刻。我想象着书中会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图像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线索。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解读图像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造型和装饰,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以及当时的审美情趣。毕竟,图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缩影。这本书的厚度和精美的排版,都让我感到它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作品,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宏大而深邃的佛教图像研究领域。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学术气息,让我感受到作者在佛教图像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力。虽然我只是一个对此领域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但从书的整体架构和初步浏览来看,它无疑是一部严谨而详实的著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不同时期佛教图像风格演变的梳理,因为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与本土文化进行着复杂的融合与创新,这种演变必然会在图像上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呈现这种融合的,比如,早期佛教图像中印度笈多风格的痕迹,是如何逐渐被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所吸收和改造的?到了唐代,佛教图像又为何会呈现出如此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景象?而到了宋元明清,佛教图像又呈现出怎样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本书能否提供清晰的脉络和独到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些演变背后的文化逻辑和艺术驱动力?我期待书中能够用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解答这些我一直以来都想探究的问题。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我相信这本书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评分拿到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佛教图像卷 上》,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图像资料,并且这些图像能够得到恰当的编排和清晰的标注。佛教图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宗教教义、历史记忆和文化信仰的重要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看懂”这些图像,理解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被创造出来、传播开来,并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和接受的。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讲解那些复杂的佛陀、菩萨的身份象征,比如观音菩萨的十八变,地藏菩萨的慈悲形象,还有那些象征着不同法力的罗汉。此外,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佛教图像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工艺品等不同载体上的体现?这些不同形式的图像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认识和理解中国佛教图像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扑面而来,金色的祥云纹样与深邃的蓝色背景交织,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我尤其喜欢书脊上的“佛教图像卷”这几个字,它精准地概括了本书的主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古老寺庙壁画、石窟造像、以及各种精美器物上承载着信仰与故事的图像。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我就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所震撼。从古代的早期佛教图像,到唐宋时期佛教艺术的鼎盛,再到元明清时期佛教图像的演变,似乎囊括了中国佛教图像发展脉络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那些耳熟能详的佛陀、菩萨、罗汉的形象,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对于那些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图像,我也充满了好奇,希望作者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智慧的佛教图像世界,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虔诚与艺术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佛教信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中国佛教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一直以来都对佛教图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好奇,但往往受限于资料的零散和研究的深度,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的可能性。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佛教图像进行严谨的分析,比如,图像的构图、色彩、线条、以及人物的姿态和表情,都蕴含着怎样的宗教意义和文化信息?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佛教图像发展图景。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佛教图像的传播路径,例如,它是如何从印度传入,又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让我感受到佛教图像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我反复翻阅、从中汲取养分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