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家训 树家风——自古齐家即有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守家训 树家风——自古齐家即有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海生 著
图书标签:
  • 家风家训
  • 传统文化
  • 家庭教育
  • 中华文化
  • 修身养性
  • 国学经典
  • 文化传承
  • 伦理道德
  • 人生智慧
  • 齐家治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74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5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重视挖掘传统家训、家风对培育和塑造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的文化功能等。

☆ 注重说理与例证相结合,以具体事例阐释理念价值,特别是名人故事,具有感染力。


内容简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重家教、守家规、树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优良家训、家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作者立足于传承优良家训、树立优良家风的角度,对其蕴涵的立身、治家之道,从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友爱兄弟、亲邻睦邻、教子有方、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尤其重视传统家训、家风对培育和塑造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的文化功能等现代价值的挖掘。本书说理透彻,语言生动,值得一读。 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社区(乡村)文明读本”系列之一。

作者简介

周海生,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文献、家族文化研究,著有《嘉祥曾氏家族文化研究》《嘉祥曾氏家风》《历代<孝经>序跋题识》《孝德诠解》等。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百善孝为先

一、孝为立身之本 | 002

1.善事父母为孝 | 002

2.仁爱始于孝亲 | 005

二、诚敬存心做孝子 | 008

1.孝亲尽心 | 009

2.孝敬第一 | 013

3.顺亲为大 | 018

4.谏亲从义 | 022

5.丧祭遵礼 | 026

三、敦崇孝道育家风 | 034

1.大孝尊亲 | 035

2.立孝齐家 | 039

第二章 教子以义方

一、立足家庭育品德 | 044

1.家教先训幼冲 | 044

2.志当存高远 | 048

3.要好儿孙必读书 | 050

4.明人伦以“养正” | 053

5. 家教以品行为先 | 056

二、宽严有度立规矩 | 059

1. 教子当知“爱养” | 060

2.慈母多败儿 | 063

3.无规矩不成方圆 | 066

三、言传身教树典范 | 072

1. 立言垂训教子孙 | 073

2.以身作范树榜样 | 078

第三章 择德以结婚姻

一、夫妇为人伦之始 | 086

1. 择配首重德 | 086

2.婚姻须遵礼 | 093

二、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 099

1.一室之内和且敬 | 100

2. 家和贵在妇之贤 | 106

第四章 兄弟同心即宜家

一、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 116

1.兄弟如手足 | 116

2.患难相顾 | 121

3.笃兄弟为世所难能 | 124

二、敦亲择邻慎交游 | 130

1.笃宗族以昭雍睦 | 131

2.逊让敦睦邻 | 137

3.保家莫如择友 | 143

第五章 国之本在家

一、家庭蕴育,人格养成 | 149

1.家:人格养成的课堂 | 150

2.家训:流传千年的家教智慧 | 154

二、淳正家风,家国兴盛 | 159

1.树家风,正源头 | 160

2.好家风撑起文明新风尚 | 165


精彩书摘

家训:流传千年的家教智慧

在中国人心目中,家、国是一体的,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治国必先齐家,这是古人从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治国有国法,齐家有家训。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家训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罗国杰先生在《〈中国家训史〉序言》中说:“其内容之丰富、涉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中所没有的。”传统家训不仅名称多种多样,如家诫、家范、家箴、世范、家规、族规、祠规,等等,而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起居、言语举动、婚姻、教子、治家、丧葬、交游、为官、置祭田、立宗祠等,就各个历史时期而言,尽管家训的内容各有侧重,但都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损益、充实,对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古人对于家训、家规的教化功能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家规》中说:“家有训诫犹国有律令也,赏罚不可弛于国,劝惩顾可缓于家乎!族中子姓繁昌,贤愚不等,欲正其举动,当有道以一其行,欲端其习尚,当有道以一其情,故水无堤防则其流无止极,马无衔辔则其行无轨度。”安徽桐城《毛氏家规》也说:“家规者,即纲常之散著者也。一家犹一身也,一家遵行一家治矣;天下犹一家也,天下遵行天下治矣。”而湖南新化奉氏在1935年制定的《奉氏总族约会细则》,更体现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其中说:“我国近日人心涣散,鱼肉相残,谈国事者莫不以团结国体、精诚合作为前提。但声浪弥高,卒难收克全效果”,故而提出创办族约,“不特因以昭雍睦、化刁悍而禁非为,亦聊以为国家尽份子而辅不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坚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日救亡斗争。面对民族危亡,将团结救国的内容写入家训,无疑给传统家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新发现的清华简中有周文王遗命武王的《保训》,这篇三千多年前文王对武王的教诫,应该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家训。“家训”一类的著作,较早而集中地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制订,主要基于礼教、教化、国法三个原则。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传统家训大多以此作为制订家训的理论支撑,突出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和睦乡邻、勤俭节约、各安生理等儒家教化思想,同时也告诫子孙遵守国法,急赋税,清漕运,使家训与国法相辅相成。

颜之推曾说:“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颜氏家训·序致》)家训凝聚着祖先治家的智慧,蕴含了父母教子的心得,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但其主要内容不外乎睦亲治家、教子立身、勤俭持家、处世之道等方面。

在传统社会的家庭内部,孝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不孝是最大的罪恶。历代家训从寥寥百字的精悍短篇,到洋洋万言的鸿篇巨制,无一例外地将孝顺父母、敦睦亲族置于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视之为家庭兴旺发达的保障。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提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固接而家道昌隆,此不必卜之气数也。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人人凌竟,各怀所私,其家之败也,可立而待。”与敦崇孝道相联系,家训亦强调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妯娌相亲对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由于子孙们担负着延续家族、光宗耀祖的重任,所以家训都把教育家人子弟立身修德作为“齐家”的重中之重,反复强调。谆谆告诫子弟励志勉学,“明道理,做好人”(《孝友堂家训》),“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者”(《袁氏世范》)。总之一句话,在家为孝子,许国为忠臣。不忠不孝,就是家族的不肖子孙。

当然,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耕社会,家训历来耕读并重,强调治生之道。品德教育是子女立身之本,治生技能则是子女谋生之道。颜之推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清代学者张履祥也宣称:“治生以稼穑为念,舍稼穑无可为生者。”(《颜氏家训·治家》)不仅如此,他还把从事农业劳动视为兴礼仪、正人心的根本:“能稼穑,则可无求于人;无求于人,则能立廉耻。知稼穑之艰难,则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则能兴礼让。廉耻立,礼让兴,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矣。”(《训子语》)

重视农耕,勤俭持家自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历览古今,未有勤俭而不兴,侈惰而不败者。因此,勤俭可以说家训恒久不变的训条。《朱子治家格言》告诫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姚舜牧《药言》也强调:“居家切要,在勤俭二字。”孙奇逢曾问儿子:“居家勤俭,孰为居要?”一个儿子答:“勤非俭,终年劳瘁,不当一日之侈靡。《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似俭尤要。”一个儿子说:“一生之计在勤,一年之计在春,一日之计在寅。治家、治国、治身、治心,道岂有先于此者乎?似勤尤要。”孙奇逢听后,不无慨叹地说道:“二者皆要,尤要在克勤克俭之人耳。”(《孝友堂家训》)勤以开财之源,俭以节源之流;勤可以丰家,俭可以长久。要想家庭兴旺,勤、俭缺一不可。士不勤则学问不博,农不勤则衣食不给,工不勤则艺术不精,商不勤则货物不广。但是,“勤”还须有“俭”相辅,否则,一入奢侈,浪费无节,即使家财巨万,也会立见消败。

针对社会上不思经营生理而袖手怨贫、不能勤俭节用而背义生财的不良现象,宋代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全篇十四条,专讲“治生之道”,他认为士、农、工、商“治生”的意义不同: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但是,士为四民之首,尤其应当作表率。他提出,“治生”的基本精神就是勤和俭。他说,治生要勤,每日起早,凡生理所当为者,须及时为之,“若有因循,今日姑待明日,则费事损业,不觉不知,而家道日耗矣。且如芒种不种田,安能望有秋之多获?勤之不得不讲也。”同时,治生也要俭,他认为俭是守家第一法:“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盈余,毋使仓有告匮。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而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像叶氏这样专门论述“治生之道”的家训著作,还有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张英的《恒产琐言》等,这在中国家训史上也是一个突出的亮点。

一个家庭、家族要能自立于社会并获得长远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外人、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家训也非常注意对子弟传授处世之道,比如尊长上、崇信实、隆师友、慎交游、恤孤寡、和邻里、毋倚势、戒争讼、释仇忿、禁窝窃,等等,提倡恭敬谦逊,以礼待人;见利思义,乐善好施;洁身自好,慎独自律;见贤思齐,比德迁善;处世公正,赤诚无私;鞠躬尽瘁,尽忠报国。如此种种,都是家训一再强调的处世要义。

寓教于家庭生活,寓教于亲情感化,是家训的显著特征。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鼓励,子女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使得家训贯穿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亲情化教育。《颜氏家训·序致》就说:“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教谕。”小兄弟之间偶尔打架,你给他讲尧舜的大道理,还不如自家妻子的规劝诱导管用。所以,家训在论及治家的道德要求时,总是强调家长以身作则、正身率下。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就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在家长的示范带动下,在日常生活中,磨砺孩子的节操品行,就能习惯成自然,迁善改过,日新又新。

传统家训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局限性。传统家训虽不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传统家训所依托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架构和政治体制的消失,“并不意味与之相结合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传承优良家训,去芜存菁,不但对今天的家庭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涵养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家训:智慧的传承与品格的塑造》 家,是生命的起点,是精神的港湾,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先贤,将治家之道凝练成宝贵的家训,世代相传,润物无声,成为家族屹立不倒的精神基石。 本书并非为您呈现一本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带领您走进中国传统家训的深邃世界,去感受那些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文字,去领略古人如何以身作则,如何以德育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塑造一个家族的品格与风范。 我们将从家训的源头说起。追溯到上古时期,那些朴素的道德准则如何萌芽;探寻到先秦诸子,儒释道思想如何融入家训的精髓,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您会看到,家训并非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对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指南。 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家训,例如: 《颜氏家训》:这位北齐的文学家,以其切身体验和深刻洞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读书、做人、治家、交友的诸多宝贵箴言。他既有对世事的洞明,也有对亲情的珍视,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为人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严谨教诲。我们将细致解读颜之推如何看待子孙的教育,如何看待家族的兴衰,以及他所倡导的那些至今仍具现实意义的生活智慧。 《朱子家训》: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为后世家族留下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使洁净,毋得嬉闹”这样的日常劝诫。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容却包罗万象,从早起时的行为规范,到待人接物的礼仪,再到勤俭持家、孝敬长辈的原则,无一不体现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理学思想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深入剖析朱子家训的每一个字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治家理念,以及为何它能跨越千年,依然被奉为圭臬。 《曾国藩家书》:近代名臣曾国藩,以其丰富的治军经验和深厚的个人修养,在给子孙的家书中,留下了大量关于读书、用人、处世、守业的真知灼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份封建官僚的内部交流,更是对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有担当的读书人、军人、父亲的生动注解。我们将从这些家书中,挖掘曾国藩如何看待知识的重要性,如何要求子孙保持谦逊和勤奋,以及他对于家族传承的深切忧虑与期盼。 除了以上这些著名的例子,我们还将触及其他如《范氏族规》、《袁氏世范》等,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家族的家训,展现家训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本书不仅是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 家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人生观的? 在现代社会,家训还有意义吗? 我们如何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失传统的美德? 如何将家训的精神融入现代家庭教育? 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将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摒弃晦涩难懂的古文,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和阐释。每一篇家训的解读,都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尝试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探讨家训中的某些原则和方法,是否依然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 您将在这里看到: 关于读书与学习的智慧: 如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从书中汲取养分,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关于修身与品德的教诲: 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如何涵养内在的德性,如何约束自己的欲望。 关于家庭与孝道的传承: 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关爱子女,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于勤俭与节约的美德: 如何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如何避免奢侈浪费,如何通过勤劳创造财富。 关于待人与处事的原则: 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信守承诺,如何保持谦逊与宽容,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阅读本书,您会发现,家训并非是陈旧的遗物,而是历久弥新的人生指南。它关于如何做人,关于如何生活,关于如何安身立命。它鼓励我们回归家庭,审视自我,传承那些真正宝贵的东西。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寻求家庭教育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的读者。它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一次重塑家庭价值观的深刻体验。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在古人的智慧中,寻觅属于我们自己的家风传承之道,共同浇灌出更加美好的家庭与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守家训 树家风》,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它会是一本能够陪伴我、启发我的书。书名中的“自古齐家即有方”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它暗示着,古人早已为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治理家庭,而这些方法,在漫长的岁月中依然闪耀着光芒。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这些“方”。是具体的家规、家训的解读,还是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家庭沟通、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指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空泛的道理。毕竟,理论再好,如果不能落地,就只是一纸空文。我更希望它能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家风。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帮助我找到那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在我的家庭中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就被它质朴的书名吸引了:《守家训 树家风——自古齐家即有方》。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仿佛能听到古人温厚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我一直觉得,一个家庭的风气,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基,稳固了才能枝繁叶茂,才能荫蔽后代。而家训、家风,便是这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外在的成就,却似乎忽略了内心最柔软、最根本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现,恰似在嘈杂的世界里,提供了一个静心回望、沉淀自我的契机。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重新审视“家”的意义,学习古人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落地生根,滋养出真正有力量、有温度的家风。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家书,承载着前辈的嘱托与期盼,指引着我们如何更好地守护和传承那份珍贵的家庭纽带。

评分

对于“家风”这个词,我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和向往。它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更是潜移默化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切中了我的需求。我一直想了解,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家庭,是如何在严谨的家规家训下,培养出无数才俊的?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又有哪些借鉴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风案例,让我们看到家风的多样性与共性。或许,它会讲述一些名人的家训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或许,它会分析一些家族衰败的原因,让我们警醒;或许,它会提供一些构建健康家风的原则和方法,让我们有迹可循。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宝贵的参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家风的重要性,并为我的家庭树立起一面有价值的旗帜。

评分

这本书的定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喜。这意味着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更易于接受、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家”这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单元中。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讲述古人如何通过家训、家风来教育子女、凝聚亲情、影响社会。我想象着,它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引导我理解孝道、仁爱、诚信、勤俭这些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中的实际运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所淹没,而这本书,我相信会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帮助我梳理和构建自己家庭的价值体系。它不仅仅是为了“读”,更是为了“用”,为了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际行动,塑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代代相传。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为我的孩子构建一个坚实的心灵港湾。而“家风”的建设,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题目《守家训 树家风——自古齐家即有方》,让我瞬间觉得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关于“守”,更是关于“树”,意味着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将“家训”与“家风”有机地结合起来?家训是具体的文字,而家风则是无形的影响。我想象,书中会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生动地阐释家训如何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家风,又如何通过家风来巩固家训的价值。它会不会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家庭的“家训”是什么?我们想要塑造什么样的“家风”?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路径,比如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和践行孝道、诚信、勤俭等传统美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家风的教育,让这些古老的智慧,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基石,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守”住这份珍贵的家业,并“树”立起属于自己的良好品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