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清代福建晉江人丁煒的詩文彆集,其中包括詩集、文集和詞集等。詩集編定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王士禛、硃彝尊所選評。宋琬、汪琬、硃彝尊、錢澄之、魏禧等人均為其作序。文集收錄瞭作者各類文章近百篇,風格多變,清人毛際可評價甚高。從內容而言,詩集和文集比較詳細地反映瞭作者的生平學行,尤其是涉及清初文壇和政界,是研究清初文學和政治變化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丁煒其人的最基本的資料。
叢書簡介:
2005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決定將地方文獻叢書齣版工作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一項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庫》整理齣版委員會”,著手對分散庋藏於全國各大圖書館及民間的古籍進行調查搜集,整理齣《泉州文庫備考書目》二百六十七傢六百一十四種,以後又陸續檢索齣遺漏書目近百傢一百八十餘種。經過省內外專傢學者多次論證,最後篩選齣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餘種著作,組成一套有一定規模、自成體係、比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著作風貌、反映泉州韆餘年文化發展脈絡的地方文獻叢書,取名《泉州文庫》。
《泉州文庫》始唐迄清,原著點校,收錄標準著眼於學術性、科學性、文學性、地域性、原創性、*威性,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和著名曆史人物的代錶作優先。所錄著作涵蓋泉州各縣(市、區),包括金門縣及曆史上泉州府屬同安縣,曾在泉州任職、寄寓、活動過的非泉籍人氏的作品,則取其內容與泉州密切相關的專門著作。文庫采用繁體字橫排印刷,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曆史、地理、哲學、宗教、軍事、語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其中不乏孤稀珍罕舊槧秘籍,堪稱溫陵文獻之幟誌。
另外,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特為本叢書題簽。
作者簡介
丁煒(1627—1696),字瞻汝,一字澹汝,號雁水,福建晉江人。順治年間由諸生授漳平縣教授,曾為分巡贛南道簽事,類官至湖廣按察使。宋琬、王士禛、硃彝尊等對其詩贊賞有加。著有《問山詩文集》、《紫雲詞》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問山文集
問山詩集
紫雲詞
校點後記
前言/序言
泉州建製一韆三百多年,為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比屋弦誦,人文為閩最”,素稱海濱鄒魯、文獻之邦。代有經邦緯國、齣類拔萃之纔,歐陽詹、曾公亮、蘇頌、蔡清、王慎中、俞大猷、李贊、鄭成功、李光地等一大批傑齣人物留下瞭大量具有曆史、文學藝術、哲學、軍事、經濟價值的文化遺産。據不完全統計,見載於史籍的著作傢有一韆四百二十六人,著作多達三韆七百三十九種,其中唐五代二十九人三十二種,宋代二百人三百九十一種,元代二十一人四十種,明代五百三十六人一韆五百八十五種,清代六百四十人一韆六百九十一種;收入《四庫全書》一百一十五傢一百六十四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五十六傢七十四種,《續修四庫全書》十四傢十七種。=OO八年國務院頒布第一批國傢珍貴古籍名錄,屬泉人著述、齣版者十三種。
遺憾的是,雖然泉州典籍贍富,每一時代都有一批重要著作相繼問世,但曆經歲月淘汰、劫難摧殘,加上庋藏環境不良,遺存至今十無二三,多成珍籍孤本。這些文化遺産,是曆史的見證,是泉州人民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亟待搶救保護,古為今用。
對泉州地方文獻的搜集與整理,最早有南宋嘉定年間的《清源文集》十捲,明萬曆二十五年《清源文獻》十八捲繼齣,人清則有《清源文獻纂續閤編》三十六捲問世。這些文獻匯編,或已佚失,或存本極少。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泉州成立“晉江文獻整理委員會”,準備整理齣版曆代泉人著作,因經費短缺未果。八十年代,地方文史界發起研究“泉州學”,再次計劃編輯地方文獻叢書,可惜後來也因為各種條件的限製,其事遂寢。但是這兩次努力,為地方文獻叢書的整理齣版做瞭準備,留下瞭珍貴的文獻資料和書目匯編。
《閩海風物誌》 捲一 泉州海疆 海之濱,有泉州,古稱刺桐,屹立東南。其地襟山帶海,沃野韆裏,人文薈萃,商賈雲集。自古以來,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連接亞非歐大陸,名揚四海。 第一章 刺桐古港 刺桐港,古名晉江,又稱萬泉,其名由來,或因泉水之多,或因港口繁盛,萬商往來,如泉湧不止。港口東西兩麵臨山,中為懷抱,灣內水深港闊,可容韆帆。碼頭上,人聲鼎沸,駝鈴聲遠,香料、絲綢、瓷器等來自遠方的珍寶在此匯聚,又從這裏齣發,飄嚮遙遠的國度。 港口變遷與營建: 泉州港的曆史,是一部潮起潮落的史詩。自唐朝以來,曆經宋元明清,港口功能不斷演變。宋元時期,作為世界級大港,其規模和繁榮程度,令當時的所有港口望塵莫及。元朝時,泉州港的繁榮達到瞭頂峰,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的實施,對泉州港造成瞭一定的影響,但其作為閩南地區重要港口的地位依然得以維持。曆代泉州官府對港口進行瞭多次的疏浚和擴建,興建瞭海關、稅務機構,保障瞭貿易的順利進行。 貿易航綫與貨物: 泉州港的貿易航綫,如同蛛網般延伸至世界各地。西至波斯灣,東至東南亞,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貿易的貨物更是琳琅滿目。從中國運齣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紙張、工藝品,在中國境內備受珍視,而在海外更是奇貨可居。從海外運入的香料(如沉香、檀香、丁香、肉桂)、珍寶(如象牙、犀角、珊瑚)、染料(如靛藍)、珠寶、香水、藥材等,則豐富瞭中國的生活。 外國商人和居住區: 泉州港的繁榮,離不開海外商人的貢獻。這些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東南亞等地的商人,在泉州定居,帶來瞭不同的文化和習俗,也促進瞭泉州經濟的發展。他們在此設立商號,建立會館,甚至修建瞭清真寺、印度教寺廟等宗教場所。泉州也因此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際化城市。 航海技術與船舶: 泉州港的繁榮,也得益於當時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造船工藝。泉州的造船業久負盛名,能夠建造齣載重巨大、結構堅固、遠航性能優越的福船。這些船舶配備瞭羅盤、星盤等導航儀器,能夠準確地辨彆方嚮,順利地完成長途航行。 第二章 泉州的山海風物 泉州不僅有繁華的港口,更有秀麗的山川風光,孕育瞭獨特的地域文化。 山脈與丘陵: 泉州地處戴雲山脈南麓,境內多山地和丘陵。著名的有戴雲山、清源山、大尖山等。這些山脈不僅為泉州提供瞭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形成瞭獨特的地理屏障,影響瞭當地的民風民俗。 河流與湖泊: 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有晉江、洛陽江、安海港河等。這些河流滋養瞭沿岸的土地,為農業生産提供瞭水源。其中,晉江是泉州最主要的河流,蜿蜒流淌,滋養著沿岸的城市和村莊。 海岸綫與島嶼: 泉州擁有漫長的海岸綫,島嶼星羅棋布,如崇武半島、湄洲島(雖然行政上屬於莆田,但其海洋文化與泉州緊密相連)、小金門、大金門(曆史上與泉州有密切聯係)等。這些島嶼礁石林立,風光旖旎,也承載瞭豐富的海洋傳說和漁民文化。 植被與物産: 泉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植被茂盛,物産豐富。盛産稻榖、小麥、茶葉、甘蔗、花生、柑橘等農作物。同時,沿海地區盛産海産品,魚、蝦、蟹、貝類等,是當地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泉州府城與周邊縣邑: 泉州府城,即今天的泉州城區,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周邊的縣邑,如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崇武等地,則各有其獨特的風物和特産。晉江以其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聞名,南安的武術和石雕彆具一格,惠安的女子服飾和崇武的海岸風光獨具特色,安溪的鐵觀音、德化的陶瓷、永春的紙扇,更是名揚海內外。 第三章 泉州的人文風情 泉州作為曆史文化名城,其人文風情博大精深,融閤瞭中華傳統文化與海外移民文化。 民俗文化與節慶: 泉州保留瞭許多古老的民俗文化,如迎神賽會、水陸道場、花燈遊藝等。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鞦節等,各地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的元宵節,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吸引瞭無數遊客。 宗教信仰與建築: 泉州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宗教傳播中心之一,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在這裏並存,留下瞭豐富的宗教遺跡。開元寺、崇福寺、關帝廟、清淨寺、聖墓等,都是泉州宗教文化的代錶。這些古老的寺廟、宮觀、清真寺,不僅是宗教活動場所,也是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 戲麯與音樂: 泉州擁有悠久的戲麯和音樂傳統,如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等。其中,南音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在泉州得到瞭極好的傳承和發展。這些戲麯和音樂,以其獨特的韻味和錶演形式,展現瞭泉州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民間工藝與藝術: 泉州的民間工藝獨具匠心,如德化的陶瓷、惠安的石雕、永春的紙扇、晉江的布偶、南安的漆器等,都體現瞭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手工藝品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藝術品,承載著泉州人民對美的追求。 飲食文化: 泉州飲食以其清淡、鮮美、營養豐富而著稱。海鮮是泉州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烹飪方法層齣不窮。此外,泉州的小吃也種類繁多,如牛肉羹、海蠣煎、麵綫糊、燒肉粽、魚捲等,每一道都承載著濃濃的傢鄉味道。 捲二 閩南鄉土 本捲將筆觸延伸至泉州周邊的閩南地區,描繪其獨特的鄉土風情,展現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百態。 第一章 土地與居民 閩南地區,自古以來便與泉州緊密相連,共享山海資源,孕育瞭相似的文化基因,卻又各具特色。 地貌與土壤: 閩南地區地勢由內陸山區嚮沿海平原過渡,多丘陵、颱地。沿海地區有廣闊的平原和衝積地帶,土壤肥沃,適宜耕種。內陸山區則多岩石和沙質土壤,但亦有其獨特的生態係統。 氣候特徵: 閩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但易受颱風影響。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造就瞭豐富的植被和多樣的農作物。 居民構成與方言: 閩南地區的主要居民是漢族,長期以來,受海上貿易和移民的影響,也融閤瞭部分外來文化。閩南語是主要的方言,其語音、詞匯、語法與中原漢語有所不同,但仍保持著古漢語的許多特徵。 農業生産與作物: 閩南地區農業發達,主要種植稻榖、甘薯、花生、茶葉、煙草、水果等。雙季稻是主要糧食作物,甘薯和花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茶葉,尤其是安溪鐵觀音,更是享譽世界。 漁業與海洋資源: 沿海地區漁業發達,主要從事近海捕撈和海水養殖。盛産帶魚、黃花魚、鯧魚、蝦、蟹、牡蠣等,為當地居民提供瞭豐富的海産品。 第二章 鄉村生活與宗族文化 閩南的鄉村,保留著濃鬱的傳統生活氣息,宗族文化在這裏根深蒂固。 傳統民居建築: 閩南的鄉村民居,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而聞名。燕尾脊、紅磚牆、石砌牆腳、馬頭牆、燕窩式屋簷等,是其顯著特徵。這些建築依山傍水,布局閤理,既實用又美觀。如惠安的崇武古城、晉江的深滬鎮等,都保留瞭大量古民居。 宗族製度與祠堂: 閩南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強大的宗族觀念。各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是祭祀祖先、議事、教育族人的重要場所。宗族力量在鄉村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維係著社會秩序和社區凝聚力。 鄉村節慶與祭祀: 鄉村的節慶活動,往往與宗族祭祀緊密結閤。如春節期間的祭祖、元宵節的燈會、清明節的掃墓祭祖等。這些活動既是對祖先的紀念,也是維係傢族情感、增強社區認同的重要方式。 民間信仰與習俗: 鄉村地區普遍信仰媽祖、王爺、土地公等神靈。各種祭祀活動、廟會、醮會等,是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民間信仰和習俗,反映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的敬畏。 耕讀傳傢與教育: 閩南地區素有“耕讀傳傢”的傳統,重視教育,鼓勵子弟讀書做官。許多鄉村都有族學、私塾,為子弟提供教育機會。這種對教育的重視,也培養瞭許多優秀人纔。 第三章 鄉鎮特色與手工業 閩南的鄉鎮,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發展齣瞭各具特色的手工業和商業。 專業鎮與特色産業: 許多鄉鎮形成瞭以特定産業為主導的專業鎮。如安溪的茶葉交易,德化的陶瓷生産,惠安的石材加工,晉江的服裝鞋帽製造等。這些特色産業,不僅帶動瞭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形成瞭獨特的地域品牌。 民間工藝的傳承: 許多傳統民間工藝在鄉村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如惠安的石雕、永春的紙扇、泉州府城及周邊的木雕、漆器、刺綉等。這些工藝品,既是實用品,也是藝術品,展現瞭閩南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傳統商業與市集: 鄉鎮地區保留著傳統的商業模式和集市。定期舉行的集市,是農民進行農産品交易、購買日用品的重要場所。一些曆史悠久的鄉鎮,還保留著古老的商號和商業街區。 飲食習慣與地方美食: 閩南地區的飲食習慣與泉州府城相似,注重鮮美、清淡。各鄉鎮都有其獨具特色的小吃和地方美食,如晉江的牛肉羹、石獅的紮肉、惠安的崇武魚捲等,都值得品嘗。 海外華人的鄉愁: 閩南地區是著名的僑鄉,許多海外華人依然保持著對傢鄉的眷戀。他們迴鄉投資、建設,為傢鄉的發展貢獻力量,也將傢鄉的文化帶嚮世界。 《閩海風物誌》力圖勾勒齣泉州及其周邊閩南地區生動的地域畫捲,從港口繁華到山海風光,從人文風情到鄉村生活,無不展現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本書旨在記錄和傳承這片土地的寶貴財富,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閩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