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备物资储备是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军队顺利遂行作战任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军战备意图的实现和未来战争的成败。 开展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研究, 分析战备物资储备能力构成要素, 建立科学的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 提出规范化的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流程, 开发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软件, 可以为考评战备物资储备能力、 优化战备物资储备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是直观衡量我军战备物资储备工作价值与成效的重要评判依据,研究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及相关问题是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后勤保障的客观需求,旨在形成能够适应需求日益增长的战备物资储备能力。本书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相关领域内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两个角度对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相关概念、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综合指数、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模式、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组织实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详实的分析和阐述。本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可为我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实践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指导思路和理论方法。
邓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军事后勤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军事物流、油料勤务方向研究,参与编写教材1部,发表论文10余篇。
蒋宁,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联合后勤保障系军事物流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军事仓储,主要从事后方仓库、物资储备等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7部。
1绪论
2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的相关概念
3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
4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
5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综合指数及算例分析
6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的生成模式
7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组织实施
8总结与展望
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结果元模型通过与属性元模型的关联, 使其结果属性信息得以有效标识, 进而保证了结果数据良好的唯一性。 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结果元模型的主要职能作用, 就是将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模型的计算结果按照规范统一的格式进行封装并储存, 以便于评估人员或其他模型对数据的访问与调用。
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汹涌的历史背景下, 信息化战争正快速取代机械化战争, 战争形态的转变必然会对战备物资储备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 (即战储能力) 是直观衡量我军战备物资储备工作价值与成效的重要评判依据, 研究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及相关问题, 探索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模式, 是新军事变革对军队后勤保障的客观需求, 旨在加快我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 确保我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与国家科技水平、 未来复杂战争形态下军事背景与作战需求、 国防军事实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并最终形成能够适应需求日益增长的战备物资储备能力。本书首先梳理归纳了现有研究成果, 借鉴相关领域内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与方法, 并着眼当前我军编制体制改革调整的背景, 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理论指导实践” 的研究主线, 围绕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 这一主题, 尝试从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两个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 翔实、 深入的分析阐述和研究探讨。 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实践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方法和指导思路, 对于加快我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 提升战备物资储备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共分为 8 章, 具体章节及主要内容设置如下:第 1 章, 绪论。 详细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 重点对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能力评估、 能力评估方法和能力评估模型等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加以述评, 并介绍了全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 2 章,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的相关概念。 主要论述了战备物资储备需求的概念及内涵, 分析了战备物资储备需求的影响因素; 阐明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探究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讨论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的主要特征; 提出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模式的概念,并阐述了探究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生成模式的现实意义。第 3 章, 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 主要分析了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针对多维度评估问题, 创新地提出了评估元模型理论; 运用评估元模型理论, 构建了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元模型,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战储基本能力评价模型体系。第 4 章, 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 主要分析了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
力评估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提出了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问题的解决思路; 从战备物资储备能力释放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战备物资储备需求,确定了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模型, 确定了评估指标的权重, 并提出了指标评价准则及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的计算公式。
第 5 章,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综合指数及算例分析。 主要提出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综合指数的概念, 构建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综合指数计算模型; 通过算例分析, 对战备物资储备基本能力评估模型、 战备物资储备运作能力评估模型、 战备物资储备能力综合指数计算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的创新点, 并对研究的课题方向进行了展望。本书由陆军勤务学院邓群和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蒋宁所著, 是在陆军勤务学院王丰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 陆军勤务学院杨西龙教授、 姜大立教授、 甘明教授、 冯云教授以及图书馆夏绍模馆长等专家教授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 伍岳、 陈俐颖、 熊振伟、 黄炳豪、 蒲爽、 方海洋、 张巍、 蒋宇、 蔡英建、 李绍斌、 李耀庭、 程华亮、 江雨、 梁峰、 许成瑞、龚莉等同学参与了本书的讨论、 修改和文字校对等工作。 在此, 一并深表谢意。 此外, 还要特别感谢书中引用和参考文献的作者, 以及参与本书调研、编撰、 讨论、 评审的各位专家。
从总体上看, 战备物资储备仍然是一个新兴的理论研究领域, 本书围绕我军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问题, 尝试对战备物资储备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进行有限的补充和拓展。 书中研究的部分问题或仍尚存争议, 笔者所进行的研究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有限, 加之研究时间仓促,所查阅的资料广度、 深度不够, 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作 者
2017 年 8 月于重庆并运用
这本书的结尾,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并没有给出任何“终极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引发读者思考的方式结束。他将目光聚焦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应对“黑天鹅事件”的战备储备体系。他反复强调,任何僵化的储备模式都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危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只有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才能真正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结尾部分引入了一些关于“全球协同储备”和“风险共担机制”的设想。他认为,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单一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完备的战备储备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国际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变得至关重要。他提出的“区域性战略物资共享联盟”等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超前,但却充满了现实意义。他并没有回避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困难,而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探讨了构建这些机制的可能性。这让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深刻探索。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完全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深入的分析所折服。原本以为会是泛泛而谈的论述,结果却是一场关于“效率”与“韧性”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细,剖析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在战备物资储备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并对比了它们在实际危机应对中的表现。他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某种模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每种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其中,作者对“弹性储备”概念的阐述尤为精彩。他不仅仅停留在定义上,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模型,展示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灵活调整的储备体系。他引用的案例,从早期依靠政府统一调拨的集中式储备,到后来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分布式储备,每一个转变都伴随着深刻的思考和实践的教训。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动态评估”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强调,战备物资储备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这种“活”的评估理念,打破了我过去对“储备”静态的认知,让我看到其在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军事理论读物,毕竟“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评估”这个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严肃和技术性。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并没有直接切入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复杂的公式,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描绘了历史上几次关键时刻,普通民众如何因为战备物资的短缺而经历的困苦,以及国家如何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将“储备能力”这个概念具象化,让我深刻理解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希望与国家安全。 比如,书中对二战时期某个小镇居民们在物资封锁下的生活刻画,细致入微,让人感同身受。那些用土豆皮制作的面包,缝补过无数次的衣裳,以及孩子们眼中对食物的渴望,都仿佛在我眼前上演。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渲染悲情,而是巧妙地将这些个体经历与宏观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联系起来。他指出,正是因为当时储备体系的不足,才导致了如此广泛的民间疾苦,而这种疾苦又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士气。这样的叙述方式,将原本抽象的“能力评估”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关乎民生的重要议题,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开始思考,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军事力量,更在于其能否在最困难的时刻,为国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储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探讨了“无形”的储备能力。这种视角非常新颖,也极具启发性。他认为,在现代战争和灾难面前,除了粮食、弹药、医疗用品等硬性物资,人员的专业技能、科技研发能力、信息流通的畅通程度,甚至社会组织的效率和民众的心理韧性,都构成了国家重要的战备储备。 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在某些突发事件中,掌握特定技能的人员(比如能够快速修复关键基础设施的工程师,或者熟悉急救的普通民众)比大量过剩的物质储备更为重要。他甚至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教育体系、职业培训以及知识共享平台来构建和维护这种“人力资本”的储备。这种将“人”和“知识”纳入储备范畴的思路,让我对“战备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培养具备多样化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这才是国家在面对复杂挑战时真正的“压舱石”。
评分合上书本,我脑海中依然回荡着作者那些深刻的洞见。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一本教条式的军事读物,而是一次关于“生存智慧”的深度探索。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战备物资储备能力”这个宏大而抽象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议题。他不仅让我看到了物质储备的重要性,更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储备能力,是物质、知识、技能、组织和心理韧性的综合体现。 书中对历史案例的深入挖掘,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各种复杂情境下应对策略的细致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数据和模型时,能够始终回归到“人”的维度,关注储备能力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这种将宏观战略与个体关怀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更加打动人心。它让我意识到,任何关于国家安全的讨论,最终都应该回归到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安全上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评估体系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国家安全、社会韧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