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少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
  • 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批评史
  • 文学理论批评史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0756
版次:2
商品编码:123145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52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全书共五编,计35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与教学,认真吸取了现有批评史的某些研究成果,在体例安排、内容取舍、观点评价有独到之处,尤其注重对文学内容批评史上的重点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学内容批评家对批评史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进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下卷17章,论述了从宋、金元、明清到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目录

第十五章 苏轼和北宋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1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4
第三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1
第四节 道学家的主理抑情文学观及其影响/26
第十六章 黄庭坚和北宋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31
第一节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31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北宋诗话的发展/40
第三节 北宋的词论和李清照的《论词》/48
第十七章 南宋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52
第一节 吕本中的“活法”论和朱熹的文道一贯论/52
第二节 陆游论“功夫在诗外”和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60
第三节 南宋诗话的繁荣和张戒的《岁寒堂诗话》/68
第四节 南宋的词论/77
第十八章 严羽《沧浪诗话》和诗禅说的发展/80
第一节 严羽的生平和思想/80
第二节 论“别材”、“别趣”/85
第三节 论“妙悟”/92
第四节 论“以盛唐为法”/97
第十九章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03
第一节 王若虚的“自得”论和“形神”论/103
第二节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107
第三节 方回《瀛奎律髓》的“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112
第四节 张炎论词的“清空”和“意趣”/116
第五节 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萌芽/118
第四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荥和鼎盛——明清时期
概说/129
第二十章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131
第一节 明初的文学思想和高?的《唐诗品汇》/131
第二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36
第三节 复古高潮中的别派支流/148
第二十一章 阳明心学和明代中后期的文艺新思潮/153
第一节 王阳明心学和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153
第二节 李贽的“童心说”/157
第三节 焦?和汤显祖的“隋真”说/162
第四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165
第五节 明代中后期的“神韵”说/175
第二十二章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180
第一节 小说评点的盛行及其文学批评特征/180
第二节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及其《水浒》评本的真伪问题/183
第三节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93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206
第一节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206
第二节 重音律的吴江派和重意趣的临川派之争论/213
第三节 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217
第二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223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诗歌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223
第二节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235
第三节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250
第二十五章 金圣叹和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265
第一节 金圣叹及其对《水浒传》的批评/265
第二节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艺术上的贡献/269
第三节 毛宗岗、张道深和脂砚斋的小说理论批评/280
第四节 清代对《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批评/293
第二十六章 李渔和清代的戏曲理论批评/300
第一节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300
第二节 清代的其他戏曲理论批评/313
第二十七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理论/319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319
第二节 王士稹的神韵说/324
第三节 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沈德潜的格调说/335
第四节 袁枚的性灵说/344
第五节 纪昀的文学思想/354
第六节 乾嘉学派的兴起和翁方纲的肌理说/358
第七节 清代的词论/365
第二十八章 桐城派的文论和章学诚、阮元的文学观/370
第一节 方苞“清正古雅”的“义法论”/370
第二节 刘大槐论古文的神气、音节、文字/373
第三节 姚鼐论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375
第四节 章学诚和阮元的文学观/381
第五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交汇——近代时期
概说/391
第二十九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393
第一节 近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特点/393
第二节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397
第三节 姚门弟子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403
第四节 刘熙载的《艺概》/406
第三十章 谭献、陈廷焯、况周颐和近代词论/413
第一节 常州词派的发展和谭献的《复堂词话》/413
第二节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416
第三节 况周颐的《蕙风词话》/422
第三十一章 梁启超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学理论批评/427
第一节 梁启超和维新派的文学思想/427
第二节 梁启超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432
第三节 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诗歌理论/436
第四节 近代的戏剧理论/438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学理论批评/440
第三十二章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和《人间词话》/444
第一节 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思想/444
第二节 《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447
第三节 《人间词话》/452
后记/464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思想的激荡与传统的延宕 本书并非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这部具体的著作进行评述或概括,而是旨在勾勒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至“下”卷所涵盖的宏大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思想流派及其时代烙印。我们将深入探讨自近代以降,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社会变革浪潮冲击下,如何经历一次次观念的洗礼、范式的重塑,并在此过程中,如何艰难地继承、转化乃至创新古老的文学传统。 一、近代以降的转型:西方思潮的冲击与本土的反思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古老的东方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理论批评领域同样如此,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对固有的文论体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1. 形式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引进: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强调文本自身结构、语言技巧和内在逻辑的理论,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们挑战了长期以来以作者意图、时代背景、社会功用为重的传统批评范式,促使批评家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的引进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本土文化语境下进行了诸多讨论和实践。例如,一些批评家试图将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章法研究,试图从中发掘出新的解释维度。同时,早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传入,如象征主义、意象派等,也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新的美学范例,促使人们思考“象征”、“意象”等概念在中文语境中的可能性。 2. 意识形态批评的兴起: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特别是其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文学被视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被置于阶级斗争的宏观视角之下。批评的重心从文本转向作者的阶级立场、作品的社会功用,以及文学如何服务于革命和建设。这种意识形态批评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它在动员文学力量、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因其过度的政治化而限制了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探索。 3. 传统批评的“现代性”困境与探索: 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面临着“现代性”的拷问。历代文论家提出的“文以载道”、“诗言志”、“意境”、“神韵”等重要范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解释和价值都需要重新评估。一部分学者试图为中国传统文论注入现代精神,例如,从“意境”的生成机制中挖掘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解释,或是在“神韵”的追求中探索现代主义的“内在本真”。另一些学者则对西方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强调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反对生搬硬套西方模式。他们试图在打通古今、融汇中西的道路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从“主流”到“多元”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轨迹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连,经历了一段相对单一化的时期,但也孕育着后来走向多元的种子。 1. “革命文学”理论的巩固与深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以“革命文学”为核心的批评范式成为主流。强调文学的政治属性,以“工农兵方向”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批评的重心在于分析作品是否符合“人民性”、“阶级性”,以及是否能够“鼓舞斗志”、“教育人民”。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文学为社会发展服务,但这种过于强调政治功利性的批评,也不可避免地压制了文学的艺术探索和个性表达。 2. “反右”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20世纪50年代末的“反右”运动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造成了严重的摧残。许多有独立见解的批评家受到打压,理论研究被迫中断或政治化。“理论”常常沦为政治口号的注脚,批评的独立性和学术性荡然无存。这一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也让人们更加珍视理论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可贵。 3. “伤痕文学”与反思性批评的涌现: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沉寂已久的文学批评开始复苏。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作品,勇敢地揭示了历史创伤和个人苦难,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之相伴,一种反思性的批评思潮开始兴起。批评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开始关注个体经验、人性解放、情感真实等问题。他们试图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反思过去,探索新的理论视角。 4.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尝试: 80年代是中国文学批评走向多元化的关键时期。各种西方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符号学、解构主义等,被广泛介绍和讨论。批评家们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新的理论工具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文学的本质、意义生成、读者接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接受美学: 强调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积极作用,引发了对“期待视野”、“阅读文本”等概念的广泛讨论,促进了对读者主体性的重视。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将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由符号构成的系统,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意义模式,对文本分析提出了新的方法论。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挑战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引发了对“本质”、“中心”、“真理”等概念的质疑,促使批评家更加关注文本的边缘、缝隙和裂痕。 女性主义批评: 关注女性作家和女性视角,揭示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权力关系,对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挑战,强调性别意识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性。 文化研究: 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关注文学与其他文化现象(如电影、大众文化、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 与此同时,对中国传统文论的重新发掘和阐释也在继续。一些学者试图将西方理论的“器”与中国传统文论的“道”相结合,在“意境”、“神韵”、“气韵生动”等传统范畴中,寻找与现代美学观念相契合的解释。 三、世纪之交的挑战与展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叙事”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多样化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1.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话语构建: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话语,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全球化的“大一统”趋势中,保留和发展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如何在全球文学批评的“大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成为批评家们共同的思考。这涉及到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再解读、对当代中国文学现实的分析,以及在全球性议题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 新媒体与数字文学的冲击: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文学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网络文学、数字叙事等新形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些新兴的文学形态?如何构建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批评范式?这些问题正在被积极地探索。 3. 跨文化对话与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对话与融合成为可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吸收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如何在全球文学的视野下,理解中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在全球文学的批评实践中,找到中国文学的定位?这些都要求批评家具备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4. 传统经典的现代阐释: 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经典传统。如何将这些经典置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重新阐释,发掘其当代价值,是文学理论批评永恒的课题。例如,如何从《诗经》、《楚辞》中解读出关于生命、情感的普遍意义?如何在唐诗宋词中寻找关于人生境遇、艺术追求的现代启示?这需要批评家不仅具备深厚的古典功底,更要有敏锐的时代感受力。 5. 理论的“中国转向”与“学科建设”: 历经百年的探索,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理论建构上,逐渐显露出“中国转向”的趋势,即在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中国自身的文学实践和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学科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梳理和发展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学科史,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文学批评人才,也是当下重要的议题。 总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思想不断激荡、观念持续更新、传统与现代艰难交织的宏大叙事。从近代以来对西方思潮的引入与调适,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尝试,直至当下全球化语境下的挑战与重塑,每一次的转型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反思。而“下”卷所涵盖的时代,更是见证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在复杂而动态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寻找自身定位、努力构建独立话语的艰难而又充满活力的历程。其核心议题围绕着如何在继承与创新中实现“古今之变”,如何在借鉴与融合中实现“中西之洽”,以及如何在多元与碰撞中实现“理论之新”,为理解中国文学的当下与未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文学理论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和批评方法,感觉头绪纷繁,难以系统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述。这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文学迎来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我想要了解,在这一时期,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是如何被介绍、接受和改造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又对中国本土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们是否与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又或者催生了新的融合?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展现这些理论在实际批评实践中的应用,帮助我理解抽象理论与具体作品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我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部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文学理论批评背景的认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的出版,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第三代”诗歌、朦胧诗以及“新写实”小说等文学现象的理论解读。这些文学流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流派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它们在当时引发的争议与讨论。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对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如“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进行细致的评述,探讨它们在理论上的支撑和在实践中的意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为我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中国文学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探索与革新。

评分

这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的出版,无疑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脉络的著作,而这部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从其篇幅和已公开的目录来看,就足以窥见编纂者在史料搜集、理论梳理以及体系构建上的良苦用心。下卷的视角,想必会更加聚焦于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转型与创新,这其中既有西方思潮的引入与碰撞,也有本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复杂性和张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理论的演进,以及改革开放后文学批评的多元化走向的论述。例如,关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与转化,以及新时期以来叙事学、接受美学、接受艺术等批评方法的发展,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我相信,通过这部著作,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品格和历史轨迹,也更能理解当下中国文学创作所处的理论场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既熟悉又充满惊喜的书。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的文学评论家,但长久以来,我一直被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并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作品和研究资料。偶然翻阅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的介绍,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窥究竟。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从某个历史节点之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整个发展过程。我最期待的是其中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思潮的梳理。众所周知,20世纪是中国社会巨变的时代,文学也随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传入与本土化、左翼文学批评的兴起与演变、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特点,以及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与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这些思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的具体影响。是会着重于对重要批评家及其代表作的分析,还是会侧重于理论流派的梳理和演变?无论哪种方式,我都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复杂的文学史。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学理论批评是文学创作的“另一半天空”。没有理论的指导,文学创作可能会迷失方向;没有理论的梳理,文学史则会显得杂乱无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的到来,恰似及时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界中一些“大事件”或“争鸣”的梳理。比如,在“伤痕文学”之后,“反思文学”的兴起,以及“寻根文学”的探索,这些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理论逻辑和思想动因?又比如,在“先锋派”文学时期,各种新颖的理论被引进和实验,其中是否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某种突破?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文学争鸣背后的理论根源,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做出客观评价。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获得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系统认知,更能从中学习到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提升自己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能力,为我自身的文学思考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