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少康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理論
  • 文學批評
  • 文學史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學術著作
  • 理論研究
  • 批評史
  • 文學理論批評史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090756
版次:2
商品編碼:1231453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博雅大學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8
字數:52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是古人對文學創作的曆史發展規律和藝術創作經驗的總結,有彆於西方文學理論批評。作者把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發展分為古代和近代兩大階段,五個時期:先秦萌芽産生期、漢魏六朝發展成熟期、唐宋金元勝利擴展期、明清繁榮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結閤期。全書共五編,計35章。作者長期從事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研究與教學,認真吸取瞭現有批評史的某些研究成果,在體例安排、內容取捨、觀點評價有獨到之處,尤其注重對文學內容批評史上的重點部分提齣自己的看法,探討各個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學內容批評傢對批評史發展所作的主要貢獻,進而總結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下捲17章,論述瞭從宋、金元、明清到近代的文學理論批評。

目錄

第十五章 蘇軾和北宋前期的文學理論批評/1
第一節 北宋初期的時文與古文之爭/1
第二節 歐陽修的“窮而後工”論和梅堯臣的“平澹”論/4
第三節 蘇軾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理論/11
第四節 道學傢的主理抑情文學觀及其影響/26
第十六章 黃庭堅和北宋後期的文學理論批評/31
第一節 黃庭堅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理論/31
第二節 江西詩派的形成與北宋詩話的發展/40
第三節 北宋的詞論和李清照的《論詞》/48
第十七章 南宋文學理論批評的新發展/52
第一節 呂本中的“活法”論和硃熹的文道一貫論/52
第二節 陸遊論“功夫在詩外”和楊萬裏的“去詞”、“去意”論/60
第三節 南宋詩話的繁榮和張戒的《歲寒堂詩話》/68
第四節 南宋的詞論/77
第十八章 嚴羽《滄浪詩話》和詩禪說的發展/80
第一節 嚴羽的生平和思想/80
第二節 論“彆材”、“彆趣”/85
第三節 論“妙悟”/92
第四節 論“以盛唐為法”/97
第十九章 金元的文學理論批評/103
第一節 王若虛的“自得”論和“形神”論/103
第二節 元好問的《論詩絕句》/107
第三節 方迴《瀛奎律髓》的“格高”論和“情景閤一”論/112
第四節 張炎論詞的“清空”和“意趣”/116
第五節 小說、戲麯理論批評的萌芽/118
第四編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繁滎和鼎盛——明清時期
概說/129
第二十章 明代復古主義文學思潮的産生與發展/131
第一節 明初的文學思想和高?的《唐詩品匯》/131
第二節 前後七子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理論/136
第三節 復古高潮中的彆派支流/148
第二十一章 陽明心學和明代中後期的文藝新思潮/153
第一節 王陽明心學和明代文藝新思潮的興起/153
第二節 李贄的“童心說”/157
第三節 焦?和湯顯祖的“隋真”說/162
第四節 公安三袁的“性靈”說/165
第五節 明代中後期的“神韻”說/175
第二十二章 明代小說理論批評的發展/180
第一節 小說評點的盛行及其文學批評特徵/180
第二節 李贄《忠義水滸傳序》及其《水滸》評本的真僞問題/183
第三節 明代小說批評發展中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193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戲麯理論批評/206
第一節 明代戲麯理論批評的繁榮發展/206
第二節 重音律的吳江派和重意趣的臨川派之爭論/213
第三節 呂天成的《麯品》和王驥德的《麯律》/217
第二十四章 王夫之和葉燮的詩歌理論/223
第一節 明末清初詩歌理論批評發展的特點/223
第二節 王夫之的“興觀群怨”論和“情景融和”論/235
第三節 葉燮《原詩》的理、事、情論和纔、膽、識、力論/250
第二十五章 金聖嘆和清代的小說理論批評/265
第一節 金聖嘆及其對《水滸傳》的批評/265
第二節 金聖嘆評點《水滸》在藝術上的貢獻/269
第三節 毛宗崗、張道深和脂硯齋的小說理論批評/280
第四節 清代對《聊齋誌異》和《儒林外史》的批評/293
第二十六章 李漁和清代的戲麯理論批評/300
第一節 李漁《閑情偶寄》中的戲麯文學理論/300
第二節 清代的其他戲麯理論批評/313
第二十七章 清代前中期的詩詞理論/319
第一節 康熙時期的文學批評和硃彝尊的自得說/319
第二節 王士稹的神韻說/324
第三節 乾隆時期的文學批評和瀋德潛的格調說/335
第四節 袁枚的性靈說/344
第五節 紀昀的文學思想/354
第六節 乾嘉學派的興起和翁方綱的肌理說/358
第七節 清代的詞論/365
第二十八章 桐城派的文論和章學誠、阮元的文學觀/370
第一節 方苞“清正古雅”的“義法論”/370
第二節 劉大槐論古文的神氣、音節、文字/373
第三節 姚鼐論義理、考據、詞章的統一和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375
第四節 章學誠和阮元的文學觀/381
第五編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和西方文藝美學的交匯——近代時期
概說/391
第二十九章 傳統文學思想的總結和革新/393
第一節 近代文學思想發展的特點/393
第二節 龔自珍和魏源的文學思想/397
第三節 姚門弟子的文學批評和方東樹的《昭昧詹言》/403
第四節 劉熙載的《藝概》/406
第三十章 譚獻、陳廷焯、況周頤和近代詞論/413
第一節 常州詞派的發展和譚獻的《復堂詞話》/413
第二節 陳廷焯的《白雨齋詞話》/416
第三節 況周頤的《蕙風詞話》/422
第三十一章 梁啓超和新興資産階級的文學理論批評/427
第一節 梁啓超和維新派的文學思想/427
第二節 梁啓超和近代小說理論批評的發展/432
第三節 黃遵憲的“我手寫吾口”詩歌理論/436
第四節 近代的戲劇理論/438
第五節 資産階級革命派的文學理論批評/440
第三十二章 王國維的文學思想和《人間詞話》/444
第一節 王國維的生平和文學思想/444
第二節 《紅樓夢評論》和《宋元戲麯史》/447
第三節 《人間詞話》/452
後記/464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思想的激蕩與傳統的延宕 本書並非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這部具體的著作進行評述或概括,而是旨在勾勒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至“下”捲所涵蓋的宏大曆史進程中的重要議題、思想流派及其時代烙印。我們將深入探討自近代以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社會變革浪潮衝擊下,如何經曆一次次觀念的洗禮、範式的重塑,並在此過程中,如何艱難地繼承、轉化乃至創新古老的文學傳統。 一、近代以降的轉型:西方思潮的衝擊與本土的反思 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古老的東方文明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學理論批評領域同樣如此,來自西方的新思潮如潮水般湧入,對固有的文論體係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 1. 形式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引進: 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強調文本自身結構、語言技巧和內在邏輯的理論,在中國知識界引起瞭廣泛關注。它們挑戰瞭長期以來以作者意圖、時代背景、社會功用為重的傳統批評範式,促使批評傢開始重新審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性”。然而,這種形式主義的引進並非全盤接受,而是在本土文化語境下進行瞭諸多討論和實踐。例如,一些批評傢試圖將形式主義的分析方法應用於中國古典詩歌的格律、章法研究,試圖從中發掘齣新的解釋維度。同時,早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傳入,如象徵主義、意象派等,也為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提供瞭新的美學範例,促使人們思考“象徵”、“意象”等概念在中文語境中的可能性。 2. 意識形態批評的興起: 與此同時,馬剋思主義的傳入,特彆是其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産生瞭更為深刻和持久的影響。文學被視為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其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嚮被置於階級鬥爭的宏觀視角之下。批評的重心從文本轉嚮作者的階級立場、作品的社會功用,以及文學如何服務於革命和建設。這種意識形態批評一度成為中國文學批評的主流,深刻地塑造瞭當時的文學創作和理論建構。它在動員文學力量、推動社會變革方麵發揮瞭巨大作用,但也因其過度的政治化而限製瞭文學的獨立性和審美探索。 3. 傳統批評的“現代性”睏境與探索: 在西方思潮的衝擊下,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麵臨著“現代性”的拷問。曆代文論傢提齣的“文以載道”、“詩言誌”、“意境”、“神韻”等重要範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其解釋和價值都需要重新評估。一部分學者試圖為中國傳統文論注入現代精神,例如,從“意境”的生成機製中挖掘齣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解釋,或是在“神韻”的追求中探索現代主義的“內在本真”。另一些學者則對西方理論進行瞭批判性吸收,強調中國文學的獨特性,反對生搬硬套西方模式。他們試圖在打通古今、融匯中西的道路上,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學理論批評體係。 二、新中國成立後的麯摺發展:從“主流”到“多元”的探索 新中國成立後,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軌跡在很大程度上與政治運動緊密相連,經曆瞭一段相對單一化的時期,但也孕育著後來走嚮多元的種子。 1. “革命文學”理論的鞏固與深化: 馬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這一時期得到瞭進一步的係統化和理論化,以“革命文學”為核心的批評範式成為主流。強調文學的政治屬性,以“工農兵方嚮”作為評價文學作品的首要標準。批評的重心在於分析作品是否符閤“人民性”、“階級性”,以及是否能夠“鼓舞鬥誌”、“教育人民”。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動員瞭文學為社會發展服務,但這種過於強調政治功利性的批評,也不可避免地壓製瞭文學的藝術探索和個性錶達。 2. “反右”與“文化大革命”的衝擊: 20世紀50年代末的“反右”運動和隨後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造成瞭嚴重的摧殘。許多有獨立見解的批評傢受到打壓,理論研究被迫中斷或政治化。“理論”常常淪為政治口號的注腳,批評的獨立性和學術性蕩然無存。這一時期留下瞭深刻的曆史教訓,也讓人們更加珍視理論獨立和學術自由的可貴。 3. “傷痕文學”與反思性批評的湧現: 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後,沉寂已久的文學批評開始復蘇。以“傷痕文學”為代錶的作品,勇敢地揭示瞭曆史創傷和個人苦難,引發瞭廣泛的社會關注。與之相伴,一種反思性的批評思潮開始興起。批評傢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開始關注個體經驗、人性解放、情感真實等問題。他們試圖從曆史的教訓中汲取智慧,反思過去,探索新的理論視角。 4. “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多元化嘗試: 80年代是中國文學批評走嚮多元化的關鍵時期。各種西方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接受美學、符號學、解構主義等,被廣泛介紹和討論。批評傢們開始嘗試運用這些新的理論工具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對文學的本質、意義生成、讀者接受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接受美學: 強調讀者在意義生成中的積極作用,引發瞭對“期待視野”、“閱讀文本”等概念的廣泛討論,促進瞭對讀者主體性的重視。 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個由符號構成的係統,分析其內在的結構關係和意義模式,對文本分析提齣瞭新的方法論。 後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 挑戰瞭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強調文本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引發瞭對“本質”、“中心”、“真理”等概念的質疑,促使批評傢更加關注文本的邊緣、縫隙和裂痕。 女性主義批評: 關注女性作傢和女性視角,揭示文學作品中存在的性彆偏見和權力關係,對傳統的文學評價體係提齣瞭挑戰,強調性彆意識在文學創作和批評中的重要性。 文化研究: 將文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關注文學與其他文化現象(如電影、大眾文化、社會思潮)的相互關係,強調文學的社會文化功能。 與此同時,對中國傳統文論的重新發掘和闡釋也在繼續。一些學者試圖將西方理論的“器”與中國傳統文論的“道”相結閤,在“意境”、“神韻”、“氣韻生動”等傳統範疇中,尋找與現代美學觀念相契閤的解釋。 三、世紀之交的挑戰與展望: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敘事”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站在瞭新的曆史起點上,麵臨著全球化、信息技術發展以及文化多樣化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1. 全球化語境下的本土話語構建: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聯係日益緊密,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批評話語,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如何在全球化的“大一統”趨勢中,保留和發展中國文學的獨特魅力,如何在全球文學批評的“大舞颱”上發齣“中國聲音”,成為批評傢們共同的思考。這涉及到對中國文學經典的再解讀、對當代中國文學現實的分析,以及在全球性議題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 新媒體與數字文學的衝擊: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興起,深刻地改變瞭文學的創作、傳播和接受方式。網絡文學、數字敘事等新形式的齣現,對傳統的文學理論批評提齣瞭新的挑戰。如何理解和評價這些新興的文學形態?如何構建適應新媒體傳播特點的批評範式?這些問題正在被積極地探索。 3. 跨文化對話與融閤: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對話與融閤成為可能。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在吸收藉鑒西方理論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與其他文明的對話。如何在全球文學的視野下,理解中國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在全球文學的批評實踐中,找到中國文學的定位?這些都要求批評傢具備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4. 傳統經典的現代闡釋: 中國文學擁有悠久的經典傳統。如何將這些經典置於現代的語境中進行重新闡釋,發掘其當代價值,是文學理論批評永恒的課題。例如,如何從《詩經》、《楚辭》中解讀齣關於生命、情感的普遍意義?如何在唐詩宋詞中尋找關於人生境遇、藝術追求的現代啓示?這需要批評傢不僅具備深厚的古典功底,更要有敏銳的時代感受力。 5. 理論的“中國轉嚮”與“學科建設”: 曆經百年的探索,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在理論建構上,逐漸顯露齣“中國轉嚮”的趨勢,即在吸收外來理論的同時,更加注重從中國自身的文學實踐和文化傳統中汲取養分,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論體係。同時,隨著文學研究的深入,學科建設也日益受到重視,如何梳理和發展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學科史,如何培養新一代的文學批評人纔,也是當下重要的議題。 總之,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曆程,是一部思想不斷激蕩、觀念持續更新、傳統與現代艱難交織的宏大敘事。從近代以來對西方思潮的引入與調適,到新中國成立後的麯摺探索,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多元化嘗試,直至當下全球化語境下的挑戰與重塑,每一次的轉型都伴隨著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文化反思。而“下”捲所涵蓋的時代,更是見證瞭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在復雜而動態的曆史進程中,不斷尋找自身定位、努力構建獨立話語的艱難而又充滿活力的曆程。其核心議題圍繞著如何在繼承與創新中實現“古今之變”,如何在藉鑒與融閤中實現“中西之洽”,以及如何在多元與碰撞中實現“理論之新”,為理解中國文學的當下與未來,提供瞭不可或缺的思想史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理論批評是文學創作的“另一半天空”。沒有理論的指導,文學創作可能會迷失方嚮;沒有理論的梳理,文學史則會顯得雜亂無章。《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的到來,恰似及時雨。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界中一些“大事件”或“爭鳴”的梳理。比如,在“傷痕文學”之後,“反思文學”的興起,以及“尋根文學”的探索,這些文學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理論邏輯和思想動因?又比如,在“先鋒派”文學時期,各種新穎的理論被引進和實驗,其中是否反映瞭對現實主義創作模式的某種突破?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文學爭鳴背後的理論根源,分析不同學派的觀點,並對其曆史地位和影響做齣客觀評價。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能獲得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係統認知,更能從中學習到批判性思維的方法,提升自己對文學現象的分析能力,為我自身的文學思考提供有益的藉鑒。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部文學作品,離不開對其所處的文學理論批評背景的認知。《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的齣版,恰好填補瞭我在這一方麵的知識空白。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第三代”詩歌、朦朧詩以及“新寫實”小說等文學現象的理論解讀。這些文學流派在特定的曆史時期,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內涵,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流派形成的曆史背景、理論淵源以及它們在當時引發的爭議與討論。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對當代文學批評中的一些重要議題,如“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進行細緻的評述,探討它們在理論上的支撐和在實踐中的意義。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會為我理解當代中國文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供重要的理論工具,讓我能夠更深刻地把握中國文學在近現代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探索與革新。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既熟悉又充滿驚喜的書。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的文學評論傢,但長久以來,我一直被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並在業餘時間閱讀瞭大量的相關作品和研究資料。偶然翻閱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的介紹,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窺究竟。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涵蓋瞭從某個曆史節點之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整個發展過程。我最期待的是其中關於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思潮的梳理。眾所周知,20世紀是中國社會巨變的時代,文學也隨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革。馬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傳入與本土化、左翼文學批評的興起與演變、十七年時期文學批評的特點,以及文革後的撥亂反正與新時期文學的蓬勃發展,每一個階段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這些思潮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以及它們對中國文學創作産生的具體影響。是會著重於對重要批評傢及其代錶作的分析,還是會側重於理論流派的梳理和演變?無論哪種方式,我都相信它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這段復雜的文學史。

評分

這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的齣版,無疑是文學研究領域的一件大事。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代文學的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係統梳理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脈絡的著作,而這部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深入閱讀,但僅僅從其篇幅和已公開的目錄來看,就足以窺見編纂者在史料搜集、理論梳理以及體係構建上的良苦用心。下捲的視角,想必會更加聚焦於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轉型與創新,這其中既有西方思潮的引入與碰撞,也有本土文化的反思與重塑,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復雜性和張力。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五四”以來新文學理論的演進,以及改革開放後文學批評的多元化走嚮的論述。例如,關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觀念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與轉化,以及新時期以來敘事學、接受美學、接受藝術等批評方法的發展,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我相信,通過這部著作,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獨特品格和曆史軌跡,也更能理解當下中國文學創作所處的理論場域。

評分

我是一名對文學理論充滿好奇心的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理論流派和批評方法,感覺頭緒紛繁,難以係統掌握。《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的齣現,仿佛為我提供瞭一張清晰的路綫圖。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20世紀後期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論述。這個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文學迎來瞭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的重要階段。我想要瞭解,在這一時期,西方重要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批評、後殖民主義批評等,是如何被介紹、接受和改造的。這些理論的引入,又對中國本土的文學批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它們是否與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産生瞭激烈的碰撞,又或者催生瞭新的融閤?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來展現這些理論在實際批評實踐中的應用,幫助我理解抽象理論與具體作品之間的聯係,從而提升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