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和国际陶艺交流机构的活动不断增加,不少国际知名乐烧陶艺家应邀在我国示范搭建特殊窑炉,进行烧成表演,令我国的广大陶艺爱好者大开眼界。在国内,鲜有介绍建造窑炉和陶瓷烧成技术的书籍(包括译著)。目前市面上的陶艺类书籍多以作品欣赏、成型方法为主,对于窑炉建造技术、烧窑、烧成步骤对釉面效果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往往只是一带而过甚至只字不提。特殊窑炉的建造技术和烧成方法在我国广大陶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眼中简直就是一个谜。多少年来只有极少数人有缘看到一些介绍这方面知识的原版书籍,国内未出版过。对于中国广大陶艺研究者、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陶瓷创意烧成——乐烧、匣钵烧成、坑烧、桶烧》是一本集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于一体的好书。
气窑和电窑之类的常规性烧成方法在我国很常见,但特殊类窑炉及其烧成方法就很少见。本书介绍了几种特殊窑炉的搭建和烧成方法:乐烧、匣钵烧成、坑烧、桶烧。如实讲解了西方乐烧、坑烧、桶烧、匣钵烧成、低温盐釉、酒精还原、贵金属烟熏等个性化烧成技巧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对建造高效、多用途、易实施的乐烧窑炉及其烧成方法、丙烷燃料喷火口的安装等亦有详细论述。
詹姆斯?沃特金斯(James C. Watkins)。陶艺创作生涯超过30年,作品收藏于白宫美国工艺品藏区,以及日本信乐烧研究协会。德州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是本科专业副主任;保罗?安德鲁?万德莱斯(Paul Andrew Wandless)。费城陶艺工作室的主任,曾担任国家陶艺教育协会主任一职。在多家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第1章 乐烧 13
1.1 乐烧的发展历程 13
1.2 建造乐烧窑 15
1.2.1 建造窑身 18
1.2.2 建造基座 22
1.2.3 安装燃气管 22
1.2.4 组装窑炉 23
1.3 乐烧的基本原理 25
如何乐烧 27
1.4 几种个性化的乐烧还原技法 30
1.4.1 琥珀色氯化铁还原乐烧 30
1.4.2 高对比马尾还原乐烧 34
1.4.3 铁锈红色还原乐烧 36
1.4.4 赤陶泥浆还原乐烧 38
1.4.5 青铜黑色还原乐烧 40
1.4.6 亚光水洗铜酒精还原乐烧 42
1.4.7 光泽彩烟熏乐烧 46
1.4.8 低温食盐烟熏乐烧 49
第2章 匣钵烧成 55
2.1 银黑色赤陶泥浆纹样烧成 56
2.2 多彩外观烧成 59
2.3 铝箔纸匣钵烧成 62
2.4 黏土匣钵光泽彩烟熏烧成 65
陶瓷创意烧成
10
第3章 坑烧 69
3.1 挖窑坑 70
3.2 清洗坯体 74
第4章 桶烧 77
4.1 赤陶泥浆桶烧 78
4.2 倒焰烟囱桶烧 85
第5章 艺术品画廊 90
后记 116
附录1 釉料、泥浆和着色剂 118
附录2 专业词汇表 120
附录3 奥顿(Orton)测温锥表 122
陶艺师沉迷于窑火作用在陶瓷作品外表面上的特殊效果,为此我们撰写了本书,你一定会被书中的烧成方法所吸引。黏土、热量和浓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着实令人着迷,这种低温烧成方法堪称“创造”。希望本书讲解的数种烧成方法及列举的大量图片资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特别收录了陶艺师兰迪·布隆纳克斯(Randy Brodnax)、顿·埃里斯(Don Ellis),以及琳达·克里芙(Linda Keleigh)的烧成技法。5位陶艺师聚集一堂,将多年的烧成经验介绍给广大读者。兰迪和埃里斯是技艺超群的知名艺术家,他们合作多年,在全美境内开设陶艺工作室。琳达则讲解了她的桶烧技巧,该烧成方法可以得到多重肌理和丰富的细部效果。
经过缜密的构思后,我们相聚在北加州西部山区。秀美的山色让人精神振奋,每日的晨晖尽扫雾气,照亮蓝桥山(Blue Ridge Mountains)。那段日子真是承蒙上帝眷顾——气候适宜,每项烧成试验都取得了完美的结果。兰迪会做法国菜,所以最后我们举办了一个派对,以庆贺试验成功和彼此间友谊的加深。那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地方,在那里和同行分享美景和创作灵感真是妙不可言。
我们交流了西方乐烧、坑烧、桶烧、匣钵烧成、低温盐釉、酒精还原、贵金属烟熏等个性化烧成技法中的关键性技术环节,对建造高效、多用途、易实施的乐烧窑炉及其烧成方法,丙烷燃烧装置的安装等亦有详细论述。作为补充,兰迪还向读者展示了他的“绝活”——倒焰式桶窑,这种烧成方法所使用的窑炉为上开门式结构,以木柴作为燃料。
书中所讲的烧成方法将大大拓展学生的陶艺知识面——科学的烧成技法及化学元素对坯釉料的影响,各类烧成方法简单易学。从始至终借助文字和图片讲解烧成过程是本书的独到之处。本书不但有助于初学者了解烧成知识,更能拓展陶艺师的眼界。
陶艺师们为本书奉献了近500张作品图片,我们择优选录了部分照片。这些图例代表了陶艺师们对快速烧成、低温烧成和后期还原方法的钟爱。第5章的内容充分展现了乐烧的魅力和陶艺师的“绝活”。那些作品是陶艺师投入巨大精力和耐心的见证。我们深信快速烧成方法可以帮助陶艺师和机遇“缔结良缘”。科学家路易斯·帕斯特(Louis
Pasteur)曾指出“在观察力领域,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真心希望读者朋友们在学习本书中的烧成方法时,亦能获得我们当日在北加州西部山区时的快乐心境。
老实说,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才买的这本书,原本我对“创意烧成”这个概念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新奇的烧法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噱头。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相对容易上手的乐烧开始,逐步深入到需要复杂前期准备和环境控制的匣钵烧,最后以最具挑战性和地域特色的坑烧和桶烧收尾,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学习曲线。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穿插的几个成功案例分析,它们不仅展示了最终作品的惊艳效果,更重要的是,详细记录了作者为了达成这个效果所经历的失败尝试和修正过程。这种坦诚的分享,对于我们这些在工作室里摸索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完美的作品背后,都堆砌着无数次“不完美”的尝试。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扎实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创新方法论,而非空泛的理论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古朴又带着现代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泥土芬芳和火焰热情的工作室里。我本来就对陶艺有些基础,但一直受限于传统窑烧的技法,总觉得少了一份野性和不可预测性。这本新书的排版非常大气,大量高清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了烧成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妙变化,无论是乐烧那种瞬间的色彩爆发,还是匣钵烧那种深沉的内敛美感,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关于釉料和气氛控制的章节,作者的叙述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背后的化学原理,而经验丰富的匠人也能从中找到新的灵感火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随机性”的尊重,很多篇幅都在探讨如何引导和捕捉烧成中的意外之美,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标准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陶瓷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这种与火、与土的对话,充满了未知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启发创意的艺术指南,看完之后真想立刻动手试试那些失传已久的、充满烟火气的烧成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深谙东方美学和西方技术融合的实践者。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日式烧制技法,而是将地域性的、带有强烈个人印记的烧成方式——如坑烧和桶烧——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和推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坑烧时所展现出的对材料的尊重和对环境的顺应。他没有试图用现代技术去“驯服”火焰和泥土,而是引导读者去学习如何与这些原始力量和谐共处。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结构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使得这些烧制技法不仅仅是冰冷的操作流程,而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成功地将那种野趣横生的、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烧成艺术,重新拉回到了当代创作者的视野之中,极大地鼓舞了我去探索那些更具挑战性和生命力的创作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觉呈现达到了一个专业级的水准,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图册。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于不同烧成法所产生的纹理和色彩差异,做了极其细致的对比研究。比如,在介绍匣钵烧时,书中特意放置了两张对比图:一张是使用不同植物材料作为匣钵内填料的对比,另一张则是控制氧气量对同一釉面产生的影响,这种并列式的展示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教学效果。对于那些致力于发展个人风格的陶艺家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工具书。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帮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特别是关于高温烧成中气氛控制的部分,作者用图表和实物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将还原气氛和氧化气氛下釉色的微妙变化解释得非常透彻,即便不用去亲自实践,光是研读这些图片和文字,也能极大地拓宽自己的审美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感,仿佛是听一位经验老到的陶艺大师在娓娓道来他的心路历程。作者在描述坑烧和桶烧这些原始烧制方式时,那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和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变化描绘得清晰可见。例如,他对“灰釉的自然流淌”那一段的描写,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柴火燃烧后的烟熏味。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探讨不同烧成方式的“哲学”层面的部分,他将每一次烧成都视为一次与材料的平等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控制。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我要烧出什么”的固定思维,转而思考“材料想要变成什么”。这本书对如何处理烧成后的作品也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是针对那些“不完美”的细节,作者给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提高我们对作品的整体包容度和欣赏能力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