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为独立、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此为前提,它在计划经济时期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基地。历经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文化生产及其之于当代中国文化的意义都发生了深刻的重构。本书着重从历史再现和记忆再生产的角度来描述这种重构,广泛考察了春节晚会东北小品、二人转、评书、小说、电视剧、电影、先锋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改造等领域的相关文化现象,透过地方性表象深入分析与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相伴随的意识形态实践,并在对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的发掘中尝试探寻其未来可能性。
刘岩,197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从事西方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以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为主要学术志趣。已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绪 论//1
第一章 赵本山、东北表述与大众文化的霸权建构//11
第一节 春节晚会中的赵本山//11
第二节 话语爆炸与“黑”/“红”变奏//22
第三节 后赵本山时代:转型期贺岁喜剧的终结//36
第二章 作为流动神话的赵本山现象:以《马大帅》为中心//44
第一节 流动的主体//44
第二节 释“梦”种种//52
第三节 鳏夫爱情故事//5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工业基地的“民间”文化生产//62
第一节 二人转:“民间”“地方”与“传统”//62
第二节 说书人与当代史:田连元与单田芳自传对读//71
第四章 “元记录”电影中的工厂与城市//86
第一节 故事和“关于讲故事的故事”//86
第二节 家与国,断裂与连续//89
第三节 沈阳人在成都:“共和国长子”不能说话吗?//93
第五章 老工业基地的创意景观改造与城市记忆再生产//97
第一节 “沈阳798”的逆向798模式//97
第二节 “智慧转型”与“浴火重生”//101
第三节 区域景观化的城市记忆//106
第四节 消失的钟楼与被遗忘的有机城市//110
第六章 “东北人不是黑社会”:城市“江湖”想象与“锈带”情感结构//120
第一节 “都市外乡人”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121
第二节 分化的暴力空间:“锈带”的抗争、对立与结合//124
第三节 构成“主流社会”的“黑社会”:他者修辞与历史质疑//128
结 语//131
后 记//139
阅读《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这本书,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充满时代印记的相册。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将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宏大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于“生产”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它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与工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紧密相连。书中对当时工厂内部的组织结构、人际交往模式、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独有的社群文化和集体精神。这种文化的形成,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反过来影响着生产的效率和工人的精神面貌。书中还探讨了这种工业文化在后工业时代的演变与消解,以及它对当下社会的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角,让本书的思考更具深度和广度。读完之后,我感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成就,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和精神的层面,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满足的升华。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次脉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将视角聚焦于个体生命,通过那些尘封的记忆和口述史料,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我尤其被书中对“老工人”这一群体精神世界的探索所吸引。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建设者,是共和国工业化的脊梁,他们的汗水、智慧和坚韧,铸就了国家的辉煌。书中对他们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对工厂的热爱、对集体的认同,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身上所闪耀出的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辉。书中对这些记忆的珍视和记录,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凭吊,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提醒我们,那些曾经为国家建设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人们,不应该被遗忘。这本书,让我对“工业”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和生产线,更是凝聚着无数人心血和情感的集体记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的工业发展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东北地区,那里曾是中国工业的摇篮,承载着无数的辉煌与变迁。当我看到《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这个书名时,内心就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便被书中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枯燥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宏大的时代洪流之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一段段珍贵的口述史料,展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艰辛与奋斗。我尤其被书中对“工人阶级”这一群体的细致描绘所打动,他们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承者。书中对当时工人们的生活状态、家庭观念、精神追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工业的兴衰,更是关于一群人的命运,关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我仿佛能听到齿轮转动的轰鸣,闻到炉火的焦灼,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与坚持。这是一种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东北这片土地,对中国工业的过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如何在“记忆”与“生产”之间流淌。作者以一种非常别致的视角,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描绘成了一幅由无数个体记忆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看似琐碎却又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时代。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们在艰苦的生产条件下,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奇迹,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书中对“记忆”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官方的史书,更是那些生活在其中的普通人的口述和感受。正是这些鲜活的记忆,才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这种对历史主体性的尊重,以及对个体经验的珍视,使得本书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它让我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记录和传承那些属于我们时代的集体记忆,如何让“生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创造,更体现在精神的传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曾经辉煌的工厂车间,亲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将历史文献的严谨性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既充实又有温度。我对书中关于“工业文化”的解读尤为赞赏,它跳出了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维度来审视东北老工业基地。书中对当时工人生活方式、娱乐活动、社会交往的描绘,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社群文化,都让我耳目一新。我从未想过,冰冷的工业机器背后,竟然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图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工业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传承与断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新一代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让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引发我们对当下文化发展和城市记忆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社会文化以及东北地区感兴趣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