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旗袍、泳装、皮衣……时装绽放上海滩,影响了俊男靓女,走入了千家万户。服装款式的改进,服装企业的创新,普罗大众的审美变化,由百张经典老照片徐徐展现,带你走近上海服装业的兴衰沉浮。
《服饰汇》一书由原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孟英编著,是“影记沪上:1843-1949”丛书之一。本书选取了王开照相馆珍藏的民国年间的大量珍贵图片,经过分门别类的编排,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装业的创业与开拓、发展与兴盛,以及当时时装变化与创新。使读者感受到上海的“花样年华”。
孙孟英,上海原王开照相馆总经理,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编撰上海商业志,主编黄浦区服务志。出版图书《老上海理发师》《老上海华洋婚恋》《老上海的婚礼》等多种。
第一章 洋服初现上海滩
“奇装异服”西人来
华人裁缝转行多
洋人婚礼夺眼球
第二章 早期时装店
隆泰洋行销售时装
中国时装祖师赵春兰
时装业蓬勃发展
鼎盛的3 0年代
第三章 华人西服大王
子承父业当裁缝
西服业兴旺繁荣
荣昌祥风靡十里洋场
散尽股份求发展
第四章 制衣工艺与服装演变
西服设计制作之“四个功”
西服设计制作之“九个势”
西服设计制作之“十六字”
“三帮”“五派”各显神通
第五章 女性泳装热
洋人游泳大赛
倪红艳首穿泳装上封面
女明星掀起穿泳装热潮
女子游泳比赛
第六章 青楼女子与女艺人引领潮流
传教士眼中的东方时尚
青楼女子当先锋
老照片定格风采
时尚弄潮儿
第七章 沪上裘皮业的兴衰沉浮
裘皮业的起伏发展
大集成皮货局
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
第八章 摩登时代的三大服装企业
鸿翔,旗袍倾佳丽
培罗门,绅士之选
朋街,大家闺秀所爱
第九章 时尚浪潮阵阵来
戏服古装成时尚
大小姐造型优雅
洋人女性造型奔放
翻毛大衣风靡上海
第十章 电影明星弄潮时尚
旗袍展风姿
超短装抛却束缚
西式时装风行一时
序
上海是中国近代服装行业最发达的城市, 曾被人称为“ 东方巴黎” “ 时装之都” ,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引领时尚新潮流, 是中国最早与欧美服装业发达国家紧密接轨的城市。
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在上海市中心从事商业服务工作, 在“ 中华第一街” 南京路上工作了40余年, 并于80年代中期脱产专门从事编志工作, 编写了《 黄浦区服务志》 和《黄浦区商业志》 ,通过五年多寻找、 查阅上海服装行业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料和采访一些民国时期著名服装公司的老板或其家人、 资方代理人、 老员工, 得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珍贵文字和口述资料, 为撰写《 服饰汇》 一书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
1843年上海开埠后, 西方人开始涌入上海滩, 是他们把时尚的穿着打扮带到了上海:西装、晚礼服、西式套裙、翻毛大衣、领带、领结、礼帽、头花……他们在上海开商店售卖西式服装成衣, 并承接定做。上海的时尚潮流与审美观在西风的劲吹下渐渐开始西化。上海最早接受西式穿着打扮的群体是生活在租界内的青楼女子和女性艺人。她们在晚清时期就敢于挣脱封建统治者对庶民穿着打扮的束缚, 不再穿没有丝毫美感的宽大长裙, 而是“ 去裙穿裤” , 穿起了紧身合体、 能展示身材曲线之美的服装, 引领了时尚潮流。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随着上海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和兴盛, 银幕上美女电影明星新潮的穿着打扮成了又一波新潮流, 她们的风格更加浪漫、 奔放、大气、 西化,是那个年代里的摩登一族, 对上海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读者从书中不仅可以了解上海服装行业的演变与发展, 了解服装企业的开拓与创新, 了解服装款式的变化与改进, 更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上海的别样美感。此外, 书中还配有百余张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照片, 这些经典的老照片记录了不同年代上海服饰的风貌与特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读者可从照片中领略服饰业百年商海的兴衰沉浮, 更能欣赏到上海的服装艺术之美。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一种复古的调调扑面而来,却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封面上模糊的剪影,依稀可见那个时代的旗袍风韵,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融为一体。光是看到这个封面,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关于老上海的想象,仿佛能闻到十里洋场特有的香水与烟草混合的气息。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时尚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上海作为当时的“东方巴黎”,其服饰的演变一定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变迁和审美潮流。这本书的标题“影记沪上:服饰汇”,立刻勾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我预感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光,去感受那段被无数文艺作品描绘过的黄金年代,不仅仅是通过文字,更是通过那些曾经穿梭于弄堂、舞厅、画报上的华丽衣裳,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我期待它能展现出那个时期服饰的多样性,从西风东渐的影响,到本土旗袍的演变,再到社会阶层在服饰上的体现,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切入点。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心制作的相册,里面不仅仅有静态的图片,更有流动的光影,让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服饰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就像在我平静的生活中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上海”这个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之前对老上海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电影和小说,充满了浪漫与传奇色彩,但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朴实但又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服饰,连同它们背后的故事,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它不像那些华丽的杂志,只展示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是更注重挖掘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痕迹。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在选择衣物时的考量,看到了不同场合下服饰的细节差异,也看到了服饰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书中某些章节的描述,让我对曾经熟悉的上海风貌有了全新的认知,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亲身感受着那里的人情世故和生活气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最寻常不过的物件之中,而服饰,正是承载了太多时代印记的绝佳载体。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过了一段迷人的时光隧道,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服饰文化上的独特印记,都通过书中生动的笔触一一展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像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曾经的时尚传奇,都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上海女性服饰的细致描绘,从民国初年的新式学堂服,到30年代旗袍的鼎盛时期,再到战后更为简洁的风格,每一个转变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甚至女性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某件旗袍的刺绣工艺,某场舞会上的华丽礼服,都让我仿佛亲眼所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服饰本身,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电影、文学、艺术甚至社会风潮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服饰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触及了它内在的精神气质,一种既摩登又古典,既开放又内敛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服饰是了解一个时代最直观的方式之一,而上海,这座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城市,其服饰文化无疑有着独特的魅力。这本书,正是将这种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单单是一本关于服装的画册,更像是一本关于上海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作者的叙述方式,融合了历史考证的严谨与文学创作的灵动,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场合的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从洋气的西式礼服,到充满东方韵味的旗袍,再到普通市民的日常衣着,都仿佛拥有了生命,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服饰孤立出来,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甚至女性意识的觉醒联系起来,让服饰的演变成为理解那个时代变迁的一把钥匙。阅读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服饰的美,更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那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女性独立意识的悄然生长。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看看它到底能讲出个什么新意来。毕竟关于老上海的题材已经很多了,要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确实不容易。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不少惊喜。首先,它的视角就很独特,没有落入俗套地去讲那些名媛巨星的故事,而是更注重从普通人的视角,或者说更贴近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服饰体验来展开。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家庭主妇的日常穿着,或者小职员在特定场合的着装选择,这些细节恰恰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太多生僻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就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裁缝或者一位热衷于时尚的老奶奶聊天。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布料、剪裁、配饰的描述,非常具体,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对手工艺的讲究和对细节的追求。这本书让我觉得,服饰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东西,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社会阶层、甚至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