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有心国学教授抽丝剥茧解读中国姓氏文化
?有趣208幅趣味插图详解姓氏符号
?有料揭开姓氏背后的文化秘密
你知道:
哪个姓氏里登基为帝的人数最多?
为什么皇帝偏爱“黄”色?
为什么“朱”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
内容简介
“姓氏”一辈子跟着我们,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姓氏是什么意思。本书作者深研文字学,为了让大众对自己的姓氏用字有所了解,以创意的体例,针对100个常见姓氏做的汉字解构和姓氏源流说明,搭配近千个翔实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古字形和208幅配合汉字演变的精美写实插图,实用又兼具提升国学修养!
各单元同时说明姓氏源流与相关的汉字故事;
除了姓氏用字,各单元还兼论其部首偏旁;
除了姓氏用字,各单元连带说明与该字有关但容易误用的字词,读之除了加深认识姓氏用字,还能同时提升文字水平。
各单元最后说明姓氏名人背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史知识,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作者简介
邹濬智,1978年生,台湾南投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国学硕士及博士。现任台湾警察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字学、民间信仰及国学之跨领域应用。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第一篇
王李张刘陈
王(王)
⊙“王”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王”氏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君王或其自称“王子”“王孙”的后裔。“王”这个姓氏的最早来源是“妫”姓,是古帝虞舜之后。虞舜后人多居于陈国,齐王田和也是其中一分子,子孙们就有以“王”为氏的。第二个来源是“子”姓。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有以“王”为氏的。第三个来源是“姬”姓。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用“王”氏;周灵王太子晋因为直谏被废为庶民,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子孙也有以“王”为氏的。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到了汉朝初年,很多王族也改姓“王”。王族二代以后亦有姓“王子”、三代以后亦有姓“王孙”的,后来这些人也有简省而改单姓“王”的。而外族改姓“王”的,像南北朝西魏鲜卑族“可颇”氏汉化后改汉单姓“王”、古高丽国君用汉姓“王”、西缗钳耳族用汉姓“王”等。至于得到赐姓“王”的,像燕王丹玄孙嘉,在西汉末年王莽当朝时被赐姓“王”。另外为了避乱,也有冒姓“王”的,像隋末举兵反隋势力将领之一的王世充,本姓“支”,后来冒姓“王”。
⊙“王”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这个字是象形字,原来就是个钺——长柄大斧头。在冷兵器时代,敌我短兵相接,兵器自然是一寸长一寸强,拿得动大兵器的,体力要够好这不用说,手上武器够强大,在战场上自然也就能屡建奇功。孔武有力,又能在战场上奋力退敌、保护大家,这样的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家的领袖。所以“王”就有了领袖——君王的意思。
考古出土的钺,最有名、造型也最奇特的应该是“亚丑钺”,它长得像右图这个样子:整张钺就是一脸笑嘻嘻的样子,结构一看就知道禁不起敲打,当然不是真正拿去战场上砍杀敌人用的武器,摆明是用来作为一种统治权力的象征。这个钺出土自山东青州的商代大墓,墓主人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这一类地方霸主、大人物。
钺从武器变成象征身份的礼器的过程很长,其制作的材质自然也有所不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玉质的钺。玉因为被视为天地的精华,常被古人拿来制作祭器或礼器。雕工如此精美的钺并不实用,已经明显地变成威仪和权力的代表。《集韵》载:“戉(钺),威斧也。”《周礼·大司马》注载:“戉(钺),所以为将威也。”明明白白道出这层意思。
说“王”就是个“钺”,看到甲骨文“王”字的写法,有些人可能不服气,因为它活生生就是个张腿张臂直立的人。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甲骨文或不写而刻,或先写后刻(上图为残留有朱砂的甲骨文)。
不论你要怎么刻,拿着刀子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能灵活转动笔画吗?当然不行,所以文字里的弯笔只好全部迁就姑且变成直线了。因此甲骨文的“王”长得不像钺是正常的;不信你再看看长得比较像钺的金文“王”字,金文是先制泥范后铭铸的,泥土较软,塑形性较佳,反映出来的象形笔画,它的写真度就很高了。
或许有人要问:“乌龟姓‘王’吗?”今日骂人乌龟(戴绿帽之意;或指人没骨气——爱缩头不争气),隐晦一点喊“王八”,但这不表示乌龟姓“王”。“王八”二字合在一起其实是乌龟腹甲上纹路的样子。
用“王八”骂人乌龟,那可是借代修辞法里“以部分代全体”的用法。千万不要再说乌龟姓“王”了!
⊙本家历史名人
既然“王”这个姓氏的来源这么多(各朝各代都有人称王),历史上的名人自然也就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军事家王翦,他是战国时期秦国人。在秦始皇手下当差领兵,曾经平定赵、燕、蓟诸地,后来秦始皇听信李信的谗言,王翦托病回归故里。不料李信打了大败仗,秦始皇才又重新起用王翦来平定荆楚。
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临沂人。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王羲之个性随和,时任太傅郗鉴去当朝宰相王导家中挑女婿,只有他不为所动,“坦腹东床”。郗鉴听了这事反而很是喜欢,于是选了王羲之做自家的“东床快婿”。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有名,据说他下手写书,笔力之强,墨水能渗透木板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典故就出自这里。他的书法作品,以《兰亭集序》《乐毅论》成就最高,后人称他为“书圣”。
政治家王安石是宋代临川人。博闻强记,书、画、诗都很拿手,著有《周官新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等。宋神宗时担任宰相,主导政治改革,可惜动作太大,又不听谏言,树立了很多政敌,最后并未成功。
思想家王阳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筑室于阳明洞,所以大家都称他“阳明先生”;台北的后花园“阳明山国家公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正德时期王阳明巡抚南赣,平定了宸濠之乱;嘉靖时被封为新建伯,总督两广。王阳明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在学问上的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还是今日学生品德教育的重点。
◎本家其他历史名人
东晋王导
政治家王导是东晋临沂人,当朝权臣,因稳定局势,辅佐皇帝司马睿,有功于朝廷。
唐王勃
文学家王勃是唐初龙门人,“初唐四杰”之一,诗作描写个人生活及情志;也有一些作品抨击时弊,其五律、五绝作品最佳。
唐王昌龄
文学家王昌龄是盛唐太原人,因擅长用七绝描写场面雄阔的边塞风光,世称“诗家天子”“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诗天子”。
唐王维
文学家王维是盛唐河东人,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因精通佛学,以《维摩诘经》取字“摩诘”;诗文作品灵透,世称“诗佛”。
宋王应麟
学问家王应麟是南宋鄞县人,勤读经史,其著作以《玉海》和《困学纪闻》最有名。前者为小学用书,后者是他集合经史研究心得的成果。
明—清王夫之
思想家王夫之是清初衡阳人,与顾炎武、黄宗羲合称“清初三大家”。
清王念孙
学问家王念孙是清代高邮人,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写成《广雅疏证》,对训诂学的研究贡献很大,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
清—近、现代王国维
学问家王国维是清末海宁塘人,晚号观堂,是中国新学术的开创者。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又与罗振玉(雪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
清—当代王永庆
企业家王永庆是当代台湾人,出身困苦,后以米粮、林木业为事业基础,创办台塑集团,创造就业机会无数,被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姓氏与汉字
一般人对姓氏的认识很笼统,大概只知道它是冠在名字前面的第一个字,除了标示出自己的血缘来源,它对现代人而言似乎没有其他的意义。其实姓氏的起源很早,发挥的社会功能也很强。关于“姓”的出现,大概可以向上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
“姓”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女”“生”,从甲骨文以来就这么写:。为了标示自己是哪个女人所生,所以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个“姓”标明自己生命的源头。所以同姓的人就有血缘上的关系。“姓”的使用,除了用来标示自己的来源外,也用来作为不同人类群体的区分。
那为什么“姓”标明的不是自己的父系来源?因为那时期的人类经济活动还停留在狩猎、采集时期,父亲出远门,要么死在外面,要么便跟其他女人跑了(群婚、走婚)。很多小孩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想要标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只能说自己是某女之子。不信试看商、周始祖的诞生故事:
商朝始祖契的出生——契的母亲简狄在湖边洗澡,看见有只鸟在天上盘旋。不一会儿那鸟下了颗五彩蛋,简狄看了大为惊奇,忍不住就把那蛋给吃了。没多久就生下契。
周朝始祖后稷的出生——后稷的母亲姜嫄出外踏青,看见路上有个巨人的足迹,由于太好奇,于是忍不住就去踩了巨人足迹一下,没多久就生下后稷。
在这两则知名的始祖故事里,男主角都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父亲的角色在这些故事里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姓”从母亲来,这也是东方最有历史的几个姓——“姬”“姒”“妫”“姚”“姜”“嬴”——都从“女”旁的原因。这些女姓始祖的形象大概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祖母贾母一样大权在握。也因为小孩都在母系家族中长大,受到家族中强而有力的母亲兄弟保护最多,东方才会发展出后来“天上天公,地上母舅公”的文化价值观。
“氏”这个字,甲骨文作,是一个人把手伸长去触地的样子,长笔画在古文字中很容易被加上饰符,所以金文,就在下垂的手臂上加一个圆点来装饰,这一点后来变成一画,就成了篆文。这个字原来是“底”的初文;对人的生命来源加以追根溯源就是“氏”。
“氏”的出现与社会由母系结构转变为父系结构有很大关系。当人类生产的方式进入农业时代,动植物食物来源可以通过人工加上地力来产生,男子不再出远门,改而选择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和固定的女性对象生活;兼以农业生产需要极大的体力,掌握主要经济权力的男子在家族中慢慢成为主宰。于是要标示自己的出身,不再用“姓”而改用表示父亲社会身份或地缘关系的“氏”了。
由于从女性始祖得来的“姓”的发展要早,所以同姓的人多,为了在同姓的人当中再进行区别,所以进而采用从男性始祖得来的“氏”。先秦“姓”“氏”是同轨并用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追溯表述自己的远古源头就讲究“姓”、追溯表述自己的近世出身就讲究“氏”。不过秦汉之后“姓氏”合用,慢慢地两者的观念就混淆融合了。
姓氏既是使用文字来表示,它的出现便和文字出现在人类发展史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或用图腾,或用族徽来说明自己的出身。图腾形象有可能是某种族人所崇拜的、认为是自己生命源头的有灵动植物,百步蛇、鸟、龙、豕等;族徽则将这些动植物的线条抽象化,再加入一点人形,如青铜器上曾见到的几种族徽。
欧洲贵族也有族徽,多用盾牌、旌旗等武器为外框,内绘特定动植物,不过时间上要比东方晚上许多。不论图腾或族徽,这种形式都不如文字来得直接方便,所以“姓”“氏”很自然地在文字发明之后,就采用这种更为便利的形式来表示了。
只不过中国文字虽然算得上世界上发展最稳定的文字系统,但毕竟字体在历史中的某些程度变化,还是会造成今人辨识古字的困难;兼以古字保留造字原貌最多,想要知道自己的“姓”“氏”本意就不能不去追溯它的古文字形。为了让今人对自己的“姓”“氏”有更深的认识,本书之撰写就不能只考究某个“姓”“氏”的来源、讲讲“姓”“氏”名人的逸事,而必须更负责任地把“姓”“氏”用字和有关它的典故或历史好好讨论一番。既然认清了某个“姓”“氏”用字的本形本义,也就可以顺带厘清一些常被误会或误用的俗谚、成语、惯用语。“一事毕而三功成”,笔者十分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大众认识自己“姓”“氏”、学习汉字故事和晓得俗谚、成语、惯用语的正确意涵带来帮助。
为了便于书写、使本书得以包含最大范围的信息内容,本书采用秦汉以后“姓氏”的概念,选择所占人口数前一百名的姓氏作为讨论的对象:
先讲讲姓氏用字的字形本义和相关的汉字故事,再聊聊镶有此字的俗谚、成语、惯用语,最后谈谈姓氏的大宗由来和同宗著名历史人物,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除了追自己的本、溯自己的源之外,还能连带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增加自己的国学常识。
一如其他学科,古文字研究在识辨某个汉字本义的工作部分,不同学者的学术养成过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同。本书所采用的一百个姓氏用字本形本义说明,绝不可能满足每一位学者的见解;在写作的过程中,仅能在异见中求取共识,采取最多人支持或最符合人类心理直观认识的解释,这是在进入正文之前必须要特别强调的。
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写作得力于台湾诸个学术单位建置的各种学术数据库。
虽然资料的学术性和准确性未达百分之百,但在介绍及协助索引查找数据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笔者对不求回报、投入上述数据库而大幅度推升今人学术研究层次的人员,致上由衷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姓氏溯源:一段家族的时光之旅》 每个姓氏,都如同一颗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宝石,闪耀着属于它的独特光芒。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是家族传承的印记,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祖先的故事、迁徙的足迹、职业的演变,甚至是时代的变迁。 姓氏,为何如此重要? 自古以来,姓氏便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角色。在古代,它区分血缘,是宗族制度的基石;在现代,它是个体身份的标识,是文化认同的载体。一个姓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信息、民族特色,甚至是可以追溯的职业或传说。它如同一个密码,解开了,便能窥见一个家族的峥嵘岁月,理解个体在这个广阔世界中的根源所在。 《姓氏溯源》带您开启一段怎样的旅程?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姓氏的来源,而是深入探索姓氏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信息。我们将跟随文字的指引,踏上一段充满发现的时光之旅,去探寻那些早已融入我们血脉的古老符号。 一、寻根问祖:姓氏的起源与演变 从何而来?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从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到夏商周时期以国、以谥、以官为姓,再到后来的赐姓、避讳、戎狄改姓等,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们将考察那些最古老的姓氏,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从模糊的群体标识逐渐演变为个人代号的。 迁徙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中,人口的迁徙是永恒的主题。战乱、饥荒、开发边疆、官宦调任,都促使人们背井离乡,走向新的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姓氏也随之传播,并在新的地域孕育出新的分支,或是与其他姓氏融合。本书将通过分析姓氏的地域分布,还原出那些波澜壮阔的迁徙图景。 时代的回响: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姓氏演变规律。比如,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的汉化改姓,明清时期赐姓的盛行,以及民国时期的简化改姓等,都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姓氏的面貌。我们将探究这些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姓氏格局。 二、姓氏背后的故事:职业、地名与传说 从“士”到“农”,再到“工”与“商”: 许多姓氏直接来源于先民的职业。例如,与农业相关的“耕”、“稼”,与手工业相关的“陶”、“弓”,与商业相关的“市”、“贾”,以及与军事相关的“兵”、“卫”。这些姓氏不仅标记了祖先的谋生之道,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分工的特点。 “山”与“水”的馈赠,以及“城”与“邑”的印记: 地理环境对姓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许多姓氏直接来源于地名,如“张”姓可能与古代地名“张”相关,“李”姓可能源于“理”地,又或是与地理特征相关,如“林”、“森”、“田”、“郭”、“陈”、“戴”等。这些姓氏如同地图,标记着家族最初的栖息地。 神话与传说: 并非所有姓氏都有清晰的血缘或职业来源。一些姓氏的出现,与神话传说、古代祖先的创业故事,甚至是帝王的封赏有关。它们充满传奇色彩,为姓氏增添了神秘与浪漫的魅力。 三、姓氏与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 同姓的羁绊: 在传统的宗族观念中,“同姓”意味着同宗,拥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联系在古代尤为紧密,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即使在现代社会,同姓之间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并在许多文化习俗中有所体现。 姓氏的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的姓氏构成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人口构成、民族融合情况以及文化习俗。例如,南方姓氏的多样性与北方姓氏的集中性,都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姓氏的象征意义: 姓氏的读音、字形,甚至是一些相关的传说,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有些姓氏可能带有特定的寓意,被认为象征着某种品质或期望。 为什么阅读《姓氏溯源》? 一次深度的自我认知: 了解自己的姓氏,是了解自己家族、理解自己历史根源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归属感。 一场精彩的历史回溯: 姓氏是连接古今的纽带,通过姓氏,我们可以触摸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历史的脉搏。 一次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书将姓氏的起源、发展、演变与社会、文化、地理、民族等多个层面相结合,为读者展现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一次充满趣味的探索: 探寻姓氏的奥秘,就像在解开一个古老的谜题,充满惊喜与乐趣,让你乐在其中。 《姓氏溯源:一段家族的时光之旅》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智慧与情感的旅程,去发现隐藏在您姓氏里的故事,去理解那份世代相传的家族印记,去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