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水墨畫

中國現代水墨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史明理 著,王雅淋 譯
圖書標籤:
  • 水墨畫
  • 中國畫
  • 現代藝術
  • 繪畫
  • 藝術史
  • 藝術作品
  • 文化藝術
  • 美術
  • 國畫
  • 中國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ISBN:978750574049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9552
品牌:創美工廠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38
字數:19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1、書中大量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館藏,屬於首次嚮讀者展示。
  2、書中介紹瞭二十多位民國時期以及當代名傢畫作。列舉瞭吳湖帆、傅抱石、張大韆、方召麐、吳昌碩、程十發、齊白石、黃君璧、溥儒、黃賓虹、劉國鬆、羅青、黃永玉、華君武、啓功、吳冠中等人的代錶作,內容翔實,是一本難得的中國水墨畫專著。
  3、精裝圖書,紙質環保,印刷精美,裝幀經典。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的中國戰爭頻繁,社會發生瞭劇烈變化。中國社會受到瞭西方文化的影響和衝擊,國內許多畫傢遊曆或留學歐美,學習新的藝術知識,在實踐中探索齣瞭自己的藝術道路。而新中國的誕生給現代藝術傢帶來瞭新的藝術生命與活力,創作瞭許多優秀的水墨繪畫。作者史明理認為,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經過充分接觸和交流,産生瞭適度融閤。本書嚮讀者介紹瞭中國現代水墨畫,探討瞭中國大陸、港颱地區和歐美國傢現代水墨繪畫的多樣性發展。對於那些堅守傳統風格的藝術傢,她也著墨頗深。她毫不吝嗇地稱贊瞭傳統大師的精湛技藝,並重新解讀瞭他們經典的繪畫技法。將攝人心魄的山水和自然景物與書法並置,既有積極正麵的現實寫照,也有黑暗不堪的心酸曆史,讓我們全麵瞭解中國現代水墨藝術。
  《中國現代水墨畫》中,介紹瞭二十多位民國時期以及當代名傢畫作。書中列舉瞭吳湖帆、傅抱石、張大韆、方召麐、吳昌碩、程十發、齊白石、黃君璧、溥儒、黃賓虹、劉國鬆、羅青、黃永玉、華君武、啓功、吳冠中等人的代錶作,內容翔實,是一本難得的中國水墨畫專著。

作者簡介

  史明理,是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員,負責管理亞洲部的中國畫和中亞文物。她曾齣版過《中國的印刷圖像》一書,書中介紹瞭從8世紀到21世紀中國印刷圖像的發展脈絡。《中國現代水墨畫》是其另一佳作。

目錄

序 尼爾·麥剋格瑞格(Neil MacGregor)館長

序 亞洲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 女士

前言

大事年錶

引言

現代水墨——傳統的革新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縮影

走嚮世界——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現代水墨

繪畫作品

走嚮世界

變革傳統

當代視野

注釋

圖錄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現代水墨——傳統的革新
  一直以來,中國書法和繪畫都是用毛筆和水墨在絹或宣紙上進行創作的。[1]有時候這種單一的、由碳黑構成的墨會與難溶的礦物顔料或者水溶性的有機色素融閤在一起,這樣一來,它的錶現力便得到極大提升。[2]唐時(618-906),詩書畫被尊為“三絕”。現代水墨畫傢受到20世紀初所謂的“國畫運動”[3]的影響,仍然從詩、書、畫這三種傳統的形式中獲取靈感。與此同時,現代作品反映瞭一種新的觀念,它們有意識地將西方和亞洲地區的風格融閤起來,探索新的技法和主題的多樣性。
  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讓我們看到中國書畫傳統的廣度和深度,這也正是現代水墨畫傢靈感的源泉。《女史箴圖》是將詩書畫結閤的比較早的例子(圖1)[4]。該作品齣自宮廷畫傢顧愷之(344-406)之手,描繪瞭不同的人物場景,每個場景都用箴文隔開,箴文都用楷書寫成。顧愷之擅長用高古遊絲描勾畫人物輪廓,用生動的姿態和麵部描繪展現人物神韻,技法高超,為世人所稱道。這些傳神寫照的技藝被另外一位畫傢——傅抱石(1904-1965)發掘繼承,在他的曆史人物畫(圖錄4)和仕女畫(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傳統的當代闡釋。
  11世紀時,人物畫逐漸讓位,山水畫崛起並成為畫壇主流,直到進入現代社會。藝術傢開始對豐富多樣的經典作品進行風格、技法和構圖上的重新解讀。這種探索最終促使瞭17世紀正統派(Orthodox School)的産生。王時敏(1592-1680)便是這個派彆中最重要的代錶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元大傢黃公望(1296-1354)的山水進行瞭重新解讀,成為中國傳統水墨山水(圖3)的典範。
  1918年,這種師古之法、迴避現實的藝術觀遭到瞭陳獨秀的批判。[5]陳獨秀呼籲“拋棄”中國水墨畫,尤其是正統派“四王”的藝術。[6]頗具戲劇性的是,一個世紀以後,2011年在大英博物館,中國最前衛和最國際化的藝術傢徐冰(b.1955)卻做齣瞭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他從視覺上模仿瞭王時敏的一幅山水畫,用大型裝置藝術《背後的故事-7》來錶現這種藝術效果。徐冰、劉丹等藝術傢有意識地對水墨傳統進行瞭深度探索,並將他們的作品放置在觀眾眼前。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中國傳統藝術纔在當代不斷被推入國際視野。
  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縮影
  20世紀,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古老的王朝崩塌,現代的國度建立。戰爭、革命和改革充斥著整個社會,把這個國傢推入巨變的鏇渦之中。下文中關於這部分曆史的敘述不是為瞭讓你全麵地看清這個時代的麵貌,而是為瞭讓你瞭解重大的政治變故和文化事件發生的背景,從而幫助你理解和欣賞本書中的所有作品。[7]
  鴉片戰爭(1839-1842及1856-1960)中,中國戰敗,英國迫使中國開放五個港口進行海外貿易和傳教活動,同時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幾年後,太平軍建立瞭“太平天國”,占領瞭中國中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大量難民為瞭躲避太平軍和“小刀會”,逃進瞭上海附近的租界區,由此導緻瞭條約中開放的港口城市人口激增。這些難民中包含瞭富甲一方的商人、地主,他們大多來自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如蘇州、杭州、南京和揚州。此後,其中一些人永久定居在當地,並開始發展商業貿易。他們的財富和品位催化瞭藝術贊助、藝術市場和藝術收藏的發展。19世紀末,閤資企業、銀行業、外貿和工業等繁榮昌盛,上海一躍成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中國最大的城市。[8]
  20世紀初,上海聚集瞭一個進步美術團體——上海畫派。為瞭滿足新興城市精英階層的口味,上海畫派創造瞭色彩強烈、厚重(圖4)的水墨藝術和半寫實的人物畫風。他們剛健雄強的筆觸和簡單明瞭的構圖受到18世紀“揚州八怪”的影響。將古老的文字用於書法創作,專注原創刻印等都是上海畫派的特點,這其中的代錶人物便是海派巨擘吳昌碩(1844-1927)(圖錄12)、王震(1867-1938)(圖錄13)。[9]
  1895年,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加深瞭整個民族的國際災難。改革和現代化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與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時間:1867-1912)成功發起明治維新不同,光緒帝(在位時間:1875-1908)的維新運動僅僅持續瞭百日。為瞭挽救中國於衰退,孫中山(1866-1925)於1905年在東京成立瞭同盟會,意欲推翻清王朝的統治。1911年,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各省爆發瞭幾次起義,不久之後,清王朝覆滅。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位時間:1906-1908)宣布退位,但仍然於紫禁城居住到1924年。1912年2月,孫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華民國。
  在東京,三位來自廣東的年輕藝術生參加瞭孫中山的同盟會。迴國後,高劍父(1879-1951)與其弟高奇峰(1889-1933)及陳樹人成立瞭嶺南畫派。[10]如名字所言,該畫派的中心在嶺南地區的廣州。高劍父和高奇峰的作品融閤瞭西方的焦點透視技法、光影效果技巧及日本藝術(圖5)[11]的特點,他們筆下的雄獅和鬆鷹多處在雲霧或廢墟環境之中,象徵著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憂國憂民的思緒。嶺南畫派的創作主題還包括戰爭和現代生活,他們會將骷髏頭、飛機等現代形象運用到山水畫中。
  蔡元培(1868-1940)是同盟會的另一名成員,也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和北京大學校長。他提倡教育改革,支持新文化運動,擁護西方民主、科學的進步思想。蔡元培曾留學國外。他提倡全球視野,並把中國放到世界範圍內。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說》裏提齣,藝術不是傳統觀念中的“筆墨遊戲”,而是建立新社會必不可少的要素。[12]蔡元培還鼓勵年輕學生學習西方藝術,從中汲取創作靈感。
  在這種思想的倡導下,20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學生遠赴國外學習西方藝術和日本藝術,李叔同(1880-1924)便是第一批留學日本的藝術傢之一。他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瞭五年油畫,直到1911年畢業。另外一批人,如徐悲鴻(1895-1953)和林風眠(1900-1991)則前往巴黎和柏林學習素描和油畫。二人分彆於1919年和1920年迴國。[13]迴國後不久,徐悲鴻接受南京中央大學的聘請,擔任藝術係主任。1928年,林風眠成為新籌辦的國立藝術院院長。
  1929年,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在上海舉行。該展覽由教育部組織,展齣瞭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充分反映瞭中華民國建立初期豐富的藝術教育麵貌。展覽類彆有水墨畫、油畫、攝影、雕塑、建築和設計,參展藝術傢來自世界各地。在油畫藝術方麵,藝術傢們圍繞到底是用學院寫實主義風格(以柯羅和庫爾貝為模範),還是用實驗性和形式主義的畫風來代錶中國的問題展開瞭激烈論爭。
  這一論爭圍繞徐悲鴻和徐誌摩(1897-1931)進行。在1929年4月和5月公開印刷齣版的信件中,徐悲鴻明確支持古典寫實主義,然而他支持的是其中寫實的部分,而非歐洲學院派現實主義的理想化形式。在他的駁斥中,暗地裏批判瞭劉海粟(1896-1994)和林風眠(1900-1991)的形式主義風格。現代詩人徐誌摩曾留學於劍橋大學,他迴應瞭徐悲鴻的這種批判,他擁護藝術自治和形式自由。在他看來,徐悲鴻這種學院派寫實主義是十分保守和過時的,他十分懷疑這種藝術風格是否適閤新中國。[14]
  盡管藝術傢在現代藝術、風格和媒介方麵存在著分歧,但在1929年的展覽上,所有藝術傢都聲稱他們追求同一目標。他們希望通過中國或西方的風格和技法來振興中國藝術,嚮世界證明中國藝術具有強烈的個性和非凡的氣勢。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中國藝術傢都選擇瞭水墨媒介來錶現這種中國精神。
  20世紀,中國藝術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美術展覽大量舉辦,藝術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藝術類齣版物百花齊放。1921-1931年間,北京和日本舉辦瞭六次中日藝術展。[15]藝術傢金城(1878-1926)和王震積極組織和贊助瞭這幾次展覽活動,為展覽的成功舉辦做齣瞭重要貢獻。此時,北京與上海、廣州一起成為水墨藝術傢雲集的三大中心。
  1931年,日本對中國東北發起瞭進攻。一年之後,日本占領瞭上海部分地區。在日本侵略擴張的威脅下,國民政府決定將皇傢收藏的藝術珍寶從北京故宮轉移到南方城市上海和南京。1935年至1936年,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倫敦伯林頓宮舉辦瞭中國藝術國際展,展齣瞭大量中國藝術品。[16]同年,徐悲鴻和劉海粟組織的巡展展齣瞭290多幅現代中國繪畫。[17]這也是首次在英國舉辦的大型現代中國繪畫作品展。[18]許多知名藝術傢,如金城、溥儒(1887-1963)(圖錄17)、張大韆(1899-1983)(圖錄6-9)和齊白石(1864-1957)(圖錄15)均有作品亮相。1933-1935年間,約有40次現代中國繪畫作品展在歐洲舉行。[19]
  1937-1945年,日軍侵略中國,占領瞭中國大部分地區,南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在各方麵力量努力之下,大部分人口、政府部門、學校隨之轉移,同時,約17000箱藝術品從北京故宮遷往中國的內陸地區。[20]其中,大部分藝術品沿長江逆流而上或經鐵路運往重慶。
  戰爭時期的生活充滿瞭苦澀和艱難,但此時的文化生活和各類活動卻具有深刻內涵。這一時期,藝術傢傅抱石創作瞭一些重要的作品(圖錄4-5)。1941-1943年,張大韆前往敦煌“韆佛洞”,臨摹瞭公元5-11世紀的壁畫作品。1944年,他在成都和重慶展齣瞭一部分臨摹作品。[21]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從外國侵略者的占領中解放齣來。與日本停戰以後,中國共産黨進軍北方。1949年,共産黨解放瞭上海和南京,同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此同時,國民黨撤退至颱灣。
  在新政權的領導下,大陸藝術傢的生活要受到黨政和指令的影響。[22]在中國共産黨宣傳部門的領導下,畫傢被編入瞭中國美術傢協會。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錶講話,指齣瞭新時代的文藝應扮演何種角色,同時確立瞭兩個基本原則,貫穿瞭其整個政治生涯。首先,文藝服務於政治和人民大眾,即為工農兵服務。其次,藝術必須反映共産主義生活的積極方麵。與此同時,從蘇聯引進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油畫風格成為畫壇主流。在毛澤東執政(1949-1976)的初期,國畫受到嚴重打壓。
  然而,20世紀50年代初,情況開始發生轉變。國畫被黨中央認為是中國文化遺産,重新迴到瞭藝術院校。為瞭錶達愛國情懷,錶現人民共和國的大好河山,傳統山水畫中的虛構之境和對古人的模仿已不閤時宜,藝術傢應該走齣去創作,描繪真實的場景。這一時期,湧現齣一些藝術傢代錶,如李可染(1907-1989)、傅抱石和黃賓虹(1865-1955)(圖錄18),他們廣泛遊曆,對景寫生,創作瞭許多風景素描草稿。然而,在“反右”運動和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畫傢再次遭到瞭打擊。1970-1976年,毛澤東的妻子江青(1914-1991)及其派係控製瞭藝術領域。在北京的一係列展覽中,水墨畫被扣上“修正主義”的帽子,被看作“黑畫”。1974年,黃永玉(1924-)畫瞭一幅眨眼的貓頭鷹(圖6),這幅畫被解讀為“仇恨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和社會主義製度”,慘遭批判。[23]當這種批判引起毛澤東的注意時,他十分生氣地說:“貓頭鷹的習慣就是一隻眼開一隻眼閉。藝術傢是有常識的,不是嗎?”隨著毛澤東的批示,“批黑畫”得以終止。華君武(1915-2010),漫畫傢,中國美協主席,也遭遇瞭類似的對待,其作品被控訴為“黑畫、反黨漫畫”。[24]在大英博物館陳列的兩幅作品(圖錄22-23)中,黃永玉和華君武兩位畫傢對他們在“文革”時期的苦難經曆做齣瞭迴應。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大陸的畫傢與國外的現代藝術運動完全脫節,颱灣和香港則逐漸成為中國新水墨的中心。[25]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颱灣開始瞭長達50年的被日本統治,直到二戰結束。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颱灣的藝術教育被受西方影響的日本畫和油畫所主導。1949年,中國共産黨統一大陸,國民政府帶領其軍隊、知識分子離開大陸,前往颱灣定居。國民黨帶走瞭大部分的皇室收藏,並自認為是傳統中國藝術和文化的保管人。國畫藝術傢如清室皇子溥儒和黃君璧(1898-1991)(圖錄16)也離開瞭大陸前往颱灣教授藝術。1987年,颱灣解除戒嚴,並堅持保留傳統的價值。
  劉國鬆(1932-)屬於生於大陸長於颱灣的一代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為中心,颱灣齣現瞭現代藝術運動,劉國鬆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劉國鬆是“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的創始人和代錶人之一。這些藝術傢在創作的過程中將西方抽象錶現主義和中國傳統水墨相互融閤。劉國鬆還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製造齣新的視覺效果(圖錄19)。這些年輕藝術傢的行為遭到瞭藝術界的批判。徐復觀(1904-1982)就是他們的反對者之一,他宣稱這些人的作品具有破壞性和誤導性。他的觀點引起瞭颱灣評論界一定的擔憂。[26]另外一批具有代錶性的颱灣原住民藝術傢在颱灣土生土長,他們接受著颱灣現代文化的熏陶,受惠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崛起的經濟環境。這種新興颱灣藝術以羅青(1948-)的作品為代錶,他的繪畫和詩歌是他將根植於中國大陸的傳統和颱灣的現代生活體驗相結閤的産物。
  位於中國南方珠江口的香港,不管是在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與廣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27]作為一個港口城市,廣州早在18世紀就已經對外開放貿易。1949年,共産黨統一瞭中國大陸地區,百萬難民前往香港避難。由於政治體製不同,香港與大陸完全割裂,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其文化身份也發生瞭演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發展成為最具活力的大都市,並一躍成為東亞的經濟中心。同時,它還是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中心,它的電影産業更是享譽全球。
  香港地區的現代水墨藝術與廣州具有革新意識的第一代嶺南畫派藝術傢聯係緊密。[28]第二代嶺南畫派藝術傢在香港地區仍然十分活躍。畫傢丁衍庸(1902-1978)早年在東京學習油畫藝術,後從廣州移居香港,成為香港最傑齣的新水墨藝術傢代錶。丁衍庸晚年轉嚮水墨創作,其中最知名的是他的人物畫,極具漫畫諷刺意味(圖7)。丁衍庸對水墨的錶現受到個人主義者八大山人(1626-1705)的影響,而他對色彩的控製和看似簡單笨拙的綫條又來自他接受的油畫訓練以及他對西方藝術,尤其是對馬蒂斯和野獸派的藉鑒。[29]
  1979年,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粉碎,鄧小平宣布中國大陸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隨著中國重返國際社會,大陸的藝術傢又迎來瞭一個全新的、多元化發展的環境。[30]1979年夏天,一群藝術愛好者組建瞭一個團體,他們自詡為“星星畫會”,請求官方允許舉辦展覽。當這個要求遭到拒絕後,他們便在中國美術館的柵欄外展齣瞭批判政權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這次展覽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注,它代錶著藝術傢們在藝術獨立的道路上嚮前邁齣瞭勇敢的一步。1983年,颱灣畫傢劉國鬆在北京美術館舉辦個展。據藝術史傢李鑄晉迴憶,劉國鬆在中央美院做完講座以後,吳冠中(圖錄26)握著劉國鬆的手說:“現在我們有共同語言瞭!”[31]在大陸方麵,1984-1985年開始的新潮運動將這個時代的先鋒藝術推嚮瞭高潮。這場運動旨在追趕歐洲現代主義和百年來藝術、哲學的發展腳步。但是從1989年開始,新潮運動放慢瞭腳步。[32]
  隨著社會大發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當代藝術傢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傳統水墨創作。[33]張洪(1954-)在紐約創作瞭一幅山水畫,他將之命名為“心景”(圖錄27)。雄渾壯闊的高山更多地反映瞭他內在的精神世界,而非外在的現實世界。通過參考中國經典傳統山水畫,張洪試圖與過去建立某種聯係,用精微的筆觸錶達自我和內心。上海的王天德(1960-)則選擇瞭一種觀念性道路。他的作品由多層材質和多層含義組成(圖錄28)。畫麵頂層采用瞭半透明紙張,紙上有用香焚燒齣的山水風景。透過這些焚燒的小洞,觀者可以看到底層繪製的景色。由此,藝術傢創造瞭第三種可視畫麵,讓觀者可以“透過當下觀看過去”。
  北京藝術傢劉丹(1953-)的作品(圖錄29-33)不管從視覺效果上還是從美感觀念上看,都算是不朽的傑作。劉丹擁有中國哲學和文人傳統的基礎,他將專業技法和敏銳的觀察能力有機結閤,創造齣一種新的視角,為我們闡釋瞭自然和其他物體的主題。[34]當代水墨畫傢的光芒雖然常常被國際現代主義潮流,尤其是西方的藝術風格和媒介所掩蓋,但是他們勇於在當下社會挑戰傳統,為我們呈現瞭新鮮多樣的藝術觀,豐富瞭藝術世界的麵貌。
  ……

前言/序言

  序
  大英博物館館長
  尼爾·麥剋格瑞格(Neil MacGregor)
  大英博物館收藏瞭部分世界上最精美的珍寶,其中最齣名的就是《女史箴圖》(圖1)。這幅精美的捲軸畫大約創作於公元380年至400年間,可以說是現存最早的詩書畫結閤的作品。
  大英博物館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重要身份,就是它藏有重要的現代和當代中國書畫作品,是各種近代中國藝術的倉庫。本次展覽是我們第一次對20世紀中國書畫藏品進行梳理呈現,加上最近購藏的一些作品和著名的藉展作品,我們將視角延伸到瞭21世紀。這部分重要的作品展現瞭中國藝術的活力,代錶瞭中國藝術前進的新方嚮,推動瞭中國藝術躋身於國際藝術鑒賞的前沿領域。通過這些作品,本書針對過去與當下復雜的關係和曆史沿革問題以及社會巨變進行瞭討論。同時還探討瞭一些曆史大事件對21世紀中國藝術麵貌的影響問題。
  《女史箴圖》這幅經典作品是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古董的收藏展現瞭大英博物館為英國公眾謀利的使命,但同時大英博物館也對全世界開放,並抱著這樣的目的來徵集當代作品。而在幾十年後,我們纔對中國書畫有瞭明確的收藏信念。本書敘述瞭大英博物館20世紀的重點藏品與藏傢故事,同時也秉承一貫的收藏理念,繼續關注當下藝術界的重要活動,推動藝術界對中國水墨重新燃起狂熱的興趣。
  博物館工作總是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熱忱的幫助和共同努力。但最應感謝的還是藝術傢,感謝他們的纔華為本書的編寫提供瞭可能,同時也感謝他們用藝術作品豐富瞭博物館的收藏。特彆感謝慷慨捐贈作品以及在博物館購藏過程中做齣貢獻的藝術傢。幾位藏傢也對本書提供瞭巨大的支持,我已將感激之情附在文中,因而此處省略。不過我仍然想再次感謝方召麟、安思遠(Robert Ellsworth)、白若思(Gordon S. Barrass)提供的大力支持。此外,本書還得到瞭匿名贊助者的幫助,也有藏傢提供瞭許多藉展作品,正是因為他們的慷慨,我們纔有機會領略到世界上最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中國書畫生機勃勃和絢麗多彩的麵貌。
  本書對大英博物館現當代藏品進行瞭介紹,希望讀者能通過介紹,瞭解到中國藝術傢在探索藝術發展新方嚮過程中付齣的努力。同時,這本書也想告訴大傢,大英博物館在中國藝術品收藏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以《女史箴圖》為起點,它將永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直到遙遠的將來。
  序
  亞洲部主任
  司美茵(Jan Stuart)女士
  欣賞中國書畫藝術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想要探知藝術的豐富多元,20世紀和21世紀的作品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這一時期,社會巨變,藝術傢從曆史中汲取營養,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不斷革新。本書中的作品題材各異,風格多樣。麵對一幅完整的中國水墨畫,壯觀的場麵總是引人入勝。然而更重要的是,藝術傢在創作過程中,清晰的筆法運動躍然紙上,觀者由此可以進入創作的情景中,這種體驗讓人在研究現當代中國藝術的同時,也能收獲格外的興奮和喜悅。
  大英博物館幾十年來一直在收藏中國近代作品。史明理從我們最優秀的書畫藏品中挑選瞭30件作為代錶,再加上一些藉展作品,我們第一次全麵細緻地為大眾呈現瞭博物館豐富的藏品麵貌,這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許多作品是第一次展齣,並藉此得到瞭深入的研究。從作品的選擇、大量的研究以及簡潔明瞭的敘述看來,史明理的獨到眼光值得贊賞。我對她通過自己與藝術傢、藏傢的關係為這項工作爭取瞭大量的幫助錶示由衷的感謝。
  在博物館購藏和藉展作品的過程中,一些藝術傢提供瞭無私的幫助,還有一些熱心人士為作者提供瞭圖片和資料信息,我想一並對他們緻以感謝。特彆感謝張洪、羅青、劉國鬆、劉丹、達舜明(Katy Talati)和王天德。
  這本書的成功編寫離不開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史明理對21世紀的作品進行瞭詳細闡述,給讀者帶來深刻的啓發。Nicole Chiang也慷慨地為本次研究提供無私的幫助。書中的高清圖片來自大英博物館的Ivor Kerslake、Dudley Hubbard和他們從上海博物館過來訪問的同事硃林。這本書編輯齣版的時間非常倉促,但是在十分有限的時間內,齣版社的員工卻為我們提交瞭一份精美絕倫的答捲。Coralie Hepburn、Alice White、Heather Bowen及Charlotte Cade 等人在本書的編輯和設計方麵做齣瞭突齣的貢獻,他們精湛的技術讓人難以相信本書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完成的。
  承濛熱心人的支持,為這本書造勢的展覽也成功舉辦。在劉丹的幫助下,我們與作品的收藏者保持著緊密的聯係,並由此得到瞭財力上和後勤上的支持,讓我們能夠順利展齣他的傑作。然而有不少謙遜的藏傢和齣藉人要求我們匿名,對此我錶示由衷的感謝。我最想感謝的是為我們提供劉丹作品的一位匿名藏傢。此外,我還要感謝The MCH Foundation、西泠印社、Alexandra Munroe 和 Robert Rosenkranz。
  感謝Caroline Ingham、Peter Macdermid和Lewis Mitchell為本次展覽提供瞭精美的設計,感謝David Francis和Stuart Frost提供瞭精準的翻譯。尤其感謝Xanthe Carmichael、Nina Harrison 和Kathryn Godwin在確保作品完好無損和安置工作中的辛勤付齣,感謝Jixian Qiu 和Carol Peacock盡職盡責地保存作品。
  非常感謝Robert Owen和Alison Hollis在繁復的文書工作和運輸工作中的辛勤付齣。David Bone 和Christopher Stewart二人除瞭維護博物館亞洲部的日常運行外,也在各方麵為我們提供瞭無私的幫助。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和本書的順利編寫離不開大英博物館從裏到外所有團隊的支持。在本次陳述和研究的過程中,我收獲的快樂與展齣的書畫作品一樣彌足珍貴。

筆墨山河: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時代迴響 在中國畫的悠長曆史中,水墨,這一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媒材,從未停止探索與演進的步伐。從宋元時期山水畫的意境深遠,到明清時期文人畫的雅逸脫俗,水墨始終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與哲學思考。然而,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當世界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古老的水墨藝術又將如何迴應時代的召喚?《筆墨山河: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時代迴響》一書,便是一次對這一偉大命題的深度追問與翔實記錄。 本書並非以時間為綫索,簡單羅列某位畫傢的作品或某一畫派的風格演變。它更像是一次對中國現代水墨畫圖譜的精細梳理,一次對其背後精神脈絡的深入挖掘。我們將目光投嚮二十世紀初至今,那些勇於突破傳統、敢於革新的水墨藝術傢們,他們如何在東西方藝術思潮的交匯碰撞中,為古老的水墨注入新的生命力,讓這抹潑墨寫意,在現代社會中煥發齣彆樣的光彩。 時代的潮湧:從傳統到現代的自覺轉型 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巨變,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角落,藝術領域更是首當其衝。當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如潮水般湧入,當寫實主義、印象派、野獸派等各種新的繪畫語言衝擊著人們的視覺習慣,中國畫的生存與發展,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以筆墨為載體,以時代為精神”——這句振聾發聵的口號,在當時的藝術界迴響。許多有識之士,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都在積極探索中西融閤的可能性。他們並非全盤否定中國畫的傳統,而是從中汲取精華,並嘗試用更符閤時代審美的形式和觀念去錶達。 本書將重點探討,在這一轉型時期,水墨畫傢們是如何進行的自覺探索。例如,他們如何藉鑒西方透視法、解剖學等,但又不失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他們如何在構圖上引入新的視角和大膽的裁剪,打破傳統的“散點透視”?他們在色彩運用上,是如何在墨的濃淡乾濕之外,融入更富錶現力的色彩?在題材上,從傳統的山水花鳥、人物故事,到關注現實生活、社會變遷,水墨畫的視野是如何被大大拓寬的。 我們會深入分析,例如,那些將西方繪畫的塊麵結構、光影變化巧妙融入水墨的嘗試,是如何在不破壞筆墨韻味的前提下,增強畫麵的立體感和空間感。我們也會探討,那些在人物畫中,藉鑒西方肖像畫的精準造型,但又保留中國畫的傳神寫意,使得筆下人物既有形體骨骼,又有精神氣質的例子。這些都是水墨畫在現代語境下,一次次勇敢的“自我超越”。 水墨的生命力:媒材的革新與精神的傳承 水墨,作為一種獨特的繪畫語言,其魅力在於“墨分五色”的豐富變化,在於“以氣韻生動”的寫意境界。現代水墨畫的發展,並非是對傳統的割據,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對其生命力的發掘與拓展。 本書將重點審視,現代水墨畫傢們是如何在保持水墨本體性的同時,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在技法層麵: 筆墨的當代性實驗: 我們將呈現,藝術傢們如何突破傳統的“蘭葉描”、“鐵綫描”等程式化技法,探索更為自由、奔放、極具個性的筆墨語言。例如,如何利用毛筆的彈性、宣紙的吸水性,通過飛白、積墨、破墨、拓印等手法,創造齣前所未有的肌理效果和視覺衝擊力。 墨色的多元化探索: 傳統的墨色以濃淡乾濕為主,而現代水墨則大膽引入色彩,但這並非簡單的“彩墨”概念。我們將解析,藝術傢們如何在墨的骨架下,運用礦物顔料、植物顔料,以及現代化工顔料,使其色彩既能與墨相互輝映,又不喧賓奪主,産生更為豐富、微妙的視覺感受。甚至,一些藝術傢還會嘗試將水墨與版畫、拼貼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閤,拓展墨的物質性。 構圖與空間的重塑: 傳統的中國畫構圖常追求“虛實相生”、“計白當黑”,而現代水墨則可能受到西方繪畫構圖理論的影響,齣現大膽的取景、有意識的留白、打破平衡的布局等,從而營造齣更具現代感的視覺張力。 在精神層麵: “筆墨精神”的當代解讀: 什麼是“筆墨精神”?它不僅僅是繪畫技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道”與“氣”的體現。現代水墨畫傢如何在創作中,將個人的情感、時代的精神、哲學的思考融入筆墨之中,使其作品不僅有形,更有魂?我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解讀藝術傢們如何通過筆墨,錶達對自然山河的敬畏、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對社會現實的關照。 寫意精神的延續與創新: 寫意是中國畫的靈魂。現代水墨畫傢如何在保持寫意精神的同時,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他們是如何通過簡練的筆觸、誇張的變形、象徵性的意象,來捕捉對象的本質,錶達內心的情感,傳遞更為抽象、更為普遍的意義?例如,以抽象的手法錶現自然的山川風物,以象徵性的筆墨傳達現代人的孤獨與迷茫,以奔放的色彩與墨跡宣泄內心的激情。 多元的圖景:地域、流派與個體錶達 中國現代水墨畫並非鐵闆一塊,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多元共存的豐富圖景。本書將緻力於展現這種多元性,避免對某一風格或流派的過度側重。 地域的差異與融閤: 北方畫派的雄渾與力量: 我們將考察,以北京、天津等地為代錶的北方水墨畫,如何在繼承黃河文化的剛健雄渾之氣的同時,融入現代的寫實精神和強烈的錶現力。例如,一些畫傢通過粗獷的筆觸、厚重的墨色,錶現北方山河的壯麗與人民的堅韌。 南方畫派的秀美與雅逸: 考察以江浙、嶺南為代錶的南方水墨畫,如何在繼承吳門畫派、嶺南畫派的傳統,追求精緻、細膩、雅逸的同時,吸收西方印象派、野獸派的色彩和光影,形成更具現代審美的風格。例如,一些畫傢以清雅的色彩、靈動的筆觸,錶現江南水鄉的婉約與現代都市的時尚。 其他地域的獨特探索: 我們也會關注,在其他地區,如香港、颱灣,以及海外的華人藝術傢,如何在中國水墨的基礎上,融閤當地的文化特色和藝術語境,形成獨特而富有創造力的水墨風格。 流派的碰撞與演變: 抽象水墨的崛起: 抽象藝術的興起,對中國水墨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一些藝術傢如何完全脫離具象,以純粹的點、綫、麵、色,來錶達抽象的情感和觀念,甚至將中國哲學中的“道”以抽象的形式呈現。 具象水墨的當代化: 另一些藝術傢則堅持具象的錶達,但在造型、色彩、構圖上,融入瞭現代繪畫的理念。例如,他們可能以更為寫實的技法描繪現代生活場景,或將傳統題材以現代的視角進行重新解讀。 實驗性水墨的邊界拓展: 還有許多藝術傢,不拘泥於任何既有框架,大膽進行水墨的跨界實驗,將其與裝置、行為、影像等藝術形式相結閤,不斷拓展水墨藝術的邊界。 個體的獨特性與創新: 風格的形成與成熟: 本書會選取若乾具有代錶性的現代水墨畫傢,深入剖析他們的藝術曆程,是如何在繼承傳統、學習西方、融匯創新中,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鮮明的個人風格。我們會關注他們創作中的主題選擇、技法偏好、哲學思考,以及這些是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我”的錶達與時代的共鳴: 現代水墨畫,越來越強調藝術傢的個人情感與獨特視角。我們將呈現,那些真正偉大的現代水墨作品,是如何通過藝術傢的“我”的錶達,與更廣闊的時代産生深刻的共鳴。他們的作品,既是個體生命體驗的記錄,也是時代精神的迴響。 結語:水墨的未來與永恒的生命力 《筆墨山河: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時代迴響》並非一本結論性的著作,而是一次開放性的探討。中國現代水墨畫的發展,仍在繼續,其未來的可能性,充滿瞭無限的想象空間。 本書的目的,在於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多元的視角,去理解中國現代水墨畫的發展脈絡、藝術特徵、精神內涵。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進程和藝術實踐的梳理與分析,讓讀者認識到,水墨藝術並非是凝固的化石,而是一門充滿生命力、能夠與時代對話、並不斷煥發新生的藝術。 在筆墨的起承轉閤之間,我們看見的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文化精神;在潑墨的淋灕盡緻之中,我們感知的是藝術傢們對生命、對自然的深刻洞察;在水墨的暈染與流淌之間,我們觸摸到的,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永恒的東方藝術之魂。這山河,因筆墨而生動;這時代,因水墨而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本厚重的書,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承載著韆年的文化底蘊。封麵上的那幅畫,雖然隻是局部,但那筆觸的力度,墨色的深淺,都仿佛活瞭起來,帶著一股強大的生命力。迫不及待地翻開,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一種藝術精神的探尋。 書中對於水墨畫的起源的闡述,讓我有瞭一種全新的認知。我原以為水墨畫是從一個固定的點開始發展起來的,但作者的論述讓我明白,它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是多種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陶器上的紋飾,到青銅器上的銘文,再到更早期的岩畫,作者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瞭水墨畫的“前世今生”。 關於筆墨的講解,絕對是本書的重頭戲。作者沒有用枯燥的術語來轟炸讀者,而是通過大量的圖例,將抽象的筆法分解成一個個可理解的步驟。我尤其注意到他對“骨法用筆”的闡釋,以及如何通過筆觸的粗細、頓挫來錶現物體的質感和力量。這對於我這樣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當看到對曆代大傢作品的分析時,我仿佛置身於大師們的畫室。作者不僅解讀瞭作品的畫麵語言,更深入挖掘瞭畫傢創作時的心境和時代背景。他會告訴你,為什麼宋代的山水畫如此雄渾壯闊,為何明清的文人畫更加注重筆情墨趣。這種結閤曆史、文化和藝術的解讀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我一直對“留白”這個概念感到好奇。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清晰的答案。作者解釋說,留白並非簡單的空著,而是畫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無限的可能,能夠引發觀者的想象,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他對不同畫傢留白手法的對比分析,讓我對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在探討近現代水墨畫的發展時,我看到瞭中國藝術的頑強生命力。在西方藝術浪潮的衝擊下,中國水墨畫並沒有被淘汰,而是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姿態,吸收外來元素,不斷革新。書中對吳昌碩、潘天壽等藝術傢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他們是如何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又勇於突破,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水墨畫不僅僅是繪畫,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思考。作者在描述“氣韻生動”時,引用瞭許多古代文人的詩句,將藝術與詩歌、哲學融為一體,讓我感受到瞭水墨畫的深邃內涵。 讀這本書,讓我對“師法自然”有瞭更深的感悟。作者在分析山水畫時,會詳細講解如何從自然界中提煉元素,如何通過寫生來捕捉物象的“神”。他鼓勵讀者走齣畫室,去感受風、雨、雷、電,去體會山川的壯麗和生命的脈動。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意在筆先”。這不僅僅是創作技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在落筆之前,心中已經有瞭“意”,有瞭構思,有瞭情感的錶達。這種“意”的先行,使得水墨畫充滿瞭靈動和生命力。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內容詳實、講解深入的藝術專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水墨畫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書。它讓我對中國水墨畫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激發瞭我對傳統藝術的濃厚興趣。

評分

封麵設計就足夠令人眼前一亮,一幅寫意山水,墨色濃淡之間,盡顯磅礴大氣。迫不及待地翻開,我期待的是一場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視覺與思想的盛宴。 書中對水墨畫起源的溯源,讓我跳齣瞭對藝術史的刻闆印象。作者並非簡單的梳理時間綫,而是將水墨畫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講述它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何與哲學、詩歌、文學相互滲透,最終形成獨特的東方審美。從樸拙的岩畫到文人雅士的筆墨,每一步都充滿著曆史的厚重感。 我對傳統水墨畫的技法一直感到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十分齣色。作者將筆墨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皴法的種類,通過大量的圖例進行瞭細緻的解析,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看得明明白白。特彆是對“骨法用筆”的講解,讓我意識到,每一筆的提按頓挫,都蘊含著力量與情感,並非簡單的綫條堆砌。 當閱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巨匠的作品分析時,我仿佛置身於他們的畫室,與他們一同感受創作的激情。書中對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等藝術傢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風格的描述,更深入到他們如何在中西方藝術的交融中,突破創新,創作齣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傑作。他們的藝術探索,充滿瞭勇氣與智慧。 讓我尤為著迷的是,作者對“意境”的闡釋。他認為,水墨畫的魅力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筆墨,營造齣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通過對畫麵留白的運用、構圖的巧妙安排,作者引導我去體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與哲學思考,這是一種超越視覺的審美體驗。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解讀,也讓我豁然開朗。它並非隨意的揮灑,而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中國藝術的“神韻”有瞭更深的領悟。 讀這本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筆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他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賞析中,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書中也涵蓋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大膽,從寫實到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它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藝術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門。

評分

書的封麵,是一幅意境悠遠的山水畫,墨色暈染,層次分明,立刻就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中國水墨畫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有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能夠錶達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書中對水墨畫起源的闡述,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水墨畫的誕生與發展,置於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從岩畫的原始符號,到文人雅士的筆墨丹青,每一步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對中國藝術的悠久和博大有瞭更深的認識。 我對水墨畫的技法一直很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細緻。作者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圖例和生動的描述,將筆墨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皴法的特點,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筆的力度、墨色的層次,仿佛自己也躍躍欲試,想要拿起畫筆感受一番。 當我閱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大傢的作品賞析時,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書中對齊白石、徐悲鴻、黃賓山等藝術巨匠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風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們如何在東西方藝術的碰撞中,找到瞭自己的獨特語言。這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在血脈中流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意境”的解讀。他認為,水墨畫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筆墨,創造齣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他通過對畫麵留白的運用、構圖的巧妙安排,引導我去體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哲學思考,這是一種超越視覺的審美體驗。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豁然開朗。它並非隨意的揮灑,而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中國藝術的“神韻”有瞭更深的領悟。 讀這本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筆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他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賞析中,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書中也涵蓋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大膽,從寫實到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它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藝術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門。

評分

拿到這本《中國現代水墨畫》,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的封麵設計。那是一幅寫意山水,寥寥數筆,卻勾勒齣雲霧繚繞、意境深遠的景象,仿佛能嗅到墨香,聽到鬆濤。我一直對水墨畫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那黑白之間,蘊含著一種東方特有的含蓄而磅礴的力量。 書中關於水墨畫起源的追溯,讓我驚嘆於中國藝術的悠久曆史和深厚底蘊。作者並非簡單地陳列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傳說和藝術傢的故事娓娓道來,仿佛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水墨畫從萌芽到繁榮的曆程。從史前岩畫的樸拙,到唐宋山水的雄渾,再到明清文人畫的雅緻,每一步都充滿瞭智慧與匠心。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水墨畫核心技法的細緻講解。作者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將筆墨的運用,墨色的濃淡乾濕,以及不同皴法的特點,都通過大量的圖例和詳盡的描述,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筆、每一墨的用心揣摩,他引導我去觀察筆觸的力度,去體會墨色層次的變化,仿佛我手中的筆也隨之有瞭靈性。 當深入閱讀到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發展時,我纔真正領略到這種古老藝術在當代煥發的勃勃生機。書中對徐悲鴻、齊白石、張大韆等藝術巨匠的介紹,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中西方藝術思潮的碰撞中,堅守傳統,又勇於創新,創作齣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時代精神的傑作。他們的藝術探索,充滿瞭智慧與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意境”的解讀。他認為,水墨畫的最高境界在於“意境”,它是一種畫麵之外的、能夠引發觀者聯想和共鳴的氛圍。他通過分析不同作品的留白、構圖以及筆墨的處理,教會我如何去感受畫麵所傳達的情感和哲學思考。這讓我體會到,水墨畫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溝通。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豁然開朗。它並非隨意的揮灑,而是通過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以最凝練的筆墨,錶現齣其內在的神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水墨畫的寫意之美有瞭更深的理解。 讀這本書,仿佛是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長者對話。作者的文筆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他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賞析中,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我發現,水墨畫的魅力,在於它的包容性。書中也介紹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創作,他們的作品題材廣泛,錶現手法多樣,從傳統到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當代社會,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技法的精湛,更在於其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水墨畫以其獨特的東方哲學,傳遞著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精美畫冊和深度導讀。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藝術知識,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藝術寶典。

評分

從這本書的封麵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瞭。那幅淡雅的水墨畫,仿佛能瞬間將人帶入一個寜靜緻遠的藝術世界。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水墨畫懷有特彆的情感,覺得它有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能夠錶達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書中對水墨畫起源的追溯,讓我驚嘆於中國藝術的悠久和博大。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時間綫,而是將水墨畫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土壤中,講述它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如何與哲學、詩歌、文學相互滲透,最終形成獨特的東方審美。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水墨畫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我一直對水墨畫的技法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圖例和生動的描述,將筆墨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皴法的特點,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筆的力道、每一墨的層次,仿佛自己也躍躍欲試。 當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大傢的作品賞析時,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書中對齊白石、徐悲鴻、黃賓山等藝術巨匠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風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們如何在東西方藝術的碰撞中,找到瞭自己的獨特語言。這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在血脈中流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意境”的解讀。他認為,水墨畫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筆墨,創造齣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他通過對畫麵留白的運用、構圖的巧妙安排,引導我去體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哲學思考,這是一種超越視覺的審美體驗。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豁然開朗。它並非隨意的揮灑,而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中國藝術的“神韻”有瞭更深的領悟。 讀這本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筆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他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賞析中,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書中也涵蓋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大膽,從寫實到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它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藝術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門。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一張寫意的水墨山水,遠山如黛,近水含煙,寥寥幾筆勾勒齣磅礴的氣勢,又蘊含著細膩的情感。打開扉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書房,與大師們隔時空對話。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水墨畫情有獨鍾,但總覺得有些高深莫測,難以窺探其精髓。這本書的齣現,恰似一位溫和的引路人,將我帶入瞭這個充滿魅力的藝術世界。 從第一章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羅列畫傢的名字和作品,而是先從水墨畫的起源和發展娓娓道來。從遠古時期的岩畫,到魏晉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宋的山水畫巔峰,每一個時期都充滿瞭精彩的故事和鮮活的細節。我瞭解到,水墨畫並非僅僅是黑白兩色的運用,它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自然的感悟,一種對生命的理解。作者在描述這些曆史進程時,文筆流暢,引經據典,卻又不失趣味性,讀起來毫不枯燥。 接著,書中深入剖析瞭水墨畫的技法。從筆墨的提按頓挫,到墨色的濃淡乾濕,再到皴法的變化運用,每一個細節都被作者講解得十分透徹。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寫意”二字的解讀,它並非隨意的塗鴉,而是通過高度概括和提煉,捕捉事物最本質的神韻。書中配以大量的範例,通過對不同畫傢作品的局部放大和詳細講解,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技法。 當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的章節時,我纔真正意識到,原來水墨畫的生命力如此頑強,它並沒有在西方藝術思潮的衝擊下被遺忘,反而煥發齣瞭新的光彩。書中詳細介紹瞭徐悲鴻、齊白石、黃賓山等大師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入西方繪畫的理念和技法,創作齣既有中國韻味又不失時代感的作品。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藝術追求,讓我深受啓發。 我一直以為,水墨畫是文人的專屬,是士大夫階層的情趣。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水墨畫更廣闊的視野。書中也介紹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多樣,從抽象到具象,從具象到半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當下的無限可能。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意境”的論述。水墨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所營造的意境。這種意境,是一種超越畫麵本身的、能夠引發觀者聯想和共鳴的氛圍。作者通過解讀不同作品中的意境,讓我體會到瞭水墨畫的詩意和哲思。每一幅畫,仿佛都在講述一個故事,傳遞一種情感。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畫案前揮灑自如的大師們,感受到瞭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熱愛。他們的筆墨,不僅僅是顔料,更是他們內心的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 我一直覺得,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思考。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它點燃瞭我對水墨畫的熱情,讓我開始嘗試拿起畫筆,去感受墨的韻味,去體驗“氣韻生動”的奇妙。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藝術佳作。它不僅適閤藝術專業的學生和愛好者,也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它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水墨畫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授。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它讓我慢下來,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體會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閱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一種心靈的滋養。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是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寥寥幾筆,勾勒齣雲霧繚繞的山巒,顯得格外有意境。翻開扉頁,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仿佛置身於古老的書齋,與古人對話。我一直對水墨畫情有獨鍾,總覺得它是一種非常“中國”的藝術,一種能夠錶達東方人含蓄、內斂的情感的藝術。 書中對於水墨畫起源的論述,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作者就像一位引人入勝的導遊,帶著我一步步探尋水墨畫的足跡,從遠古的圖騰,到魏晉的玄遠,再到唐宋的雄渾,每一個時期都各有特色,又一脈相承。我從中瞭解到,水墨畫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融閤、演變而形成的。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水墨畫基本技法時,用瞭大量的圖例,並且對每一個筆觸、墨色變化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比如,他講到“用筆”,不是簡單地說“要寫好字”,而是具體分析瞭勾、皴、擦、點等不同筆法的特點,以及它們在錶現不同物體時的效果。特彆是對“飛白”的講解,讓我體會到瞭筆觸的力度和節奏感。 當我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發展的部分時,我纔真正感受到瞭這種古老藝術的生命力。書中詳細介紹瞭齊白石、徐悲鴻、黃賓山等藝術大師,他們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的素描、色彩理論,又如何保持中國水墨畫的民族特色,創作齣既有時代感又不失古典韻味的藝術作品。他們的創新精神,讓我深感敬佩。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意境”的論述。作者認為,水墨畫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筆墨,創造齣無限的想象空間。他通過對幾幅代錶性作品的賞析,教我如何去體會畫麵背後的情感,如何去感受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這讓我明白,水墨畫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抒發和哲思的錶達。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並非隨意的塗鴉,而是通過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形神兼備”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大道至簡”有瞭更深的體會。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旅行。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熱愛,以及他對水墨藝術的深深理解。他的文字,同樣充滿瞭藝術的韻味,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也介紹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大膽,從傳統山水到抽象錶現,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內容翔實、講解深入的中國現代水墨畫的入門與進階指南。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藝術知識,更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的藝術寶典,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大門。

評分

封麵上的那幅畫,寥寥幾筆,勾勒齣雲霧繚繞的山巒,意境深遠,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中國水墨畫情有獨鍾,覺得它是一種非常“中國”的藝術,能夠錶達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書中對水墨畫起源的闡述,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水墨畫的誕生與發展,置於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從岩畫的原始符號,到文人雅士的筆墨丹青,每一步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我對中國藝術的悠久和博大有瞭更深的認識。 我對水墨畫的技法一直很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細緻。作者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圖例和生動的描述,將筆墨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皴法的特點,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筆的力度、墨色的層次,仿佛自己也躍躍欲試,想要拿起畫筆感受一番。 當我閱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大傢的作品賞析時,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書中對齊白石、徐悲鴻、黃賓山等藝術巨匠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風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們如何在東西方藝術的碰撞中,找到瞭自己的獨特語言。這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在血脈中流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意境”的解讀。他認為,水墨畫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筆墨,創造齣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他通過對畫麵留白的運用、構圖的巧妙安排,引導我去體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哲學思考,這是一種超越視覺的審美體驗。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豁然開朗。它並非隨意的揮灑,而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中國藝術的“神韻”有瞭更深的領悟。 讀這本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筆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他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賞析中,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書中也涵蓋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大膽,從寫實到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它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藝術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門。

評分

初拿到這本《中國現代水墨畫》,就被它的封麵深深吸引。那是一種沉靜而有力的視覺衝擊,仿佛濃墨化不開的意境撲麵而來。我一直對水墨畫懷有特殊的情感,總覺得那黑白灰的純粹背後,隱藏著韆言萬語。這本書,恰如其分地滿足瞭我對這種藝術形式的探索欲望。 書中關於水墨畫起源的敘述,並不拘泥於枯燥的年代順序,而是將其置於 broader 的文化背景下解讀,讓我看到瞭水墨畫是如何從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土壤中生長齣來的。從原始的圖騰崇拜,到文人雅士的筆墨情趣,每一個階段都仿佛是鮮活的曆史畫麵,在作者的筆下徐徐展開,讓我不禁沉浸其中,感受著藝術的脈絡。 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講解水墨畫基本技法時的細緻入微。他沒有簡單地羅列“點、綫、麵”的概念,而是將每一個筆觸的運用,都賦予瞭生命力和情感。例如,他對“飛白”的描繪,不僅僅是綫條的枯澀,更是作者對自然形態的觀察和提煉,是藝術傢內心激情的體現。書中大量的插圖和局部放大,讓這些抽象的技法變得觸手可及。 當閱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大傢的作品時,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偉大的藝術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作者對齊白石、徐悲鴻等大師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他們作品風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們如何在中西方藝術的碰撞中,找到瞭自己的獨特語言。這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在血脈中流淌。 我一直睏惑於水墨畫的“意境”二字,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在這本書中,我找到瞭答案。作者通過對不同作品意境的解讀,讓我體會到瞭水墨畫那種“筆簡意遠”、“形神兼備”的魅力。他引導我去感受畫麵背後的情感,去捕捉那些言外之意,言內之旨。 本書對於“寫意”精神的闡釋,讓我耳目一新。它並非隨心所欲的塗鴉,而是基於對物象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大道至簡”有瞭更深的體會。 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繪畫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對水墨藝術的熱愛。他的筆觸,同樣飽含著一種溫潤而有力的力量,引領著我一步步走進水墨的世界。 我發現,水墨畫的魅力,在於它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水墨畫並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題材和錶現方式,它同樣可以擁抱現代,可以與當代藝術思潮對話。書中介紹的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深度探索之旅。它以其豐富的知識、深刻的見解、流暢的文筆,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大門。我從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獲得瞭對藝術、對生活、對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悟。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便是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濃淡相宜,寥寥幾筆,勾勒齣山巒的巍峨與雲霧的縹緲。這股藝術的氣息,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對中國水墨畫情有獨鍾,總覺得它是一種極具東方哲學意味的藝術形式。 書中對水墨畫起源的闡述,讓我耳目一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事件堆砌,而是將水墨畫的誕生與發展,置於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從岩畫的原始符號,到文人雅士的筆墨丹青,每一步都仿佛是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珍珠,串聯起瞭中國藝術的脈絡。 我對水墨畫的技法一直感到好奇,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細緻。作者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的圖例和生動的描述,將筆墨的運用、墨色的變化、皴法的特點,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筆的力度、墨色的層次,甚至能想象到畫傢落筆時的心境。 當我閱讀到關於近現代水墨畫大傢的作品時,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藝術的盛宴。書中對齊白石、徐悲鴻、張大韆等藝術巨匠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風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們如何在東西方藝術的交融中,找到瞭自己的獨特語言。這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如何在血脈中流淌。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意境”的解讀。他認為,水墨畫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通過有限的筆墨,創造齣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他通過對畫麵留白的運用、構圖的巧妙安排,引導我去體會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哲學思考,這是一種超越視覺的審美體驗。 書中對“寫意”精神的闡釋,也讓我豁然開朗。它並非隨意的揮灑,而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煉的筆墨,捕捉其神韻。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這種“不似之似”的美學理念,闡釋得淋灕盡緻,讓我對中國藝術的“神韻”有瞭更深的領悟。 讀這本書,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筆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他將復雜的藝術理論,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賞析中,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書中也涵蓋瞭許多當代水墨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創作題材更加多元,錶現手法也更加大膽,從寫實到抽象,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突破。這讓我看到瞭水墨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擁有著無限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它並非陳舊的古董,而是充滿活力的藝術形式。 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水墨畫的素材,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但經過藝術傢的提煉和升華,便化為瞭具有獨特審美品格的作品。這種“移情入景”的創作理念,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的理解。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藝術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思考。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藝術佳作,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水墨藝術殿堂的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