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通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准确反映江西有人类活动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面状况的著作。全书共11卷,分别是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元代卷、明代卷、清前期卷、清后期卷和民国卷。
《江西通史10:晚清卷》是多卷本《江西通史》中的第10卷,叙述的是晚清时期的南宋历史。书中对这一时期江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介绍。
钟起煌,1943年10月生,江西于都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9月任中共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1990年6月任中共九江市委书记;1992年3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95年8月至2001年12月任第十届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2002年1月在省九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补选为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3年1月在政协江西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江西省政协主席;2003年1月,不再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2007年2月28日,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增补钟起煌为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陈晓鸣,男,1963年生,江西万安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社会经济史、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正承担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步入晚清之际的江西社会
第二章 九江开埠与外国势力的契入
第三章 太平天国在江西
第四章 文化冲突与教案风波
第五章 江西的维新变革运动
第六章 晚清统治在江西的终结
第七章 晚清江西经济
第八章 晚清江西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历史的回响:晚清的社会思潮与民族精神》这本书,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潮的涌动与民族精神的重塑。作者深入分析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如何受到挑战,又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发生深刻的变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演变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君权神授”等传统政治思想的质疑。书中对民族主义的兴起,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感如何唤醒了全体国民的意识,都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他们如何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等方式,传播新的思想,唤醒民众。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晚清时期,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一种荡气回肠,看到了在历史的巨变中,中华民族如何在动荡中寻求自我认同,并在一次次冲击中,逐渐重塑自己的精神。
评分终于读完了《晚清风云录: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合上书的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这本书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将笔墨过多地聚焦于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宫廷秘闻,而是更深入地描绘了晚清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底层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街头小贩的吆喝声,青楼女子浅吟低唱的曲调,田间农夫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沿海渔民出海捕捞的艰辛。那些曾经被历史忽略的普通人,在这本书里重新鲜活起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离死别,都充满了令人动容的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对乡绅阶层转型过程的描绘所吸引,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新思想涌入的先锋,这种身份的矛盾与挣扎,在作者的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还对当时的社会习俗、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描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从鸦片战争的炮火,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而普通人的生活,也在这巨大的变革中被推向了新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更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构成,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才最终书写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评分《文化转型与思想变革:晚清中国的精神图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晚清的历史。作者将重点放在了文化和思想的领域,深刻地揭示了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变革。我非常赞赏书中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的细致描绘,从早期翻译西方著作,到报刊杂志的兴起,再到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都展现了思想解放的艰辛与曲折。书中对儒家思想在晚清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传统道德伦理如何被质疑,新的价值观如何被建立,这些精神层面的斗争,才是真正塑造那个时代的关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关注,晚清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表达救亡图存的呼声,都展现了文化的力量。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宗教信仰在晚清社会的变化,以及西方宗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事件,更是在探索一个民族在面对巨大冲击时,其精神世界是如何经历涅槃与重生的。这种对“精神图景”的描绘,让我对晚清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社会变革的洪流:晚清的社会结构与民间组织》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更为细致、更为具象的晚清社会图景。作者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民间组织的兴起上,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空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宗族组织、会馆、商帮等传统民间组织的描写,它们在晚清社会转型时期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又是如何受到冲击和改变的。书中对新式社会团体的出现,例如慈善组织、教育团体、甚至是早期的革命团体,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揭示了这些组织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晚清社会阶层的流动,例如科举制度的衰落,对士绅阶层的影响,以及新兴的工商业阶层是如何崛起的。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晚清城市化进程和社会治安问题,以及政府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措施。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晚清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又暗流涌动的复杂社会。
评分《风波亭:晚清的军事力量与国防困境》这本书,直击晚清中国在军事上所遭遇的挑战与困境。作者以军事史的专业视角,详细梳理了晚清军队的建制、训练、装备以及作战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八旗、绿营等传统军队的衰败过程的分析,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如何通过建立湘军、淮军等新式军队来应对危机。书中对历次对外战争,例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军事细节的描写,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军队在装备、战术、指挥等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晚清海军的发展,从“自强”到“求富”,中国海军的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最终的失败,也暴露了整个国家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深层问题。此外,书中还对晚清的武器制造、军事技术引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当时中国在军事工业化方面的努力与局限。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也更加理解了晚清时期中国人民为何如此渴望富国强兵,以及国防建设的艰巨性。
评分《黎明前的黑暗:一个王朝的末路狂奔》这本书,给我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紧迫感。作者在叙述晚清时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时,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亲历着王朝的衰败与挣扎。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烽火,到捻军起义的蔓延,再到义和团运动的狂热,书中详细描绘了这些农民起义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清朝统治造成的沉重打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清朝在军事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描写所吸引,从曾国藩的湘军,到李鸿章的淮军,这些地方武装力量的崛起,既是清朝中央集权衰落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军事力量的萌芽。书中对晚清外交的描述也相当精彩,从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到与列强的周旋,都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被动与无奈。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分析了在这些危机之下,晚清统治者是如何试图改革自救的,例如慈禧太后后期的“新政”,其改革的动机、内容以及最终的结局,都被作者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目睹一场惊心动魄的“末路狂奔”,王朝的颓势已不可避免,但其中的种种抗争、改革与妥协,却构成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百年沉浮:一个古老帝国的挽歌》无疑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广度的史学力作。作者在梳理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变迁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文化、思想、科技等层面的革新与碰撞。书中对洋务运动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批判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性,而是深入分析了这场运动背后的动因、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阻力,以及它在一定程度上开启的中国近代化进程。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科举制度改革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传统八股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弊端,以及新式学堂的建立所带来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步履维艰,却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书中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也颇为客观,既肯定了其进步意义,也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例如与守旧势力的博弈,以及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思想启蒙的关注,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些思想的火花如何点燃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救国热情,书中都有详尽的论述。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自己对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复杂体系。
评分《风雨飘摇:帝国的边陲与世界的目光》这本书,将晚清的历史视野拓展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以及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作者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帝国边疆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例如边疆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列强对边疆地区的觊觎。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西北边疆和西南边疆的描写所吸引,那里曾经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但在晚清时期,却成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书中对沙俄、英法等国在中国边疆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揭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如何一步步蚕食中国的领土和权益。同时,作者也关注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命运,以及他们在帝国衰亡过程中所经历的动荡与变迁。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新疆建省的章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都充满了戏剧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晚清的历史并非仅仅发生在“中原”,边疆地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同时,通过“世界的目光”这一视角,我更能理解到,晚清中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这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地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整本书显得尤为独特和引人入胜。
评分《暗流涌动:晚清社会的多元面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全面”和“细致”。它不拘泥于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晚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士绅阶层的日常生活,到商人的经营策略,再到民间宗教的传播,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租界与中国社会的互动的描写,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在租界的独特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通过对租界内社会组织、娱乐活动、甚至生活用品的细致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近代中国城市景象。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晚清社会的黑暗面,例如腐败的官场、严酷的税收、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对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也超出了简单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从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我从书中读到了晚清社会的多重肌理,既有令人振奋的变革力量,也有盘根错节的陈规陋习。这种复杂性,正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对重大事件的罗列,更应该深入到社会肌理的剖析,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暗流”是如何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
评分《潮起潮落:晚清经济格局的变迁》这本书,以经济学者的严谨视角,剖析了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转型。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贫穷落后”的简单标签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晚清经济内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传统农业经济的细致描述,从土地制度的演变,到农业技术的改进,再到农村社会的结构变化,都为理解晚清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兴起,例如纺织、煤矿、铁路等产业的发展,作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揭示了这些近代工业如何在旧有的经济体系中艰难地萌芽和成长。书中对晚清海关税收、对外贸易的梳理也相当精彩,从鸦片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到晚清政府如何试图利用海关实现财政收入,都展现了经济主权丧失的痛苦与无奈。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这些新兴的工商业者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及他们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贡献。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到自己对晚清经济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不仅仅是看到了经济的衰落,更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变革力量和内在的矛盾。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