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zui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 “史诗般的” “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zui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zui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zui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极端的年代 : 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极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第yi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zui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13,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前言与谢语
鸟瞰本世纪
第yi部分 大灾难的年代
第yi章 全面战争的年代
第二章 世界大革命
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
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
第五章 共御强敌
第六章 19141945年的艺术
第七章 帝国告终
第二部分 黄金时代
第八章 冷战年代
第九章 黄金年代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十一章 文化革命
第十二章 第三世界
第十三章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
第十四章 危机二十年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失势
第十七章 前卫已死1950年后的艺术
第十八章 魔法师与徒弟:自然科学流派
第十九章 迈向新的千年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得主。
霍布斯鲍姆研究的历史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他一生著作颇丰,在劳工运动、农民叛乱、民族主义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水准。
霍布斯鲍姆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zui具代表性便是“年代四部曲”,其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他还另著有《民族与民族主义》《霍布斯鲍姆自传》《论历史》等书。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zui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序言与谢语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在风雨中前行的深刻解读。作者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逻辑,将这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世纪,描绘得淋漓尽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极端”这个概念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将“极端”简单地定义为暴力和冲突,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极端现象产生的深层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蔓延,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直至冷战的阴影笼罩,作者都细致地分析了导致这些“极端”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诱因。 书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描写,让我对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不仅仅罗列了战役的细节,更深入地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性的考验。我读到那些关于大屠杀、关于集中营的描写时,内心充满了沉重,但作者的叙述却充满了力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痛不应被遗忘。 对于冷战时期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社会分裂和对抗的可能性。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展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较量。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太空竞赛的你追我赶,再到代理人战争的残酷,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危机感和不安。 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辩证的眼光。他从不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或事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努力去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对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析,都力求客观公正,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的语言,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历史的脉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选择。理解了这段“极端”的年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也才能为未来的发展积累智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你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感受历史的厚重,思考人类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年代四部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是轻松的读物,再加上“极端的年代”这个副标题,我预感会是一场烧脑之旅。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1914年到1991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极端”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历史事件之间因果联系的描绘。他不是将历史看作一个个孤立的节点,而是像编织一张巨大的网,清晰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如何点燃了二战的烽火,而二战的结局又如何孕育了冷战的紧张气氛,以及最终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叙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脉络,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 尤其是书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我读得格外仔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深层原因。他详细阐述了民族主义的膨胀、帝国主义的野心、科技的进步如何被误用,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深渊。让我惊讶的是,很多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引发巨大变革的种子。 在讲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变迁时,作者更是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力。他对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充满了细节和人情味。无论是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平民,还是在背后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亦或是新兴的科技巨头,作者都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注。我读到那些关于经济大萧条时普通人如何挣扎求生的片段,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 本书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对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描绘。作者以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是如何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地缘政治的角力,到科技领域的军备竞赛,再到文化层面的渗透,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不安。 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成“正义”,另一方描绘成“邪恶”,而是努力去理解双方的立场和动机。他剖析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如何在实践中遭遇挑战,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所暴露出的问题。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比如,作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讨,就结合了内政的僵化、经济的停滞、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外部压力的作用,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让我不再简单地认为苏联的解体是某一个偶然事件造成的,而是看到了其背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因素的长期作用。 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传记。这些鲜活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那个宏大历史画卷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细胞。读到他们的时候,我感觉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提供丰富史实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可读性。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的情绪。他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极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了更理性、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对历史感兴趣、对人类命运感到好奇的读者反复品读。
评分在我翻开《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会带给我如此震撼的阅读体验。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史书,充满了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但事实却远非如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而又不失严谨的笔触,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波澜壮阔、充满动荡的世纪,呈现在我眼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极端”这个概念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局限于表面的战争和冲突,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极端”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到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再到冷战的对峙,作者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展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多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将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极端”。 书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描述,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不仅仅罗列了战役的细节,更深入地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性的考验。我读到那些关于大屠杀、关于饥荒的片段时,内心充满了悲痛,但作者的叙述却充满了力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痛不应被遗忘。 对于冷战时期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社会分裂和对抗的可能性。作者以一种客观而冷静的视角,剖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较量,以及这种较量如何在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蔓延。我读到那些关于核威胁、关于间谍战的描述时,仿佛置身于那个高度紧张的时代,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危机感。 让我尤为赞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展现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清晰的逻辑脉络。同时,他还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引人入胜。 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精彩。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描绘成好人或坏人,而是努力去展现他们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和挣扎。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复杂性、充满了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作者通过对“极端年代”的回顾,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纪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视角。 总而言之,《极端的年代:1914-1991》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和启迪的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分析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我强烈推荐给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读者。
评分读完这本《极端的年代:1914-1991》,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其惯性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充满了难以预料的颠覆和动荡。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纪画卷,但在这宏大的叙事之下,却隐藏着无数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那些看似偶然却又合乎逻辑的必然。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划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充满了“极端”的特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崩溃,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短暂而脆弱的和平,再到冷战的长期对峙,以及最终的全球化浪潮,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解构历史,试图找出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动力。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战争的起因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几个领导人的野心,而是深入分析了民族主义的狂热、经济利益的冲突、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他让我们看到,在某些历史节点上,微小的火星就可能点燃一场席卷全球的烈焰,而这种“极端”的发生,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过了长期酝酿和积累。 读到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着人们的恐慌、绝望,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作者对于战争带来的社会变革的描写,也非常细腻。他不仅关注政治格局的重塑,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彻底改变,家庭的破碎,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军事化应用,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印记。 对于冷战时期的描绘,更是让我惊叹于人类社会分裂和对抗的可能性可以达到如此地步。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展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以及这种较量如何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蔓延。我看到了核武器带来的生存威胁,看到了宣传机器的强大力量,也看到了普通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 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他对某些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择极端道路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让我不再简单地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评判历史上的决策,而是尝试去理解当时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种对历史的“同理心”的培养,是阅读这本书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的“复杂性”的强调。他从来不回避历史中的灰暗面,也从不粉饰太平。他让我们看到,进步往往伴随着代价,而每一次的“极端”,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希望。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每一步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作者的叙述语言,时而严谨如学者,时而流畅如小说家,总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用大量的史实支撑他的论点,但又不会让史实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中。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容易忘记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极端”。但正是这些“极端”,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也才能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必读书。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未来的深刻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愿意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
评分翻开《极端的年代:1914-1991》,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时空的漩涡,开始了一场关于人类文明最辉煌与最黯淡时刻的探险。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力,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被战争、革命、意识形态斗争和科技飞跃所塑造的世纪,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事件简单地视为孤立的发生,而是细致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阴影,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作者层层剥茧,展现了历史事件是如何一步步相互推动,最终走向“极端”。 我对作者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变迁的描写尤为印象深刻。他不仅仅关注政治格局的变化,更深入地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 在讲述冷战时期时,作者展现了他对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深刻理解。他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姿态,剖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及这种对抗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蔓延。我读到那些关于核威胁、关于意识形态渗透的描述时,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展现了他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智慧。他努力去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选择,即使是那些被后世视为“反派”的角色,作者也试图去挖掘其行为背后的复杂性。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更具思想深度。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细节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人性的温度。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被作者的某个比喻或某个细节所打动。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选择。理解了这段“极端”的年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未来的发展积累智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分析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深入了解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读者。
评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时期,其动荡与变革的程度,足以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作者以“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为题,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一时期的核心特质。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其厚重的分量所吸引,但更吸引我的是,它所承载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经历过的最深刻的动荡和最剧烈的变革。 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一味地堆砌史实,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引导。他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时间,如同一部史诗般娓娓道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喘息,再到冷战的阴影笼罩,以及最终全球化的曙光初现,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战争与和平之间关系的探讨。他深刻地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并没有换来长久的和平,反而孕育了新的矛盾和冲突。作者对于战后国际秩序的脆弱性,以及民族主义、经济危机等因素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读到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部分时,我被作者对于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的描绘所震撼。他不仅仅关注军事行动,更深入地探究了战争背后的人性扭曲、意识形态的狂热,以及科技的滥用。那些关于大屠杀、关于集中营的描写,虽然令人不适,但却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力量,它让我们警醒,也让我们反思。 进入冷战时期,本书的叙事变得更加紧张而富有张力。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展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从太空竞赛到核军备竞赛,从代理人战争到文化渗透,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危机感和不安。 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辩证的眼光。他从不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或事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努力去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对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析,都力求客观公正,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的语言,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历史的脉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选择。理解了这段“极端”的年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也才能为未来的发展积累智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你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感受历史的厚重,思考人类的命运。
评分《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穿越近一个世纪历史洪流的震撼之旅。作者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波澜壮阔、充满戏剧性的岁月,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极端”一词的解读。他并非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极端现象产生的深层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到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蔓延,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以及冷战时期的长期对峙,作者都细致地分析了这些“极端”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 书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关注战场上的胜负,更深入地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对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我读到那些关于大屠杀、关于集中营的片段时,内心充满了沉重,但作者的叙述却充满了力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痛不应被遗忘。 进入冷战时期,本书的叙事变得更加紧张而富有张力。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展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太空竞赛的你追我赶,再到代理人战争的残酷,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危机感和不安。 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辩证的眼光。他从不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或事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努力去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对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析,都力求客观公正,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的语言,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历史的脉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选择。理解了这段“极端”的年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也才能为未来的发展积累智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你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感受历史的厚重,思考人类的命运。
评分一本能够将如此漫长且充满动荡的历史时期梳理得如此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书,实属不易。我拿到《包邮 见识丛书06 年代四部曲 极端的年代:1914-1991》时,第一反应是它巨大的信息量,但随着翻阅的深入,我被作者驾驭这庞杂素材的能力深深折服。他没有陷入细节的泥沼,而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被战争、革命、意识形态冲突和科技飞跃所填满的世纪,化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故事。 作者对“极端”这个概念的理解,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他并没有将“极端”简单地理解为暴力或冲突,而是深入探究了导致这些极端现象产生的深层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根源。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蔓延,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直至冷战的紧张对峙,作者都细致地分析了导致这些“极端”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诱因。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脆弱和平的描写所打动。在作者笔下,那并非一段真正的安宁,而是孕育着下一次更大规模冲突的温床。各种民族主义思潮的暗流涌动,国际联盟的无力,以及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他让我们看到,和平的脆弱,以及维持和平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作者同样展现了他独到的视角。他不仅仅关注战场上的胜负,更深入地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性扭曲、意识形态的疯狂,以及科技如何被滥用。我读到那些关于大屠杀、关于集中营的描写时,内心充满了沉重,但作者的叙述并没有停留在感官刺激上,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极端”行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冷战时期的描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压抑。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的姿态,描绘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太空竞赛的你追我赶,再到代理人战争的残酷,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极端”与无奈。 令我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展现他们的复杂性。即便是那些被后世视为“邪恶”的领导人,作者也试图去探究他们决策背后的动机和逻辑。这种尊重历史、力求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叙述的语言上,作者也展现了极高的技巧。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看到了那些历史的画面,听到了那些历史的声音。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那些曾经的“极端”,既是警示,也是经验。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未来的方向。 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深刻的教训,以及一个个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极端的年代:1914-1991》是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视角、深刻的分析和生动的叙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世纪的波澜壮阔。我强烈推荐给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近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以及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读者。
评分《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了如同置身于历史漩涡中心的体验。作者以其非凡的叙事功力,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充斥着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世纪,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极端”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归结为偶然,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导致这些极端事件发生的深层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科技发展等因素。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脆弱和平,再到冷战的长期对峙,作者都展现了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内在逻辑。 书中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描写,让我对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不仅仅关注战役的细节,更深入地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我读到那些关于大屠杀、关于集中营的片段时,内心充满了沉重,但作者的叙述却充满了力量,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伤痛不应被遗忘。 进入冷战时期,本书的叙事变得更加紧张而富有张力。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展现了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从地缘政治的博弈,到太空竞赛的你追我赶,再到代理人战争的残酷,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危机感和不安。 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辩证的眼光。他从不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或事件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努力去展现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对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析,都力求客观公正,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的语言,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历史的脉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选择。理解了这段“极端”的年代,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也才能为未来的发展积累智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你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感受历史的厚重,思考人类的命运。
评分初读《极端的年代:1914-1991》,我便被作者对于历史的驾驭能力所折服。他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1914年至1991年这段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浓缩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极端”是如何相互关联,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分析。他没有止步于战场上的胜负,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深层原因。他清晰地阐述了民族主义的膨胀、帝国主义的野心、科技的进步如何被误用,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深渊。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对战争的起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描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变迁时,作者更是展现了他细腻的笔触。他对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充满了细节和人情味。无论是战争中饱受苦难的平民,还是在背后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作者都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注。我读到那些关于经济大萧条时普通人如何挣扎求生的片段,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本书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对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描绘。作者以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揭示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较量是如何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地缘政治的角力,到科技领域的军备竞赛,再到文化层面的渗透,无不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与不安。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复杂性”的强调。他从来不回避历史中的灰暗面,也从不粉饰太平。他让我们看到,进步往往伴随着代价,而每一次的“极端”,也可能孕育着新的希望。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穿插的生动故事和人物传记,更是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增添了血肉。这些鲜活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那个宏大历史画卷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细胞。读到他们的时候,我感觉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光辉与挣扎。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提供丰富史实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可读性。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深沉内敛,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读者的情绪。他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极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有了更理性、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对历史感兴趣、对人类命运感到好奇的读者反复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