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生*大的课题无非就是搞清楚:你是谁,你想成为谁,你能成为谁。
外面并没有所谓的安逸世界,一切不过是与自我抗争。
无论今天多么浑浊不堪,明天依旧会如约而至。你唯1能做的,就是早点变成想要的自己。
内容简介
本书写了那些勇敢做自己的人,他们轰轰烈烈活得彻底,在跌跌撞撞中遇见真理——生活本身已够残酷,就让我们将春天还给大地,将人生还给自己。
愿本书能给你力量,将你从平凡、安逸的生活中拔起,做一个真正的你。
作者简介
沉白,从事影视策划,业余写作爱好者。文笔诗意婉约,情感细腻,出版有十几部不同风格的著作,合著畅销书《愿你的生活既有善良又有锋芒》。
目录
第一辑 做自己的摆渡人
1.梦想在未来等你 // 002
2.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 // 009
3.我选择为梦想颠沛流离 // 014
4.做自己的摆渡人 // 020
5.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 026
6.我们全力以赴走在路上 // 031
7.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 // 038
8.优秀是逼出来的 // 045
第二辑 你的人生终将闪耀
1.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 051
2.努力,是为了可以选择 // 058
3.所有的奋斗都是一种不甘平凡 // 065
4.你不拼搏,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 071
5.我不过低配的人生 // 076
6.精进自己,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 083
7.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 090
8.你的人生终将闪耀 // 097
第三辑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1.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 // 106
2.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1
3.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 117
4.请停止无效努力 // 124
5.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 127
6.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 // 133
7.愿你特别凶狠,也特别温柔 // 138
8.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 142
第四辑 不抱怨的世界
1.让成长带你穿透迷茫 // 149
2.执行力是训练出来的 // 155
3.我不愿平平淡淡将就 // 160
4.拆掉思维里的墙 // 166
5.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 171
6.不抱怨的世界 // 177
7.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 183
8.戒了吧,拖延症 // 189
9.要学会反省自己 // 193
第五辑 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1.有所求才会有所得 // 199
2.努力才叫梦想,不努力只能叫空想 // 204
3.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每一天的日出 // 209
4.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 213
5.你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 218
6.唤醒心中的巨人 // 223
7.再不勇敢一次,你就真的老了 // 229
8.努力的过程中都会有失去和所得 // 233
9.时间能证明一切 // 239
精彩书摘
1.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一天下午,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车的照片,顺便题了三个字:新座驾。
几分钟之内,几乎三分之二的好友在下面留了言:
“买车了?”
“恭喜恭喜!”
“什么情况?中彩票了?”
“车很帅啊!”
……
但是,他们却都没注意到我发的第二张照片,车正前方的挡风玻璃上,隐隐约约地映射出的那一张淡淡的标记:“冀”。试问我身在北京,又怎么会拥有一块标着河北简称车牌的车?可见都是一群多么没脑子的人。对,还都很势利,功利得很啊!
作为一个想要靠文字吃饭的人(虽然至今也未能实现),我一直很努力地练习写作,曾经差点因为朋友的一句“当作家是需要天赋的,而你没有”选择彻底跟这项伟大的事业SayByebye。
但我向来也是不服输的,回忆小时候也曾因为数学成绩偏科,而受到班主任老师的批评,以及全班同学的“集体围观”。最后在我牺牲掉几乎半年的假期之后,终于将分数挂到了及格线,为自己挽回了些脸面。
对于写作,我以为同样如此。大不了我再牺牲几年业余时间,花点钱买批中外名着好好地研习一番!于是,就这样又死皮赖脸地坚持了下来。
但是,几乎保持着每日更新的速度,文章却从未有超过一百人阅读——唉,看着访问数量几天都没有增加一个,我不由得替自己发愁:“难道我的文学之路即将止步于此吗?难道我写的文章就如此的微不足道,甚至连一朵小小的浪花都激荡不起吗?”
寒心之余,再想一想,似乎也能对这样的现象深表理解。
“强强联手”这个词我相信谁都不会陌生,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却很值得我们深思。就如同人类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人们对成功的渴望,也使大家崇拜强者,而对弱者(身体残疾、智障的人除外)抱有一定的鄙夷——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90%的女生找对象都不想找比自己实力弱的男生就是这个道理。
强者会对弱者产生同情,但自身的那些优越感却也是来自于后者。或许在与弱者对视时,强者心里的潜台词会是:“看哪,这个人真的好差劲。”
人类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功利性。为什么,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甚至很想找个倾诉对象聊聊心事时,却很少有人想要倾听和靠近?站在事实上说,此时的你是脆弱的,非常需要别人的关爱和保护。
人们应该同情弱者,而你的那些所谓亲人和朋友则更应该对此深表关心。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忙着照看自己的孩子,等着看一直在追的韩剧,预备着梳妆打扮后去逛街买心仪的包包……而且你发现,大家是那么厌恶听到你的抱怨,面对你的伤心和痛哭流涕,他们也只是简单地安慰一句——别哭了,明天又是一条好汉!
好!好汉!
你在这边已经心疼得要死掉了,可他们却把你当成是负能量,恨不能早早地排掉!
之前,网络上还曾有过一大批关于弹劾“负能量”的帖子,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写着自己对负能量的仇视,似乎每个人都积极得跟打了鸡血一样,正能量到爆棚。
其实,人们这种反感负能量的心理,往往存在着一种对弱者的“看不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明明很难过,却不敢再在任何有朋友、家人能看到的地方,发布一条自己的真实情况——怕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真的担心我。
曾经,也想要把自己的余生活出一种简单通透的模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然而,一种所谓“成熟的标准”使我不敢这样放肆——成熟就意味着,你要收起自己的孩子气,有泪不能流,有委屈不能诉,所有压力都要学会自己承受,默默地释放、消化,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大、更强。
是的,在你的身体之外,整个世界已经功利成这般模样了。回到家里即便一年都不出门,也会从父母的嘴里知道,谁谁又买了房子、车子。听他们的口气,完全是羡慕到了极点。
那么你呢?
以前在学校时你踌躇满志,想着等自己毕业后就可以摩拳擦掌大展宏图,却不曾想这个社会冷酷和现实到——如果你只剩下一条内裤,今天不洗明天就没得穿。
老人们常说:“是驴子是马,拉出去遛遛。”而你腹中有多少墨水和才华,自然会有相应的真金白银来衡量。
但我却想说,虽然这个社会处处充满了功利,但我们还是要学着去喜欢它。
至少,你的每一滴汗水,都能清晰地用金钱作为回报(嫌自己月薪低的,从现在开始抓紧投资、学习)。
你的赚钱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你目前的个人能力,这让那些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清楚地认知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努力,从而开始痛下决心做出改变。
且不说我们总得为漫长的一生做出些什么贡献,就是今晚想吃一碗打卤面都要现去市场买菜,然后热锅倒油炒上一番。但仔细想想,这个功利性社会的背后,还是有很多优点的。
对于搞创作的人来说,功利性的社会告诉你,如果你的稿件连续多次投递,最终都是石沉大海,那就证明你的写作能力是有问题的;在一些行业,如果你付出后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成功,起码你会知道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如果你想要成功,获得掌声和荣誉,就必须要根据行业的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写市场和编辑青睐的文字,做公司老板看重的设计。不服气的,就拿你的作品说话——实力是不会撒谎的。
之前网上曾有帖子讨论:“在今天的社会,人才究竟会不会被埋没?”
我的看法是,一定不会。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如果你真的写得一手好文章,靠各大媒体的转载和曝光,你也一定能被大众知晓。反过来,你始终籍籍无名,也只能说明你的实力还不够。
就像我们去面试和应聘一个岗位,现在很多老板只需大概浏览下你的履历,几乎就能在心里估算出你可以给公司带来的市场价值。特别在一些大城市,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要用奖项和实力说话的。
但最重要的是,功利性的背后,是它承认了你的努力。
功利性的社会告诉你的是,想要什么,就先增强自己的实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不要怪“很多人只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很少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当你没能力证明自己的时候,大概连你自己都只关心飞得高不高吧。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别人满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是,不正是因为这样才要逼自己一把,去看看到底能创造出多少社会价值吗?
渐渐地,当你开始取得一些成绩,有不少行业领域的人会主动过来挖你。你应该为自己感到开心,至少你的努力将你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位置,市场变得需要你,大家需要你,而你自己也有一些价值了,不是吗?
我很欣赏工作中的一些朋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力过人,成绩卓着,自然会有更好的机会找到他们,给他们更优厚的报酬。这说明,他们在不断打磨自己,待到闪闪发光,机会自然会来。
从现在开始,找到你喜欢并擅长的事,尽最大的努力去坚持。我想,总有一天你会等到更好的机会。
回到最开始,关于朋友圈里的那辆车,真相是朋友买的。但是看到大家对“我有车”之后的反应,我就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我肯定能有一辆比它更酷炫的。
我有信心。
……
前言/序言
前言:
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够完美,至少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也知道,这座城市不够精致,至少不能马上帮你实现梦想。
可这就是我们眼前的世界。它真实,残酷,可也没有决绝到不给一个人留活路的境地。
再看看你的身边,每天又有多少人同你搭乘同一班地铁上班,晚上又再搭乘同一班地铁归家;在这座城市霓虹未灭的地方,清洁工人们早已开始一天的辛劳;这座城市月亮高悬在上空,余晖洒落在一波又一波刚加班完匆忙赶回家的路人的身上。
你不曾留意的某个陌生人,如果你肯靠近他去倾听,就会发现他的身上写满了故事,内心种满了坚强。
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你正一脸焦虑地赶着向前走,而你的未来,也正迫不及待地奔赴在路上。
我不渴望也不向往所谓的“成功学”——究竟是取得一份骄傲的成就,还是每天都能赚一大笔钱,又或者突破自己实现了一个个小小的心愿才算作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他的定义。我想说的只是,在万千个是非中,选择中,你找到你的,用力握住,就是一种单刀直入的成功。
每个单枪匹马勇敢闯世界的女孩,都让我钦佩;每个为梦想不顾一切的男孩,都是我心中的英雄。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接受这不完美的世界,活出最棒最真最闪耀的自我。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序言:一场关于选择与成长的对话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是选择一条平坦宽阔、通往安逸的道路,还是选择一条布满荆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道路?《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命题展开,它并非简单地灌输“吃苦就是美德”的陈词滥调,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探讨“吃苦”与“安逸”的本质,以及它们在我们人生轨迹中的真正意义。 这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说教集,更像是一场温和而又深刻的对话。作者以真诚的笔触,细腻的观察,将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发人深省的道理,娓娓道来。它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当下所处的年纪,究竟适合以何种姿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一章:年龄的魔咒与成长的诱惑 我们都知道,年龄是一个看不见的坐标。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也意味着承担风险和尝试错误的资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往往会渴望一份稳定,一份安宁,一份不被惊扰的生活。这种对安逸的向往,本身并无过错,但如果它过早地占据了我们内心的空间,就会成为阻碍我们继续前行的巨大力量。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吃苦的年纪”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是说要我们主动去寻找痛苦,而是提醒我们在身体和精力充沛的时候,应该抓住机会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去经历那些可能会失败的尝试,去承受那些暂时的挫折,去磨砺那些尚未成熟的技艺。这些看似“吃苦”的过程,其实是为未来奠定基石,是为人生积累厚度。 安逸,则是一种舒适区的诱惑。它让我们感到安全,感到满足,但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失去警惕,失去进取的动力。当年轻的身体渴望奔跑的时候,安逸的陷阱却悄悄地张开怀抱,将我们束缚其中。这就像温水煮青蛙,舒适却危险。 本书的这一章节,会通过一些 relatable 的故事,描绘出那些“看起来安逸,实则正在流失”的年轻岁月。它会引导读者思考,你所追求的安逸,是真的让你感到幸福和充实,还是仅仅是一种逃避挑战的借口?我们是否在用短暂的舒适,透支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第二章:“吃苦”背后的真相:能力与底气的淬炼 很多人对“吃苦”存在误解,认为它只是单纯的体力消耗或精神折磨。但这本书所倡导的“吃苦”,其核心在于“淬炼”——是对我们能力、心智、韧性的一种深入的打磨和提升。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拥有更多的试错机会,更少的家庭责任,以及更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新事物。这时候的“吃苦”,可能是为了掌握一项新技能而付出的长时间练习,是为了克服一个技术难题而熬过的无数个夜晚,是为了实现一个创业梦想而经历的资金匮乏和市场压力。这些过程,或许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应对压力,如何与人合作,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这种“吃苦”,不是为了苦而苦,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未来能够拥有更强的“能力”和更足的“底气”。有了扎实的能力,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有了坚韧的底气,我们才能在面对人生低谷时,不轻易被击垮。 本章将通过一些职场新人、创业者、以及在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的个体故事,来展现“吃苦”如何一步步铸就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内在力量。我们会看到,那些看似“顺风顺水”的成功人士,背后往往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和艰辛奋斗的历程。他们不是天生的幸运儿,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为自己赢得了“不吃苦”的资本。 第三章:安逸的糖衣与隐形的枷锁 安逸,并非都是负面的。适度的安逸,可以帮助我们恢复精力,舒缓压力,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然而,当安逸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思维定势,它就会变成一把无形的枷锁,限制我们的视野,麻痹我们的斗志。 “安逸”的诱惑,往往披着一层甜蜜的外衣。它可能是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熟悉的生活圈子。这些都能够带来安全感,让人觉得踏实。然而,正是这种“踏实”,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外界的巨大变化,忽略了自身可能存在的瓶颈。 当我们满足于现状,不再主动学习新知识,不再尝试新挑战,我们的竞争力就会逐渐下降。当机会来临时,我们可能因为技能的落后而措手不足;当风险来临时,我们可能因为缺乏应对经验而束手无策。 这一章,将聚焦于那些“选择安逸”之后,人生轨迹逐渐平淡甚至出现滑坡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不是戏剧性的失败,而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平庸,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我们会看到,安逸如何一点点地消磨掉年轻时的锐气和激情,让我们变得墨守成规,不敢冒险。 作者会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调,剖析安逸的“糖衣”,揭示它背后可能隐藏的“隐形枷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安逸,不是不劳而获,而是通过前期的努力,为自己赢取一份可以选择的、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安心。 第四章:打破舒适区的勇气与行动指南 认识到安逸的潜在风险,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去盲目地追求“吃苦”。这本书更希望提供的是一种关于“选择”的智慧,以及如何在这个智慧的指引下,付诸行动。 打破舒适区,需要勇气,更需要策略。它不是要我们立刻辞职创业,也不是要我们立刻去参加高难度的极限挑战。而是鼓励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小小的突破。 学习新技能: 哪怕是每周抽出几个小时,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项新的编程技能、或者掌握一种新的乐器。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都在不断拓宽我们的能力边界。 拓展社交圈: 走出熟悉的社交圈,认识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和见解。这能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接受挑战: 在工作中,主动承担一些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生活中,尝试一些未知的体验,比如徒步旅行、参加志愿活动等。 反思与调整: 定期审视自己的成长状态,评估当前的舒适度是否正在影响进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 本章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它会给出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克服拖延、如何建立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建议,让读者明白,改变并不遥不可及,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并持之以恒。 第五章:未来的选择,当下的责任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这句话的核心,其实是对“未来”的负责。年轻的时光,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投资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 如果我们在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那么未来的我们,很可能将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吃苦”的局面。那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学习的精力,失去了尝试的勇气,也失去了改变的资本。 相反,如果我们在吃苦的年纪,勇敢地去尝试、去学习、去奋斗,那么未来的我们,就更有可能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继续奋斗,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也可以选择享受安逸,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我们已经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底气和资本。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进行一次深刻的升华。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成长,更是关于一种更宏大的人生观。它鼓励读者理解,选择安逸,并非是一种错误,而是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在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准备之后,去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而这个“恰当的时机”,往往是通过年轻时的“吃苦”来实现的。 结语:一场关于人生的深度探索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吃苦”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一本关于“成长”的书,一本关于“如何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的书。它用最真诚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引导我们去做出更明智、更勇敢的决定。 这本书希望能成为你在人生迷茫时的灯塔,在你犹豫不决时的鼓舞,在你渴望改变时的行动指南。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被一时的安逸所迷惑,而是勇敢地迎接每一个挑战,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