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面向人类传播智慧,面对中国传播问题,寻找传播创新路径,是一个不断沉思的过程,也是一个显现交流如何可能的过程。我们出版这套丛书,为的是在沉思中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让人百感交集的话语,人类由此认识一切,进入沉思,也由此远离自然家园。细究下来,亚里士多德是用“logos”来表达“理性”的,其本义乃话语、表述,换一种译法就是“人是能说话的动物”。事实上,西方人心目中的理性体现为人的语言能力,它是人基本的抽象能力或符号化能力。这样看来,被学术群体非常看重的“理性”(logos)其实也是现代传播学的重要思想源头,只不过现代传播学并不把语言符号能力推向抽象的逻辑,而是还原到日常交流实践。可叹的是,理性试图“附着”于现代新闻传播学,“照亮”人的日常交流实践,但“传播的偏向”“交流的无奈”那种挥之不去的“黑暗”始终嘲笑着理性,似乎在说,有语言能力的人试图通过技术理性设计确定性的交流,却越来越远离人与人的交流,当他回过头来寻找交流的心灵时,得到的只不过是对日常交流的怀疑与想象性的超过。
哈贝马斯的回应有些特别,他提出用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打破传统理性的单一维度(即知识维度),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表达,强调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者共享的理性。在中国和西方之间,这种基于主体间性的理性又如何可能呢?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提供的是“迂回”的方法,即迂回到中国话语之中,体验思想在异域中漂流的感觉,体验中国思想与欧洲思想的分离,以致找不到共同的范围和框架,无法归类,由此产生“思想的震颤”,探究那些隐含的偏见和被隐藏的欧洲理性的选择,并借此从中国这一异域出发,确切地把握欧洲思想未曾涉及的领域,迂回绕行到西方思想的原发处重新开启。一百多年来,我们也无数次“迂回”到欧洲话语之中,产生“思想的震颤”。比如“迂回”到西方的“理性”,发现与中国人讲的“理”(天理天道)与“性”(天性、心性)完全不同,中国人的天理天道是不用语言的,是要靠“反身而诚”体会的,而西方人通过语言发展出所谓理性。可是,如何重新开启中国思想以及内含其中的传播思想?如何使之成为可理解与表达的主体间性传播智慧?依然是一个未被破解的问题。
尽管与西方传播学的相遇是中国传媒改革与传播思想解放的重要事件,但如果仅仅是一种理论旅行,即如萨义德(Edward Said)所说,观念和理论从这个人向那个人、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从此时向彼时旅行,那意义似乎是有限的,顶多只能说成是一种生活事实,一种开放传播活动的条件。迂回到理论一词的拉丁语“theoria”,其动词词根“theoeein”的意思是“观看”、“观察”,据说在古希腊语境中,“theory”特指一种旅行和观察实践。对于中国传播学人来说,在习惯了体悟、反省的思考之后,还能拥有一种“观看”“观察”的理论姿态,也就有可能找到抗拒在思想中失明的解毒剂。可问题是,迂回到这种理论姿态之后,我们又陷入“南方理论”之惑:一方面,知识生产被中心和边缘的不平等结构所塑造,习惯于以西方为中心去解读边缘的经验与数据;另一方面,边缘的知识生产强化反抗性,基于其特定的文化、宗教、语言、历史经验或身份的片段,形成马赛克式的认识,每一块都有权利要求自身的有效性,又很难被视作普世的解释或成为、主导性叙述,亦无法形成可交流的理论空间。
作者简介
周翔,女,美国田纳西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传播学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人选者,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曾在新华通讯社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并曾就职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主要领域包括研究方法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曾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和规划项目、中国外文局项目等十余个项目。代表作包括专著《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译著《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和《最后的权利:重议(报刊的四种权利)》,论文见于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New Media & Society、Journalism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Communrcation Gazette等国际知名期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内容数据分析概述与基本操作
第一章 传播内容数据分析概述
第一节 传播内容变量的性质和测量
一 测量的实质和步骤
二 研究实例1:“个人主页的用途研究”
三 变量的性质和类型
四 变量的操作化和赋值
第二节 根据变量性质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 统计分析的过程和层次
二 变量性质与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章 SPSS基本操作与编码数据处理
第一节 视窗版SPSS系统介绍
一 SPSS系统模块和功能
二 SPSS统计分析的步骤
三 SPSS的启动与退出
四 SPSS的主要窗口界面
五 SPSS数据文件的创建和调用
六 插入个案
第二节 数据变量的定义和标签
一 SPSS变量视图与变量定义
二 研究实例1编码表题项与SPSS变量定义
第三节 数据录入和显示
一 数据录入格式与方法
二 录入带有值标签的数据
第四节 数据文件的处理和管理
一 数据文件的处理
二 数据文件的转换
第三章 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分析和统计量
一 频率分析
二 集中趋势测量
三 离散趋势测量
四 数据的分布状况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的SPSS程序和报告
一 研究实例2:“广播电视新闻与脱口秀节目竞选内容的比较研究”
二 频率分布表:频率、百分比
三 描述性统计量的SPSS操作
第三节 SPSS统计图形功能与制作
一 饼图
二 直方图
三 条形图
四 线图
五 面积图
六 高低图
七 箱图
八 误差条形图
九 散点图
……
第二篇 推断性统计分析总论与双变量分析
第三篇 多变量分析
前言/序言
面向人类传播智慧,面对中国传播问题,寻找传播创新路径,是一个不断沉思的过程,也是一个显现交流如何可能的过程。我们出版这套丛书,为的是在沉思中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让人百感交集的话语,人类由此认识一切,进入沉思,也由此远离自然家园。细究下来,亚里士多德是用“logos”来表达“理性”的,其本义乃话语、表述,换一种译法就是“人是能说话的动物”。事实上,西方人心目中的理性体现为人的语言能力,它是人最基本的抽象能力或符号化能力。这样看来,被学术群体非常看重的“理性”(logos)其实也是现代传播学的重要思想源头,只不过现代传播学并不把语言符号能力推向抽象的逻辑,而是还原到日常交流实践。可叹的是,理性试图“附着”于现代新闻传播学,“照亮”人的日常交流实践,但“传播的偏向”“交流的无奈”那种挥之不去的“黑暗”始终嘲笑着理性,似乎在说,有语言能力的人试图通过技术理性设计确定性的交流,却越来越远离人与人的交流,当他回过头来寻找交流的心灵时,得到的只不过是对日常交流的怀疑与想象性的超越。
哈贝马斯的回应有些特别,他提出用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打破传统理性的单一维度(即知识维度),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表达,强调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者共享的理性。在中国和西方之间,这种基于主体间性的理性又如何可能呢?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提供的是“迂回”的方法,即迂回到中国话语之中,体验思想在异域中漂流的感觉,体验中国思想与欧洲思想的分离,以致找不到共同的范围和框架,无法归类,由此产生“思想的震颤”,探究那些隐含的偏见和被隐藏的欧洲理性的选择,并借此从中国这一异域出发,确切地把握欧洲思想未曾涉及的领域,迂回绕行到西方思想的原发处重新开启。一百多年来,我们也无数次“迂回”到欧洲话语之中,产生“思想的震颤”。比如“迂回”到西方的“理性”,发现与中国人讲的“理”(天理天道)与“性”(天性、心性)完全不同,中国人的天理天道是不用语言的,是要靠“反身而诚”体会的,而西方人通过语言发展出所谓理性。可是,如何重新开启中国思想以及内含其中的传播思想?如何使之成为可理解与表达的主体间性传播智慧?依然是一个未被破解的问题。
尽管与西方传播学的相遇是中国传媒改革与传播思想解放的重要事件,但如果仅仅是一种理论旅行,即如萨义德(Edward Said)所说,观念和理论从这个人向那个人、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从此时向彼时旅行,那意义似乎是有限的,顶多只能说成是一种生活事实,一种开放传播活动的条件。迂回到理论一词的拉丁语“theoria”,其动词词根“theoeein”的意思是“观看”、“观察”,据说在古希腊语境中,“theory”特指一种旅行和观察实践。对于中国传播学人来说,在习惯了体悟、反省的思考之后,还能拥有一种“观看”“观察”的理论姿态,也就有可能找到抗拒在思想中失明的解毒剂。可问题是,迂回到这种理论姿态之后,我们又陷入“南方理论”之惑:一方面,知识生产被中心和边缘的不平等结构所塑造,习惯于以西方为中心去解读边缘的经验与数据;另一方面,边缘的知识生产强化反抗性,基于其特定的文化、宗教、语言、历史经验或身份的片段,形成马赛克式的认识,每一块都有权利要求自身的有效性,又很难被视作普世的解释或成为、主导性叙述,亦无法形成可交流的理论空间。
传播内容数据分析与SPSS统计应用(附光盘)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传播内容数据分析与SPSS统计应用(附光盘)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