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存稿(增订本)

读史存稿(增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缪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史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史料
  • 传记
  • 增订本
  • 学术
  • 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0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8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英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字数:4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读史存稿》是一部史学经典著作,缪钺先生治史以魏晋南北朝史为主,上溯先秦两汉,下贯明清,注重古今之变,尤其注重揭示历史兴衰与民族文化发展之关联。此次增订,在原书基础上重新编选了缪钺一生具有代表性的史学文章38篇,涵盖典章制度研究、历史人物臧否、民族政治与文化研究、年谱考订等,力求全面展现其史学研究的特色及成就。

内容简介

  《读史存稿》是著名历史学家缪钺的史学代表作,初版于1963年,一经问世即成为国内外研治魏晋南北朝史者非常熟悉的专书,其后又经再版、增订,深受专业领域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的喜爱。此次增订,精选了缪钺先生中国古代史研究论文三十七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缪钺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眼光和学术造诣。其研究重点以魏晋南北朝史为主,上溯先秦两汉,下贯唐宋,注重古今之变,探索数千年兴衰治乱之迹,尤其注重民族关系与文化发展。

作者简介

  缪钺(1904-1995)字彦威,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文史学家,主要从事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诗词散论》《读史存稿》《杜牧年谱》《冰茧庵丛稿》、《灵谿词说》(合著)等。

目录

周代之“雅言”/1 论荀学/10 与钱宾四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16 先秦书中孔老关系诸史料之检讨/25 评郭沫若著《屈原研究》/32 《吕氏春秋》撰著考/41 《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64 王粲行年考/74 陈寿评传/86 清谈与魏晋政治/99 何晏王弼事辑/127 关于西晋的户调式/143 读《晋书》札记/149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151 附录:对于“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的商榷·缪钺的答复/162 《文选》赋笺/168 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86 北魏立三长制年月考/203 北朝之鲜卑语/211 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238 颜延之年谱/256 读史存稿(增订本) 鲍明远年谱/290 魏收年谱/305 颜之推年谱/357 颜之推的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383 南朝汉人逃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393 六朝人之言谈/398 南北朝之物价 ———附论当时人之经济生活 /406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462 陈子昂与武则天/470 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494 唐代文人小记/508 读《二程全书》/515 宋代文化浅议/525 耶律楚材父子与元遗山/536 顾亭林先生诞生三百二十年纪念/540 顾亭林先生处国难时之态度/545 才人与政治家/547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549 编后记/553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烽火连天: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民族觉醒(1840-1949)》的学术专著简介,该书聚焦于中国在西方列强冲击下所经历的百年巨变,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民族认同的深刻演变历程。 --- 《烽火连天: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民族觉醒(1840-1949)》 作者: 王致远 出版社: 世纪文华出版社 开本/页数: 16开 / 880页 定价: 18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全面梳理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艰难转型与最终的民族觉醒历程。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着重于探究“变革的内在逻辑”——即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传统帝国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国家的艰辛与曲折。 全书分为四大编,二十个章节,力求从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脉络与政治博弈四个维度,构建一个立体、多层次的近代中国图景。 --- 第一编:帝国衰亡与危机初现(1840-1895) 本篇聚焦于传统王朝体制在内生矛盾与外来冲击下的全面瓦解。我们首先考察了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对中国“天朝上国”自我认知的致命一击。重点分析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何重塑了中国的经济版图和主权结构。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被置于中国传统农民起义与西方基督教思想碰撞的复杂背景下考察,分析其既是王朝衰落的产物,也带有早期寻求社会重构的尝试色彩。同时,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的兴起,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削弱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松动埋下了伏笔。 本编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高潮与转折点,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事业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虽然在器物层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能触及制度与思想的根本,最终在与日本的对决中宣告了其保守性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自救运动进入了更为深刻的制度探索阶段。 第二编:维新变法与革命洪流(1895-1916) 甲午战败后的民族危机空前深化,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剧烈反应。本篇详细论述了从百日维新到清末“新政”的脉络。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失败,更是展示了中国精英阶层在改革路径选择上的巨大分歧与社会保守势力的强大阻力。 本书重点剖析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甲午后,救亡图存的紧迫性使得激进的革命思潮迅速抬头。我们详尽考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构建、组织发展及其与改良派的论辩。章节特别关注了留日学生群体对国内政治氛围的催化作用。 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后果是本编的核心。本书超越了将辛亥革命简单视为“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分析了革命如何推翻了帝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但同时,由于社会基础的脆弱性、革命党人的组织缺陷以及袁世凯等旧官僚势力的反扑,共和的果实很快被窃取。民国初年的“二次革命”与军阀割据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政治碎片化时期。 第三编:文化重塑与救亡图存的探索(1916-1927) 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为思想文化的解放提供了“间接”的土壤。本篇集中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从批判传统儒学到提倡德先生与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不仅是对旧道德的颠覆,更是一场深刻的现代性启蒙。本书特别关注了白话文运动对国民文化认同建构的意义。 随后,本书将历史的目光转向了“五四运动”。五四被置于全球反帝高潮和国内工人阶级初步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下,分析其如何从一场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演变为一场涉及工人、商人、知识分子的广泛社会动员,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进入了一个更具群众性、更富激进色彩的新阶段。 1921年前后,苏俄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本编详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及其如何被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为新的救亡图存的理论武器。通过对国民党“一大”及其“联俄容共”政策的分析,本书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政治力量试图整合外部资源以解决内部危机的努力与最终的破裂。 第四编:民族革命与国家建构的艰难起步(1927-1949) 抗日战争爆发前夜,国共两党围绕着“谁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展开了殊死搏斗。本篇深入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和农村问题上的探索与困境。尽管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国家,但在地方势力、财政独立和精英阶层认同等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面抗战的爆发,是检验中国现代国家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最终试金石。本书将重点放在抗战时期国家机器的重塑、社会动员的模式(如全民抗战的形成)以及战争对后方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特别讨论了在极端压力下,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所进行的社会实验和政权建设经验。 最后一章聚焦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内战”时期(1945-1949)。分析了国共双方在政治纲领、军队控制力和社会动员力上的根本差异,以及国民政府最终失去民心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解决民众核心诉求(如土地、和平与廉政)的彻底无力。本书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终点,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在不同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关于“现代国家构建”这一核心命题所达成的阶段性解答。 ---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它融合了社会史、政治学理论与思想史的方法。作者避免了简单地将近代史视为“学习西方”或“回到传统”的单向叙事,而是强调了中国在被卷入全球体系后,如何以本土的经验和文化资源,对现代性进行选择、改造与适应的能动过程。全书征引了大量档案、回忆录、地方志及外文期刊资料,以期还原历史的复杂肌理,为研究中国如何从传统农业帝国蜕变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学者和公众提供了一份深入而富有洞见的参考指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它对于“变”与“不变”的深刻探讨。历史的表象在不断更迭,朝代兴衰,风云变幻,但透过这些喧嚣的表象,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规律和循环。我发现很多看似久远的古人困境,与我们当下的某些焦虑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死去的过去,而是活生生的镜子。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清晰,他总能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层层剥茧,最终触及到宏大的历史哲学层面。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转换,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生硬的转折感。对于那些希望在历史中寻求人生智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厚重的馈赠。

评分

我向来不太喜欢那种堆砌史料的著作,总觉得读起来像是在完成任务。但《读史存稿(增订本)》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偏见。它的可读性高到让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好几个章节。有趣的是,作者在严肃的史学框架下,不时地流露出一种幽默感,或者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会心一笑。这种恰到好处的“人情味”,让冰冷的历史多了一层温度,也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比如,他对某些官场现象的讽刺,简直是穿越了时空,让今人读来也深有同感。增订之处的补充内容,更是显得恰逢其时,回应了近年来学界的一些新动向,显示出作者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且每一次都会有新收获的佳作。

评分

这本《读史存稿(增订本)》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历史的迷宫,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洞察力,不像那些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每次翻开,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仿佛与那些久远的先贤们面对面地交谈。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人性纠葛和时代思潮。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政治斗争的描述,简直是入木三分,让人读得大呼过瘾。增订版里加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让原本就扎实的论述更加丰满了,很多之前历史书中一笔带过的内容,在这里都被挖掘出了新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看完后,我总会陷入沉思,历史的教训与启示,原来可以如此引人入胜。

评分

要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那绝对是它那种旁征博引却又收放自如的叙事节奏。我以前看史学著作,要么是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通俗,缺乏严谨性。但这本《读史存稿(增订本)》拿捏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是在讲故事,却比故事更引人入胜;它有着学者的严谨,却又没有学者的架子。每当作者引用旁证或侧证时,都会让人感觉到一股强烈的求真精神,仿佛在跟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一步步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我特别欣赏他对史料辨析的态度,那种审慎和批判性的眼光,让人觉得作者不是在盲目相信任何一种说法,而是在力求逼近真相。这种踏实做学问的态度,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重塑了,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流动的整体。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但又绝不矫揉造作。许多篇章的行文如同行云流水,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当涉及到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时,作者的措辞总是那么精准,既不偏激,又不失力度,总能捕捉到人物性格中最微妙的那一面。我常常会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一句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绝妙的总结。这哪里是“存稿”,分明是打磨了无数次的精品。增订本的质量提升也体现在装帧和排版上,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重新爱上了阅读历史,因为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与优雅的文字表达完美结合。

评分

好书慢慢看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满减活动叠加书券后价格感人,京东快递也是一如既往的快捷和可靠,买书一直都在京东,无敌性价比,不二之选!

评分

难得再版,先入手为强

评分

专业性很强的书,京东快递送货快服务好!

评分

价格便宜送货快,不错不错,赞一个!

评分

武松取一个馒头拍开看了,叫道:“酒家 这馒头是人肉的 是狗肉的?” 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

评分

好书慢慢看

评分

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好书好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