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大約有1.5韆剋重,它是我們已知的宇宙間*為復雜的物質,大腦的褶皺的皮質上大約有300億個神經元細胞和1000億條神經突齣連接。這個復雜的物質如何産生瞭意識?以及意識本性是什麼?讀完這本小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感,但又能讓你提齣更多新的問題。
《第二自然》是生命係列其中之一,這本適閤對腦科學、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如果對神經科學和意識之謎感興趣,生命係列當中的《驚人的假說》《比天空更寬廣》《腦中魅影》也不容錯過。
2018年新版的全新設計瞭版式、封麵,提升瞭閱讀體驗,讓讀科普不再艱難。隨書附贈價值39.6元由汪潔、吳京平掰開揉碎,帶你懂科學好書的《經典科普解讀課》6摺券。
大腦是如何産生齣意識的?意識對人類知識有何意義?諾貝爾奬獲得者傑拉爾德·埃德爾曼以生動的例子和隱喻,探究瞭人類意識之謎,闡釋瞭我們如何得以理解世界和理解我們自己。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1929年生,美國著名生物學傢,197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美國神經科學研究所(Neurosciences Institute)主任,神經科學研究基金會(Neurosciences Research Foundation)主席,斯剋裏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神經生物學部主任。
“在科學人人文之間,以及所謂的硬科學(例如物理)與人文學科(例如社會學)之間,存在著脫節。也許我反復夢到亨利·亞當斯就是因為我一直以來對這個脫節的根源感興趣。“諾貝爾奬獲得者傑拉爾德·埃德爾曼以生動的例子和隱喻,談論瞭人類意識之迷,闡釋瞭我們如何得以理解世界和理解我們自己。
——哲學傢 李澤厚
如果你對人類意識感興趣,這本書你一定要讀
——奧利弗·薩剋斯
第1章 伽利略的跨越和達爾文的計劃
第2章 意識、身體和腦
第3章 選擇主義——意識的前提
第4章 從腦活動到意識
第5章 認識論種種
第6章 基於腦的研究
第7章 知識的形式 ——科學與人文的分離
第8章 彌閤分歧
第9章 因果、幻想和價值
第10章 創造性——特異性與廣度之間的遊戲
第11章 反常狀態
第12章 基於腦的裝置 ——構造人工意識
第13章 習得 ——知識的改造
注釋
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錶
引子
我經常做一個夢。夢到曆史學傢亨利 ·亞當斯(Henry Adams),他念叨著復雜性,嘀咕著聖母和發電機。除此之外夢裏沒有其他內容。醒來後迴想起一些夢的細節時,我聯想到《亨利 ·亞當斯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s)一書中著名的一章。那一章中,亞當斯提到在 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他的工程師朋友蘭利(Langley)嚮他展示四十英寸發電機時他體會到的無力感。亞當斯將這類機器的復雜性與祈禱聖母瑪利亞的宗教的簡單性作瞭對比。這個主題以及亞當斯對他所處時代的不安感貫穿《亨利·亞當斯的教育》全書。
亞當斯,溯至約翰·亞當斯的偉大傢族的一員,成就斐然的曆史學傢。他的焦慮值得深思。僅僅是抑鬱癥的錶現嗎?與導緻他妻子自殺的環境有關,還是反映瞭從科學立場和人文立場看待世界的方式之間的鴻溝呢?
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科學與人文之間,以及所謂的硬科學(例如物理)與人文學科(例如社會學)之間,存在著脫節。也許我反復夢到亨利 ·亞當斯就是因為我一直以來對這個脫節的根源感興趣。
我一直對科學解釋與日常經驗之間的鴻溝感到睏惑,不管是從個人角度還是曆史來看。科學與人文的脫節不可避免嗎?人文學科與硬科學能否相互調和?
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五花八門,甚至有人可能會說不值得為之費心。然而正如此書所錶明的,我認為恰恰相反,理解我們如何獲得知識 ——不管是通過科學研究、推理還是偶然事件 ——是非常重要的。固執己見、極端還原論(reductionism)或是漠不關心都會對人類福祉産生長遠的不良影響。
這本書采用的是我稱之為基於腦的認識論(brain based epistemology)的思維路綫。這個術語是指把知識理論建立在理解大腦如何運作的基礎之上的嘗試。它是哲學傢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提齣的自然化認識論(naturalized epistemology)概念的擴展。
我的論證路綫與他的不同,可以說他停留在皮膚和感官層麵。而我是通過考慮範圍更廣泛的交互 ——大腦、身體和環境之間的互動 ——來處理這個問題。我相信不管如何,理解意識的基礎是極為重要的。蒯因用他慣常的嘲諷語調說道:
有人指責我否定意識,但我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做過。意識對我來說是一種神秘之物,而不是要拋棄的東西。我們知道意識是怎麼一迴事,但是不知道如何科學地描述它。能夠肯定的是,意識是身體的一種狀態,是神經的一種狀態。
與公眾的普遍看法類似,我所主張的路綫不是否定意識。由於種種原因,這條路綫經常被稱為對心的批判( repudiation of mind)。它對那種作為高於身體之上的第二本體的心進行批判。可以不那麼刺耳地把這種批判描述為把思維與身體的某些官能、狀態以及活動視為同一。思維的狀態和事件是人或動物身體的狀態和事件的特殊子類。
我認為現在已經到瞭消除神秘的時候。書中我將展現這些涉及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如何發現和創造以及我們對真理的探索的思想。我追隨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腳步,他指齣意識是以認識為功能的過程。
自然和人類本性如何相互影響?我所選擇的標題反映瞭這個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是一語雙關。術語“習性”(second nature)通常指一種自發的行為,不用費心也不用學習。我使用這個詞時包含這個意思,同時也是為瞭提醒讀者注意到我們的意識通常漂浮在我們對自然的實在論描述之上。它們是“習得之性”。我希望在這裏解釋自然與這種習性如何交互。
這本書最成功的一點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抽象的理論,落地到瞭具體可感的實例之中。作者在論證過程中穿插的那些來自不同領域——無論是生物學、心理學還是社會學——的案例,都如同精準的錨點,牢牢地將復雜的概念固定在讀者的理解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枯燥的理論灌輸,而是一場由無數微小觀察匯聚而成的偉大敘事。它讓我對“自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風花雪月,而是深入到瞭其運作的機製和隱藏的規律之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套新的觀察世界的“底層操作係統”,實用且具有顛覆性。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能以一種近乎詩意的冷靜,描繪齣科學與人文交織的壯闊圖景。閱讀它的時候,我時常會停下來,去迴味某一個精妙的比喻,或者某一句富有洞察力的總結。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那些在傳統教育體係中往往被割裂開來的領域。我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真理的敬畏之心,這種真誠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世界遠比我們日常感知到的要豐富、復雜和充滿層次感,這本書就是打開瞭認識這些層次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精神的漫遊,它巧妙地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抽絲剝繭般地展現在我們麵前,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瞭如指掌的事物。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深邃的哲學思辨,又不失生動活潑的細節描摹。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被重新校準瞭一遍,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界限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像撥開雲霧見到天日一般。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清晰度,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知識的迷宮中穿梭自如,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驚喜。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劑溫和而持久的催化劑,持續激發你去觀察、去質疑、去重新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我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投入相當大的心智努力去消化那些跨學科的知識融閤。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性,構成瞭它無可替代的價值。它沒有試圖用簡單的口號或預設的答案來取悅讀者,而是提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迫使我們直麵認知的局限性。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毫不妥協的學術嚴謹性,每一個論斷背後都有紮實的觀察和邏輯支撐,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信任感。那種“原來還可以這樣思考”的豁然開朗感,是閱讀體驗中最寶貴的收獲。這本書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攀登,雖然氣喘籲籲,但登頂後的視野絕對值得所有的付齣。
評分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專注力來“磨閤”。它不是那種能讓你在通勤路上輕鬆消磨時間的讀物,它需要你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心無旁騖地與其對話。我個人體會是,每讀完一小部分,都需要花些時間去沉澱和消化,讓那些新建立的認知框架能夠在腦海中紮根。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它帶來的心智上的迴饋是巨大的。它培養瞭一種深入探究事物的習慣,讓你開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也尋找更深層次的底層邏輯,這對於任何一個追求深度思考的人來說,都是無價的資産。
評分【易綱:將繼續支持上海在金融對外開放方麵先行先試】央行行長易綱在#陸傢嘴論壇# 談到瞭五點:一,支持上海創新試點人民幣跨境業務和産品;二,支持上海先行先試外匯管理改革;三,進一步健全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四,逐步放開股比限製和業務牌照限製,五,加強引領金融科技發展。
評分心儀已久的圖書,終於入手瞭,正版圖書,印刷精美,價格還算閤理。
評分讀書讓人安靜,讀書讓人思考。
評分活動價購買,比較劃算!
評分薄薄的一小本書,印刷清晰,紙質不錯。就是字體是黑體字,要是宋體字就完美瞭。
評分書體質量很不錯,裝幀印刷精緻,內容還沒有看。隻是該書印刷字體選用黑體字而不是常用的宋體字,給人感覺不是很完美!要知道,漢字印刷體曆經考驗和閱讀經驗驗證,唯有宋體最佳(隻要印刷質量得到保證),沒有第二種字體可以比擬。
評分就像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物理科普的永恒主題一樣,演化論是生物科普的永恒主題。達爾文醫學,這是個為大眾不怎麼感興趣的主題,但真正愛好科學的人一定會喜歡本書。另外齣版社的再版後記也是亮點,把這書拿給愛看養生保健書的老奶奶看,老奶奶說看不懂,因為這書沒告訴她應該怎麼預防和治療糖尿病。。。
評分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六次演講和辯論而成,辯論主要圍繞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種成功的理論是否可以被統一的問題。盡管爭論的問題不同瞭,但同之前那場著名的辯論一樣,在這裏彭羅斯擔任愛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爾的角色,他們的觀點同樣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評分七篇演講錄,買過作者的《莎士比亞,牛頓,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本書算是前一本書的蛋炒飯。在思維模式方麵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真理”一詞有些嚇人。諾貝爾奬獲得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