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由径:周振鹤演讲访谈录

行不由径:周振鹤演讲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鹤 著
图书标签:
  • 周振鹤
  • 演讲
  • 访谈
  • 人生哲学
  • 思想
  • 文化
  • 人生感悟
  • 个人成长
  • 国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0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53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周振鹤在青年文史学生中口碑极高,甚至被尊称为“鹤神”,粉丝众多。

在狭窄的专业领域寂寞前行数十年,并赢得了崇高的学术声誉;在学术研究上屡屡“捞过界”,并在他所“染指”的领域做出成果来——这是周振鹤教授作为一位学者的重要特征。虽然周先生堪称“大神级”的存在,但是这本《行不由径》并不会让你感到“遥不可及”,周先生会把他的求学往事、治学方法、学术成就、读书趣味用通俗的语言娓娓道来。

“做学问就应当跨界”,“学问的关键是求真,不管有无用处”,“读书是一种过日子的方式”,这些主张和人生态度,在周先生的言谈间都有精彩的体现。这对那些局限于自己的学术领地而又做不出成果的人,无疑会提供有益的启示,也能让那些深受学术无用论困扰的人重新鼓起寂寞前行的勇气。而对那些浮躁迷茫或为名利奔命的人,周先生的读书观,则如甘泉,如清风,能为我们涤除心尘,澡雪精神。


内容简介

《行不由径:周振鹤演讲访谈录》收录了周振鹤先生近十年来的重要演讲、讲座及媒体访谈文章二十篇,内容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地理、语言、读书、治学等多个方面。作者对历史与文学之关系、中国历史中的基本规律、学问与人生、中国古代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上海城市形态变迁等话题都有精辟论述。此外,作者对其四十年的求学往事、治学历程也有详细交代。其中“做学问应当跨界”,“学问的关键是求真,不管有用无用”,“读书是一种过日子的方式”等主张,有如甘泉清风,为我们的心灵涤尘。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8—1963年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与福州大学矿冶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擅长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及《学腊一十九》《随无涯之旅》等学术论文集、学术随笔集十余部。


精彩书评

读周振鹤先生的书,读关于他的访谈和文章,感觉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只独立起舞的鹤,志向高远,治学严谨而又充满自信。他说自己是庄子式的性格,所以*一本随笔集名叫《随无涯之旅》。——澎湃新闻网


目录

小序

上辑 演讲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孔子观史:中国历史“百世可知”

从城外之城开始

——上海近代城市形态演进

无法之法

——谈书籍装帧艺术

下辑 访谈

一个人做学问最好有九条命

能完成自己的学术使命我就满足了

读书就是一种过日子的方式

谈上海行政区划的变迁

历史与戏说的距离有多远

如何面对“网络语言入侵”

学问的关键是求真,不管有无用处

历史地理学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

不要迁都,要功能分疏

我们是非常时代的非常人

中国政区为何总在变

用道契“拼”成的外滩地区原貌

如何理解《上海年鉴(1854)》的重要价值

做学术研究,有时像解数学方程


精彩书摘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我曾经作过历史与科学关系的演讲,认为历史学处在人文与科学之间,大旨是阐发历史学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与研究对象的人文性,这是历史的中庸之道(历史与科学的共通处还有一点是求真)。另一方面,学科性质属于人文领域的历史,在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之中,也处于中庸的状态,前进一步是哲学,后退一步是文学。比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只是以历史说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近似哲学,以文明形态的变迁来说明其哲学观点。这就是“前进一步是哲学”。后退一步呢?《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就是文学了。关云长走麦城是历史,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则是文学。岳飞抗金是历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学了。

狭义的历史学其实就是历史编纂学,信奉历史事实至高无上的原则,既不理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不预测历史发展的趋向,更不谈论什么历史经验与教训,而只以复原历史面貌为己任,其极端的表现就是以史料学代替史学。但我这里却不是要批判历史编纂学,而是说历史学本来的意义仅在于追求历史事实,而对这些事实作哲学的思考或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实际上都进入了其他领域。当然学术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历史学可以以总结历史规律为自己的目的,也可以科学地预见历史的发展,但这一切都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了历史事实,再好的理论也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再如何戏说,也必须合情合理,才有感人的力量,否则就是瞎说胡扯,没有人愿意看了。大家知道京剧《失空斩》(中国京剧传统剧目《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合称)十分有名,但失街亭是真事,斩马谡是真事,中间那一段空城计可就是虚构了。只不过虚构得好,十分在理,虽然历史学家不接受,但观众却很爱看,而且在《失空斩》里头,就数《空城计》戏剧性最强。如果有历史学家因为其违背史实而硬要将它抽掉,那岂不是成了傻瓜?所以一般而言,我不反对戏说,只要不太出格就行,否则只剩下干巴巴的历史事实,那就只有历史学家自己才爱看。

那么除了文学创作以外,历史学著作是不是都是纯粹的历史事实,而没有一点文学成分呢?也不尽然。历史学里头有文学因素存在,同样文学中也有历史事实。

○历史中的文学

历史中的文学是指历史中有文学的成分。文学可以虚构,历史必须真实,也就是要可信,这是最基本的差异。但历史中就没有虚构的成分吗?

司马迁的《史记》自然是典型的历史作品,它是二十四部正史的第一部。所谓纪传体的史书就是由它所开创的,所以大概不会有人说《史记》是小说故事。但是我们看看其中的一段史实。《史记晋世家》载:因赵盾屡谏,“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说的是,晋灵公派人杀赵盾,刺客看见赵盾早早开着门,在那里正襟危坐等着上朝,很受感动,认为他是忠臣,不该暗杀他,但不杀他,又违背了君命,横竖活不了,索性就在赵盾庭院里一头撞树死了。在这一事件中,赵盾、刺客(是不是叫鉏麑,还难说,下面我会讲到)都是真人,刺客被派来行刺,也是实事,他死了也是事实。但他死前的思想斗争,就麻烦了。有谁作见证呢?没有。这只能是史家的想象。如果不这样写,事情就写不完满了,但一完满就有文学成分了,因为思想斗争是死无对证,刺客并没有告诉司马迁,司马迁又从何得知呢?所以历史里头是有虚构成分,有文学内容的。

但有人也许要说,这是《史记》的创作,再早一点的史书,如《左传》呢?是不是写得简单些呢?其实《左传》也一样有文学成分,而且就此事而言,比《史记》更戏剧化。《左传宣公二年》载:“宣子(即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比起《史记》来,《左传》对赵盾的行为与刺客的心理状态描写得更为详细生动。连赵盾盛服准备上朝,时间未到,坐着小打瞌睡都写出来了。刺客呢,想得更多,甚至自言自语说了一大段话,而且还将撞死的那棵树也落实为槐树了。简直一出小戏,连道具都不含糊。我们可以说,行刺赵盾一事未成而刺客自尽是历史事件。但为何刺杀未遂,却是历史故事了。从事件而变为故事,文学成分是不可少的。这就是历史中的文学。有趣的是,《公羊传》对此事还有第三种写法,场面差不多,但描写刺客一路登堂入室,而未见到保卫人员,已经很受感动,继而又发现赵盾早餐竟然只吃小鱼仔下饭,更是感动不已,于是也如此这般想了一通,最后当然也是自杀,不过这回是抹了脖子,不是撞死。对这样一件事我们相信谁呢?很显然,可相信的只是有刺客杀赵盾未遂并自杀一事。其他的就难说了。《公羊传》甚至未写出刺客的名字来,大约没有资料,而《左传》与《史记》却坐实为鉏麑;发生事件的时间也不一样,《左传》系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 年),与《史记》晋灵公十四年同,而《公羊传》系于鲁宣公六年(公元前603 年)。事件虽一,而故事有三,相信谁呢?按一般说法,《春秋》三传要早于《史记》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左传》开编年之体例,是很正宗的史学著作,如此正宗且早期的历史著作尚且有这么浓的文学成分,何况其他。

《史记》开纪传之体例,《史记》里的表与书是纯粹的史学体裁,没有文学成分,虽然如《封禅书》里也有华丽的文字,但那是例外。本纪有类编年,专记大事,文学成分也少一些,但如《项羽本纪》亦有生动的故事。列传是传记体裁,是施展文学才华的大好园地。不夸大地说,《史记》的大部分列传,可以视为传记文学作品,也就是可以说是传记性质的文学作品。后世的正史也一样都有文学成分,未遑多举。为什么标榜写实求真的历史会有文学成分呢,我们等下再说。称赞《史记》的多是为其文学才气与史学见识所震慑,而主要不是由于其百分之百的实事求是。史要信,也要好看。但到底信不信一般人其实并不容易知道。


前言/序言


《古今之变:历史叙事的重构与社会图景的演进》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人物的口述回忆,也不是对既定学术观点的整理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地理学等多个交叉领域的思想探索之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观为基础,围绕“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展开,力图从微观的社会结构、制度变迁的逻辑链条,乃至宏观的地理空间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制约与塑造作用,构建一套全新的历史叙事框架。 第一部:空间、时间与权力结构的地理学透视 本部分着重探讨地理环境如何成为塑造人类文明形态的底层逻辑。作者摒弃了将地理视为静止背景的传统观点,主张地理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参与历史进程的变量。 一、大尺度地理格局对文明辐射力的制约: 深入分析了不同地理单元(如河流冲积平原、高原与山地、沿海地带)在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以及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上的差异。例如,探讨了早期大一统帝国形成的地理基础,以及这种地理基础如何决定了其扩张的极限与衰落的内在动因。这里并非简单地描述地形,而是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地理溯源,揭示决策层在特定空间限制下所做选择的必然性。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重组与社会阶层固化: 聚焦于城市作为权力与财富的集聚点的演变历程。研究了古代都城选址的战略考量(如对漕运和防御的需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如何反映和固化了社会等级。从宋代坊市制的瓦解到近代城市规划的引入,作者试图揭示空间权力如何从制度层面转向规划层面,从而实现更隐蔽、更持久的社会控制。对空间流动性(人口迁徙、物资运输)的研究,也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谁拥有“移动的自由”这一关键资源。 三、区域差异的制度化与身份认同的构建: 本章超越了简单的区域经济比较,着重探讨了中央集权在处理“他者”区域问题时所采取的制度工具。这包括了对特定区域的资源汲取模式、文化同化政策的效力评估,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利用或对抗这些制度安排。区域身份的形成并非自然而然,而是权力运作的结果,是自上而下的符号建构与自下而上的抵抗经验共同作用的产物。 第二部:制度的韧性、断裂与创新:内生性变革的动力学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社会内部的制度变迁,重点分析了制度如何在维持其核心功能的同时,完成必要的自我修正或遭遇不可逆的断裂。 一、技术革新与制度适应性的悖论: 探讨了关键性技术(如农业技术、军事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的引入,如何对既有的社会结构和官僚体系产生冲击。作者关注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制度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吸纳或排斥能力。当技术发展速度超越了制度的适应阈限时,社会紧张度将如何累积,并最终引发制度形态的质变。 二、法律规范的模糊地带与潜规则的制度化: 深入分析了正式法律条文与实际社会运行之间的张力。在许多历史时期,有效的社会治理依赖于不成文的惯例、地方性的契约或特定的利益集团之间的默契。本章旨在梳理这些“潜规则”是如何逐渐渗透、固化,并最终成为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产权界定、税收征管和司法裁决等核心领域。 三、精英更替的周期性与社会资本的再分配: 考察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循环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王朝兴衰史观,本书更侧重于分析社会资本(如教育背景、家族网络、专业知识)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承、损耗与重组过程。精英集团的僵化与新进入者的壁垒,如何成为衡量一个社会结构活力的关键指标。当旧有精英垄断了上升通道,社会活力便会趋于停滞,为剧烈的结构性重组埋下伏笔。 第三部:历史记忆的构建与社会共识的重塑 该部分转向文化和认知层面,探讨历史叙事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竞争,并最终影响到当下的政治与社会选择。 一、历史编纂的政治功能与“集体遗忘”的机制: 分析了官方史学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合法性构建任务。重点关注叙事中“被选择的遗忘”——哪些事件被刻意淡化,哪些英雄被塑造成型。这种记忆的选择性不仅是对过去的重塑,更是对未来行动方向的预设。本书将历史记忆视为一种社会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真相”。 二、仪式、符号与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考察了节日、纪念碑、公共艺术等物质文化形态如何成为权力对民众进行持续性教化的工具。通过对特定符号(如徽章、服饰、特定的话语体系)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分析,可以反向推导出社会共识的广度与深度。民众对这些符号的接受或抵制,是社会张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知识生产的场域与思想的代际传递: 讨论了知识分子群体(学者、文人、技术专家)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他们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立场如何受到资助来源、审查制度和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影响。知识的生产并非真空中的纯粹思考,而是受制于特定社会对“有效知识”的需求。这种互动关系决定了新的思想能否突破既有的话语框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全书以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学科的交叉视角,旨在提供一套理解复杂社会变迁的分析工具,而非提供现成答案。它引导读者深入挖掘历史表象下的结构性力量,理解当代社会景观的深厚历史根源,最终激发对未来社会可能性的审慎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美”。它既有学术讨论的严谨与精准,却又完全避开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读者的感觉是,作者和受访者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他们用一种非常清晰、甚至带着点地方色彩的口语化表达,来阐释复杂的思想体系。这种“去精英化”的语言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被认为高不可攀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引述的部分,它们被处理得非常自然,像是对话的一部分,而不是生硬的引用。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现场感和亲切感,仿佛自己就坐在那个谈话的房间里,聆听着两位智者之间思想的碰撞,这种真诚的交流感,是很多精心雕琢的书籍所缺乏的宝贵品质。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是泛泛而谈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而是执着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影”和“注脚”。每当谈到一个关键事件,你总能感觉到作者在背后做了大量的交叉比对和背景梳理工作,即便是看似随意的闲谈,其背后也有着坚实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让内容本身具备了极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感,但它又不像严肃的历史著作那样让人望而生畏,因为它总是将这些严谨的考证,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对话场景中。这种“重型干货”与“轻盈包装”的完美结合,使得读者在获得知识深度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流畅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典范结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精神氛围”。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信息、转述观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入口。通过阅读,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气节。这种气节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他们对待学问的谦逊、对待外界诱惑的警惕,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坚持自己判断的勇气之中。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被“精神洗礼”的感觉,它促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教导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精神追求上可能存在的缺失,并激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在的定力和清晰的良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历史厚重感的封面,让人一拿到手就感觉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阅读体验很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初翻时,我最在意的是排版布局,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教科书式排版,而是留出了足够的页边距,使得文字呼吸感很强,阅读起来不觉压抑。尤其是一些访谈的片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字号和加粗来突出重点,这表明了编辑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从物理层面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准,绝对称得上是精品。这让我对即将进入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一个好的载体,往往预示着里面承载的价值也非同一般。那种沉甸甸的手感,仿佛握着的是一段需要细细品味的时光切片,而非转瞬即逝的电子信息流。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已经成功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安静且受尊重的“物理存在感”。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非得按照时间线索严丝合缝地往前推进,而是采用了更加灵活、更富有人情味儿的碎片化结构。这种结构处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回味”。你会发现,前一页可能还在谈论某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一页却突然切入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个人轶事,这种张弛有度的切换,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和代入感。它不是那种强迫你必须一口气读完的“任务”,更像是一壶需要温火慢炖的佳酿,每翻开一页,都能品尝出不同的醇厚味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技巧,非常适合我们现代人碎片化的注意力和快速变化的思维模式,它允许我们在不同的情绪节点停留、反思,然后带着新的感悟继续前行,丝毫不会感到阅读疲劳,反而会因这种跳跃感而保持高度的专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