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匠心之作,来自法国伽利玛出版社,拥有6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出版的作品曾27次获法语文学奖——龚古尔奖、18次获法兰西学院大奖、12次联合奖、7次美第奇奖、10次雷诺多奖、17次费米娜奖;
★风靡全球,被译成25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8000000册;
★全新修订,专家型作者、重量级翻译——傅雷翻译奖得主等群星璀璨!
★伽利略,现代科学之父,以观察和实验颠覆传统;一生追求真理,却在信念与宗教的旋涡中挣扎……
本书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的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发现之旅”中的一本。17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借着自制的望远镜,证实了波兰学者哥白尼100多年前提出的说法:地球并非静止不动,而是绕着太阳运转。然而,彼时欧洲教会笃信地球为宇宙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运行,岂容伽利略如此声明?在这至高无上,宗教法庭替天行道的时代,毕生追求科学真理的伽利略,竟然必须挣扎于信念与宗教之间……
让-皮埃尔·莫里,1937年生,2001年去世。曾在巴黎第七大学教授物理学。著有多部物理学教材,以及许多通俗科学读物。他所著的《地球如何变圆》和《牛顿》也收入本套法国原版《发现之旅》丛书当中。
金志平,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编审,《世界文学》编委,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作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改邪归正的梅莫特》《双重家庭》,乔治·桑的《康素爱萝》《莫普拉》,莫里亚克的《蛇结》《身份》等小说。
目 录
11 第一章 伽利略,哥白尼的信徒
33 第二章 来自天空的消息
49 第三章 在佛罗伦萨的成功
77 第四章 伽利略落入陷阱
97 见证与文献
122 图片目录与出处
125 索引
现代人见过月亮的照片,知道月亮上是多山的。即便如此,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察,突然发现月亮不是空中的一个圆盘,而是一个布满窟窿和隆起的球体,还是会带来冲击的。400年前的伽利略更是感到震惊。他在《星际使者》中描述了他看到的情景:“导致我做出这些结论的是如下现象:新月之后四五天,当月亮现出亮亮的尖角时,明暗两部分之间的界线完全不是完美球面那样的光滑。相反,分界线并不平整,也不规则,而是锯齿形。”他还画了图,而且画得很好,他的书中都是他亲手加的插图。在明暗交界线附近,明亮的区域里有些小黑块,阴暗区域中则有些亮点,随着界线移动,黑块减少,亮点增加。这种现象恰如在地球上,当太阳升空时,山峰明亮的部分增加,山谷阴暗的部分减少,月亮上显然有山!月亮上这些山峰和山谷,伽利略把它们描绘成“好似孔雀尾巴上的圆斑”,背着阳光的边缘上有一道黑色带,面光那一边则被照得通明。这应该是一些圆形的山谷,四周围绕着山脉,我们今天称之为“环形山”。伽利略从确定影子的长度开始,终于计算出这些山的高度。他认为某些山高达7000米,超出当时已知的地球上的任何山峰。月亮比地球小得多,却有更高的山,因此月球表面更加高低不平!
这本《发现之旅》系列的新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仿佛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科学精神的探讨丝丝入扣,没有那种枯燥的说教感,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脉络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观察”这一行为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眼睛的物理活动,更是一种心智的锤炼和对既有认知的勇敢挑战。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从开篇的铺陈到核心论点的层层递进,都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感。特别是对于早期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张力描绘,那种理想主义与现实利益的拉扯,让人深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一次知识的补给,更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于我们如何面对未知,如何坚守真理,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视角。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探索的激情完美融合,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具可读性的佳作。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绝对可以跻身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之列。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抽象的理论推演,也能通过精妙的比喻,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实验的场景,听到了思想碰撞的声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去除了科学发现常常伴随的“神圣光环”,将其还原为人性、勇气、谬误与坚持交织的复杂过程。每一次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充满了迂回、误判和来自外界的巨大阻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人性化”,它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成就背后,同样存在着普通人的犹豫和挣扎。这种真诚与坦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情感饱满,让人在为人类智慧叹服的同时,也为书中人物的坚韧而动容。这是一次值得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旅程。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实在是太精妙了,它采用了一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和探索欲。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我尤其被作者对那些被历史轻易忽略的配角和次要事件的关注所打动。正是这些看似边缘的细节,才使得整个科学发现的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而不是扁平化的英雄赞歌。语言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交织感,时而如同一位沉稳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时而又迸发出当代哲思的火花。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去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那些“常识”,这种挑战固有思维的体验,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强烈推荐给所有不满足于表面知识、渴望探究事物底层逻辑的求知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形容为一种沉浸式的、近乎精神漫游的状态。作者对于细节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所有的考据都服务于故事的流畅性和情感的真实性。它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一同经历从困惑、挣扎到顿悟的完整心路历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怀疑”这一科学原动力的深刻挖掘,那种面对既有权威时的那种既敬畏又不得不挑战的复杂心态,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丝毫不会让人觉得疲惫,反而像是在跟一位见多识广、又极富激情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夜的促膝长谈。它不仅点亮了过去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更像是一个强有力的火种,点燃了对未来探索的热情。读完后,感觉自己对“知识的获得”这件事本身,都有了全新的、更加敬畏的理解。
评分简直是为那些对人类知识边界充满好奇心的朋友们量身定做的一本读物!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陷入对单一英雄人物的过度神化,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认知变革背景。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当时社会思潮与科学发现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致剖析。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的河流,看清了每一个微小浪花如何最终汇聚成推动历史的巨大洪流。文字的张力十足,读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甚至能感受到心脏因思想冲击而产生的轻微颤动。书中的一些类比和隐喻用得恰到好处,即便是一些晦涩的物理或天文概念,经过作者的妙手点化,也变得清晰可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它成功地证明了,严肃的科学探索同样可以拥有史诗般的感染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